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完整版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513654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PPT 页数:116 大小:2.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完整版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发展心理学完整版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发展心理学完整版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发展心理学知识,2,前 言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础知识。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中,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础知识,共有6章,分别为: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在其中非常重要,无论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还是教育子女,完善自己,学习、研究、把握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都是十分必要的。,3,杨老师关于学习“发展心理学”的赠言 本章8节68页中,知识要点“头重脚轻”; 概述、婴、幼、儿、春、青以及中老年,终生发展不会停; 生理、认知、社会性发展、心理卫生四方面, 各个阶段有变化,呈现螺旋式上升, 结合生活现象,易记易懂; 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关键词,抓准记清。 298道题,考试再认并不难,贵在运用, 养儿育女、帮助他人、用于工作受益无穷, 劝君多努力,快乐、成功伴您终生!,4,第一节 概 述 本节4个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的简史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5,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民族心理学,心理的发展(广义),种系发展,个体发展,动物心理的发展,人类心理的发展,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成年心理学,新生儿 乳儿 婴儿 幼儿 童年 少年 青年初期 青年中晚期 中年期 老年期,种族发展,狭义,6,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一)5个“基本性质”:1. 方向性和顺序性2. 不平衡性3. 普遍性和差异性4. 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性5. 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7,(二)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1. 从简单到复杂:从不齐全到齐全从笼统到分化2. 从具体到抽象3. 从被动到主动4. 从零乱到体系,8,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 本书将个体心理发展分为7个年龄阶段 2. 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心理特征3.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二)阐明各种心理机能发展进程和特征 (三)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四)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9,发展心理学涉及到如下基本原理:1. 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与教育2. 心理发展过程:连续性与阶段性有机结合3. 心理发展的动力:内、外因4.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与可塑性可以将发展心理学研究任务概括为“三个W”:1. what(是什么)?描述或揭示心理发展的共同模式或特征。2. when(什么时间)?这些模式或特征发展变化的时间。3. why(什么原因)?对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影响其形 成的各种因素。,10,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发展心理学成为科学学科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经历4个阶段。一. 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观念,强调儿童天性在其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这些观点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福禄贝尔的“恩物”,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达尔文认为,进化是变异、遗传和选择三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自然选择,生存斗争是进化的主要原因,冲击了神创论、目的论、不变论等,对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在于: (1)发现动物和人类心理的连续性; (2)强调心理适应环境的作用; (3)开拓儿童心理与个体差异心理学新领域。,11,二.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后半期)普莱尔(W.Preyer,1842-1897),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1882年他的儿童心理一书发表,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普莱尔用观察法跟踪研究自己的孩子(出生3岁),每天系统研究、记录,整理成书:该书之所以作为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标志,是以其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及其价值为依据的(P184)。,12,三. 儿童心理学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儿童心理科学形成、发展的时期。 (一)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途径:霍尔(Q.S.Hall)的问卷法、比内(A.Binet)的智力测验、格赛尔(A.Gesell)的儿童发展常模等。 (二)涌现出一批先驱人物及重要的理论派别1. 霍尔的复演说2. 施太伦(W.Stern)的人格主义学派3. 杜威的机能主义、儿童中心说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等4. 弗洛伊德(S.Freud)的精神分析学派5. 华生(J.B.Watson)的行为主义6. 皮亚杰(J.Piaget)发生认识论7. 维果斯基(Vygotsky)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3,四.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20世纪后 半期)(一)相当长时期内,人们对心理发展概念的理 解只局限于儿童期(即从出生到青年期); (二)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 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确 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14,第三单元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 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本书重点所在) 相关研究与因果研究 个案研究与组群研究 血缘关系研究与跨文化比较研究等一. 横断研究:涵义 / 优缺点二. 