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7篇

上传人:每**** 文档编号:481175 上传时间:2019-01-0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7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7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7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征文 7 篇【篇一】1981 年底,离元旦只有几天了,我陪同工人日报社的摄影记者何碧宝登上xx 小汽轮,开始了我第一次的贯穿 xx 干流的摄影之行。同行的还有 xx 航运公司的工会干事老陈。那时,我在 xx 第一化工厂当任配电房的值班电工。一年前,原本冻结的人才开始流动,市总工会借东风从黄山脚下调回了摄影干部林国栋到市工人文化宫上班。热心的国栋老师联合了省市摄影协会举办业余摄影讲座,有史以来第一次从各工厂企招收几十名工人学员,有板有眼地传授摄影技艺,包括了风景人像拍照和工业企业生产的现场摄影,以及摄影构图与暗房技术。我有幸栖身其中,结业时一个人领取了一等奖和三等奖两份奖品。记得,那一等奖的作品是在保暖瓶厂露天仓库上拍的,在一片破裂玻璃的响声中,在玻璃瓶构成的幕墙下一个年轻的见习女工小心翼翼地抱着一堆半成品的保暖瓶内胆,微微一笑。命名为 的片子,后来被工人日报选登并入选 1981 年 7 月 1 日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业摄影展。那一年的 5 月我出席了中国影协与全总工会在常州举办的全国工业摄影创作座谈会,认识了徐肖冰、侯波等一大批当年刚刚”被解放”的艺术家。在会上,记者何碧宝与我约好这次 xx 行的采访,要为 xx 作一次摄影专访。记得开船时,何碧宝给了我一个分装的 135 黑白胶卷,嘱咐我好好拍照。那时,我们大多购买到期的电影胶片剪断分装入暗盒中供 135 相机使用。而主要相片的拍摄是用 120 相机完成。我在学习班中先是借别人的相机,后来,托东街口百货文具柜的采购员走后门买了一台海鸥 4B 型双镜头照相机。这种相机是个笨家伙,上下两个固定焦距的镜头,下镜头用于感光拍照,上镜用于取景,且景物在取景框中是左右相反的。没有配备自动曝光表,一切按拍摄者的经验来调节控制相机。使用 120 胶卷时可调节为一卷 12 幅和 16 幅两种规格,底片较 135 的大二三倍,金属的方盒子再配上真猪皮的外包装壳,打开取景框时哗哗作响,背上它真有上战场冲锋陷阵的感觉。这在当时己经是很不错的机子了。80 年代头两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给民间科技、经济、文化交流带来生机。日本民间友好人士努力将科技、经济与文化注入中国市场。当时的日本理光公司生产了一种专供中国市场的 CR-5 单反相机。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相机配备了指针式测光表,随时提示此时该用多少光圈与速度,然后手动调节完成拍摄。由于专供当年购买力很弱的中国市场,它的镜头做得实在差了,不仅没用光学玻璃,连加工都是在不发达地区用不太精致的工艺生产的。所以解像力欠清晰,画面总是灰濛的,远不如中国相机镜头。要购买它,还得先去兑换一种海归华侨才有的人民币兑换券,然后在涉外的商店中购买。我出发 xx 之前一个月,好不容易才用兑换券在东街省图书馆门厅开设的艺术图片社里买到了它。背着它,我开始了 xx 之旅。我们一行三人从台江的上游码头出发,乘坐的是 xx 航运公司的小客轮向南平驶去。这种用柴油作动力的小江轮,从民国初年开始便是 xx 干流的客运主力,逆水行舟艰难之中慢而稳,正好有时间观察拍摄船员工作、乘客生活以及两岸风光。每到一个较繁华的小镇码头水口、闽清、尤溪口、樟湖坂人流熙熙攘攘上岸下船,我们便有几分钟登岸时间观察拍照。那时的道头几乎是原生态的落后,我们是以反映新貌为宗旨的,所以生态民俗入镜的机会并不多。到了南平,航运公司用小动力汽船接送我们,安排拍摄了航道爆滩、讯号台、柑桔果园、大洲貯木场一路顺风顺水,唯在延福门码头拍照码头工人时受阻,扛包的工人衣冠破旧破着大布将货物扛在肩上,延福门前沿着古老的码头石阶一边艰难登岸,一边示意我们停拍。他们说,旧社会码头苦力就是这样劳作,解放三十多年了我们还是这么苦。工人日报记者听了之后放弃了这个镜头的拍摄。有时我们会起个大早,在建溪与富屯溪沙溪汇合的”双龙化剑潭“等待云开日出的时分,在朝阳破雾的时候让捎排工人集体启航。一时间 xx 干流的起点上木排一排接一排地向下漂去,老捎排工们接到通知今天要拍照,所以动作特别的有劲,在镜头里有模有样,有的还喊起了船工号子。有时,江上大雾迷蒙,我们乘坐的小动力船在江上漂流着,不期然地遭遇客轮,在何碧宝的长焦相机里留下诗情画意的一瞬。按下快门时他高兴地拍着相机说:这”今日 xx”摄影专版的主照片有了。胶卷感光这只是完成拍照的一半,还有的工作要在回家后的暗房中完成。