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V).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585255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5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V)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下列有关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每种氨基酸分子都只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不同的氨基酸在于R基的不同B. 胰岛素分子有A、B两条肽链,A链有21个氨基酸,B链有30个氨基酸,胰岛素分子中肽键的数目是49个C. 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是氨基酸互相结合的方式不同D. 有些蛋白质起信息传递作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雄性激素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称为结构蛋白;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绝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载体的功能;有些蛋白质起信息传递的功能,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有些蛋白质有免疫功能,如抗体解:A、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羧基,有的氨基酸R基中含有氨基或羧基,则使有的氨基酸分子中氨基或羧基不只一个,A错误;B、氨基酸互相结合的方式都是脱水缩合,每脱去一分子的水形成一个肽键,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数等于氨基酸数减去肽链数,B正确;C、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一方面是组成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另一方面是不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而氨基酸的组成元素和结合方式不是决定原因,C错误;D、雄性激素是固醇类物质不是蛋白质,D错误故选:B考点: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2. 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以特定的方式聚集在一起,呈现出复杂的生命现象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具有调节生理过程的功能B. 失去结合水的小麦种子,用水充分浸泡后仍能萌发C. 盘曲和折叠的蛋白质肽链被解开后,其特定功能并未发生改变D. 胆固醇是构成人体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酶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方面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3、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不同,使得蛋白质具有多样性4、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解:A、酶具有催化作用,而不是调节作用,A错误;B、结合水是细胞结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结合水的种子将失去活性,用水充分浸泡后不能萌发,B错误;C、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对其功能有重要影响,空间结构的改变将导致功能改变,C错误;D、胆固醇可以维持细胞膜一定的硬度,并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D正确故选:D考点: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酶的概念3.下列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两者都属于构成细胞的生物大分子B. 构成两者的基本骨架都是碳链C. 两者都和基因的表达直接相关D. 两者的基本组成元素中都含有C、H、O、N、P【答案】D【解析】核酸、蛋白质、多糖都属于生物大分子,A正确;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B正确;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以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C正确;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中主要含有C、H、O、N,D错误。4.如图是细胞中几种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如果缺乏了 Mg,植物的叶片呈黄色B. 蛋白质若含 S,则一定位于氨基酸的 R 基中C. ATP 中含有腺嘌呤D. 人体缺乏 I 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旨在以图形为背景考查细胞中几种重要化合物的元素。【详解】Mg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元素,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如果缺乏了Mg,植物的叶片因为无法合成叶绿素呈黄色,A正确;20种氨基酸的相同结构部分含元素C、H、O、N,蛋白质若含S,则一定位于氨基酸的R基中,B正确; ATP中的腺苷由一分子腺嘌呤与一分子的核糖组成,C正确;人体缺乏I时,甲状腺激素合成受阻,促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都增加,D错误;故选D。【点睛】甲状腺激素合成受阻,促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都增加。5.亨廷顿(Huntington)舞蹈症是一种典型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 Huntington 蛋白的多聚谷氨酰胺延伸突变引起神经细胞退行性死亡,患者表现为运动、语言、智力方面的障碍。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 Huntington 蛋白是由谷氨酰胺组成的,功能单一B. 构成 Huntington 蛋白的谷氨酰胺不属于常见的 20 种生物氨基酸C. 神经细胞退行性死亡的根本原因是 Huntington 蛋白的多聚谷氨酰胺延伸突变D. 基因通过控制 Huntington 蛋白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蛋白质、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考查对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基因控制性状途径的理解。蛋白质一般由若干个不同种的氨基酸按一定的排列顺序连接而成,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详解】Huntington 蛋白由若干个不同种的氨基酸按一定的排列顺序连接而成,谷氨酰胺只是其中一种氨基酸,A项错误;谷氨酰胺属于常见的 20 种生物氨基酸,B项错误;神经细胞退行性死亡的根本原因是控制Huntington 蛋白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C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Huntington 蛋白的多聚谷氨酰胺延伸突变引起神经细胞退行性死亡,说明基因通过控制 Huntington 蛋白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性状,D项正确。