纵向研究:涵义 / 优缺点三. 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的交叉设计:涵义/ 优缺点,15,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单因素论(20世纪以前):对遗传和环境两大基本因素持“非此即彼”的观点。1. 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是高尔顿“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2. 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华生“给我12个健全的形体良好的婴儿,和一个由我自己指定的抚养他们的环境,我”简评:两者都是片面的机械决定论。,16,(二)二因素论(20世纪中叶): 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 代表人物:施太伦(德国)、吴伟士(美国) 简评:相对于单因素论的片面性,二因素论是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一大进步,至今仍有一定影响, 但没能进一步揭示遗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复杂的本质关系。,17,(三) 相互作用论(20世纪3040年代以来):认为在心理发展中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制约关系;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互动关系,二者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代表人物:皮亚杰(瑞士),认为人的认识源于主体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源于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简评:是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一大进步,受到广大学者的认同,现今其影响最大。,18,二. 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其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 1.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关于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19,2.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基本概念 。 图式 (Scheme) :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婴儿最初的图式是一些本能的动作,来自遗传。 同化(Assimilation):指主体把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量变) 顺应(Accomodation):指主体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也称异化。(质变) 平衡(Equilibrium):是主体发展的趋向,主体趋向于与环境的平衡。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20,3.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4. 心理发展阶段说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凭借感知和动作经验适应外部环境。手的抓取和 嘴的吸吮是主要手段。大约在9-12个月时,可获得客 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6、7岁)凭借表象思维适应环境,具有了符号功能,但不 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表现见P189。 (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 岁)获得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但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凭借抽象推理适应环境,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能提出假设和解决抽象问题。,21,22,皮亚杰把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4 5岁)儿童尚不能作出判断,而是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 8、9岁)作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儿童的道德判断受自己主观价值的支配。,23,(二)艾里克森 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1)婴儿期(0 2岁):信任感不信任感 (2)婴儿后期(2 4岁):自主感羞耻感 (3)幼儿期(4 7岁):主动感内疚感 (4)童年期(7 12)勤奋感自卑感 (5)青少年期(12 18岁)角色同一感角 色混乱感 (6)成年早期(18 25岁)亲密感孤独感 (7)成年中期(25 50岁)繁衍感停滞感 (8)成年晚期(50岁死亡)完善感失望感,24,(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对传统的行为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三大特点(P191): 1. 三元交互决定论: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者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P(个体,即内因),B (行为),E(环境,即外因),25,2. 观察学习:是一种最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后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矫正已有的某些行为反应特征。 3. 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人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的能力,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26,(四)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维氏心理发展观的核心。(P191)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 化的结果。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维氏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 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这种转化有四个标志:(P192 193)3、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 P193)(2)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 能之上。,27,在欧洲,一个妇女患癌症快要死了。有一种药可能救治他,这是本地一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锭。药剂师索价2000元。这价格是他制药成本的10倍。病妇的丈夫海恩茨向他认识的每一个人借钱,可是他只能得到药价的半数。他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就要死了,恳求廉价卖给他,或者允许他以后偿还。但药剂师却说“不行!”丈夫绝望了,于是闯进店内偷药。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 科尔伯格采用纵向法,连续测量记录72个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达10年之久。此后又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世界各国去验证。