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10篇WORD

上传人:每**** 文档编号:449902 上传时间:2018-10-28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10篇WORD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10篇WORD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10篇WORD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 40 周年专题征文 10 篇篇一至今记得,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导演者以一幅历史画卷的形式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令世人叹为观止;同样,改革开放四十年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我们这代亲身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来说,就像是一幅恢弘而壮丽的画卷,令人荡气回肠。我六十年代出生于山东省临邑县一个普通农村。改革开放前,我们村像全国各地农村一样是大集体,社员们每天要听队长敲钟上工,由记工员每天记工分,年底凭工分分红。麦秋时节,分东西时有时候也按人头。那时候给庄稼上肥料主要是土杂肥,当时只有生产队上有为数不多的牛、马和驴等牲畜,社员家里一般一年只养一头猪,积攒的肥料按多少计为工分。当时化肥、柴油是配给制,每年上级分发些氨水,所以每村都建有大小不一的氨水池。由于缺肥少水,粮食的产量不高,尤其是离村较远的田地更是如此。而且那时候热衷于搞形式主义,虚报浮夸现象严重,比如尽管社员们劳动的地方有时候就在家门口,但也让送饭到地头;上级要求深挖地,就让社员们把田地深翻一米多,把生土翻上来种庄稼效果更差;各村大队书记在上级领导面前都吹嘘自己村打的粮食多,结果上缴的公粮当然就多,自己村的老百姓却因此经常糠菜半年粮。社员们当时自己开点路边荒地、养点家禽都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当时情景的最好写照。.记得当年村里有个小伙子因为偷了队里的地排车车角而被批斗,到了三十多岁才找了个改嫁的媳妇。地主、富农家庭子女在村里长期受歧视,上学、参军、找对象都受严重影响。由于经济条件普遍差,农村青年订婚一般女方要求的彩礼是“三转一响”,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结婚时接亲的一般就用自行车。当时学习雷锋和“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提倡穿衣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往往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实际是想穿新的也不具备条件。文化生活也单调匮乏,很长时间才能看上革命影片和样板戏,有时候还可以听听走村串户“说书”的,偶尔能看到连环画就不错了。广大农村没有电,晚上写作业也只有点煤油灯。“文革”结束时,村里家家户户才安装了有线广播,因此当时广播里整天喊的打倒“四人帮”的口号声至今余音绕梁。当时,由于物资供应紧缺,又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因此家家户户买布用布票,买粮要用粮票,当然都是限量供应的。那时候,打铁的、锔锅的、流动货郎还是常见的,现在当然是难觅踪影了,这应该算是一种进步。“以阶级斗争为纲”、“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极左路线以及高度的计划经济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穷则思变,1978 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 18 户社员在包干到户的字据上按下了 18 个红手印,这张“生死契约 ”就是改变 8 亿农民命运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雏形,揭开了七十年代末期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更是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全面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开放当然是试点性质地开放沿海十四个口岸,建立经济特区。当时印象中,我们村的父老乡亲像过年一样高兴,重新丈量土地,包田到户,人们侍弄土地比侍候孩子还用心,当然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不几年功夫广大农民手里有了余粮,尤其是棉花丰收让人们手里有了大把的钞票,盖瓦房、买摩托、娶媳妇成了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特别是近几年,农村的变化更是今非昔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城打工,“农民工”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他们为城市建设注入了活力,挣到了钱,也学到了管理和技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免除了曾经视为天经地义的皇粮国税,免除了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还实行粮补,实施村村通公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等政策,使农民的生活日益向小康迈进。