那年月,我们都自己冲洗底片,洗印样片放大相片。先是在暗袋之中将胶卷打开旋进冲卷罐中,按书本中的配方配制显影液与定影液,严格按照温度调整显影与定影的时间,取出胶片迫不急待地看上一眼后在清水中漂洗胶卷,挂起凉干。待到天黑之时,我用毛毯挂上窗户,用红纸包起灯泡将卧室改成为暗房。在自制的木质印相箱上印制样片,在自制的放大机上放大到四到八英寸。那洗印、放大的相纸药水也各有讲究。那放大机上的镜头是将家中老旧的 127 照相机的镜头拆下来的代用品。当我们还沉迷于黑白摄影抽象世界里的时候,时尚与奢侈的彩色摄影开始悄然走进了中国市场。一下子改变了人们对摄影的审美眼光。从人们日常消费照相的角度看,彩色相片的出现是让生活更炫丽多彩,图像的色彩已经超越了现实的色彩。从摄影者的角度出发,彩色摄影的广泛应用从光影创作上根本改变了艺术表现手法,从单色调的光影变化到多色彩的影调表现是一种从黑白眼光到彩色眼光的大变革。同时,在生产技术上也是全新的工艺。更多复杂工序也更大设备与知让投资。手工的工艺也很快被全自动的大设备所替代。八十年代初期福建省影展办与外资合作的福建艺术图片社引进最早的彩色扩印设备。接着老牌的”艺光照相馆”与港人合资,外贸机构下属的中外合资快尔美也先后引进彩扩设备。民间照相师与摄影界企业家也投资彩扩行业,在人民剧场门口开办乐峰与飞乐,这些都是 xx 早期专门从事彩色冲洗的企业。摄影变得更简单了,拍摄者完全从暗房与药水中解放出来,按动快门之后一切都可以交给彩扩店去专业处理了。很快,彩色照片进入寻常百姓生活。从奢侈消费促成时髦再成时尚最后是大众消费。由于大底片的 120 胶卷上扩印成的相片受相纸局限,其成品尺寸比135 的还要小许多。所以 120 负片胶卷很快被淘汰, 135 胶片成为大赢家,维持到 2013 年柯达公司宣告破产为止。那些年中国是彩色胶卷大市场。柯达、富士、柯尼卡为进入中国的主品牌,出现了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廉价产品连包装都中国元素化。有的公司在中国设分装加工厂,柯达公司与厦门感光材料厂联营产生了福达胶卷。与此同时,中国照相机行业也突飞猛进。家庭添置相机从购置贵重物品向玩具方向转化。外观小巧却粗糙,操作简便的相机因傻瓜都可以使用而取外号,名曰“傻瓜机 “。与日产相机相反,用工程塑料生产外壳的半玩具相机所配的镜头却很“光学 “,拍出的相片无论解像力还是色差都名列同类产品的前茅。当年坐落五一广场南侧的 xx 照相机厂生产的飞跃牌相机便是这样。1985-1986曾与生活创造杂志社联办全国征稿的飞跃摄影大奖赛。使用的奖品中便有这种相机。记者编辑也因此活动得以配备相机作为采访工具。当摄影的胶片时代还在继续的时候,冲洗的数码化已经来临。用电子采集头将胶片中的图像扫描成数码输入设备,可以剪裁画面调整影调色彩,必要时还可以移植画面的图像内容xx 的数码技艺当年遥遥遥领先于全国同类城市,那是 xx 摄影人的黄金岁月,无论商业拍照还是艺术摄影。作品引领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是当时一句名副其实的时尚口号。照相数码化的时代终将来临。最早我是在去平潭岛采风途经一个小镇遭遇一位小伙子,他正在小店里痴迷于数码的彩色摄影。几百万像素的镜头拍出我糊糊的抽象画式的彩色肖像,太人工造作很不天然,几乎没有层次感,但是优点在立等可取地从打印机上输出。惊叹之余我更坚定地坚守我的胶片摄影,无论影像无论层次无论色彩,就是好。数码从业人员警告我,最终会买不到胶卷,拍摄之后无从冲洗胶卷,或且价格昂贵。我依然我行我素,我以为优越,比虚拟的数码还多一个胶片作为物品可以保存。最后,xx 城所有的冲洗店的胶片图采集器全都报废之时,我保存的底片转化成数码成了难题,没有数码的底片无从使用。哦,”废品”几箱子。我在 2006 年不得不转用数码相机。当然,那时的数码技术相对的已经成熟。我用数码相机重走 xx 路,逆流探源到建宁、光泽、浦城、连城,探密樟湖板蛇文化之乡,再顺流至闽安再登金刚腿到入海口,重温约翰汤姆逊关于 xx 是世界上最适合摄影的论述。写出等选登在 xx 市文联主办的杂志七月号上。我在为组照配写的短文中写到:愿 21 世纪人人都成摄影家。在今天手机摄影的年代,这个祝愿已成为现实。未来将会是怎样的呢?【篇二】当人类即将跨 20 与 21 世纪的时候,我在报刊上发表一些篇幅不长的乡土文化散文,即是将城市中有历史遗存价值的景观,用现代人的眼光去感悟、去复述。那时候,此类文章在报刊上是一种小众产品,我作为尝试写作时显得有点忐忑不安,不知道同行与读者会怎么评价。有两件小事,让我坚持下来并改变了我的文脉走向。一天,我在于山去我办公室的路上遇见 xx 市博物馆馆长张振玉,一个读历史与文博专业的年轻人。他主动提起报刊上我写的文化小散文。他认为,我是在用文学的笔法写文史,这是不能仅用历史学的眼光去评价的。得到他的鼓励我安心了许多。没多久,又一件事感动了我。当时 。约下了稿,写什么呢?我身在于山先写于山。我用手写”爬格子”完成了第一篇散文”解读于山”,写完之后顺手在副标题位置上写下一行:”xx 文化行旅之一”。我心理明白:这个副标题在当时的报业界被删的概率大约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因为多种因素干扰,传统的编辑对写专栏能撑多久没有信心。