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6农业技术进步.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310625 上传时间:2020-01-25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经济学6农业技术进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农业经济学6农业技术进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农业经济学6农业技术进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经济学主讲教师 车明诚 第六章农业技术进步 第一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征第二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第三节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第四节农业科技体系建设 第一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征 一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农业技术进步是指不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 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技术进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农业技术进步 既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即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 也包括农业经济管理即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 狭义的农业技术进步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第一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征 狭义的技术进步因考虑的主要是物化形态的技术 因而又叫硬技术进步 按技术进步的程度不同 可分为技术进化与技术革命两类 当技术进步表现为对原有技术或技术体系的改革创新 或在原有技术原理或组织原则的范围内发展创造新技术和新的技术体系时 这种技术称为技术进化 当技术进步表现为技术或技术体系发生质的变革时 就称其为技术革命 广义的技术进步 除要考虑硬技术进步外 还要考虑管理水平 决策水平等软技术的进步 软技术进步包括 采用新的方针政策 推行新的经济体制 改善和采用新的决策方法 采用能长期激发人的积极性的分配体制和政策 改善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等 第一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征 二 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1 渐进性大量的技术进步是以渐进的形式出现的 即在技术原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通过无数大小不等的改进使技术本身不断完善带来经济效益提高的技术进步 这种微小技术变化积累的效果 往往比重大的技术变化所产生的作用还要大 这要求人们在推进技术进步中 不仅要重视重大技术的进步 更要重视渐进性的技术进步 第一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征 2 系统性农业技术进步与整个科技 经济 社会 生态的协调发展 农村经济运行机制 多种技术的综合配套 以及其他相关投入因素的支撑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样 由于某一项科技的进步 可以向其他领域推广转移和渗透扩散 促进其他产业技术的发展 逐步形成新的农业技术体系 推动产业结构出现更加协调和全新的局面 因此 任何一项农业技术进步 都不可能单独存在 必须与其他一系列技术及相关因素相互依存 结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 共同发挥作用 第一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征 3 外生性农业技术进步的压力和动力主要是外生的 如工业及城镇的不断崛起 就要求农业提供更多的优质农产品和原材料 农业体系以外的大经济系统和整个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给予农业的支援和刺激越来越大 其结果就会不断促进农业的技术进步 第一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征 4 复杂性 由于经济 社会 科技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难以控制 调节 不可能持续地保持农业技术进步的最佳环境 因此 只能在特定的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内 实现科技进步由低级到高级的转化 农业技术进步内容的复杂性 只有各种科技进步内容的有效化组合 才能形成较大的社会生产力 农业技术结构的复杂性 只有发挥农业技术的综合效应 才能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各类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因此 必须坚持农业技术应用的生产可行性 先进实用性和经济合理性的标准 注重农业技术的连锁效应 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技术进步体系 第一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征 5 周期性农业技术进步的周期性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指一种技术体系从生成到应用 再到新技术出现而使其淘汰的时间过程 其二是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 农业经济发展的大量事实证明 当代科技不仅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而且淘汰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即农业技术进步的周期显著缩短 第一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征 三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容1 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进步包括良种选育技术的进步 农作物耕作栽培技术的进步 土壤改良技术的进步 化肥和平衡施肥技术的进步 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进步 畜禽饲养技术的进步 水产养殖技术的进步等 2 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的技术进步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农用能源的进步 农业基本设施的进步等 第一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征 3 农业管理技术的进步包括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特别是运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 来代替传统的管理手段等 4 农业生产劳动者与管理者的技术进步包括农业生产劳动者与管理者科学技术知识的丰富 劳动技能的提高及管理技能的进步等 第一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征 四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1 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 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技术的进步 可不断为农业提供大量先进的各类农具 农业机械 运输工具 生产性建筑设施等 从而改善和提高现有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 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规模效益化 成本降低 提高投入产出比率 第一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征 2 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农业技术的进步 一可为农业不断开发和提供高质量的生产资料 如化肥 农药 除草剂 地膜等 提高生产效率 二可为农业培育和提供动植物新品种 提高投入产出比 三可为农业提供先进适用的耕作技术 栽培技术 病虫害防治技术 灌溉技术 施肥技术 生物技术 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等 改善和提高各种农艺技术水平 这样 就可大大提高土地生产率或投人产出比率 改善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第一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征 3 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业技术的进步 可扩大农业资源的利用范围 提高农业资源的质量和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 使有限的农业资源能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用 还可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统一和协调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 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地域优势 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第一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征 4 可以改善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国家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 