【点睛】本题易错选A项,错因在于对Huntington 蛋白质结构认识不清。多聚谷氨酰胺只是该蛋白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Huntington 蛋白应由若干个不同种的氨基酸按一定的排列顺序连接而成。6. 为达到实验目的,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实验是( )A. 利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B. 测定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最适温度C. 利用重铬酸钾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酒精D.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答案】A【解析】蛋白质鉴定过程中,铜离子在碱性条件下与蛋白质生成紫色络合物,A正确;胃蛋白酶的适宜pH约为2.0左右,因此测定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最适温度需要在酸性条件下进行,B错误;利用重铬酸钾检测酒精需要在酸性条件下进行,C错误;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需要保持细胞的活性,强酸或强碱会杀死细胞,因此一般在中性条件下进行,D错误。【考点定位】物质鉴定的条件7.科学家发现一个特定片段“miR-139-5p”(一种 RNA)在我们的遗传程序中通常就像 “紧急制动”,可确保我们的细胞继续正常增殖,“miR-139-5p”在侵略性乳腺癌中是不存在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侵略性乳腺癌细胞内控制“miR-139-5p”的基因不能正常转录B. 在癌症测试中,可通过检测“miR-139-5p”来预示肿瘤是否可能蔓延C. 在“miR-139-5p”合成过程中,需要 DNA 聚合酶的催化D. 侵略性乳腺癌细胞在增殖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可出现 92 条【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因的表达、有丝分裂、细胞癌变,考查对基因表达、有丝分裂过程、癌变特征的理解。基因表达一般需要通过转录、翻译两个过程,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由于着丝点分裂而加倍。【详解】机体所有的细胞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的有丝分裂,一般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miR-139-5p”在侵略性乳腺癌中不存在,说明侵略性乳腺癌细胞内控制“miR-139-5p”的基因不能正常转录,A项正确;“miR-139-5p” 可确保细胞继续正常增殖,因此在癌症测试中,可通过检测“miR-139-5p”来预示肿瘤是否可能蔓延,B项正确;在“miR-139-5p”合成过程中,需要RNA 聚合酶的催化,C项错误;人体正常细胞含有46条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癌变不影响染色体数目,侵略性乳腺癌细胞在增殖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可出现 92 条,D项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癌细胞来源于正常细胞的基因突变,除癌变基因外,其他遗传物质和正常细胞相同。(2)明确细胞癌变不影响染色体数目。8. 下列关于实验条件或现象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A. 使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要水浴加热B. 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色素时,滤纸条自上而下的第三条色素带最宽,颜色为蓝绿色C. 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CO2时,颜色变化为蓝色黄色绿色D. 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实验材料为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使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不需要水浴加热,A错误;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色素时,滤纸条自上而下的第三条色素带是叶绿素a,成熟叶肉细胞含量最多,颜色为蓝绿色,B正确;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CO2时,颜色变化为蓝色绿色黄色,C错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是成熟细胞,不再分裂,不能做为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的实验材料,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原理及操作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9. 人肝细胞合成的糖原储存在细胞内,合成的脂肪不储存在细胞内,而是以VLDL(脂肪与蛋白质复合物)形式分泌出细胞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VLDL的合成与核糖体无关B. 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C. VLDL以自由扩散方式分泌出细胞外D. 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VLDL含有蛋白质,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A错。相同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可以降低血糖浓度,而肝糖原再分解为葡萄糖可以升高血糖浓度,B正确。VLDL为生物大分子,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到细胞外,C错。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生成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D错。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10.在聚苯乙烯芯片上制作数个微反应室,在每个微反应室中单层排列130个红细胞,然后加 入特别作用于红细胞内疟原虫细胞核的荧光染色剂,从而快速诊断出病人,这种诊断方法被称为细胞芯片诊断法。对于这种诊断方法的准确分析是( )A.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应包括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属于真核生物B. 疟原虫利用成熟红细胞内的细胞器来合成自己的蛋白质C. 部分红细胞因含有疟原虫,导致其细胞膜面积大于正常红细胞D. 人的红细胞能合成溶酶体酶,来分解细胞内被杀死的症原虫【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考查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理解。根据疟原虫、人的红细胞的结构特点可判断各选项是否正确。