里昂惕夫反论与其它.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5413580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里昂惕夫反论与其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里昂惕夫反论与其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里昂惕夫反论与其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二节里昂惕夫反论 瓦西里 里昂惕夫 W Liontief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创始人 他祖籍俄国 祖辈历代为俄国农民 他在前苏联受过高等教育并取得学位 1931年加入美国国籍 任美国哈佛大学行政管理学院教授 因提出投入产出分析法 获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7年 里昂惕夫曾随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 他很欣赏中国的以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回国后发表了 社会主义在中国行得通 的评论文章 高度地评价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这篇评论轰动了西方世界 对西方国家了解中国起到了积极作用 2 第二节里昂惕夫反论 里昂惕夫之谜是与资源赋予论密切相关的 里昂惕夫为了验证赫 俄理论的正确性 于50年代初收集了1947年美国200种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产品的资料 编制了美国的投入产出表 他假设 美国减少出口品生产和减少进口品的数值都是100万美元 他要分析资本和劳动力这两类生产要素在美国出口品和进口品中各占多大比重 1 当减少100万美元的出口品 美国有多少劳动力和资本会剩余 2 当减少100万美元的进口品时 会相应增加100万美元进口替代品的生产 美国有多少劳动力和资本会因此而增加 3 第二节里昂惕夫反论 里昂惕夫对1947年美国外贸的实证分析 4 第二节里昂惕夫反论 这些数字表明 同我们在国内生产同样价值的进口竞争商品所需的资本和劳动相比 我国平均每100万美元价值的出口商品中包含着少得多的资本和多一些的劳动 美国参与国际间劳动分工的基础是在于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专业化 换句话说 我们这个国家所以要进行国际贸易 是为了更经济地使用它的资本 使之同它的剩余劳动相匹配 而不是为了相反的目的 人们普遍认为 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 美国经济的特征是它的资本相对剩余和劳动相对短缺 这个观点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 事实上 正确的观点应该是其反论 里昂惕夫的 无奈 5 第二节里昂惕夫反论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广泛验证 6 第二节里昂惕夫反论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广泛验证 日本1959立元 一村资本密集型产品德国 民主 1961斯托帕罗斯坎普资本密集型产品印度1962巴拉德维劳动密集型产品韩国1976宁永基资本密集型产品苏联资本密集型产品 N Y Y N Y 7 劳动力不同质论 劳动熟练说人类技能说 里昂惕夫提出 后由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加以发展 用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认为 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是其它国家工人的3倍 因此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的条件下 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 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 为什么美国工人劳动效率高 美国的企业管理水平较高 工人所收的培训较多较好 且工人的进取精神强这种解释夸大了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 克雷宁证明最多为1 2 1 25倍 第二节里昂惕夫反论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8 1 科学家和工程师 2 技术员和制图人员 3 其他专业人员 4 经营管理人员 5 技术工人 6 其他熟练手工操作工人 7 销售人员 8 半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 将前7类统称为 高技能劳动 TheHighSkilledLabor 将最后一类称为 低技能劳动 TheLowSkilledLabor 基辛根据美国1960年人口统计资料 将各类就业人员划分为8大类 9 在美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中 如按以上序列将其中包含着的劳动要素加以细分 前7类高技能劳动大约占55 而在美国的工业制成品进口中 这一比重只有43 这就是说 美国出口的是 高技能劳动密集型商品 TheHighStilledLaborIntensiveGoods 进口的是 低技能劳动密集型商品 TheLowSkilledLaborIntensiveGoods 基辛研究结论为 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 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 劳动熟练程度不同是发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 10 第二节里昂惕夫反论 人力资本论美国人凯南等提出 劳动不同质 表现为劳动效率差异 高效率归根到底是一种投资的结果 是资本支出的产物 一国为其长远发展所进行的投资 应该包括物质形态的实物资本 PhysicalCapital 和人力资本 HumanCapital 美国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高于别国 美国的平均工资也高出其他国家 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同其他国家相比 在人力资源投资及其回报上的相对差异 进而也证明了美国是一个人力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 商品生产所需资本应包括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 如果把熟练技术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部分算作资本并同有形资本相加 美国仍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用对人力投资的差异解释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符合赫 俄原理的学说 困难在于难以具体衡量人力资本的真正价值 11 第二节里昂惕夫反论 需求偏好论一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决定着一国的生产和出口产品结构 但需求偏好状况可能会抵消这一趋势 如果一国的丰裕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吸引着国内的需求极大地向这类产品上倾斜 就会使这类原本数量很丰富的产品显得稀缺起来 进而引致这类产品由出口变为进口 自然资源论 美国的进口品中初级产品占60 70 这些初级产品主要是木材和各种矿产品 这类初级产品在开采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本人也认为 