四十年来,农村巨变只是我们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由此带动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国有企业改革,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以及文化诸领域的改革,都是前所未有的、空前的。正是改革开放,恢复了高考制度,才使像我一样的莘莘学子们凭借自己的努力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正是改革开放,有了更多的机遇,才使各类人才能够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正是改革开放,才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以及姓资姓社的不休争论中.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从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排斥恐惧到吸收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等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社会总是在开放与保守、进步与落后的斗争和激烈的碰撞中向前迈进的,每一次思想解放都使我们国家、我们的社会跨入一个新阶段。这些年,我们共同经历过 98 年抗洪、08 年抗震的壮举;见证过非典、禽流感的肆虐;感受过亚洲金融风暴、台海危机的威协;当然我们更见证过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海关系的柳暗花明和风起云涌;感受过奥运会的激情和神州系列飞船、航母带来的骄傲;体验到“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新四大发明的便捷。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的国家综合实力有了显著增长,从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内陆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中共十九大为我们描绘了分别到建党和建国“两个一百周年”的时候要达到的宏伟目标。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步伐会更加稳健,我们一定会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画卷描绘得更加美好。篇二作为出生于 80 年代中期的农村孩子,前段时间读了两篇有关老黄牛的文章,引起我诸多的思考与回忆。牛曾经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参与者和主要动力,由牛而起,我忆起了自己所经历的农业机械化过程。从我的经历和体会看,农业机械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完全依靠人力和畜力时期,约在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初期。这个时候一切都是慢节奏的,正是田园诗人眼中的老人、黄牛、田野的美好时光。但作为经历这个时代的当事人却是繁重的、干不完的体力活儿。记得奶奶带着我第一次割小麦时,新奇的我拿着镰刀弯腰刚割了两下,鲜血便顺着食指汩汩地向外流,奶奶急急地放下镰刀,陪我去包扎伤口。至今食指上的伤疤赫然在目,碰到阴天下雨的天气还隐隐作痒痛状。自那年之后,拖拉机割麦完全代替了人力,我就再也没有割过小麦了。这个时期记忆尤深的另一件事情是每到秋种时候需要犁地、耙地。我家地少,活总是干完的早些,于是勤劳的爷爷开始了牵着牛、带着我,推着自行车拉着牛套,去帮助姑姑、姑奶奶、姨奶奶干活的时光。现在每当见了姨奶奶,她总是问起我记不记得当时和爷爷牵着牛去她家帮忙干活的事,姨爷爷也总是和我强调他特别敬重爷爷,所以也一直尽心尽力地帮助父辈和我们孙辈的事情。第二个阶段半畜力半机械的时期,约在 90 年代中期到 20 世纪初期。这时候农用三轮车、拖拉机逐渐普及,麦收、秋种实现了半机械化,极大地减轻了人们的劳动负担。记得好像是 1996 年我家新盖了房子,虽然当时家庭经济条件极为窘迫,但是父亲还是开回家一辆崭新的农用三轮车,从此它成为父亲干农活时的左膀右臂。而老黄牛在农业生产中作用不断弱化,用处仅限于夏季玉米苗的耕耘除草、施肥等不方便使用机械化的环节。放暑假时候正是玉米苗迅速.生长的时期,也是田间草疯长的季节,于是每当放暑假时候,爷爷便拖着我开始了耘地生活,我在前牵着牛,爷爷在后架着耘锄。爷爷总是干到中午一点钟还不回家,暑热的天我看着四周空无一人的田野着急地催着他回家吃饭,他却总是告诉我“中午天热温度高,草容易死”。气急败坏的时候我就故意让牛踩死几株玉米苗,爷爷由于心疼玉米苗,便会立马回家。第三个阶段是 20 世纪中期至现在,基本实现机械化时期。这个时期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广泛应用于小麦、玉米的收割,使得麦收、秋收缩短至一天甚至几个小时即可完成。老黄牛彻底失去了在农业中的作用。这时我开始离家在外求学,回家次数越来越少了,不知何时家里的老黄牛也被卖掉了,连着存放牛草的房子也被拆掉了。村中喂养老黄牛的农户也渐渐没有了,现在进村能听一声“哞”俨然成为了一件稀罕事。篇三不必说村外水泥路的整洁,不必说百姓大舞台的宽阔,不必说村中央街道两旁海棠花的粉白,也不必说村里池塘睡莲的鲜艳,单说鲁西南乡村的新画卷。鲁西南的乡村,地处暖温带,冬日没有寒带的严寒,夏日没有热带的炎热。冬日里,蓝煤来了,村民心里热乎的成分升值了。我也好像看到,往日浓浓的黑色烟柱消失在乡村的上空,袅袅的炊烟从每家每户的烟囱里飘出,像一朵朵白云,在空中游荡,游荡在树木和白云之间,显得那么悠闲,显得那么轻盈,显得那么柔和。