最后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28,(五)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道德判断的前提: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 第一阶段 :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服从规则避免惩罚) 第二阶段:快乐主义定向(自我为中心) 2、习俗水平(道德判断的基础:是否遵守法律和规章) 第三阶段 :好孩子定向(遵从成规避免他人不悦) 第四阶段 :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强调遵从权威和法律) 3、后习俗水平(道德判断的假设:是否维护个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如果法律有失公平,有权利通过正当途径说服别人改变法律)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定向(认为除法律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结论: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 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29,讨论:怎样理解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及其对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讨论要点:艾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心理发展源于心理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即心理社会危机。危机的解决过程就是心理的发展过程。他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提出了各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婴儿前期需解决信任感对不信任感的危机,婴儿后期需解决自主感对羞耻感的危机,幼儿期需解决主动感对内疚感的危机,童年期需解决勤奋感对自卑感的危机,青少年期需解决角色同一性对同一性扩散(角色混乱)的危机),成年早期需解决亲密感对社会孤独感的危机,成年中期需解决繁衍感对停滞感的危机,成年后期需解决自我完善感对失望感的危机。如果在每一阶段心理危机解决得好,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否则就会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30,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学习任务 共4单元:婴儿期的动作与发展;婴儿期的认知发展;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婴儿期心理卫生。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言语真正形成,初步掌握本民族言语 2、思维能力出现,直觉行动思维是思维的主要形式 3、自我意识萌芽,31,第一单元 婴儿动作的发展一 、婴儿动作的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二)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三)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四)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彪勒实验 把毛巾放在2个月儿童的脸上,就引起全身性的乱动 把毛巾放在5个月的儿童开始出现比较有定向的动作,双手向毛巾方向乱抓, 把毛巾放在8个月的儿童,能毫不费力地拉下毛巾。,32,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P.195)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才逐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儿童约从出生后第三个月起,一种不随意的手的抚摸动作就开始了。他无意地抚摸着襁褓或被褥,抚摸着亲人或玩具,抚摸着自己的小手。到第五个月左右,由于抚摸动作的不断反复,同一个动作总是引起同一个结果,这就形成了反映事物关系的稳固的感觉运动表象。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1)“头尾原则”(2)“近远原则”(3)“大小原则”,33,34,35,36,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 (一)手的抓握动作 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意义: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动觉、触觉、视觉等协调,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 (二)独立行走 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意义:变被动为主动;扩大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人交往的机会 婴儿主要动作发展得好不好,在某种程度上对促进或延缓其心理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从早期开始注意婴儿主要动作的训练。但需要强调的是: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有格赛尔(A.Gesell)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为证:实验对象是双生子T和C。T从生后第48周起每日作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在此期间,C不作爬梯训练,只从生后第53周起训练爬梯,只作2周训练,便赶上T的水平。结论:不成熟无从产生学习(训练),而学习只对成熟起一定的促进作用。,37,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 、 感知觉发展 (一)研究方法的突破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研究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P.196) 优先注视范式(刺激偏爱程序)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长短,了解婴儿对刺激物的辨别能力和图形偏爱程度。,38,(二)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 :出生后周视线开始集中,26厘米处理想 的视焦点 2、视觉追踪 :追视移动的红环(出生后12 48小时) 3、颜色感觉:辨别颜色能力(出生后15天);辨色力基本趋 近成熟(3 4个月) 4、对光的察觉:察觉光的闪烁(生后24 96小时) 5、视敏度:视觉灵敏程度 ( P.196),(三) 听觉的发展 1、听觉辨别能力:对声音的反应主要有三种表现,即感受抚慰、警觉、痛苦。 2、语音感知:尤为偏爱母亲的声音。 3、音乐感知: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 4、视听协调能力:定位(P.197).,39,(四)婴儿味觉、嗅觉和皮肤觉的发展 1、婴儿味觉发展 2、婴儿嗅觉的发展 3、皮肤觉的发展 (P.197),(五)婴儿空间知觉的发展(P.197-198) 1、形状知觉:2、深度知觉: 3、方位知觉: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也是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其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40,吉布森的视崖实验,41,42,二、婴儿记忆的发展儿童记忆的发生一般采用两种测量指标: 习惯化,儿童出生后1-3天就出现对熟悉图形的习惯化,据此 可见儿童出生后1-3天就有原始记忆。 条件反射,儿童对条件刺激物作出条件性反应,表明出现再认。研究发现:儿童生后10天左右出现对母亲喂奶姿势的最初的自然条件反射;人工条件反射生后1-3天即可形成,Eimas训练新生儿在30分钟内学会对沙沙声连续两次向左转头45,得到糖水,对嗡嗡声连续两次向右转头45,得到糖水。 0-3个月,反复训练形成的眨眼条件反射可保持10天,2-3个月,记忆可保持30天。 