如果验证中去掉资源密集型产品 美国的外贸结构也就不会存在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状况了 12 第二节里昂惕夫反论 跨国公司的影响 美国的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各地 所生产的产品约有一半返销美国 跨国公司的产品主要是利用东道国的各种资源加上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生产出来的 这些产品相当多属于资本密集型的 这类产品的返销 是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贸易壁垒的限制 比如 美国政府为了保护工人就业 对那些雇用大量不熟练或半熟练工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了较严厉的保护主义政策 有意地筑起各种壁垒限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 13 要素密集转化论 这种论点认为 把某种商品定为资本密集型的 把另一种商品定为劳动密集型的固定不变的划分方法是不妥当的 实际上 某种商品在甲国属于劳动密集型的 在乙国可能就属于资本密集型的 比如农产品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里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美国则应该被看作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因为美国农业生产中 花费在农业机械 农药 化肥 良种及社会化服务上的投资相当大 而花费的人力并不多 从这一论点出发 我们就不应把美国农产品的出口简单地说成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第二节里昂惕夫反论 14 第二节里昂惕夫反论 当两种产品的替代弹性差异较大时 即随着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 一种产品的生产中极易用一种生产要素替代另一种要素 而另一种产品的生产很难用一种要素替代另一种要素 这时就有可能发生要素密集型逆转 K L X Y P1 X1 Y1 X2 Y2 P2 15 第三节战后国际贸易理论 动态周期说动态周期说从技术 原料和产品的周期性变化来分析其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动态周期说主要分为三类 技术周期说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波斯纳 M A Posner 他认为 科学技术在形成国际贸易格局的比较利益方面 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波斯纳把技术的创新和转移以及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划分为了几个阶段 16 图中的曲线A是A国生产和出口线 曲线B是B国的进出口线 曲线B 是B国生产线 17 第三节战后国际贸易理论 原料周期说梅吉和罗宾提出 原料的生命周期特点与工业制成品很不相同 原料的国际贸易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 需求产生的繁荣阶段 需求和供给来源的替代阶段 合成或研究与发展的介入阶段 受生命周期所制约的原料的国际贸易有着自身的特点 初期 自然资源蕴藏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在原料出口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是原料的主要进口国 后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原料替代品的出现 经济发达国家不仅减少了原料的进口 反而还向国际市场供应各类合成原料 18 第三节战后国际贸易理论 原料周期说梅吉和罗宾提出 原料的生命周期特点与工业制成品很不相同 原料的国际贸易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 需求产生的繁荣阶段 需求和供给来源的替代阶段 合成或研究与发展的介入阶段 受生命周期所制约的原料的国际贸易有着自身的特点 初期 自然资源蕴藏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在原料出口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是原料的主要进口国 后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原料替代品的出现 经济发达国家不仅减少了原料的进口 反而还向国际市场供应各类合成原料 19 第三节战后国际贸易理论 原料周期说例如能源类产品 工业革命使得煤炭价格大涨 煤炭 石油 天然气的相互替代 核能 风能的使用再如天然橡胶 第一阶段 1885 1910年 汽车工业的发展使天然橡胶价格上升78 巴西和非洲占据着世界产量的61 第二阶段 1910 1940年 马来西亚 印尼 斯里兰卡等新的橡胶来源国占世界产量的92 使价格稳中有降第三阶段 1940年之后 人工合成橡胶占世界橡胶的消费量由1940年的20 上升到1970年的70 20 第三节战后国际贸易理论 产品周期说产品周期说是由雷蒙德 弗农 R Vernon 提出的 用以解释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贸易格局变化原因的理论 1966年 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 一文 在技术差距说基础上 将营销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概念引入国际贸易领域 提出了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 这一理论可以细分为两种 三阶段论和交错发展论 第一种 三阶段论弗农认为 随着美国所发明的新技术的向外扩散 产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美国与别国的贸易格局也发生着变化 21 22 第三节战后国际贸易理论 三阶段论新产品阶段新产品性能还不稳定 生产技术还没扩散 生产技术仍垄断在美国企业手中 产品价格还很高 主要是内销产品的成熟阶段 国内外需求增加 刺激了生产 国内外的市场竞争者增多 由于外国同类产品的生产 使美国的出口日益减少标准化产品阶段 标准化生产使技术竞争减弱 成本竞争加强 劳动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成为理想投资场所 产品返销美国 23 第三节战后国际贸易理论 交错发展论当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在技术发明国结束后 随着技术的转移 这一产品的生命周期又会在技术引进国开始和继续着 例如 产品创新首先出现在技术水平最高的美国 然后被发展水平接近的西欧国家学习和模仿 继而又被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所学习和模仿 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就是这样一波接一波地从发明国向其他引进国扩散和转移 新产品的消费也逐渐在更大的范围里被各国所接受 这就是技术交错发展论 24 25 26 比较优势的动态化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是在不同国家之间不断地转移 阶段 比较优势 产品特征密集型 贸易方向 创新 技术密集 技术 创新国 发达国 成熟 资本密集 资本 发达国 发展国 标准化 劳动密集 劳动 发展国 创新国发达国 27 需求偏好理论 28 第三节战后国际贸易理论 商品价格差异是产生贸易的重要原因 贸易理论多从生产供给方面分析 本节从需求探讨贸易产生的可能性收入对需求的影响需求的收入弹性Em Q Q M M根据商品需求收入弹性值 可将商品分为 奢侈品 1 必需品 1 0 劣等品 