一周后报纸出版了,拿到报纸时我看到这副标题被保留着。好了,这是传媒新气象。我只好以每个月一篇的速度写下十几则同类型文章,涵盖了于山、乌山、屏山、中亭街、中山路、金山寺还有鼓山、鼓岭我意识到史料是死的,人的思维是活的,因此我写作时努力做得有趣些、好玩些。这是对文学与史学固有思维的双重”松动”,这可能会给乡土文化带来一些新鲜的气息,让读者产生一些可以联想的东西。2002 年我将这些散文结集成是一本先成文后结集出版的书,缺乏初期的策划与创意。那么,我续写“文化行旅 ”的新书必然会补上 策划这一课。与好友林山当年的 xx 日报社副主编讨教协商之时,我们将”文化行旅”的续集定名为。我们的理解是书中的内容有点像似 xx 方言所说的“碎讲碎听 “,是一本给读者阅读时感觉像似在闲聊的书。看似这种闲聊,却是从开篇到结尾都有一条人文贯穿脉络,比如:xx 人从哪里来?xx 城怎样从小到大?xx 的先贤为城市文化底蕴的形成做了哪些贡献?等等与前书相比更多的是平和、轻松,娓娓道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前瞻古人,在这历史性巨大进步的年代,我们这一代人将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文化遗产。在 2004 年前后, xx 乡土文化读物不是太多,将学术知识化作大众读物,有亮点有故事有个人经历的诉说是特色,用这种方式去轻松叙述更是稀罕。所以,这两本书不仅受中老年喜欢,也成为不少年轻媒体人寻找 xx 乡土文化资源的”搜索引擎”,手边的工具书之一。2004 年国庆节期间,xx 市民人文保护意识空前高潮,欣起了自发的游三坊七巷热,现在回首这似乎是 xx 市政府要从房地产开发商手中收回三坊七巷开发权的前奏曲。为了配合读者的阅读需求,我将当时能读到的三坊七巷文史资料消化,选择亮点、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地编撰了十条坊巷加上一条南后街人文历史的基础知识。以老少皆宜的图文语言在福建电子音像出版社以光盘、手册、地图三合一方式出版,取书名。顺势又出版了以及后来的等。这些书虽然没用”行旅”作书名形成系列,但是其文化内涵与表达方式,与”文化行旅”是一脉相承的。都说 xx 是 xx 儿女的母亲河,xx 文化唯系着 xx 文化。如果从高空俯视,xx 盆地与 xx 的关系,如同胎儿连着母体的脐带一般。回想三十七年前,我作为xx 第一化工厂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接受工人日报社的邀请,随记者何碧宝乘江轮沿江拍摄。在我们的黑白胶片里,不仅有沿江自然景色,帆船与铁机船混合时代的人文风貌,更有 xx 航道的建设者的身影。小汽轮上的水手、航道讯号台的信号员、浅滩爆礁施工的爆破手,还有水岸码头、貯木场、捎排工人以及蒸汽火车吐着长长白烟呼啸着穿越 xx 铁路大桥的雄姿xx 帆船时代即将结束之时的画面在镜头里留下。我一直保存着当年底片以及刊登”今日 xx”专版的那张 ,如同保存一份情结。2007 年满 60 岁,放下工作担子的我,将 xx 情结重新拾起。当我携带上巴掌大小的数码相机启程时,我想起 1981 年我沉沉的双镜头海鸥 4B 型相机和配用的黑白 120 胶卷,更远的是想起一百三十多年前以人挑肩扛牛车拉着湿板照相设备,贯穿 xx 摄影的英国籍摄影家约翰 汤姆森。1873 年他出版了中国的第一本摄影画册的书稿,其中”文化”二字被我故意剔除,也许是因为这些年这两个字已经泛滥,在某些地方有点名不符实。赶在 2012 年出版,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英国旅行摄影家约翰 汤姆森,从他 1873 年出版之后继续在 xx 行走:在沙县小吃的源头一边流口水一边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沙县小吃,在永安的贡川镇闻着竹香等待竹笋的压榨和烘烤,在连城的将军山绕一圈,看三条江-xx、九龙江、汀江同在一座大山里发源,在竹林中看雨珠滴落土地汇成水流聚成溪,那里的竹子经过”天工开物”般的老手艺便成了连史纸,这里的四堡印刷业坚持到木板雕刻时代被迫结束的最后时刻2017 年 11 月,当我应长乐区文艺界邀请,把眼光转向 xx 的入海口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风景。在金刚腿的地标下,这里曾经炮台、烽火台林立,代表了 xx 刚毅的性格。而作为三江口水师旗营在它战争的宿命里,却有着浓烈的书卷气,重教、爱乡、孝友因此八旗水师营盘里诞生的文化人似乎比军人还要多。在三峰寺塔之下,是 xx 水的博大养育了世界级航海家郑和和他的船队,而船队又给 xx 口带来了古海上丝绸之路的情怀,用它返哺了 xx 人放眼世界的眼光。飘扬过海扎根在 xx 口沙洲上的茉莉花唯有在这片水土中生长,才是 xx 茶最适合的伴侣,它们的融合诞生的茉莉花茶,是 xx 最温柔的绝配。也许,xx 口的湿地是 xx 温柔的代表作。