3-6个月,长时记忆有很大发展,保持数天或数周 6-12个月,长时记忆继续延长,出现“认生”、寻找物体 12个月以后,延迟模仿出现,标志着表象能力和再现能力初步成熟。,43,三、思维的发展 直觉行动思维是婴儿思维的典型特征。具有以下特点: 1、直观性和行动性 2、间接性和概括性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抽象性特点。,44,四、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1、后天学习理论(1)强化说:巴甫洛夫、斯金纳(2)社会学习说:班杜拉、布鲁纳2、先天成熟理论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Chomsky)(1)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2)语法是生成的(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见下页图示)(3)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皮亚杰,45,语言获得装置,46,(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婴幼儿言语的发展阶段1、语音的发展(初生 1岁)(初生3月) 简单发音阶段。宝宝1个月内偶尔会吐露ei,ou等声音,第2个月发出mma声,第3月出现更多的元音和少量辅音,比如a,ai,e,ou,m,h等。(48月) 连续发音阶段。这时发出的辅音更多了,而且出现了连续的音节,比如,baba,dada,nana等,大人常误以为这时的mama,papa是宝宝在叫妈妈爸爸。 (912月) 学话阶段这时宝宝开始模仿大人发音,开始把词和对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开始对词义产生理解。2、理解言语的阶段(约从11.5岁) 。 3、积极的言语活动发展的阶段 (约从1.53岁) 1.5岁以前主要是单词句时期,即用一两个词来代表一个句子。 1.5岁以后,儿童的词汇数量明显增加,词类范围也明显扩大。 1.53岁儿童运用句子能力的发生和发展。,47,词汇的发展 11.5岁获得第一批词,词汇量约50左右。 3岁词汇量达到1000个左右。句法的发展 1.52.5岁是婴儿获得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3岁儿童基本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P.200),48,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一、情绪的发展(P.200-201) (一)笑的发展 1、自发性微笑(0-5周)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4个月以后),49,(二)哭的发展 1、新生儿有多种不同模式的哭声,啼哭的规律都是相同的。2、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3、生理反射性的哭应答性的哭操作性的哭 (三)恐惧的发展1、本能的恐惧2、与知觉相联系的恐惧3、怕生,50,二、气质 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ss)根据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表现将婴儿气质分为三种类型: 1、容易型(约40%)。他们的行为倾向于有规律性,容易适应。教育策略:防止今后面临复杂冲突时无法适应 2、困难型(约10%)。他们在吃、睡和一般活动中都不规律。他们是情绪型的。教育策略:充满爱心,耐心引导 3、迟缓型(约15%)。他们对新的经验适应比较缓慢,很少表现强烈的情绪无论积极还是消极的情绪。教育策略: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其余约35%属于混合型。,51,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儿童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J.Bowlby)等的三阶段划分:无差别的社会反应(人人如此)有差别的社会反应(偏爱熟人)特殊情感联结(恋母情结),52,(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1、回避型(约占20)。母亲(依恋对象)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焦虑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他们往往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暂时的,接近一下又走开来了(回避)。他们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和接受母亲的安慰表现一样。实际上这类婴儿并未对母亲形成依恋,即“缺乏依恋”。(P.202) 2、安全型(约占6570)。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类婴儿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不安表现。当母亲离开和陌生人相处时,他们停止了玩,并去探索,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让他们和陌生人相处时,婴儿很容易被安慰。,53,3、反抗型(约占10%)。这类儿童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亲子关系与婴儿心理的发展母亲是婴儿生活环境中的核心因素。1岁前婴儿肌体较弱,母亲不仅是婴儿一切生理需要的直接满足者,而且是婴儿与客观世界的“中间人”心理需要的直接满足者。A、恒河猴社会性剥夺实验:把生后不久的恒河猴单独养在良好的物质环境里,生理需要都能满足,但剥夺了与母亲及伙伴交往的机会。一年后放到正常猴群中表现出了不正常的行为:恐惧、畏缩、无探究行为、不会交往,长大后不会当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冷酷无情。B、1945年,有人调查南美洲一家孤儿院(生后3个月离开母亲),尽管营养、保健条件很好,但孩子显得呆痴、孤僻、智商很低。原因:缺乏与成人(母亲)的交往。研究表明,剥夺母子交往对儿童心理发展有如下损害:(1)失去了爱与被爱的权利;(2)失去了与各观世界的“中间人”;(3)周围环境成了没有应答的“死环境”;(4)缺乏母子身体接触,导致儿童情感障碍。,54,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关于人我关系的意识。例如: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 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等。 认识自己、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这是人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这是人类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主体我的发展(5 15个月) (二)客体我的发展(15 24个月)具有了“你”、“我”称呼,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55,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一、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以获得信 任感,克服怀疑感 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 三、针对不同的气质类型的特点,积极对待婴儿 四、促进婴儿认知活动的发展,56,早期教育策略,基本原则:超前一步(提前一两个月)进行教育训练。发展规律:5个月左右的婴儿喜欢伸手够悬挂的玩具。 早教策略:4个月时在婴儿床铺上方悬挂一些玩具,使其能够得到, 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发展规律:1岁2个月左右的婴儿会走路。 早教策略:1岁左右扶其行走。发展规律:1岁半左右是语言发展快速期。 早教策略:1岁2、3个月进行发音、理解和表达训练。发展规律:2岁左右的婴儿爱听故事。 早教策略:1岁半以后多讲故事,要婴儿复述,培养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57,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共4个单元: (1)幼儿的游戏; (2)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3)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4)幼儿期的心理卫生。