晶.莹的蓝煤,像一块又一块鹅卵石,在每一睡袋里睡觉,每一块都有一个不同的蓝色梦,都想成为蓝色的火苗,在每一个炉膛里闪烁出耀眼的光彩。在冬日清晨,霜花贴在枯草叶上,像固体水晶。太阳冉冉升起时,温度就越来越高,霜花终于又摇身一变发生物理变化,又开始闪闪发光,太阳微笑地看着寸高的麦苗。晨练的村民,在这景色中,从一条道路穿行到另外一条道路。河岸边流淌的溪流,让他们振奋,让他们激动不已。太阳的光线,驱散着冬日薄雾,此时,乡村的面貌,变得更加明朗,更加清晰,更加爽朗。村头的石桥,也逐渐呈现出石桥的轮廓,两旁的石栏杆,虽说不是那么有光泽,但粗糙,也有粗糙的韵味。或许,雅有雅的意境,俗有俗的格调。街道两旁洁白的围墙,伴随着古色古香的淡红色的瓦,我们仿佛又回到某一个文化氛围更浓郁的时代。阳光普照的冬日,四位耄耋老人围坐在一起打纸牌,一只黄褐色的猫,蹲坐在他们的跟前,好似在看出其中的奥秘,一点也没有烦躁的表情。不远处,几位年轻妇女带着孩子们,正在村大院的广场上玩耍,各色各样的健身器材一字排开,双杠、单杠、攀登架等器材,高高低低,样式多样。多年前,这里曾是村民的垃圾场,许许多多的生活垃圾堆积得很高,像一个巨大的垃圾肥料山头。就在这几年光景,.这里发生巨大变化,建起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健身器材场地、篮球场、足球场村民有了娱乐的场所。这里是最佳居住之地,这里有最理想的居住环境。秋日,八月,我到沟壑边采摘枸杞,满载而归。色泽鲜艳,美味无比。在那里,一个又一个小辣椒似的,倒挂在枝条上像红色的宝石,光莹而艳红。这时,我眼前立刻呈现出丰硕的秋天模样。晚秋的时节更是美好。夜雨过后,昏朦的夜色慢慢地稀淡了,太阳懒洋洋地升起,树上处处滴着水珠,仿佛每棵树都在洗脸。沉重秋天的水珠,从高高的树木上滴落到小树上,从小树上滴落到灌木上,从灌木上滴落到草上,又从草上滴落到地上,树林里一片欢快的滴落声,只有大地是寂静的。乡村,在树林的掩映下,高高的平房和低矮的瓦房,相互搭配,相互映衬。一种高贵之美,一种雅俗之美。两者同时出现,倒也相应成趣。单说某一个景点,也有一番别致的韵味。状元楼,一个乡村的象征,耸立在街道的显眼地段,斑驳的方砖向我们讲述着辉煌的历史。干枯的野草,或许就是从辉煌的历史书页里走向墙壁的每一个缝隙。村中的水塘,曾经是一个臭水坑,夏天,雨水充足时,水面上漂浮着各色各样的垃圾袋,看上去,给人一种恶心的感觉。现如今,模样巨变。水塘之上建有八角亭,水塘里,白色、红色、粉色的睡莲,次第绽放,卧在碧波之上好似美丽的凌波仙子,她们在吹着横.笛,歌声很婉转,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爱,饱含着周围花草的蜜汁,饱含着紫丁香的香气。嗅着这香的味道,我猛然回想起村庄的过去:一个曾经被遗弃的村庄,路沿河不远处,有三四处荒废的工厂,令我记忆犹新的是一个职工的单身宿舍,房门已经脱落,紧靠在门框上,窗户只剩下四边的框子,钢筋、门扇早被人卖到废品站,看上去,就像失神的眼睛,远远地遥望着拯救它的村庄。夜幕降临后,村民出门,在长着杂草的街道上徘徊。那是一种奇特而伤感的景色,就好像与世隔绝、满目荒凉的乡村,就好像鲁迅先生笔下乡村,浮现眼前,在夜色中,也愈显得凄凉。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度被遗弃的乡村,不再是遗弃的孤儿,而是回到温暖怀抱的娇子。我目睹着旁边曲曲折折的回廊,好像就是引领我们走进一个新鲜的时代,回廊上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人物,每一朵花,每一朵草,都在历史的河床上溯源美好动听的歌谣。崭新的乡村风景,让人更加快乐,我从来不担心自己会厌倦了周围的风景。因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正在逐年加大,多年以来,我几乎每天都会发现乡村的变化,微观上看是,一棵樱花树,一株波斯菊;宏观上看是,街道两旁的牌坊,显得更新鲜、更有趣味,更古朴典雅。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乡村,这是风景如画的乡村,崭新的农舍,整齐而又整洁。街道两旁的每一幅画面都会说话,每一幅图景都让人惊喜万分。.这里有乡村特有的景色,这里有独特的乡村文化氛围。在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里,我悠闲地在树林里漫步。森林是大自然的子民,漫步其中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大森林树木茂盛,庄严肃穆,但又香醇可人。这里没有熊熊的火焰,没有伐木工人挥舞的斧头,所有的树枝和树叶都保持着最原始的状态。地面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苔藓,我每走一步,都踩在软绵绵的苔藓上,就像踩在雪上一样。苔藓把地表的所有物件都遮盖住了,小块的岩石成了绿色的座椅,大块的成了绿色的床,而整个森林则成为了古代皇家的客厅,其装饰技巧巧夺天工。我在一棵垂落着松果的松树底下坐下来,小憩了一会儿。当我醒来时,发现一群山鸡正在叽叽喳喳地看着我,似乎是在说我的闲话。不一会儿,又飞来三四只喜鹊,他们同样用好奇的目光看着我,似乎怪我闯进了他们的领地。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动物对我的到来感兴趣。夕阳即将落下山,树林里的光线越来越暗,这意味着我不得不结束此次漫步。这时,我清楚地发现:在所有树木上,在所有的树枝上,都挂满了苔藓和地衣,从树顶上垂下来的苔藓,优雅地依附在随风舞动的树枝上,就像是什么节日来临,人们给树木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所有的树枝都绿意盎然。我继续往前走。迎接我的,一会儿是曲折、昏暗的林间小道,大树的枝叶掩映其上,留下斑斑点点的缝隙;一会儿是满地腐朽的枯枝败叶,必须跳跃才能通过;一会儿又是稠密的荆棘和枸杞交织.的树林;一会儿又是景色优美的由野葡萄、野樱桃组成的园林;一会儿又是开满金凤花和雏菊的草地;再一会儿,又是半尺多高的灌木丛。