可正确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减少或避免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采取现代化科学管理可提高农业生产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 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商效健康地进行 第一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征 开拓农业新领域 为农业发展创造无限广阔前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向微观和宏观领域发展 为农业开拓越来越多的新领域 50年代以来 遗传学的研究已从细胞进入分子水平 建立了分子遗传学 并正在深入探索生命过程中的分子基因 从蛋白质 核糖核酸 酶等的作用 研究遗传变异及控制机理 电子技术 信息技术 航空航天技术等的发展 使农业技术正向宏观领域延伸 农业科学技术在微观和宏观上的深入发展 从生产资源 生产手段 生产方法等诸方面 不断为农业开拓新的领域 使农业的发展具有无限广阔的前景 第一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征 可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农业技术的进步 使农民的劳动条件不断改善 劳动强度不断降低 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从而调动农民推进技术进步的积极性 使农民努力学习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 先进的农业科学文化技术一旦被农民掌握运用 必将引起农民思想行为的一系列变化 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 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第二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一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并将进一步完善起来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农户与企业在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时 不仅要遵循自然规律 更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通过不断进行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来提高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 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其产品的竞争力与经济效益 因此 市场机制就成为了农业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 第二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1 产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要提高农产品产量 实现农产品的供给 不仅要不断追加各种要素 更需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特别是农业中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 当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收益达到极限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时 产量增加却带来纯收益的减少 只有技术的变革才使得生产曲线不断扩张 即在技术变革的情况下 同样的投人才能带来更大的产量 第二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2 质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 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产生了优质化 多样化 健康化的发展趋势 只有保证农产品的质量 才能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确保农产品良好的销路 因此 对农产品质量的追求是农户与企业自发的追求 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主要是靠运用先进的良种技术 栽培或养殖技术 产品的加工 包装 储藏技术等 第二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3 利润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农户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利润目标的追求 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追求 不过是扩大利润水平的途径 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 只有技术的变革 才使得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均衡点不断推移 生产要素投入规模不断扩大 利润水平得到提高 同时 技术的改进和新技术的采用往往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 利润得以增加 第二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4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目标追求需要技术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户与企业要想实现利润目标 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使其农产品能够进入市场 有竞争力 而要想有竞争力 就要依靠科技进步 使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实现以质取胜 同时使产品成本降低 使产品在价格竞争中有较强的优势 第二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二 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技术进步的外在动力源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业发展的需求 或者说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拉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 第二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1 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引起对农业的技术进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农村二 三产业的发展加快 对农产品的需求趋向多样化 优质化 这就促使有更新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二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2 城镇化的发展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一方面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人口向城镇聚集 这些非农人口的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求农业提供更多的优质农产品 另一方面 随着城市工业的崛起 也要求农业为其提供更多的优质原材料 两方面作用的结果 就会不断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 第二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3 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中国加入WTO后 中国农业融人世界农业的进程加快 中国的农产品也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在国际市场上 农产品的竞争尤为激烈 而产品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技术的竞争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产品对外出口幅度增加 就在于在创汇农业的技术上取得成效 即一方面注重了出口农产品技术的开发 另一方面又注重了先进技术的引进 因此说 农业对外贸易推动了农业技术进步 第二节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4 农业现代化建设直接引发农业的技术进步农业技术进步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为了保证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必然要注重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及地方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采用了财政 信贷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 特别是近些年投资建设了许多农业现代高新技术园区 从而促进了农业技术 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第三节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的选择 一 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为了正确选择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 有必要首先了解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 根据各种农业技术在生产中所起的主要经济作用的不同 可把农业技术归纳为三种经济类型 