幼儿期心理的一般特点1、游戏是解决幼儿渴望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与能力低的矛盾最有效的主导活动方式 2、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主要通过感知,依靠表象认识事物甚至思维也难以摆脱直觉形象的束缚。如:辨别棋子数时,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 3、心理活动与行为的无意性(幼儿控制、调节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很差,很容易受其他事物活动影响而改变活动方向)4、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及对人对己的态度等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58,幼儿初期(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如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痛恨大灰狼,把画书上狼的眼睛都戳成洞洞) 2、爱模仿(要多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样板)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用手一块一块地数糖果;画画、捏橡皮泥只能先做后想或边做边想)因为小班幼儿思维很具体、很直接,只能从表面理解问题,因此对小班幼儿更要正面教育,讲反话常引起违反本意的不良后果。,幼儿中期(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1、爱玩、会玩(角色游戏的高峰期,能计划游戏内容、情节、分配角色) 2、思维具体形象(会算3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5个苹果,但如果直接问“3+2=?”可能很难回答);“儿子”就是“小孩”,对某个大人是某某的儿子,不可理解,59,幼儿晚期(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1、好学、好问(好奇是幼儿共同特点,但中、小班幼儿的好奇心多表现在对事物的表面兴趣上,大班不光问“是什么”,还问“为什么”,且问题广泛)。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已掌握一些抽象概念,如左右;能简单分类,如白菜、西红柿等是蔬菜;能初步掌握因果关系,如浮沉。)3、个性初具雏型(开始能控制自己,做事不再“随大流”,比较有“主见”;显现出个性差异:有的大方,有的小气;有的活泼,有的文静),60,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 (一)精力过剩论:席勒(德国诗人、哲学家),斯宾塞(英国哲学家) (二)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 (三)练习论:格罗斯(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 (四)重演论:霍尔(美国心理学家) (五)娱乐论(机能快乐说):彪勒(奥地利心理学家) (六)认知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61,二、儿童游戏的发展 (一) 儿童游戏的特点(P.204) 1 婴儿游戏的特点 2 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 3 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 (二)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1 独自游戏 2 平行游戏 3 联合游戏 4 合作游戏,62,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游戏是促进 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三)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四) 培养健全的人格 (五) 增强体质,63,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一、言语的发展 (一)词汇的发展 1、词汇量增加3岁(1000左右)4岁(1600左右)5岁(2200左右)6岁(3000左右) 7岁(4000左右) 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 3、词类的扩展,64,(二)语法结构的发展 1、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2、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儿童最 初掌握的是陈述句,幼儿期疑问句、否定 句、祈使句、感叹句的使用逐渐增加) 3、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4、从词数少的短句发展到词数多的长句,65,(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幼儿初期儿童的言语表达具有情境性特点。随着年龄增长,情境言语的比重逐渐下降,连贯言语的比重逐渐上升,并为独白言语打下基础。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 ,独白语连贯语的发展是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66,二、记忆的发展 (一)幼儿记忆容量的发展随年龄增加:3岁3.91个组块;4岁5.14个组块;5岁5.69个组块;6岁6.10个左右的组块。发展趋势是:先快后慢。 (二)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 1、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迅速发展 2、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 3、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 (三)记忆策略形成 1、记忆策略的发展:三阶段(P.207) 2、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P.207),67,三、思维的发展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 (一)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1、 具体形象性2、 不清晰性和易变性3、 具有符号功能4、 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二)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 1、 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从“是什么”到“为什么: 2、 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处于萌芽状态,68,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一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自我评价能力在3岁儿童中还不明显,开始发生的转折年龄在3.5-4岁,5岁儿童绝大多数已能进行自我评价了。其特点: 1、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独立的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发展到对内在品质的评价 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发展到初步客观性评价,69,(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自我控制能力在3、4岁儿童中还不明显,发生转折的年龄在4-5岁,5-6岁儿童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儿童自我控制的4种类型:1.运动抑制2.情绪抑制3.认知活动抑制4.延迟满足,70,二 道德行为的发展道德发展包括: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绪发展和道德行为发展。