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六年级语文上册《梅香正浓》教案 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563375 上传时间:2020-01-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秋六年级语文上册《梅香正浓》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秋六年级语文上册《梅香正浓》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秋六年级语文上册《梅香正浓》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梅香正浓教材分析:梅香正浓这篇文章通过重点介绍明朝的遗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赞扬了具有“梅花”般品格的民族英雄,歌颂了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崇高的气概。课文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读后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叙事为主,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形象地将“梅花”与“民族英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教学目标:1.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2.针对理解文章主旨所提出的问题,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3.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教学重点: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教学难点:自读文章,引导学生根据主旨发现问题,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促进对文章的感悟。教学构思: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本文四字短语较多,虽琅琅上口,可是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形式还较为陌生,因此学要引导学生充分熟悉文章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自主地对语文材料进行探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加深自悟。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采用质疑,求证的问题法学习本文。教学流程: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自读课文,体会主旨交流合作,深化感悟归纳总结,升华主题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生:冬季!师:在寒冷的冬天,百花凋零,万物萧瑟。然而,冬天却孕育着希望,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在这冬春之交,有一种花悄然绽放生:梅花!师:对,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文章梅香正浓(出示课件)二、自读课文,体会主旨师:同学们看到梅花,会想到哪些与梅花有关的诗词?生:王安石的梅花毛泽东的咏梅(迎风傲雪,无所畏惧,永不屈服)王冕的墨梅(高雅圣洁,超凡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师:好,同学们,我们来看这篇文章的文题,这应该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那么大家开始阅读课文,看看这到底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时间大约为8分钟)(教师开始检查阅读效果,询问学生是否能够自主解决字词问题,重点板演:怂恿虬枝峥嵘飨堂体恤寡廉鲜耻戕害帮助学生借助字形,理解字义,加深印象。四个学生开始部分阅读,教师校音,指导停顿。之后师:这到底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生:写人。师:谁?生:史可法。师:大家是否想知道史可法长的什么模样。(出示课件)师:同学们请看,一位明朝官员,身着明朝官服,端坐堂中,只见他气宇轩昂,正襟危坐,目光深邃,审视远方,这就是史可法。这座塑像位于扬州史公祠内,每年慕名来此拜谒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其中有人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出示课件)师:江总书记这段话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就是这副对联让作者由伤感而肃然。(板书:“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在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二分明月”的来历。唐代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也就是说如果将天下的明月夜比作三分的话,那么扬州就占了其中的二分,以此说明扬州的月夜之美,后人就将“二分明月”来指代古扬州。再回到对联中,作者用“亡国泪”“故臣心”来代表怀念,赞颂史可法,并且引起作者的伤感与肃然,那么史可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记述了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哪几件事?(学生浏览完毕)生:三件。师: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吗?(学生复述,教师简单指导)三、交流合作,深化感悟师:同学们,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四字短语比较多,你们能不能尝试用四字短语归纳每件事的大意?可以与同桌还有其他人商量一下。(学生边叙述,教师边板书)生:1.规劝皇帝忧国忧民感动2.誓守扬州英勇无畏铮铮气节浩然正气3.气绝身亡宁死不屈师:这时,大家对“亡国泪”“故臣心”有了更深的了解吧!那么,带给作者感动得难道仅仅是史可法一个人吗?生:不是。文章的开头提到了许多英雄人物。师:有哪些?你了解他们吗?(板书:崇敬岳飞文天祥秋瑾)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师:是,正是这些中华英烈的英雄事迹令作者崇敬不已,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思索,内心感慨万分,此时文章进入了结尾部分,也是全文的高潮!(板书:感慨两类人)师:在这里出现了两类人,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生:对比。师: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手法?生:突出体现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师:前一类人,正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应读出崇敬与钦佩;而后一类人,则是中华民族的败类,要读出对他们的痛恨与蔑视。(学生酝酿情绪,并在下面小声朗读。教师先指名两个学生来读,再进行范读,最后全班齐读至结束。)师:文章结尾出现了“浓浓的梅香”与文题“梅香正浓”形成了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以“虬枝峥嵘”的古梅树点题,中间以死后“葬于梅岭”自勉,结尾又以“浓浓的梅香”作结,梅花的品质与史可法的精神交相呼应,融为一体。看则写梅,实则写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此类的文章呢?生:古井丑菊落花生四、归纳总结,升华主题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审题,其中的“梅香”指的是什么?这个“浓”字又有何含义呢?生:“梅香”指的是民族气节与精神,“浓”字代表这种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永久的师:如果将中国历史比作浩瀚的夜空,那么,这些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英烈们无疑就是那璀璨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的如此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那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铮铮气节有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久久地弥漫在我们心中!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