第三节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的选择 1 劳动节约型技术 资本集约型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是指一种降低活劳动比重 提高资本比重的一种技术进步 即资本劳动比率 K L 处于增长状态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又被称为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 指主要是通过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装备来提高劳动效率 从而使劳动消耗大量节约的技术 第三节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的选择 劳动节约型技术的优点是 可大量节约劳动消耗 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可帮助某些国家或地区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为农业劳动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及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还可带动有关行业的发展 如农业机械技术的应用 就可带动机械行业 钢铁行业 燃料和维修服务业的发展 劳动节约型技术的不足 主要是它不适宜于资金不足而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因为在这里推广应用劳动节约型技术 不仅缺乏必要的资金 而且也会使劳动力更加过剩 不利于发挥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此外 推广应用劳动节约型技术 还要受到劳动者本身素质的制约 因为它虽然可以减少劳动力投入的数量 但同时又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素质 第三节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的选择 2 资本节约型技术 劳动集约型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是指新采用的技术是一种提高活劳动比重 降低资本比重的一种技术进步 即资本劳动比率 K L 处于减少状态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又被称为索洛中性技术进步 指能使活劳动以外的其他经济资源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从而节约资源的技术 精耕细作 使用良种 使用有机肥和现代生物技术是资源节约型技术的主体 资源节约型技术的优点是 可大大提高单位资源的生产能力 解决某些国家或地区农业资源不足的矛盾 使有限的资源为更多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减轻就业的社会压力 因此 资源节约型技术较适宜于在资源少而劳动力丰富的地区推广应用 资源节约型技术的不足是 劳动生产率一般相对较低 社会资本存量和经济实力的积累和增长较慢 容易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 第三节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的选择 3 中性技术中性技术是指新技术的采用基本不改变资本 劳动比例的一种技术进步 或用较为一般的经济术语来表述为 在技术水平变化的过程中 当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构未发生变化时 要素的边际替代率也未发生变化 只是投入与产出关系有所变化 即等产出曲线的形状和曲率均不发生变化 这种技术进步又被称为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 指使劳动节约型技术和资源节约型技术密切结合 取长补短综合运用的技术 中性技术综合了劳动节约型和资源节约型技术的优点 它的进步可以使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生产率同时得到提高 但这类技术的创新应用需要较好的社会经济条件 尤其需要较多的投资 并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素质 第三节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的选择 二 发达国家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 农业技术进步所走的道路也不尽相同 从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看 农业技术进步的成功道路可分为以下三种 1 先以劳动节约型技术为主 后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的道路走这种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国家以美国为代表 美国土地广阔 人均占有耕地多 工业化水平高 但因大批劳动力转入城市 农业劳动力缺乏 为此 美国农业的发展首先抓了劳动节约型技术的推广应用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广泛使用半机械化农具 到1940年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大大降低了农业劳动力消耗 1940 1970年全国活劳动消耗指数降低了66 到1989年 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到2 9 第三节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的选择 2 先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 后以劳动节约型技术为主的道路走这种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国家以日本为代表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 由于农业人口多 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足 人均耕地少 自然资源缺乏 且工业基础不雄厚 因而农业现代化一开始就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型技术 首先大抓了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 通过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减轻土地资源不足的压力 并发挥了农业劳动力丰富的优势 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工业等非农产业转移 农业劳动力逐步由过去的丰足而转为相对不足 这就诱发了劳动节约型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三节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的选择 3 中性技术进步的道路亦即劳动节约型技术与资源节约型技术同时并举的道路 走这种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是西欧国家 其代表有法国 英国 意大利等 这些西欧发达国家既缺乏农业劳动力 人均耕地也不充裕 但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因此 把机械化 水利化 化学化 良种化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密切结合 同时发展 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同时提高 第三节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的选择 三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从国外农业技术进步的经验可以看出 各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与该国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国情有关 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有 土地资源的状况 主要是耕地的人均占有量 农村劳动力状况 包括劳动力的数量 质量 特别是文化科学技术水平 和就业结构 工业发展的状况 包括工业化程度 工业为农提供现代生产手段的能力 积累状况 包括农业自身的积累 国家积累和工业 反哺 农业的能力 社会需求状况 包括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 质量和结构等 不同国家或地区 在不同时期 由于上述条件的不同 使其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第三节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的选择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 既要注意借鉴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农业技术进步的经验 更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 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是 人口众多 农业劳动力数量充裕 但劳动者文化与科学技术水平普遍较低 农业资源总量虽多 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 人均耕地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农业自身积累能力小 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能力又有限 工业化程度较低 尚未进入 反哺 农业阶段 在短期内 工业难以向农业提供大量的价廉物美的技术装备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别悬殊 且总体水平较低 社会人均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较少 而社会对农产品需要数量将越来越大 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第三节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的选择 影响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有利因素有 拥有丰富的传统农业技术 