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如帮助、安慰或救助他人,与他人合作、分享、谦让等。 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美国学者哈特普将其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 P.210),71,三、性别角色社会化(P.210) 社会生物学理论:性激素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精神分析理论: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 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和学习的结果 四、同伴关系的发展(P.211)1、幼儿友谊建立的基础 2、同伴关系的作用 五、第一反抗期(危机期),72,第四单元 幼儿期的心理卫生,一 、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二、 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三 、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四 、培养其独立性,73,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学习任务 1、共4个单元:童年期的学习;童年期的认知发展;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童年期的心理卫生。,74,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童年期(小学儿童)的一般特点: 1、学习逐渐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2、逐步掌握书面言语 3、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开始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 主要形式过渡 4、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发展 5、集体意识和个性的初步形成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二、 学习兴趣的发展(P.213),75,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的增加(P.213) (二)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识记的主要方式(四年级有意识记开始超过无意识记) 第二,意义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意义识记比重:7岁,为28%;10岁,44%;12岁,45%; 15岁,83%。 第三,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五年级后超越明显),76,(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 1、复述(背诵) 2、组织(1)归类(2)系列化 (四)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 1、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1)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2)有关记忆任务的知识。材料的类似性、长度、有意义性以及呈现的时间等。(3)有关记忆策略的知识。 2、记忆监控(P.215),77,二 思维的发展 基本特征(P.215)(一)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 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3、10岁左右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二) 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 1、概括能力的发展:(1)直观形象水平(2)形象抽象水平 (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李丹等关于小学儿童对寓言故事、比喻词(成语)理解发展 的研究,揭示了小学儿童概括能力发展的三级水平: 直观形象水平:儿童只停留在对比喻词的表面的、具体情节(形象)的理 解。“有头无尾”低年级学生说:“有头无尾表示人,因为人是有头没有尾巴的。”“走马看花” 低年级学生说:“马走得很快,花一排排往后退。”,78,形象抽象水平:儿童企图揭露寓意或隐喻,但还脱离不了直观情节,离不开具体形象。 “临渴掘井”中年级学生说:“要吃水,早就应该准备好。” “刻舟求剑”中年级学生说:“这个人是笨蛋,不用脑子,因为他只看到剑从船边落下去的,不想到船是会走的。” 本质抽象水平:儿童开始摆脱具体情节和直观形象,揭示比喻词的隐喻。(高小、初一) “独木不成林”“ 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成大事的。” “一毛不拔”“很小气的意思。” 处于第三级水平的人数到高小、初一才占74.6%,中年级占55%,低年级为0。可见,本质抽象在小学还刚开始,中高年级差距大,高年级是飞跃期,真正发展要到青少年期。,79,2、推理能力的发展 (1)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李丹(1964年)采用形成逻辑学上的直言三段论法的三种格式要求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进行演绎推理,概括出4种类型: 自由联想型:对已知前提“置之不理”,只根据个别词句产生联想。“鱼是用鳃呼吸的,鲸鱼不是用鳃呼吸的”“所以鲸鱼很大,在海里的”。 重复前提型:丢弃大前提,只就最近的小前提下结论。“目鱼不是鱼,目鱼是在水中游的”“所以,有些在水中游的是目鱼”(正确答案:“在水中游的不一定都是鱼”) 实际理由型:企图根据前提推理,但还不能纯粹根据命题推理,而是根据自己补充的实际理由得出结论。“鱼是用鳃呼吸的,鲸鱼不是用鳃呼吸的”“所以鲸鱼是用鼻子呼吸的”。,80,命题演绎型:能根据已知前提得出正确结论。统计结果:A、自由联想型,7-8岁占8.5%,而到三年级(9-10岁)后基本消失;B、重复前提型和实际理由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分别由31.2%22.6%8.3%;21.2%19.0%9.4%,前者比后者下降更大。C、命题演绎型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一年级(7-8岁)占39.1%,小学三年级(9-10岁)占58%,五年级(11-12岁)占80.9%(P.216) (2)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冯申禁等儿童运用归纳法概括句组内词汇能力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1980年第2期) (3)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邵瑞珍等儿童类比推理的特 点,1980),81,3、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第一,掌握守恒 第二,思维具有可逆性 第三,补偿关系认知 4、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 (1)类别体系化 (2)序列化,82,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童年期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 (二)自我评价的特点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2、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83,二、亲子关系的发展 (P.219)1、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2、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变化3、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发生变化三阶段模式: (1)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 (2)共同控制(6-12岁),父母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 (3)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做出更多的重要决定,84,三、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1、受欢迎的儿童 2、不受欢迎的儿童 3、受忽略的儿童 (二)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伙伴集团形成的三个时期: 1、依从性集合关系期(1年级)亲师向师,伙伴关系薄弱 2、平行性集合关系期(24年级)团伙活动开始活跃 3、整合性集合关系期(56年级)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 注意:六年级是结伙人数比例最高的时期。