千里 xx 水积淀的泥沙与大海的潮汐相会,打造了这里是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由于 xx 口地处东亚与澳大利亚的中间地带,它成了候鸟迁徙途中的中途栖息地和越冬地。2000 年,台湾的生态摄影家在原本是军事禁区的马祖岛上拍摄到一种罕见的鸟类,经过台湾鸟类专家监定,这是 1861 年首次发现,到 1937 年有最后采集标本,以后消失了的中华黑嘴端凤头燕鸥。由于它 63 年来若隐若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所以台湾民间爱鸟人称它为”神话鸟”。2008 年福建的观鸟人士也在 xx 口寻找”神话鸟”的踪迹。拍摄到的一组中华黑嘴端凤头燕鸥的照片,其中有只成年燕鸥的长嘴巴上,套着白色塑料瓶盖。难受的它不时地用爪子努力着,企图蹬下套在嘴上的盖子。当福建的生态摄影家将这图像发布在网络上时,才知道台湾生态摄影家于同一天上午在马祖岛也拍摄到这只乌的相片。两岸网络一时因这只鸟而热闹了。两岸生态人士的喜怒哀乐因一只神奇的鸟联系在了一起。冷静之时,共识一个大道理,马祖岛湿地与 xx 口湿地的是同一个生态圈。可以证明,安静的马祖岛是中华黑嘴端凤头燕鸥的繁殖地之一,而咸淡相冲、生物多样的 xx 口是它们的觅食地。随着观察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xx 口不仅是凤头燕鸥觅食的地方,还是它们谈情说爱、雌雄交配的欢乐地,甚至可能是它们的越冬地。原本发现它们是二十只左右,几年后说是不到五十只,如今预测是全球大约一百只。xx 口湿地的成了中华黑嘴端凤头燕鸥之乡。从此奠定了 xx 口湿地作为世界观鸟界的神圣地位。2008 年 11 月,也许是搭乘了台海两岸共同爱护”神话鸟”的快车,国家林业部批准成立 xx 口湿地公园,开始了以公园的名义保护湿地生态,保护 xx口这片水禽栖息地。更好地履行中国作为国际湿地公约签约国的义务。【篇三】早春三月,阳光正好。与作协的几位文友相约,前往久负盛名的梅花镇将军山梅园,与梅来了一场美丽的邂逅。舍弃了蜿蜒又略显陡峭的水泥大道,我们选择了一条更为曲折又僻静的小路。一路上,登过石阶,跨过块垒,穿过羊肠小道。道旁,啾啾鸟鸣,阵阵清风,轻轻拨弄着心弦,“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凉凉禅意自心底汩汩而出,只觉得全身似龙须酥般干爽。不多时,我们一行人便登上了将军山顶峰。“好香啊!是梅花的香味。”鼻子最尖的春芳激动得喊起来。大家不由自主地将身子前倾,伸长脖子,快节奏地抖动鼻翼,一张一缩之间,那些自由散漫又灵动跳跃的的芳香因子便缀联成串,从鼻孔处探入,蜿蜒前行,四散奔流,流进头腔、胸腔、腹腔,轻轻降落,又瞬间回弹,将身体里的浊气逼出体外,如此几次 SPA 后,我觉得自己成了老家过年腌制的腊肉,不过,用来腌制的不是咸盐,而是令人神清气爽的梅香。迎着芬芳一路追踪,落进眼帘的是一处位于山坳,分外耀眼的梅园,数百株梅簇拥在一起,粉红的氤氲升腾着,层层晕染,浓淡相宜。“呀,太美了!”大家异口同声地惊叹一声后,顺着梅园的小径自上而下。一株红白两色花朵交织盛开的梅树与我们相遇,白梅清爽利落,红梅粉嫩娇羞。真真应了欧莱雅最经典的广告词:白里透红,与众不同。放眼望去,整片粉色的梅林里,这株混搭色的梅确实是一个鹤立鸡群的存在。沿着小径拾阶而下,两侧梅树旁枝斜弋,几欲达成一座空中拱桥。“我十多年前来将军山时没有梅花。2014 年,梅花镇决定在此种植梅林。这里种梅花的历史要追溯到唐武德年间。那时候,此地广植梅花,因而得名梅花坊。由唐代的梅花坊到如今的梅花镇这也算是实至名归” 一路上,学识渊博的国榕老师廖廖几语便道出了梅花镇与梅花的源远流长。听着这位长者兼文友的讲述,我情不自禁深深吸了一口气,这气息像是坐着初唐的车驾,穿过盛唐的繁华,径直落在 21 世纪的当下,刚好触碰到了我的鼻尖,古今一脉相承的幽淡沁入心脾。这隐秘的波澜在心内涌动,一只小蜜蜂在我耳畔走走停停,嗡嗡成韵,想是已经探知了我心中的秘密。我脚步轻移,生怕动作幅度太大而吓跑了这精灵般的知己。这小精灵似乎也理解了我的善意,胆子也愈发大起来,在我耳畔左飞飞,右停停,接着便在眼前振翅悬停。看到我把目光集聚到它身上后,倏忽间,又飞向一株梅树,然后稳稳地趴在一根瘦长挺直的枝条上的唯一一朵红梅的花蕊里,良久也不见它有任何动静。红梅朝下的那片花瓣还挂着昨夜雨后的水珠,这水珠竟然没有因为这只小精灵的急降而滴落。我掏出手机,微距拍摄这位在花中酣卧的小家伙和那滴顽强对抗地球引力的小水珠。同行的燕琴,也过来凑热闹,拿着手机从各个角度拍摄。“小段子,这株梅树很漂亮,我来帮你拍几张。”她兴奋地指挥我摆出各种 pose,我则配合着她,露出温婉典雅的仕女的微笑。定格的瞬间,自是人面梅花相映红。文友们也纷纷在这株红梅树下留影。那位被我当作知己的小家伙丝毫没有受到我们的干扰,仍然静卧于花蕊中,满树的梅也静静绽放着。偶有一两片花瓣悠悠而下,也是静静卧于生养它的土地上。太阳从云层里倾泻下万缕光辉,梅枝便影影绰绰起来,颇有“疏影横斜”的意味。告别了这棵美艳盖过它“左邻右舍”的梅树,还有那只陷入梦海无法自拔的小精灵。