【详解】荧光染色剂特别作用于红细胞内疟原虫细胞核,说明疟原虫的基本结构应包括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属于真核生物,A项正确;疟原虫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可以利用自己的细胞器来合成自己的蛋白质,B项错误;人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部分红细胞含有疟原虫,红细胞形态改变,但膜面积不会增加,其细胞膜面积不会大于正常红细胞,C项错误;人的红细胞高度分化,没有核糖体等细胞器,不能继续合成溶酶体酶,D项错误。11.如图为溶酶体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各种细胞内都含有溶酶体,该结构属于生物膜系统的范畴B. 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与水进入红细胞的方式相同C. 溶酶体吞噬入侵细胞的病原体过程与膜的流动性有关D. 溶酶体破裂后,其内部各种水解酶的活性应升高或不变【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酶、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考查对细胞生物膜系统的结构、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酶的特性的理解。据图可知,H+进入溶酶体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溶酶体内外pH存在差异。【详解】原核细胞没有溶酶体,A项错误;H+进入溶酶体需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方式,水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红细胞,B项错误;溶酶体吞噬入侵细胞的病原体依赖于膜的流动性,C项正确;溶酶体内外pH存在差异,溶酶体破裂后,其内部各种水解酶的活性应下降,D项错误。12. 下列在叶绿体中发生的生理过程,不需要蛋白质参与的是( )A. Mg2+吸收 B. O2扩散 C. 光能转换 D. DNA复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Mg2+吸收为主动运输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O2扩散为自由扩散过程,不需要载体蛋白参与,光能转换需要酶的参与,DNA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的参与。考点: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功能。【名师点睛】光反应过程中,色素的吸收不需要酶的参与,但光能的转换需要酶的参与。13.下列有关某高等动物浆细胞中物质运输的途径,可能存在的是( )A. 吸收的葡萄糖:细胞膜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B. 抗体: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膜C. CO2:线粒体内膜产生细胞膜组织液D. 合成的 RNA 聚合酶:核糖体细胞质基质细胞核【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呼吸、基因的表达,考查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途径、有氧呼吸过程、转录场所的理解。明确有氧呼吸的过程与场所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细胞吸收的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然后进入线粒体被彻底分解,线粒体中不存在葡萄糖,A项错误;抗体在核糖体上合成后,先进入内质网加工,然后在进入高尔基体、分类、包装,B项错误;CO2是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的,C项错误;RNA 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转录过程中催化RNA的合成,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RNA 聚合酶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通过细胞质基质运进细胞核,D项正确。14.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种无机盐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编号培养瓶中气体温度()离子相对吸收量(%)1空气171002氮气17103空气328A. 在有氧条件下,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种离子的吸收B. 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有关C. 在氮气环境中,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所需能量来自无氧呼吸D. 1 瓶和 2 瓶的该植物幼根吸收这种无机盐离子的方式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考查对物质进出细胞方式影响因素的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包括氧气和氮气,据表可知,氧气的有无、温度的高低均会影响植物对离子的吸收。【详解】比较1瓶和2瓶,1瓶中该植物幼根对该种离子的吸收量较大,说明在有氧条件下,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种离子的吸收,A项正确;比较1瓶和3瓶,3瓶中离子吸收量较少,说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有关,B项正确;在氮气环境中,幼根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吸收该离子所需能量来自无氧呼吸,C项正确;1 瓶和 2 瓶的该植物幼根吸收这种无机盐离子的方式均为主送运输,D项错误。15.某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液面平齐,记作零液面。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变化趋势为( )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示,烧杯中的液体为蔗糖溶液,长颈漏斗中的液体为蒸馏水,在半透膜(膀胱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根据渗透作用原理,在单位时间内,由烧杯中进入漏斗中的水分子比漏斗中进入烧杯中的水分子要少,故开始时长颈漏斗内部液面快速下降;当进出水分子相等时,液面不再下降,A正确。16. 关于“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只是观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没有设计对照实验B. 在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C. 用龙胆紫对细胞进行染色后,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现象一定更明显D. 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滴加清水后均能复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质壁分离前后可以对照,A错误。在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B正确。用龙胆紫对细胞进行染色后,细胞已经死亡,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C错误。