树林中,虽然树木的叶子还没有完全长成,却一直飘散着树皮和树液的清香味。草木全都苏醒了过来,如烟雾般轻盈笼罩着柳树,林间的小路也是那么显眼、那么明亮。树林里,水汽湿度饱和,负氧离子含量高,是村民休闲、娱乐和散步的理想场所。这里是乡村的天然氧吧,这里是氧气释放区。我置身在村外时,猛然回望乡村,忽然发现,身后的乡村,简直就像天上降临下的奇景,气温和暖,空气纯净,风物娇美,一切都是那样柔净、暖亮,是适宜人居住的最佳环境区域,因为它是那么安谧、那么安详、那么幽静。篇四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1984年在我上初中的时候,随着父母从遥远的西南“大三线”调入烟台,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第二年的九月,我考入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少年班,从此与中医结缘,研习岐黄理论,临床治病救人,不知不觉已经 30 多年了。还记得 1985 年的秋天,父亲带着我拿着行李和脸盆,坐着学校的接站大巴车,去学校报到的情景。那时真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初入大学校门,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充满了好奇。初次接触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古籍,觉得文字是那么的深奥难懂。还好,学校为我们量身定做了一套周密的学习计划,先从“医古文”学起,打下扎实的古汉语基础,同时背诵、.学习药性赋、汤头歌诀等中医基础知识,普通高中的数理化等知识也同时兼顾学习,避免与时代脱轨。生活上,学校考虑到我们年纪小,预科阶段安排我们在教师食堂就餐。但即使这样,我记得刚入学的阶段,我还是有时禁不住想家,想吃母亲做的可口饭菜。预科加本科,一共八年,真是“八年抗战”,还记得当时能吃上烤鸡、喝上桔子汽水,都是一种享受,而现在这些每天都能做到,不得不感叹普通百姓的生活改善的实在是太多了。大学期间也产生过动摇,好在最后坚持下来了,1993 年 7 月顺利地大学本科毕业,同年分配至烟台市中医院工作至今。岁月如梭,从大学毕业时的毛头小伙步入而今的不惑之年,转眼间我从事中医的学习和医疗工作已 30 多年了。在这 30 多年的时间里,伴随着自己的成长,我也见证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和烟台市中医院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在这 30 多年的学习、工作中,自己始终兢兢业业、严谨自律,“以病人为中心”,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特点,对每一个病人实施个体化辨证论治,收获各有不同。从刚毕业时的浑浑噩噩,到主动自觉的求知求学,我于大学毕业 10 年之际,参加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在职研究生班的学习,重新拾起来几近遗忘的英语,日夜苦读,半年后首次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历人员英语统考”,一次通过,个中艰辛,直至今天仍历历在目。2006 年因照顾家中生病的老人,错过了当年秋季的在职研究生论文答辩,不得不参加第二年春季的与统招硕士研究生一起进行的论文答辩,难度可想而知,却不曾想也一次通过,心中喜悦实不可以言.语表达。同年参加烟台市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考试(人机对话),以中医组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顺利晋升副主任中医师,禁不住喜极而泣。忘不了炎炎夏日里,忍受高温和蚊虫的叮咬,独自于小区的石阶上苦读至夜晚降临,忘不了家人的鼓励和支持,正所谓“有一份耕耘,便有一份收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2008 年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调气开玄颗粒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顺利通过省内专家的科研鉴定,次年即获得山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个中喜悦难以言表。2009 年迄今,学术上稳步向前,参编专著两部,发表论文多篇,继续在岐黄求道之路上孜孜以求、不懈努力。2012 年,我有幸光荣地加入“九三学社”,心中更是感到无比自豪。九三学社是由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能成为其中一员,更使我意识到自己的光荣和责任感。入社 6 年来,积极参政议政,参加社里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撰写提案、建议,也增加了自己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感到工作、生活更有意义了。近年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谈话,要大力发展中医和中医药事业,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从资金和人员配备等许多方面都增加了投入力度,更使我相信,中医药人的春天到来了。篇五四十年前,我四岁,还是一个不甚懂事的幼童。虽然改革开放的春雷已经炸响。但对于我所在的消息闭塞的小山村来说,还未闻.到他的气息。村民依旧过着“日不出即作,日已落不息”的劳累的大集体生活,耕种、锄草、收获、整地,每天按照大队的安排出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酷暑三伏、严寒三冬,依然在地里忙碌。