如精耕细作 充分利用耕地和生长期的间 套种技术及施用有机肥等 这是中国农民长期积累起来的实践智慧的结晶 拥有充裕的农业劳动力资源 三中全会以来 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能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农业和农业技术进步问题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第三节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的选择 其不利因素有 农业资源 人均占有量较少 人均耕地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3 农业科技水平较低 中国在农业领域的科研水平 除了少数几项技术是世界先进水平外 在大部分领域还较低 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 工业化程度较低 难以为农业提供大量而廉价的技术装备 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农业自身积累能力小 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高 第三节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的选择 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 大致可划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 对中国农村经济的中等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来说 农业技术的进步在21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里仍将以采用生物 化学技术等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 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 努力提高资源的生产率 使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 更好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 对于农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来说 在采用资源节约型技术的同时 可有步骤 有选择地发展劳动节约型技术 逐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 21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 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开始由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转向资源节约型技术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并举 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共同发展 以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当然中国地域辽阔 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因而在选择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上应因地制宜 切不可搞 一刀切 第三节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的选择 为了大力推进农业技术进步 使农业技术进步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下去 具体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大力推广以良种为中心的生物技术 又叫有机农业技术 良种是农业增产的基础 我国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大面积推广 为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和增加粮食总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良种还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型向小康转变 社会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 这就需要对现有品种进行改造 在保持高产品种高产性能的基础上 努力提高其质量 此外 还要根据市场需求 不断调整农产品的品种结构 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除大田作物外 还应重视林特产品 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优良品种的研究 开发与推广 第三节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的选择 二 积极使用化学技术 推广使用化学技术 特别是增施化肥 对农业增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与发达国家比较 目前我国单位面积的化肥施用水平还较低 仅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 我国化肥技术的推广 除数量不足外 还普遍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 即化肥品种结构不合理和施用不科学 因此 化肥生产与使用的科学化 是当前推广农业化学技术的重要内容 此外 还要积极研制和推广高效 低毒 低残留的农药和优质农用塑料制品 推广使用化学技术要与生物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相结合 防止环境 产品污染和生态失衡 第三节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的选择 三 重视农田水利技术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它是农业赖以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农田水利技术主要包括水利工程技术与合理用水技术 水利工程包括江河湖海的堤防 蓄洪贮水设施 机电排灌与渠系配套工程等 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上虽然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基础仍很薄弱 与农业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 需要大力加强 合理用水技术 除了研究推广不同土地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供水技术外 要十分重视推广节水技术 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700立方米 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 且分布不均匀 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水资源尤为短缺 第三节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的选择 四 总结 整理 继承和推广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 我国具有丰富的传统农业技术 如能充分利用耕地和生长期的间 复 套种技术 充分利用天然降水量的抗旱保墒技术等 在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中 要对传统农业技术加以认真总结和整理 继承和推广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 使之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 更好地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 在这方面特别值得重视的经验有 精耕细作加小型农业机械 精耕细作加膜覆盖或塑料大棚 有机农家肥同化学肥料配合使用等 第三节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的选择 五 综合运用农业资源开发技术 我国农业资源短缺 但资源开发的潜力还很大 不仅已投入生产的资源利用率还很低 需要加以改造和深入开发 而且尚有为数不少的资源被闲置 有待开发利用 为了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 农业资源开发应走综合开发的道路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涉及多部门 多学科的系统工程 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综合运用各种技术 第三节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的选择 六 有步骤有选择地推广农业机械技术用机器替代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 用机电动力替代人 畜力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它要受社会 经济条件的制约 各地应从实际出发 有步骤 有选择地采用农业机械技术 逐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小结 农业技术进步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进步两个方面 渗透到农业相关的各个领域 农业技术进步具有自己的特点 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包括内部和外部动力两个方面 我们既要注意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农业技术进步的经验 又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 复习思考题 1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 特点及重要作用是什么 2 如何理解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有哪些 各有什么特点 你认为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