我们继续朝山下走去。自山脚而上的赏梅人渐次多了起来。他们与我们擦肩而过时,衣袂掀起的气流带落了沿路的花朵,点点落英前仆后继旋转飘落,姿态轻盈,没有丝毫的不舍和纠结,一切都是那么从容。也许这份从容来自于 1400 年以来,它们那历经了时代的惊涛骇浪、见证了历史的兴衰变迁、看惯了人间的春花秋月的历代先祖。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这宠辱不惊的梅魂吧!带着萦绕周身的梅香和盈盈满溢的情愫,我们下山了。在古城的东门外回首时,瞥见了城门上前几天才重现天日的三幅青色石雕,中间图案为戏球狮雕,左右各一幅花卉石雕,其形若梅花。似乎能听得到那栩栩如生的狮子的喘息声,闻得到花的幽香。再把目光投向密布于此的青色藤蔓,让思绪载着目光越过错综复杂的藤蔓,顺着古城楼的青石砖瓦一路前行,掠过高高低低的民居,跃上将军山上梅壶友谊楼的塔尖,稳稳停驻。我瞧见了金色的沙滩,奔腾而来的层层浪花,在海面上随波起伏的渔船,撒网捕捞的渔民,还有那轮挂在东方的太阳。这幅耕海牧渔图描画了千年。千百年来,梅花人正是以此作为世世代代扎根于此,繁衍生息的底色。在这淳朴的底色上,有自初唐以来太平盛世的歌舞升平,有朝代更替的风云跌宕,有同仇敌忾的慷慨悲壮,有改革开放的意气风发,有遭遇瓶颈的举步维艰,有迎难而上的厚积薄发,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醉美渔村”的诗情画意,还有延续千年的梅风梅骨梅韵的浸润点染新时代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岁月长河里打了一个小盹的梅花古城必能书写新的华章,那华章也定会带着幽幽梅香【篇四】离开家乡简陋的土屋,溶进现代都市的喧嚣拥挤和文明之中,已有 20 多个年头。忽然接到侄儿打来的电话,要我回老家喝华屋落成喜酒。侄儿是农民。如今的农民今非昔比,个个在外打工经商,事业有成,都发了,昔日那种穷酸相没了。他们将在城里赚来的钱,用于家乡房屋修缮。侄儿的农舍,在“文革”期间由他的父亲起盖。我回到老家时,那座土木结构的土坯房不见了。如今,侄儿在农舍的宅基地上耸起了一幢四层的砖混楼屋。上下圈梁,钢筋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浇铸房顶,铝合金门窗,能抗地震。我进屋,踏着上等花岗岩石铺砌的楼梯上楼,每层有一客厅、三卧室,还有厨房和卫生间。客厅里的墙上挂液晶电视,电视的对面墙下摆一溜沙发,地面铺白瓷砖;厨房里,黑色大理石厨板上安燃气灶、电磁炉、电饭煲,厨壁上挂抽油烟机,厨房的一角放电冰箱;卫生间里有抽水马桶和淋浴器,跟城里的一样,没什么区别。当今,富了的农民,嫌昔日的土木结构的房屋,老土难看,便卸下椽瓦,推倒土墙,然后改为砖混结构,彻底改变了面貌。也许再过十多年,山村再也寻不到土坯房了。其实,家乡的土屋看似简陋,却是我们生命的原点,令人梦牵魂绕。家乡的土屋,泥墙黑瓦,冬暖夏凉,环保宜居。它是一部耐读的宏篇巨著,每一幢都有一户或几户人家,农友们年年月月与土屋厮守在一起,世代在此演绎着人间的悲、喜剧。尽管土屋土得令城里人不屑一顾,但她却袒露着温馨的酥胸,抚慰着耕耘播雨的种田人。土屋,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乡愁就是家,就是亲情和乡情!看似一幢简陋的土屋,其实建造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一石一木,一土一瓦,都浸透着种田人的辛勤汗水和智慧。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房都是砖混结构,已无人建土屋了,土屋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建国前,贫穷的父亲用黄土筑一间四方形的两层土屋,一家人挤住不到 20平方米的底层。岁月无情,父母已离开了人世。而父亲建的那幢土屋仍在,虽然墙体剥落得很难看,却是父母留给我们的生命和感情的原点。即使我们兄弟分散各地,土屋像一根无形的线,牢固地把我们连结在一起。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家,都有血脉相连的亲情、血缘、感恩和怀念。在这改革开放的年代,有一些乡亲已离开故土,到外面拼搏,而长辈却留守土屋,舍不得离开。身在异乡的游子,无论飘泊到哪里,故乡的土屋是他们心中的星辰。过年时,他们都要匆匆回到原点与亲人团聚。土坯房的消失,是改革开放农村巨变的一个缩影。【篇五】1978 年 7 月我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次统考,总分 312 分,没达到本科录取线。(xx 是全国最高分的 365 分)但高考改变命运的经历,一直激励着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往事飘过备考时的三道关。第一道时间关:我于 1975 年招工到集体所有制的朝阳无线电厂,八小时上班,又处在徒工转正考核的节点,星期天要帮家里做买煤、买米等琐碎事,复习的空余所剩无几。