汗水摔落泥土,筋骨几近累折,但地里粮食的产量却总是原地徘徊。家家泥土地面,晚上一盏油灯,昏黄的灯光像生活的前景一样模糊。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一辈子,恐怕都要这样辛劳而艰苦的过活。但就在这一年,山村人没有想到,在遥远的首都北京,一次会议却不可逆转的改变了中国,并将不可逆转的改变群众的生活和未来。大约 4 年后,单干、承包到户,在许多人的犹疑中走进现实,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全是自己的,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热情。人们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田里的庄稼,施肥、松土、补苗,每一项都不敢掉以轻心。于是乎,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产量却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改善,穿补丁衣服的人越来越少,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可以吃上白面做的馒头了。村里通电了,一些人家开始考虑购买录音机、黑白电视机了。更重要的是,村里有人考上大学了。农村人世世代代认为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做农民的时代结束了。这也激励越来越多的农村娃儿,努力学习,圆了父母和自己走出农村的梦想。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旦兴起,便不可遏止。随着各项束缚的放松.和解除,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热情便不断高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社会生活日益精彩活跃。许多人原来一直以为,所有的田地都用来种庄稼也不能让人们吃饱,却渐渐发现,大片土地用来栽果树、种蔬菜,许多粮食用在养牲畜上,人们却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能吃好。做到这一点,除了人们的热情,更使人们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威力和魅力。上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提出,进一步激发了经济活力。一些头脑率先活络的农民,有的做起买卖,有的办起工厂,有的承包工程,村里的新瓦房逐渐盖起来了。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成为了新的“三大件”。村里的孩子越来越多进入高等学府,学到了祖祖辈辈未能学到的知识,看到了父亲母亲一生没有看到的景象,听到了农村人永远想不到的事情。开阔了眼界的他们,绝大部分留在城市,成为建设城市的重要力量。而他们的父母、祖父母,曾经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生活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三提五统、农业税、特产税、义务工等负担也在加重,加上看病支出以及孩子教育、买房支出的大幅增加,勤劳朴实的他们,背负的担子仍然沉重,许多人仍在为生活挣扎、奋斗。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正式取消农业税、特产税等税负,农民交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从此成为历史。不但如此,国家还给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及购买农机、建设农业设施的农户以补贴。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现已归入城乡合作医疗保险)大大减轻了农民们的就医负担。农民基础养老金虽然数额不多,但在逐年增长,使.老年农民有了基本的生活补充。有的人家盖起了楼房,有的人家购买了汽车,许多人家装上了电脑,接上了网络,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大部分农村快速改变闭塞落后的局面,农民们正在赶上网络化的时代、搭上信息化的快车。各种社会资源、经济资源正在源源不断地向农村流动。我所在的小山村,同其他许多村庄一样,路面全部硬化,千百年来,农村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写照从此不复存在,河道整修、乡村美化,健身器材、运动广场等农民想都不敢想的设施正逐渐成为农村标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精准扶贫的落实,使新时代的农村日益焕发出蓬勃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正在扎实推进。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是一个质的进步,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一代代中国人梦想却不可得的全面小康社会将很快成为现实。作为一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中在城市的人,近二十年来,我目睹了城市的大发展、大变化。但内心深处,我仍时时惦念、时时关注着生我、养我的农村,时时惦念、时时关注着逐渐老去的父老乡亲。四十年农村的山川巨变,佐证了我们国家走过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是光辉的道路,需要我们始终坚持,一往无前,持续奋斗。