使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细胞因过度失水而死亡,不会再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独立完成教材相关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17.下列有关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突触小泡内的递质通过载体主动转运到细胞外B. 性激素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进入受体细胞C. 血浆中氧气进入红细胞只需要穿过两层磷脂D. 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下没有无机盐离子的跨膜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神经调节,考查对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特点的理解。根据物质进出细胞不同方式的特点可判断其运输方式。【详解】突触小泡内的递质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A项错误;性激素属于脂质,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项错误;血浆中氧气进入红细胞只需要通过红细胞的细胞膜,穿过两层磷脂,C项正确;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下通过主动运输维持细胞内外钠、钾离子的浓度差,D项错误。18.植物气孔是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的,其张开度有多种调节机制,其中的一个调节机制如图:根据以上内容,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当 SO2 浓度过高时,可能会抑制光合作用B. ABA 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植物免受 SO2 的破坏C. 当 SO2 浓度过高时,植物体内 C3 的含量上升D. CO2 进出保卫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光合作用,考查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和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判断。据图可知,SO2会抑制CO2固定相关酶的活性,和ABA一样,会导致气孔的关闭。【详解】据图可知,当 SO2 浓度过高时,会抑制CO2固定相关酶的活性,进而抑制光合作用,A项正确;ABA会导致气孔的关闭,不让SO2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植物免受 SO2 的破坏,B项正确;当 SO2 浓度过高时,CO2固定减少,植物体内 C3 的含量下降,C项错误;CO2 属于小分子,进出保卫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D项正确。19.下列有关由基本单位组成的生物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基本单位氨基酸组成的生物分子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B. 由基本单位葡萄糖组成的生物分子都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C. 由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生物分子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D. 由基本单位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生物分子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分子,考查对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结构和功能的理解。明确各种有机物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由基本单位氨基酸组成,A项正确;由基本单位葡萄糖组成的生物分子包括淀粉、糖原、纤维素等,只有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B项错误;由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生物分子是DNA,某些病毒以RNA为遗传物质,C项错误;由基本单位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生物分子是脂肪,脂肪不参与细胞膜的组成,D项错误;20.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发烧时,食欲减退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失去了活性B. 口服多酶片中的胰蛋白酶可在小肠中发挥作用C. 用果胶酶澄清果汁时,温度越高澄清速度越快D. 洗衣时,加入白醋能增强加酶洗衣粉中酶的活性【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酶,考查对酶的特性的理解。理解温度、pH对酶的影响特点、加酶洗衣粉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发烧时,食欲减退是因为体温较高使唾液淀粉酶活性降低,但唾液淀粉酶仍有活性,A项错误;口腔为偏酸性环境,胃中为强酸性环境,胰蛋白酶的最适pH偏碱性,可在小肠中发挥作用,B项正确;酶在适宜的温度下活性最高,用果胶酶澄清果汁时,需要适宜的温度,C项错误;洗衣粉是偏碱性的,洗衣时加入白醋会降低加酶洗衣粉中酶的活性,D项错误。21.以下关于酶和 ATP 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少数酶的元素组成与 ATP 相同B. ATP 中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C. 在有氧、无氧条件下,人的成熟红细胞中 ATP 的产生速率大致相等D. 高温、强酸、强碱都会导致蛋白酶的肽键断裂使其失活【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酶、ATP、细胞呼吸,考查对酶、ATP的化学组成和酶的特性、ATP来源的理解。明确酶变性失活的本质和人的成熟红细胞结构、代谢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RNA,元素组成与 ATP 相同,均为C、H、O、N、P,A项正确;ATP 中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光能,如生物发光,也可以转变为化学能,如光合作用的暗反应,B项正确;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且不受氧气浓度影响,在有氧、无氧条件下,人的成熟红细胞中 ATP 的产生速率大致相等,C项正确;高温、强酸、强碱都会导致蛋白酶空间结构破坏而失活,但不会使其肽键断裂,D项错误。【点睛】本题易判断C项错误,错因在于认为氧气浓度会影响人的成熟红细胞无氧呼吸的进行。人成熟红细胞的无氧呼吸不同于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不受氧气浓度的影响。22.如图曲线 b 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 pH 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增大 pH,重复该实验,A、B 点位置都不变B. 酶量增加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 a 表示C. 