0对在各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作出估值之后 人们便可根据收入的差别来说明需求的不同 根据收入的增加情况来预测需求的变动 恩格尔 ErnsEngel 指出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 人们花费在食品上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少 他的这一结论已被许多事实证明 经济学中他的这一论断被称为 恩格尔法则 29 第三节战后国际贸易理论 需求相异理论假定两国 中国和美国 在生产方面的能力完全相同 即同样的技术 同样的资源比例 同样的生产规模等 即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同 生产两种产品 小麦大米 两国需求偏好不同 中国人偏好大米 美国人偏好小麦 小麦 大米 y1 x1 y2 x2 p1 p2 p y x 30 第三节战后国际贸易理论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1961年瑞典经济学家林德 S B Linder 在 论贸易和转变 一书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 PreferenceSimilarityTheory 1 一种新产品首先是为满足本国的需求而生产 国内的需求结构决定着一国的出口贸易结构 一种新产品首先是为满足本国的需求而生产 只有当新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 国内市场有限时才出口到国外 2两国的收入水平越接近 需求偏好就越相似有关国家平均收入是否相近可以用来反映需求结构是否相似 3两国的需求偏好越相似 发生贸易的机会越大 31 C D E F G H 横轴表示一国人均收入水平 Y 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 Q 二者的关系由图中的OP线表示 对于两国来说 落在各自范围之外的物品不是太高档就是太低劣 是不能或不愿购买的 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 则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 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 所以 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 相互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 反之 如果收入水平相对悬殊 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 甚至不存在 因此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需求相似理论的图示说明 32 产业内贸易理论 33 第三节战后国际贸易理论 产业间贸易 各国不同产业部门生产产品的相互交换产业内贸易 Intra industrytrade 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间互相进口与出口 一国外贸中同时进出口同类产品 同类产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产品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 二是消费具有相互替代性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已逐渐成为影响整个国际贸易发展格局的重要贸易形式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可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Indexofintra industytrade 34 给定某国某行业的进出口数据如下 请计算该国各行业的行业内贸易指数 35 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产品的差异性同一类产品的商标 款式 包装 规格 销售服务等方面存在差异 产品的异质性可以使不同生产者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 消费偏好的需求 从而形成不同生产者的优势地位 在此基础上产生产业内贸易 消费结构的相似性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单位成本最低时的产量规模 规模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交通运输 通讯设施等良好的环境 可以提高厂房 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降低生产成本 促进了各国产业内部专业化生产 在此基础上使产业内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36 规模经济 指的是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 产量的增加 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 厂商因生产规模扩大而获得额外的报酬 规模经济也称为 规模报酬递增 外部的规模经济主要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而非企业的规模扩大 外部的规模经济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 内部的规模经济主要来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不是行业的规模 内部规模经济使大企业比小企业具有成本优势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规模经济都能带来产品成本的降低 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价格优势 扩大出口 37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38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 哈佛大学教授 并兼任世界上许多大公司和政府机构的咨询顾问 是当今世界有关国际竞争力和竞争策略方面的权威 1983年 曾任职于里根政府设立的产业竞争力委员会 80年代发表了著名的三部曲 竞争战略 1980年 竞争优势 1985年 国家竞争优势 1990年 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 反映了当时的需要 对90年代的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波特的著作被美国 幸福 杂志标列的全美500家最大企业的经理 咨询顾问奉为必读 圣经 波特的研究 迈克尔 波特 MichelEPorter 领域主要集中于企业战略管理和产业组织两方面 他在竞争战略中提出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 即成本优势战略 差异化战略 目标集聚战略 在 竞争优势 中创立了价值链理论 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是价值链的不同 在 国家竞争优势 中把国内竞争优势理论运用到国际贸易领域 提出了著名的钻石理论 即通常所说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39 一 国家竞争优势 创新机制与影响因素 波特认为 一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就要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 而要保持较高的发展水平 就要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微观竞争机制 