作为一名农村娃子,能够成为九三学社市委机关工作者,能够.有幸结识一批学术素养高、社会责任强的知识分子,并同他们一道为了国家复兴、民族进步、社会发展、人民幸福而不断努力,是我的幸运。多年来,九三学社同仁们本职工作当表率,参政议政献良策,社会服务求实效,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拼搏奋进,严谨低调,是因为他们的心始终与党、国家、民族一起跳动,是因为“爱国、民主、科学”的信念已经成为他们的人生准则。近年来,我们将农业发展、农民幸福作为参政议政工作的重点,提出了一系列好的建议,其中许多正在得到落实。我们坚持把科技、医疗、文化服务,送到最偏远的农村,让最需要服务的群众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群众热切而感激的目光,更感受到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续加大力度、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四十年来,山川巨变,巨变的还有人们的精气神。可以预见,站在新起点、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人必将豪情满怀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辉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终将实现!篇六也曾想:既然是作文以纪念改革开放这一波澜壮阔的宏伟事业,是否该起个文雅时尚些的题目,名之曰“我舌尖上的味道”?但凝神思量笔端所述总觉得没有那么富有诗意和雅趣,虽回首四十年远已是苦尽甘来,但仍觉得纯真朴实更为本色,不妨径然为:我的饭食。我出生在鲁西一个偏僻小村,有记忆时正是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前两年。只记得大人们每晌要到街上听队长分派活,然后.才拿工具到田里去劳动,晚上则要到队会计家记工分,分粮食时要按人头和工分来核算。几乎家家吃的接续不到来年,更不用说细粮了。有一年队里分小麦竟然用不着秤来称,一人只合着几捧,用手捧就行了。有的妇女在劳动时往自己腰里甚至裤裆里偷掖东西,被发现了要挨整和被人戏笑。偷得多的就会被串绑在一起挨村去游街,在人多处就停住述罪:我偷粮食了,都别跟我学目光凝滞,声音低涩。我父母都本分,这种事干不来,有时母亲中午顶着烈日去摘些地瓜叶或油菜叶还怕人看见。菜就更不用说了,除了咸菜,通常是白菜切好后放在碗中加盐和其他饭食一块馏在锅里,吃饭时在上面放一点熟棉籽油调一下。记得很愿意吃白菜叶,也许是叶上相对沾的油多点的缘故吧。母亲养的鸡有时会得病,脖子一伸一缩,发出奇怪的呃呃声,死后是绝没人想过扔掉的,必然吃了。往往瘦得没多少肉,父亲则说:鸡吃骨头鱼吃刺,让我觉得鸡没有肉似乎是很自然的事。于是有时会院里院外偷偷去寻觅一下鸡,看又有伸缩脖的吗。最盼望的是亲戚家过事而跟随大人去走亲戚,能跟着去可是意味着受偏爱的。一桌会有八个菜,吃的是白白甜甜香香的馒头,菜是上一个光一个,空碗接着会撤走,见到海带肉就知道是最后一个了,眨眼精光。总会吃得肚鼓口香,甚至是一路饱嗝,比过年还满足。我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应该是我五年级小学毕业前,当时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棉花,我家的棉地是我跟着队里分地的人去认领的,记得当时棉花刚出苗,黄黄的子叶还在,一家是按几垄分的。.百姓们都很兴奋,据说棉花上交后还有奖励,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到初秋棉花长得再也不是以前只到大人膝盖高了,都能齐腰甚至到胸以上,十岁多的小孩子在棉地里面都能没过头,快步穿行时硕大的棉桃敲得脑门疼。那年我家的棉花收成也非常好,虽然没得到奖励的自行车但得了一台收音机,生活好像一下多了许多乐趣,也为我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那时县一中面向全县招收两个初中班,我作为小学毕业学校考上的唯一学生有幸在县一中读初一半年。家中吃的包括地瓜、豆类、谷物等已差不多够,学校则只收玉米和小麦,换成粗粮票和细粮票。订饭时,早晨是咸菜馒头,因为中午和晚上有白菜萝卜类的水煮汤菜,所以就中午俩窝头、晚上一窝头一馒头。爸妈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有些同学有时会用馒头换窝头吃,我就巴不得能每次都和自己换。见他们吃汆羊肉丸子加白菜,真是羡慕得直咽唾沫,觉得口水能流二里长。县城离家太远,来回一百五十里土路要父亲骑着到处响的破旧自行车接送,很是不便。一次周末,父亲去挖河,亲戚们也没空,我和一同学徒步回家,太阳落下时同学近家分开,我独自走了十多里夜路,月黑路坎,走堤过河,两边树丛黑魆魆吓人,总觉得身后有人蹑脚跟着,自己的脚步声惊得心发颤于是年后转到离家较近的一所普通联中,就要从家带干粮装在网兜中放学校伙房笼屉里熥热再吃。因为路过我姥爷家所在的村庄,有一年多的时间还住在姥爷家,姥娘经常把我从家带的白面和玉米面做在一块的两掺馒头或花卷换成纯白面馒头,菜则以腌的萝卜为主,有时吃.姥娘腌的黄瓜、拉秧芸豆或韭花,那真的是美味了。八十年代中期我开始上高中,学校已不收玉米,只收小麦。高一时订饭,馒头簸箩一到,众同学呼一下围上,眼直盯着并不白的馒头,生活委员若缺位或迟疑,饿众们就会拱头伸爪扑进簸箩,各抓自订数量的馒头。其实除极个别时候,剩下的馒头都会静静地呆在簸箩底等待落后的同学,只是模样更丑。菜是咸菜或水煮汤菜,有的同学从家中带的是豆豉酱瓜,别有风味。高二以后有些老师家属和外面的摊贩开始在学校卖炒汤菜或胡辣汤、豆沫之类,饭食丰富了许多。在本校当老师的一个远房姑姑经常给些平时节俭下的粮票,能让我省些粮食和换买些炒汤菜,生活水准提高不少。和同学围蹲在一起同吃一瓷缸菜,似乎定格成高中生活永远的回忆。有时实在谗了,到校外小店喝一碗三毛钱的羊肉面,最奢侈是到另一个街口“狗不理”铺吃十个一毛一个的包子,喝碗清汤。