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 AB 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D. B 点后,升高温度,酶活性增加,曲线将呈现 c 所示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酶,考查对酶特性的理解,题干关键词是“在最适温度、最适 pH 条件下”,根据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特点,可判断各选项的正确与否。【详解】曲线 b 是在最适温度、最适 pH 条件下测得,增大 pH,重复该实验,A、B 点位置将下降,A项错误;酶量增加后,酶促反应速率会提高,不能用曲线 a 表示,B项错误;图中AB段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增加而增加,说明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 AB 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C项正确;B 点后,升高温度,酶活性将下降,D项错误。【点睛】曲线图中限制因子的判断方法:(1)曲线上升阶段:纵坐标随横坐标增加而增加,限制因子为横坐标代表的物理量(横坐标为时间时,限制因子不是时间,而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温度或光照等环境因素)。(2)曲线水平阶段:纵坐标不再随横坐标增加而增加,限制因子为横坐标以外的物理量。23.如图中的新鲜土豆片与H2O2接触后,产生的现象及推测错误的是()A. 若有大量气体产生,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B. 若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量筒中产生气体的速度加快C. 一段时间后气体量不再增加是因为土豆片的数量有限D. 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需要控制温度等无关变量【答案】C【解析】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若有气体大量产生,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A正确;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过氧化氢酶的数量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催化作用增强,产生气体的速度加快,B正确;酶在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可以重复使用,一段时间后气体量不再增加是因为过氧化氢的数量减少,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温度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且适宜,D正确。【考点定位】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名师点睛】酶促反应曲线:(1)温度和pH:低温时,酶分子活性收到抑制,但并未失活,若恢复最适温度,酶的活性也升至最高;高温、过酸、过碱都会导致酶分子结构被破坏而使酶失活;温度或pH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反应溶液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反应溶液温度的变化也不改变酶作用的最适pH(2)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如图甲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如图乙。24.如图为某植物叶片衰老过程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从第 40 天开始叶片的有机物含量下降B. 叶片衰老对植物来说只是消极地导致死亡的过程C. 据图推测叶片衰老时,叶绿体结构解体先于线粒体结构解体D. 60 天后呼吸作用强度下降,所以叶片各项生命活动所需ATP有一部分由光合作用提供【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细胞衰老、凋亡,考查对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关系、意义和细胞衰老、凋亡实质的理解。根据图中曲线的差值可判断叶片中有机物的积累量,根据两条曲线的变化特点可判断叶绿体、线粒体解体的先后。【详解】在第60天以前,光合作用均大于呼吸作用,叶片的有机物均会增加,A项错误;叶片衰老对植物来说是主动死亡的过程,实现了新旧叶片的更替,B项错误;据图可知,光合作用快速下降时,呼吸作用强度有所上升,推测叶绿体结构解体先于线粒体结构解体,C项正确;光反应产生的ATP仅用于叶绿体内的生理过程,60 天后呼吸作用强度下降,但仍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叶片各项生命活动所需ATP仍由呼吸作用提供,D项错误。25.如图表示光照下叶肉细胞中 A、B 两种细胞器间的气体交换。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A 结构可进行完整的细胞呼吸B. A、B 结构可为对方提供 ATPC. 若 O2 全部被 A 结构利用,则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D. 限制 A、B 结构代谢的主要环境因素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考查对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二者物质转换关系、影响因素的理解。A细胞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应是线粒体,B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应是叶绿体。【详解】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A项错误;线粒体产生的ATP可用于叶绿体以外的生命活动,叶绿体产生的ATP只在叶绿体中发挥作用,B项错误;若 O2 全部被 A 结构利用,光合速率可能小于呼吸速率,C项错误;限制呼吸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D项正确。26.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密闭恒温玻璃温室内进行植物栽培试验,连续 48h 测定温室内 CO2 浓度及植物吸收 CO2 速率,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整个过程呼吸作用强度恒定),据图分析 正确的是( )A. 图中植物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 3 个B. 绿色植物吸收 CO2 速率达到最大的时刻是第 45 小时C. 实验开始前 24 小时比后 24 小时的平均光照强度弱D. 实验全过程叶肉细胞内产生 ATP 的场所是线粒体和叶绿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图中细线是在恒温密闭环境中测得的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当吸收速率为零时,表示植物不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此时光合作用所需的所有二氧化碳全由呼吸作用提供,即此时呼吸速率与光合作用相等。根据图解可知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点有4个,分别在6、18、30、42时,A项错误;据曲线分析,CO2吸收速率的最大时对应的时间是36h,因此,叶绿体利用CO2速率最大的时刻是36h时,B项错误;由曲线图看出,前24小时比后24小时的平均CO2吸收速率低,因此,前24小时比后24小时的平均光照强度弱,C项正确;实验全过程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包括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D项错误。