第二道软件关:由于文革停课,初、高中只个上 2 年;1969 年的半个学期,专门排练国庆 20 周年五一广场庆典的政治任务课;每学期北峰分校上劳动课;高中才补点物理、化学,课本却名为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老师不敢教,学生不想学,软件先天不足。第三道硬件关:高中毕业过了 5 年多,残缺的知识又丢得七零八落,仅靠借得几本“老三届”旧课本“熥清饭”,遇到疑难求教无门,复习苦而无功,能考多少分赌运气罢了。“忽如一夜春风来”,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征程。百废待兴,教育先行。福建省根据国务院指导意见,于 1979 年 2 月发布了闽革1979综 129 号关于一九七八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问题的通知,3 月 5 日的福建日报,省高招办就有关问题作了解答:办学形式由各大学扩招,各地、市所属系统主办的大专班;从 310 分以上的考生中按不同类别选择的体检线;学制二年,大专学历;以及学生待遇,毕业分配等政策性规定。xx 市依照执行,开设了工业、宣传、财贸、农业、师范、卫生等大专班及分班共 10 班,招生 1863 人。我被财贸大专班(商业分班)录取。坚持总有收获。那天下午考物理,中午我还在抢时间翻读旧课本,卡在一道磁力线例题上,仓促间,笔尖划出旋转的弧线,这不就是指点迷津的辅助线吗?带着活跃的状态进入考场,当做到最高分的压轴题时,辅助线的启示,怎么解心中已默默有数,考后核对的答案正确!估计此题为我加 20 分,才有了“鲤鱼跳龙门”的华丽转身。因陋就简独立办大专班,这在 xx 高等教育史上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实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时任省领导的张格心同志,1979 年 2 月 5 日的工作笔记,详细、清晰地记录了关于福建高考扩招的内容。海都报 2018 年 6 月9 日 A02 版),筹办人员认真落实扩招计划中的校舍、师资、设备、教材等办学措施要求,大专班如期开学。大多数扩招生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经过二年紧张的学习后,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为 xx 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其中不乏成长为领导干部及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2014 年“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福建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中心;协会会长朱韶明,则是大专班同学的优秀代表。xx 市还按照省人事局闽人干(1981)116 号调剂的安排,为省属单位输送了 50 名毕业生。虽然大专班是绝无仅有的一届,但大专班不负初衷,既培养了人才,还未后续办学提供了探索的经验。大专班毕业后,我现在 xx 市百货公司工作,之后藉有文凭的小确幸,1987 年跳槽到兴业银行。(商调时原单位不准,周折一年才办成。)随着业务扩大,银行下属的证券部升格为公司,我在兴业证券工作至退休,职业生涯完成了平稳着陆。而我招工时的小厂,落后的工艺很快被淘汰,二百号职工下岗。就连被认为“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百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重新洗牌。兴业证券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正向一流的证券金融集团大步迈进。2000 年,公司增资扩股第二次创业,我所在的湖东路营业部,执行竞争上岗的选拔机制,我提交的方案有改革创意,被聘为大堂经理。2001 年 5 月,晨鸣纸业职工股托管登记,由营业部独家代理。这是 xx“最后一届”原始股的“狂欢节”,从此告别纸质股票,全部纳入交易所电子系统。我管理的一线团队,三天三夜蛮拼的表现,客户满意,营业部满意。在长年任职期间,我与客户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并受之支持,使我保持着“常青树”的业绩。每当想起,心中总会漾过感动的涟漪。从兴业证券组建之始,我从业 25 年,为公司的建设与发展,奉献了绵薄的耕耘之力。2015 年 10 月 20 日,是我的退休之日,营业部召开全体会议,总经理予我高度的评价,颁发了荣誉证书。掌声响起来,我难掩激动的泪光,此生甚慰。光阴荏苒 40 载,又是一年凤凰木花开的高考季,抚今追昔,我感慨万千:如果没有恢复高考,如果没有扩招政策,如果没有坚决跳槽,风雨人生不知多少次重头再来?