企业具有活力和不断的创新能力是国家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 中观竞争机制 一个企业在其经营与创新的过程中不仅受制于企业内部因素 而且也受制于企业的前向 后向和旁侧关联产业的辅助与影响 同时还受制于企业的区域战略与政策 宏观竞争机制 一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优势有重大影响 波特的 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模型 又称其为 波特菱形 40 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钻石系统 公司的策略 结构和竞争 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 需求状况 要素禀赋 41 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可以分为两类基本要素是指一国先天拥有或不需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 比如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 非熟练或半熟练劳动力等 高级要素是指必须通过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 比如现代化基础设施 高精尖技术 高质量人力资本等 波特认为 战后在科技革命和自由贸易 加快了基本要素的国际间流动 的推动下 基本要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 而高级要素的影响因素则在不断的上升 因此 获得高级生产要素是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环节 1 生产要素 42 2 需求状况 这里的需求是指国内需求 认为这是影响一国公司和产品竞争优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国内需求是否具有持续的增长性 这对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采用新技术至关重要 第二 国内需求是否具有超前性 这将引导企业积极从事新产品的研发 以不断升级换代的产品走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前列第三 国内需求市场中是否具有一批老练 挑剔的买主 这类消费者的存在给生产公司和销售公司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最能促进公司不断地改进产品质量 性能和服务水平 从而推动竞争优势的全面提高 43 相关产业相互关系密切的 共同使用着某些技术和营销渠道的产业 以及某些有着共存亡关系的产业 例如计算机硬件与计算机软件 纺织业与纺织机械业等等 支持产业某一产业的上游产业 它主要向其下游产业提供原材料 零部件和各种中间产品 例如钢铁业与造船业 发动机业与汽车制造业等等 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的水平高低对某一行业的竞争优势影响极大 一个国家如果有许多相互联系的有竞争力的产业 该国也很容易产生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 例如 日本电子工业和家电工业的发达 使其不仅在固有的传统优势产品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如电视机 摄像机 照相机等 而且能不断推出各种极具竞争优势的新产品 如VCD DVD以及各种类型的游戏机和游戏软件 3 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 44 设计业 制革机械 皮革服装 皮革手袋手套 制革业 皮鞋 运动鞋 鞋配件 滑雪靴 模型 模具 木加工机械 特殊加工机械 制模机械 意大利与制鞋有关的居国际领先地位的行业 45 企业组织形式 管理体制 产权结构影响企业竞争优势波特谈企业战略组织 良好的企业战略组织不仅与企业的内部条件和所处产业的性质有关 而且与企业所处的国内环境有关 各个国家的环境是不相同的 所以企业所采取的组织形式 管理体制和产权结构也就不同 适合本国环境的企业战略组织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 波特谈竞争 强大的竞争对手和公平的竞争环境是企业保持长久竞争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不应把国内竞争看作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而应把其看作是一种提高竞争力的激励机制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强大的竞争对手 各企业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会努力地提高技术 管理和服务水平 以便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国内的竞争环境也有利于企业参加国际竞争 因为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国内竞争中锻炼提高自己 另一方面激烈的国内竞争能迫使企业走出国门 去寻求国际市场 4 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 46 另外的两个辅助因素 除上述四个基本因素外 两个辅助因素也在影响着国家的整体竞争优势 机遇和政府 机遇是指经济发展过程遇到的一些新机会和新情况 比如战争 大的经济动荡 石油危机以及重大技术创新和汇率变化等 这些偶然性因素会影响到需求 供给 成本 价格等 从而会使各国的竞争优势发生大的变化 有的国家会在机遇中快速上升 有的国家则因竞争优势的失去而逐渐没落 政府的辅助作用也很明显 它主要是通过对四个基本因素施加影响而发挥作用 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 微观扶持政策 制定规则和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等环节来影响供给和需求 帮助产业和企业提高竞争优势 47 二 国家竞争优势的四个发展阶段 波特从动态角度分析国家竞争优势 认为一国竞争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 受驱动力的影响可分为1 要素驱动阶段竞争优势取决于一国在自然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 2 投资驱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 此时本国的技术水平较落后 通过大量的资本投入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3 创新驱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技术创新 谁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推出新产品 谁就能取得竞争优势 4 财富驱动阶段 此阶段的社会富有而稳定 创新意识和竞争压力都在减弱 企业和产业愈来愈不是通过竞争机制来提高自己 而是力图通过财富和实力来影响政府政策以保持自己的利益 48 简要评价 1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相比 不仅强调了动态分析 而且更加贴近国际贸易现实 从多层面 多因素 多阶段分析了经济生活的现象与本质 2 波特深刻地认识到了国家取得优势的关键是要确保竞争机制发挥作用 而国家竞争优势获取的主要途径是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这其中 政府的作用是为竞争机制 创新机制的生存营造适宜的国内环境 波特的这些观点是有创意的 3 波特的理论也存在一些明显缺陷 比如他过多地强调了市场的作用 而只把政府的作用作为一个辅助因素来看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