考点: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27.科研人员进行植物叶面积指数与细胞呼吸、总光合作用量、干物质积累量关系的实验,所获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据表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叶面积指数(cm2/cm2)12345678总光合作用量(mol CO2cm2h1)1235587685929393呼吸量(mol CO2cm2h1)825304550689397注:叶面积指数指单位地表面积上植物叶片的面积。A. 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植物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B. 叶面积指数为 5 时,植物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C. 叶面积指数6 时,限制植物总光合作用量增加的因素是含水量和温度D. 该植物栽培时应保持叶面积指数为 7 时以保证最大光合速率【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考查对实际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表中总光合作用量与呼吸量的差值可代表植物的干物质积累量。【详解】据表可知,在叶面积指数小于7时,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总光合作用量增加,呼吸量也在增加,二者差值先增加后逐渐缩小,说明植物的干物质积累量先增加后逐渐缩小,A项错误;叶面积指数为 5 时,总光合作用量与呼吸量的差值最大,说明植物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B项正确;叶面积指数6 时,由于叶片相互遮光,植物总光合作用量几乎不增加,此时导致限制植物总光合作用量增加的因素是光照强度,C项错误;该植物栽培时应保持叶面积指数为5 时以保证植物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D项错误。28.通过实验研究温度对 a、b、c 三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据图可知 c 酶的最适温度为 36左右B. 该实验中有两个自变量,一个因变量C. 三种酶中 a 酶的最适温度最高D. 若溶液的 pH 升高,则曲线 b 的顶点会上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图,c酶活性在36左右还在呈上升趋势,无法判断其最适温度,A错;该实验中有2个自变量:酶的种类和温度;1个因变量:酶的活性;B正确;从3条曲线来看,酶C曲线还在上升,推断c酶的最适温度最高,C错;没有说明酶b是否处于低于最适pH,无法判断若溶液的pH升高,则曲线b的顶点会上移,D错。考点: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和曲线分析能力。29.下列关于细胞增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其数目加倍B. 细胞分裂间期开始时与结束时相比物质运输速率降低C. 细胞周期中染色质与染色体形态的转化有利于精确地均分核 DNAD. 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存在的时间比染色质长【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增殖,考查对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大小、染色体数目变化特点的理解。明确分裂间期的变化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但两条染色单体共用一个着丝点,染色体数目不变,A项错误;细胞分裂间期结束时细胞体积增加,相对表面积减小,细胞分裂间期开始时物质运输速率较高,B项错误;染色质为细长的丝状,不利于均分,细胞周期中染色质与染色体形态的转化有利于精确地均分核 DNA,C项正确;染色质在分裂期螺旋变粗为染色体,分裂间期的时间远比分裂期长,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存在的时间比染色质短,D项错误。30.如图甲、乙、丙是某个高等动物体内发生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丁为某一时刻部分染色体行为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丁发生在丙细胞形成的过程中,最终产生的子细胞基因组成有4种B. 若 A 基因在图甲 1 号染色体上,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a 基因在染色体5上C. 乙细胞表示次级精母细胞,乙细胞内存在X和Y两条性染色体D. 若丁图表示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则和都发生了染色体变异【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增殖,考查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特点的理解。根据细胞中是否有同源染色体以及同源染色体是否联会、分离可判断各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及所处的分裂时期。根据丙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判断该动物为雌性动物。【详解】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为初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若丁发生在丙细胞形成的过程中,最终产生的子细胞基因组成有Ab、ab、AB、aB 4 种,A项正确;图甲中移向细胞每一极的染色体中存在同源染色体,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1号、5号染色体来源于同一条染色体的复制,若 A 基因在图甲 1 号染色体上,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染色体5上应存在A基因,B项错误;乙细胞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第一极体,乙细胞内存在 X 或 Y ,C项错误;图丁表示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变异,D项错误。【点睛】依据细胞质的分配方式判断减数分裂中的细胞类型31.下列关于细胞增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的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B. 细胞分裂中都有遗传物质的复制C.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都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D. 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抑制着丝点的分裂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增殖,考查对细胞增殖方式、过程的理解。明确不同生物的细胞增殖方式、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细胞增殖首先需要完成物质准备,然后细胞中发生一系列变化,完成细胞分裂过程,A项正确;细胞分裂需要保持遗传物质的稳定,因此都有遗传物质的复制,B项正确;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都涉及细胞核的变化,都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C项正确;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不抑制着丝点的分裂,D项错误。