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感恩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篇六】五一节,表哥一家路过 xx,因为只逗留一天时间,所以我们决定带表哥他们到 xx 唯一的一座以环城山脉嵌入市区的金鸡山公园走一走。刚步入大门,就被公园的标志群雕“金鸡报晓”所吸引。最上面的金鸡翘首引吭长鸣,下面的金鸡或精神抖擞竞相争雄,或母子对视深情款款情态各异、惟妙惟肖。站在群雕前,我给表哥一行讲述了关于金鸡山的美丽传说:据说当年大仙李铁拐路经 xx 东门城外时,看见有一座山冒出一股仙气,铁拐子觉得奇怪,便坠下云头,登山跟踪寻找,后来,他发现山上有金鸡成群在这块岩石附近飞翔,于是,便称这座山为金鸡山。表哥听后说,看来群雕的创作灵感就是来自这神秘的传说。我接过话题:是啊,这组群雕就是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行程的第一站是堪称景点一绝的三层叠瀑。走到瀑布前见到瀑布飞流直下撞击飞石激起千堆白雪,溅得山谷珠飞玉散时,你会进入同乡先贤林则徐“飞瀑正拖千嶂雨,斜阳先放一峰晴”诗的意境。工作人员告诉我,三层叠瀑是市政府为了让生活在都市的百姓享受“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人间仙境而精心设计的人工瀑布,但你看不出任何人工的痕迹吧。听到这里我们为政府的“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所动容。我看过壶口瀑布、见过黄果树瀑布,置身其中你会被“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气势而震撼。三层叠瀑自然无法与之相比,但“小家碧玉”的三层叠瀑身居闹市,这不折射出决策者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者亲民爱民的诚意吗?我们来到被称为“空中廊道”的飞虹桥,形似彩虹的飞虹桥横跨两山之间,使园内各个景点环环相扣。其独特的造型吸引了游人的眼球,很多人打开手机“嚓嚓”个不停。当我侧身准备拍桥上的灯柱时,身旁的依伯笑着说,晚上飞虹桥的灯光更美,在方圆五公里范围内你都可以看到桥上的灯光:耀眼的红、沉静的蓝、炫彩的紫、柔和的黄,灯光效果可与海峡金融商务区灯光秀相媲美。从依伯的介绍中能感受到作为 xx 人的一种自豪感和幸福感。这时表哥提议请这位依伯给我们拍张照吧,于是,我们站在紫荆花前,“咔嚓”一声,一张“弄花香满衣”的人桥和谐完美的照片诞生了在飞虹桥旁入口处我们进入揽城栈道,揽城栈道是新建的旅游观光设施,与环山木栈道相连。栈道四周一片绿色,有相思林、马尾松、榕树近处三角梅、洋紫荆、桃花等正盛开,给人感觉是“深红浅紫总皆宜”。因为是双休日,跑步的年轻人不时从我们身边檫过;更有不少家庭是祖孙三代一起出游,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温馨的亲情。从脸上的笑容里,我读懂了他们的幸福指数。栈道不仅串联起了双龙寺、魏杰故居等历史遗迹与人文景观,还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健身、观赏、活动的好场所。傍晚时分,我们来到茉莉花观景台。观景台的设计融入了 xx 元素,由 4 片茉莉花瓣组成,两年前我来时还没建成,而今已对外开放,我惊叹于新时代的xx 节奏。兴致上来,我们叫来一壶茉莉花茶,点了几份茶饼。一杯花茶在手,呷上一口,那爽口的甘甜与幽然之香气沁人心脾。众品之时,观赏四周景色,远处,青山围城,绿树融城,碧水绕城,高楼错落有致半城绿树半城楼;近处,金鸡山集林、鸟、花、景、栈道于一体,像一颗翡翠,撒落在晋安河畔。这时性格开朗的表嫂激动地说:太美了,山水城相依相融,简直就是珠玑满眼,“美丽山水城市”xx 实至名归!走下观景台,表哥深有感触地说:八年前我来过金鸡山公园,但那时的金鸡山公园破败不堪,公园里的凉亭、石阶、围栏等基础设施也受损严重,人气也没怎么旺,今天我们走在公园里沿途景色美不胜收,这几年 xx 的变化实在大啊!表哥的一番话引起我的共鸣,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我想说:xx 这些年的变化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旧貌换新颜”!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你看,这几年便民服务、空中绿道、串珠公园、内河整治、治堵保畅、地铁建设、公厕革命、旧屋区改造这件件哪一样不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桩桩哪一样离得开建设者的努力奋斗!离开公园前,我们再一次望着翘首挺胸、似引颈欲鸣的金鸡。相信鸡鸣声是不忘初心、情系百姓的民本之声;是牢记使命、撸袖实干的奉献之声。