记得一次遇到邻桌一成人独吃一只烧鸡,喝瓶啤酒,还要一盘包子,心里琢磨这得是什么身份的人呢?有的同学会从家带父母做的炒面,用开水沏了喝,得算是自制的“芝麻糊”了。我母亲常说,是分地包干才能让你们仨都上学,虽然清苦但能供,不然的话,上学是不可能的。上大学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身份的改变第一带来的就是吃饭问题的质变,1989 年我由一个普通的农民子弟变成了“吃国粮”的人。当时师范院校学生每月都供应餐厅的细粮票和菜票,我细粮票吃不完可以卖给饭量大的同学,就再购买成菜票,饭食质量得到很.大改善,馒头、面包、馅饼、米饭,炒菜多素有荤搭配选择,对我这个农家孩子来说已很满足,根本改变是吃饭基本不用再伸手向父母要钱了。家教、写点豆腐块和帮助老师编写东西都能有些收入,能多吃顿排骨或加包散装方便面,那也是一种享受。大学毕业是我真正生活独立的开始,工资由一百多到二百多到三百多到四百多九十年代中期物价已开始明显涨,但市级中学教师的饭食质量还是逐年好起来了,荤素搭配的炒菜可以经常有,偶尔几个好友到饭馆一聚,饕餮一顿还能喝点小酒。不过对多数百姓而言到饭店吃饭也还是一种奢侈,有这么一个小段子:说一帮初上班的年青人参加朋友喜宴,有一只鸡上来,恰巧一人的筷子掉到地上,等拾起筷子再夹菜时,鸡骨头都没了。人情交往到饭店请吃一次像样的饭还是很不错的礼遇,家中待客有一两样纯肉菜就属特殊招待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百姓生活水平节节提高,开始由衣食更多的关注住和行,不只吃穿越来越讲究,住行也平房换楼房、自行车电动车改汽车。吃不是越来越追求鱼肉荤腥,而是越来越讲究食品的花样、菜肴的美味,讲究饮食健康和营养均衡,加点粗粮,吃点野菜,倒成了一种刻意的追求。看似回归,实异如云泥,乃是翻天覆地、涅槃重生!从什么能吃吃什么,到想吃什么吃什么、想怎么吃怎么吃,百姓能够幸福地品咂“舌尖上的味道”,不正是我们改革开放的初心吗?.篇七我家在山区农村,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长大。小时候,对改革开放并没有什么概念,等到读书开始写作文时,开头总是写着“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或者“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的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并不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什么政治概念,包含着怎样的意义。只是当时写作文时都是这样的开头,千篇一律的模仿,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从那时起,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小学作文时那不经意的模仿,却成了我与改革开放最早的接触。然而,长大到现在,回顾这短短的几十年的生活,给我感触最深的却是我家变得洁净了,讲起卫生来了。记得小孩子的时候,大人们忙着种田打工,就放任我们自己玩,常常弄得是满身泥土,手脚的指甲缝里全沾满了泥土污垢,衣服也是好几天才换一套,整个看起来就像是个黑包公、野孩子。记得冬天里最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拿把凳子到户外晒太阳,看两个弟弟坐着抓虱子,有时也帮着弟弟,在长长厚厚的头发里寻找虱子,捉虱子,然后一个一个捏死,偶尔还会有响声,大有阿 q 当年捉虱子时的壮举。只是阿 q 当时不懂得对付虱子,一个一个捉,我弟弟却经常去买治虱子的药水,拿回家洗头,虱子纷纷掉在洗头发的脸盆里。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对这一幕往事大概不会陌生。当时并不懂得人为什么会长虱子,直到长大后才知道长虱子的缘故,现在却很.少看到听说有人还在为捉虱子而烦恼。孩童时代,还有一件事印象很深,就是治蛔虫。讲起蛔虫,大多令小孩子害怕。小孩子乱吃东西,吃生冷的东西,喝冷水,就常常会肚子疼,就会长蛔虫,这时,大人们就会说“蛔虫在咬肚子了,以后还敢不敢乱吃东西”,吓得小孩子直哭。然后,大人们会去买来治蛔虫的药,大大的、像糖果一样一粒粒的。因为是甜的,小孩子爱吃。药见效后,蛔虫就不闹了,全都跑到茅坑里面。读小学时,学校还会发这种药,让我们当场吃下去。有些同学,因为药是甜的看起来像糖果,竟舍不得吃,偷偷藏起来拿回家。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害怕。还好,现在的孩子不用再像我们那样害怕蛔虫了。小时候,家里没有自来水,吃水要走很远的路到村里唯一的水井去挑水,因此,每家每户都备有一个水缸,装满可以吃它个三五天。因为水有限,洗澡时要临时去挑;洗衣服,就要到河里去洗了,很不方便。后来村里来了知青帮助修建了水塔,从山上引水下来吃,自来水通到每家每户,现在用起来非常方便,再也不用为挑水而苦恼了,我家的水桶因为长久没用都生锈了。从小生长在农村,没有新鲜事物的冲击,对一些事物往往是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有怎样不对。比如,农村里门前屋后常常布满茅坑,猪圈家畜也常常挨着房子建在一起,家畜粪便往往不经处理就直接流经池塘,夏天一到,蚊蝇满天飞,恶臭弥漫着整个周围,挠得人不得安宁。后来,我读书到了县城,并考上大学,接触到外面世界的变化,.感触很大。城市里街道干净整洁,人们爱护环境,讲究卫生,而一想到家里,眉头就皱了起来。所以,每次放假回家,我都会跟家人讲述外面的世界,告诉家人要讲究卫生,哪些不卫生,哪里要怎么做,并充分发挥了一回书生意气,对家里里外外都作了一番彻底改造的设想。可是,由于家里还供着我读书,负担大,这些设想也只能终究成了梦想。等到我,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有一次,当我回家洗澡时,再一次饱受房间里阴暗潮湿既窄又黑蚊子多空气臭的痛苦,我向我爸提出了改造卫生间的建议,把屋后面的杂物间改造成卫生间,这样,比较宽敞也比较卫生。