,85,四、友谊的发展 (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四阶段: 1、(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2、(6-9岁)单向帮助关系 3、(9-12岁)双向帮助关系 4、(约12岁以后)亲密而又持久的共享关系 (二)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1、相互接近 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3、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 4、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86,五、欺负与被欺负 (一)欺负及其特征欺负是指力量较强的一方有意地对另一方施加身体的或心理的伤害行为。与一般攻击性行为相比,欺负有三个基本特征:(1)未受激惹性(2)力量的不均衡性(3)重复发生性 (二)关于儿童欺负原因的理论解释 1、“竞争假设”理论:对受挫和失败的反应 2、“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受欺负的原因是自己具 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 3、“依恋理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感 4、“心理理论”: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87,第四单元 童年期的心理卫生,一、学会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品行 特别提醒注意: 1、对于小学儿童,激发、培养学习兴趣尤其重要。现实中由于以学习“一好百好,一坏百坏”为标准,对学生施压,导致孩子对抗、消极应付、离家出走、高度焦虑、抑郁或上网成瘾,已成为当前家长、老师犯愁和棘手的问题。 2、多动症或注意障碍:很难较长时间内集中注意于当前的某一项活动上,经常表现出过多的自主的甚至非自主的动作,注意力涣散,行动先于思考,带有冲动性,自制力很差。约占小学生的3%-5%,原因尚未完全查明,有三种可能的解释:,88,遗传是主要原因,往往有家族史。 妊娠和分娩原因,大部分在分娩时脑或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伤。 家庭和其他社会环境因素,许多多动症孩子家庭生活不幸福,父母经常吵架、发生离婚纠纷;父母为孩子创设了过度活动的环境、条件或过于严厉,高压之下产生相反的结果。 干预和治疗的方法: 游戏疗法 言语疗法 认知疗法 行为矫正 (详见朱智贤儿童心理学P.371-373;方富熹等儿童发展心理学P.429-430),89,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学习任务 共4个单元: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青春期的心理卫生。 少年期心理的一般特点: 1、由幼稚向成熟过渡,心理上产生“离家趋势”和“闭锁性” 2、生理发育高峰,性机能开始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进入第二反抗期(危机期) 3、智力活动完成转折,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为主要的思维方式 4、情绪情感的发展及其矛盾性 5、自制性、独立性的发展及其不成熟性 6、“成人感”的产生与世界观的初步形成,90,第一单元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一 、 生理发育高峰(P.222-224) (一)身体外型的变化 (二)生理机能的变化 (三)性的发育和成熟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 心理上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1)反抗性与依赖性 (2)勇敢与怯懦 (3)高傲与自卑 (4)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91,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的发展 (二)记忆的主要特点 1、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92,二、思维的发展 (一)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 少年期提出假设,分析假设,验证假设,放弃 并新建假设 青年期根据因果关系,进行命题假设(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二)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初中以上儿童逻辑推理达到理论型水平,93,第三单元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一、 自我意识的发展两次飞跃:婴儿期人、我区分;青春期自我概念、评价、理想的 整合与统一(一)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二)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三)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94,二、情绪变化特点 (一)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二)青春期躁动 三、第二反抗期 亲子冲突状态的延续阶段称为反抗期。三四岁幼儿处于第一反抗期,初中儿童处于第二反抗期。 两个反抗期的共同特点在于:二者都是新旧亲子关系体制转型的反映,是在建立新的平衡体制之前出现的改革和混乱;二者都是儿童独立自主性增强,与父母产生矛盾冲突的体现。 两个反抗期的不同特点在于:前者主要是争取自我主张和行动的自主性与自由权;后者则是要求实现从行为到人格的全面独立自主。,95,(一)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1、硬抵抗 2、软抵抗 3、反抗的迁移 欲求不满:反对从属地位,尤其权威干涉,要求彼此地位。 观念碰撞:价值观幼稚,主观、片面、绝对,与父母冲突。 情绪波动:两极性明显,或狂喜,或沮丧。 反抗对象:父母为主,波及其他成人。 反抗的中心课题:依赖和控制;希望摆脱父母控制,密切朋友关系。 (二)第二反抗期的形成原因 生理“成人感”(自以为已经成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 心理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导致“危机感”。 社会自主性、个性在学校环境中受到忽视或阻碍时,人格伸展受阻时,就会引起反抗。,96,帮助策略(补) 父母方面更新观念转变态度正视亲子关系变化以友相待多加尊重 子女方面正确认识树立榜样自主活动增强责任感,97,青春期人际关系的新特点: 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形式 2、朋友关系在生活中日益重要 3、与异性交往由疏远到开始融洽相处 4、与父母关系发生了变化:情感、行为、观点等方面均产生了“离家趋势”;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 赫洛克(E.Hurlock)认为性心理(异性交往)发展可划分为4个阶段: 1、疏远异性的厌恶期 2、向往年长异性的牛犊恋期 3、积极接近异性的狂热期 4、浪漫的恋爱期,98,四、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关系 (二)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 (三)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第四单元 青春期的心理卫生 一 、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 二 、尊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反抗期 三 、教给青春期少年儿童情绪调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99,青春期易出现的消极心境: 1、烦恼 2、孤独 3、压抑 青春期易出现的心理与行为偏差: 1、心理生物性紊乱 2、自杀倾向及行为 3、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4、神经官能症、躁狂症、抑郁症、病态人格等,100,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学习任务 共4个单元:青年期的一般特征;青年期的认知发展;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青年期的心理卫生。 