【点睛】不同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1)真核生物:可进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无性生殖过程中不涉及减数分裂。(2)原核生物:二分裂。32.从某哺乳动物(染色体数为2N)精巢中获取一些细胞(无突变),测得细胞中有关数量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甲组细胞中含有0或1个Y染色体B. 乙组细胞中可能有初级精母细胞C. 丙组细胞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D. 丁组细胞中含有2N个染色单体【答案】D【解析】由于甲组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说明XY染色体已分离,又只含1个染色体组,说明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细胞中含有0或1个Y染色体,A正确;乙组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含有2个染色体组,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所以可能有初级精母细胞,B正确;丙组细胞同源染色体对数和染色体组数加倍,说明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正确;丁组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含有2个染色体组,说明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已分裂,所以不含染色单体,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解题关键能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33.下列三条曲线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在如图甲、乙、丙中的中均涉及染色体数目减半,其中“减半”的原因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体细胞染色体为2N):(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DNA数目 4n 4n 4n 2n 2n 2n 2n n解:下降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分裂;下降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分裂;下降是由于着丝点分裂,且细胞质分裂;下降的原因是由于着丝点分裂,细胞质分裂因此,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完全相同的是和,和故选:A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34.如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 DNA 含量变化(甲曲线) 和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BC 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含有四分体B. CE 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含有四对同源染色体C. D 点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有 X 染色体D. EF 所示的变化是由于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的结果【答案】C【解析】BC段DNA含量逐渐升高,此阶段为DNA复制时期,所以还没有出现四分体,A错误;CE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所以只能是细胞中可能含有四对同源染色体,B错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X染色体,C正确;EF所对应的时间段,每条染色体DNA含量的变化是由于着丝点分裂,D错误。【考点定位】细胞增殖35. 如图为果蝇精巢中细胞在某一时期的分类统计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甲组细胞的形态大小都相同,全部为次级精母细胞B. 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过程的细胞只存在于丁组C. 乙组的细胞中可能含有1个、2个或4个染色体组D. 丙组细胞中正在进行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甲组细胞的形态大小都相同,细胞内DNA分子是体细胞的一半,所以全部为精细胞,A错误;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过程的细胞只存在于丁组,即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B正确;乙组的细胞中DNA含量为2C,是未复制的体细胞或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未复制的体细胞中只有2个染色体组;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前期和中期都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而后期由于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体组加倍为2个,C错误;染色体复制过程中,DNA含量加倍,但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加倍,D错误。考点:本题综合考查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特点、染色体和DNA变化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应用能力以及分析图示的能力。36.下列关于细胞衰老、凋亡和癌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凋亡细胞内的基因表达都下降,酶活性减弱B. 原癌基因突变促使细胞癌变,抑癌基因突变抑制细胞癌变C. 效应T细胞可诱导其靶细胞发生凋亡D. 个体衰老会出现的“老年白”和“白化病”都是由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凋亡细胞内基因表达及酶活性不是都下降,控制凋亡的基因表达加强,相关酶活性增强,A错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都促进细胞癌变,B错误;效应T细胞可诱导其靶细胞发生裂解属于细胞凋亡,判断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可以根据一个标准:只要是对机体有利的死亡都属于细胞凋亡,反之属于细胞坏死,C正确;白化病是一种由于缺乏酪氨酸酶,黑色素合成发生障碍所导致的遗传性白斑病,是一种遗传病,老年白是由于酪氨酸酶活性降低,毛囊中的色素细胞将停止产生黑色素,头发也就开始变白,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7.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细胞分化形成不同功能的细胞,但这些细胞也有相同的蛋白质B. 衰老的细胞内多种酶活性降低,但有的基因还在表达C. 癌细胞不能进行正常地分化,机体清除癌细胞与细胞凋亡有关D.