这时我耳边响起总书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教诲之声,相信中国梦实现之时,国家会更富强,百姓会更幸福,xx 会更美丽!【篇七】我的老家是罗源南岸的一座海岛,名叫下屿岛。说下屿岛是我的老家,是因为我的父亲曾经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因为他对家乡真挚的爱恋,也让我与这个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蕞尔小岛结下缘分。 我第一次回老家是在我六岁的那年。我印象很深,我是随我的父母坐船回来的。从我父亲工作的乡政府所在地坐一艘小船,船上挂着一张深红色的帆布,挤挤挨挨地坐满了年龄不一、衣着各异、神情不同的男女客人。这时,首先引起我兴趣的,是船中央桅杆上高悬的风帆。一位年纪较大的人手牵几条帆绳,坐在船艉,不停地地搬动舵杆。我看见他高昂着头,张着大嘴巴,一双目光直盯着风帆,舵杆在他的手中搬过来又推过去。一会儿,笑声突然响起来了。我莫明其妙,不明白船上的人们为何发笑。我朝我父亲看了一眼,父亲明白我的意思,便对我说,你瞧,没有风吹来,帆布软瘪着。没有风,帆船没有动力,就无法前行了。那位掌舵的人好像不情愿,仍然在吃力地搬动舵杆。过了许久,在一片洪亮的笑声中,有人喊道:你还是摇橹吧。不然,这样等风,半夜都难以到家的。约莫几分钟后,掌舵者终于放弃了帆索,架起了大橹。大约过一个钟头,帆船靠岸了。我以为应该已经到达目的地。哪想到,我随他们越过一条长城似的堤坝后,又坐上了另一只舢舨船。上船后,我父亲指着前方的岛屿对我说:看,这就是我们的家乡。这时,我向我的家乡遥望。发现,她处在四面环海之中,海面宽阔而平静,如一张蓝色绸缎。岸上的房子密密麻麻,还有袅袅升腾的炊烟。同时,我注意到,我所在的这艘渡船不像前一艘,它没有桅杆没有帆。一位中年汉子唉乃唉乃地摇着大橹。二十分钟许,我们的渡船终于抵达码头。码头自下往上成陡峭坡度。嶙峋的石头湿漉漉的,还长有青苔。几个渡客看见船已靠岸,争先恐后往码头上跳。结果,前面传来哭啼的声音。原来,一个人不小心滑了一脚,摔到在地。一听这哭声,船上的人马上应和:慢一点,慢一点。因为有了这提醒声,我被我父亲搂抱着上岸。这时,我才发现,那个摔倒的人的脸上流淌着鲜红的血水。一看血淋淋的头脸,我对老家美好的心情顿时消失。当父母亲带我一路走进村庄时,我的兴致如褪潮的海水一般,渐渐落下。海岛给我的印象是,血腥破陋。十年后,也就是 2005 年的秋天,在我即将到大学读书的前夕,我又随父母回老家看望曾祖母。 这时,我的双亲已在县城工作多年。他们安排了一部轿车前行。我以为,轿车开到某地后,也像过去那样,再转两次的渡船。出乎意料的是,不到一个小时,我们的车子已经开进我的老家。一看,我禁不住咋舌,我少年印象中的下屿岛完全颠覆。原来那些破烂的屋子都到哪儿去了?哪些渡船为何不用了?父亲告诉我,因为大官坂垦区的开发使用,原来行船的那片海,全成了对虾和梭子蟹养殖的池塘。海岛南面的大海,也开发成了网箱养鱼区。我朝我父亲手指的方向瞭望,过去渡船经过的海域,已经被一排排的鱼网箱所替代。看过曾祖母后,父亲便带我上渔排看风景。这一看,真让我喜悦,网箱里竟然跳跃着各种各色的鱼。我养鱼的德莺表叔介绍说,金色的是黄瓜鱼、赤褐色的是石斑鱼、黑色的是包公鱼、红色的是真鲷鱼、银色的是鲈鱼和鮸鱼。表叔无不自豪地说,现在,吃海鲜是现捞现煮,纯粹是活的。我表叔就在渔排的小屋子里为我们来一场活鲜宴。让我首次饕餮到地地道道的各类海鲜。表叔说,你看,我们现在也住上你们城里人住的房子了。一看,果然是白墙红顶,高楼林立。表叔开船送我们上岸时,我才发觉,他开的小船,既不是当年的帆船和摇橹船,而是机动船。船艉小机器的引擎一拉,小船如脱弦之箭,飞一般蹿到码头。啊,原来滑而杂乱的码头呢?展现我眼前的已是一幅宽阔平整气宇轩昂崭新渔港景象。这一回,老家给的感觉是富饶富庶。 再一次回老家是在今年的春节。时隔十三年后,我们一家人应德莺表叔之邀,去海岛钓鱼。初三这天上午,风和日丽。我们到达时,码头边已经停下不少车辆。在无处停车时,表叔引领我们将车开进海滨公园。下车时,我被公园里的风景迷住了。你看,矗立在海边上的一块块石碑,镌刻着下屿岛沧海桑田的历史。龙舟船的演进呀、古井的由来呀、凤尾鼻的传说呀、哪天通水通电呀,在这里即可明白海岛的古往今来。公园里除了观海亭、古船遗风、岛标、名人字迹、假山石等景观外,还有一处巨型视屏,滚动播放新闻消息和关于海岛的故事。表叔说,现在村里不需要开会,什么事只需要来公园一看便晓得了。再就是成年人甚至未成年人手上都有一部智能手机,一刷屏也全晓天下大事。一到夜晚,公园成了欢乐的海洋。五彩灯光一亮,音乐响起来,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便开始在这里或跳舞或唱歌。那个欢腾雀跃的场面,看不出这里是偏僻的渔乡海岛。瞧,我这个当渔民的表叔,跳起舞来,比城里人更煽情更动感。 这一回,老家给我的感受是,文化文明。表叔说,现在不养鱼了。我们将学着鼓浪屿,把海岛往绿色旅游方向发展。 闻此,我开心地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