青年期心理的一般特点: 1、心理带有更多的社会性、政治性 2、逻辑思维的新发展 3、情绪情感的新特点: (1)强烈动荡, (2)内隐、曲折性增强, (3)内容丰富、形式多彩,(4)易生不满情绪 4、自我意识增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101,第一单元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一、 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二、 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三、 生活空间扩大 四、 开始恋爱、结婚,102,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认知发展,一、智力的发展(重点掌握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P.232) 二、思维的发展: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形式逐渐成为重要的思维形式 帕瑞(W.Perry)关于青年期思维发展三个阶段: 1、二元论阶段 2、相对性阶段 3、约定性阶段,103,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一 自我意识发展 最主要的特点: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 自我意识的修正主要依据 :(1)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成功的、失败的);(2)来自他人的评价; 自我意识修正的两种形式:(1)自我接纳 (2)自我否定,104,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P.233) 斯普兰格把人分为6种类型:理论的、经济的、审美的、社会的 、政治的、宗教的,因而价值观也随之分为6类。 (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特点 (二)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所需心理条件(1)(2)(3)(P.234) 2、人生价值观是在青年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发展和形成的。 3、属于个人的因素,如与个人命运相关的突发事件等。,105,三、亲密感的建立 核心关系是恋爱和结婚 四、社会关系的变化 恋爱和结婚、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此三重关系 “人生护航舰”是青年面对人生挑战的保护层 (一)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二)朋友关系 五 、职业的适应 影响青年人工作或职业选择的4个主要因素(P.235) 六 、人格的变化 越来越成熟,106,第四单元 青年期的心理卫生,一、树立正确的择偶观,正确对待爱情中的挫折 二、增强择业意识的自主性,促进职业生涯的顺 利发展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变化,107,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学习任务 1、共4个单元: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中年期的认知发展;中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中年期的心理卫生。 中年期心理的一般特点: 1、总的特点是,由青年晚期向老年期转化的“过渡期”:生理成熟的延续期,身心变化的更年期:生理功能由旺盛走向退化的转变期;心理发展既表现平稳性又表现出变化性。 2、认知不惑,智力基本保持稳定,只是流体智力稍有下降。 3、情感深沉、稳定而紧张,较少感情用事,拥有成功应付紧张环境和复杂事件的经验和策略。 4、意志坚定,具有承受工作、生活等沉重负担和压力的毅力。 5、人际关系最复杂,需要不断调节和完善。 6、自我意识和人格成熟,日益关注内心世界,自我调整功能趋向整合水平。,108,第一单元 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一、身体变化 二、更年期(一)男性更年期(二)女性更年期第二单元 中年期的认知变化 一、感知觉变化 二、记忆的发展变化 三、创造力的发展,109,第三单元 中年期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人格的变化 1、内省日趋明显 2、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3、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4、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三、职业的发展 1、工作满意度 2、工作绩效 四、人际关系的变化 1、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 2、与父母的关系 3、与子女的关系 4、与朋友的关系,110,第四单元 中年期的心理卫生,一、劳逸结合,避免心理疲劳 二、培养豁达的人生观,战胜中年危机 三、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 中年期最基本的心理问题:处理好多重社会角色的矛盾。,111,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学习任务 共4个单元:老年期心理变化观;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 老年期的心理卫生。老年期心理的一般特点: 1、认知活动总的趋势是衰退,但晶体智力衰退不明显,甚至有所上升。 2、情绪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但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冷落感、孤独感、疑虑感、忧郁感、老朽感、易生不满等);各种“丧失”(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专业、健康、容貌、配偶等)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我国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较高。 3、个性持续稳定又有所变化,但持续稳定多于变化。日本金子(1956年)指出老年人个性有10大变化:自我中心性;内向性;保守性;易猜疑;嫉妒心强;办事刻板;灵活性差;适应能力下降;不耐烦,爱发牢骚;好管闲事;依赖性等。上述诸多变化中,较普遍的变化是:小心谨慎,自我中心性,固执,刻板等。,112,第一单元 老年期的心理变化观一、老年丧失期观(P.242) 二、毕生发展观 1、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2、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也有差异 3、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 4、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 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即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性事件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