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坏死对生物体均有积极的意义【答案】D【解析】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进而形成不同功能的细胞,但这些细胞内的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即也有相同的蛋白质,A正确;衰老的细胞内多种酶活性降低,但仍有蛋白质的合成,说明衰老的细胞内有的基因还在表达,B正确;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不能进行正常地分化,癌细胞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是机体细胞所经历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均有积极的意义,而细胞坏死是非正常死亡,对正常生命活动不利,D错误。38.图示为动物体内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过程示意图,细胞凋亡时,细胞崩溃,分解成多 个凋亡小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坏死细胞和凋亡细胞的内容物都会释放到内环境中B. 凋亡小体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细胞中相关凋亡基因的表达C.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都受环境的影响,不受机体控制D. 细胞凋亡只发生在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而细胞坏死在任何时期都能发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细胞损伤和死亡,细胞坏死后,细胞膜破裂导致内容物释放到内环境中,而凋亡细胞是分解形成凋亡小体,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所以凋亡细胞中的内容物不会释放到内环境中;凋亡小体的出现意味着细胞发生凋亡,而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凋亡在个体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均可发生。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意在考查学生对细胞凋亡的理解。39.如图表示甲乙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该生物体内,甲染色体上所有的基因控制的性状能全部观察到B. 图中甲和乙染色体上的碱基数量都是 AT、GCC. 图中茎高和花色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 图中共存在 4 对基因,红花对白花为显性【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的分子基础,考查对自由组合定律、DNA结构、等位基因、相对性状的理解。明确自由组合定律、等位基因的实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在该生物体内,甲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被观察到,A项错误;图中甲和乙染色体上都含有双链DNA,双链DNA中碱基互补配对,AT,G,B项正确;图中茎高和花色这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项错误;据图不能判断红花、白花的显隐性,D项错误。40.种植基因型为AA和Aa豌豆,两者数量之比是1:3。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数量之比为A. 7:6:3 B. 5:2:1 C. 3:2:1 D. 1:2:1【答案】A【解析】由于两者数量比例为1:3,则AA占1/4,AA自交后代仍然为AA,因此AA自交后代占所有后代的1/4AA;Aa占3/4,Aa自交后代基因型有三种:1/4AA、1/2Aa、1/4aa,则整个后代中比例分别为3/16AA、3/8Aa、3/16aa,因此其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数量比为:7:6:3。【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41.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B. 分离定律不适合原核生物的原因是原核生物无遗传物质C. 真核生物的所有遗传因子的传递都遵循分离定律D. 细胞减数分裂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开【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离定律,考查对分离定律的理解。明确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及其实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A项正确;分离定律不适合原核生物的原因是原核生物不进行有性生殖,不发生减数分裂,但原核生物有遗传物质,B项错误;细胞质中遗传因子的传递不遵循分离定律,C项错误;细胞减数分裂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开,D项错误。【点睛】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42.Y(黄色)和 y(白色)是位于某种蝴蝶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雄性有黄色和白 色,雌性只有白色下列杂交组合中,可以从其子代表现型判断出性别的是( )A. Yyyy B. yyYY C. yyyy D. YyYy【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雄性有黄色和白色,雌性只有白色”,可以判断雌性个体YY、Yy和yy个体均表现为白色,因此选择的杂交组合产生的后代只有YY或Yy时,才能使后代雄性个体为黄色,雌性个体为白色,所以杂交组合为YYYY或YYYy或YYyy 都可以,B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分离定律应用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43.某玉米品种含一对等位基因A和a,其中a基因纯合的植株花粉败育,即不能产生花粉,含A基因的植株完全正常。现有基因型为Aa的玉米若干,每代均为自由交配直至F2,F2植株中正常植株与花粉败育植株的比例为( )A. 1:1 B. 3:1 C. 5:1 D. 7:1【答案】C【解析】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其中aa花粉败育,进行自由交配时,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1:1,由于aa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因此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2:1,所以,自由交配直至F2,aa的基因型频率=1/21/3=1/6,A_的基因型频率=11/6=5/6,所以F2植株中正常植株与花粉败育植株的比例为5:1。故选C。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点睛: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子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杂合子自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显纯合子:杂合子:隐性纯合子=1:2:1。44. 哺乳动物卵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