没想到,不久政府出资为村民改造卫生间,我的想法变成了现实,原本简陋的卫生间,竟然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卫生间,并且里面配备了冲水马桶、热水器、排气扇等,洗澡时再也不用忍受蚊虫的叮咬了。其实,我常年在外工作,只是偶尔回家,改造卫生间的想法,只是想让父母亲更讲卫生些,用得更方便些、舒服些。没想政府出资改建了,父母也转变观念,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他们也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真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随着我家养猪越来越多,粪便排放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直接排到池塘,既污染了池塘,又污染了空气。于是,我爸就把粪便收集起来,晒干后作为小麦的有机肥施用,减少了粪便的排放与污染;后来,我爸听说牲畜的粪便可以用来制造沼气,便托人打听建造事宜,国家对农村建造沼气池给予补贴,我家的沼气池也顺利建了起.来,既满足了我家用电用气需要,又减少了污染,环保又卫生。如今,我家的日子好过了,家人们也都讲起了卫生,既讲究个人的卫生,又关注环境保护问题,以自己的行动一步步改造了生活改善着家乡,创造着一个干净整洁卫生的和谐家园。农村卫生环境的改善、变迁大抵能反映着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发展,这就是改革开放 40 年带给我们的惊喜。篇八光阴似箭,岁月静好。历史的车轮飞速奔跑着,转眼间参加工作已经 31 个春秋。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怀着感恩的心态,当年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仿佛发生在昨天,像放电影在脑海里闪现,久久难以忘怀。值得回忆的往事很多,但是,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担任班主任的岁月。那是 1998 年的秋季,山东省税务学校即将迎来高考录取的一年级新生,有一天,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找我谈话,打算让我担任 98高税 2 班的班主任。当时我的心情错综复杂,既欣慰又紧张,欣慰的是有机会挑战班主任的角色,紧张的是生平第一次担任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对我来说非常陌生。当时产生顾虑的原因很多,首先,这个班的学生情况比较特殊,班上大多数学生是招录的税务系统子女,无形中在我的心里或多或少增加了压力。其次,由于当时我的女儿才刚满 3 周岁,每天上幼儿园需要我亲自接送园。第三,作为一名税收教师,自身需要承担繁重的授课任务。担心班主任工资会分散太多的精力。所以当时我的思想压力很大,对担任班主任工作.有太多的顾虑,后来在领导的支持、鼓励下,我硬着头皮、鼓足勇气开始了我看似漫长而短暂的班主任工作生涯。说实话,第一次担任班主任工作,由于经验不足,真有点摸着石头过河的感受,不过我的心态很阳光,从接受班主任工作那天起,我自始至终本着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的态度,任劳任怨做好每一项工作。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就带领学生跑操场、查考勤,风雨无阻。晚自习,每天坚持到教室走走看看,认真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杜绝学生迟到、早退、和旷课的现象,每个周日晚上,按时参加班主任会议,及时将有关会议精神传达到班级里。在班级管理方面,最令我难忘的是量化管理,需要严格考核到每一位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做到公平处理,努力做到让学校满意、学生接受、家长放心。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令我难忘与自豪。一是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各项活动,活跃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比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春季、秋季田径运动会,我自己也带头报名参加比赛项目。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公益事业活动,经常到敬老院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通过一次次有益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好而公益爱心,无形中班班内汇集起一股正能量,推动班级各项工作有了好的起色。二是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违规行为。众所周知,上个世纪 90 年代末期,对在校学生谈恋爱的事情依然管理很严格与苛刻,学校明文规定不允许谈恋爱,一旦出现类似问题,班主任都会很头痛,除了公开在班上重点强调之外,私下里还要耐心细致的做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记得有一次,在骑车回家的路上,.班上两位谈恋爱的学生进入我的视线第二天,我边单独抽出时间找学生促膝谈心,破口婆心的友善劝说,后来学生的思想也慢慢转过弯来。关于禁止学生谈恋爱这件事,如果拿到今天的认知理念来看,当初的做法是有点不近人情,对在校学生明文规定不允许谈恋爱也是有道理的。总之,担任班主任工作 2 年的时间,尽管付出了很多心血与汗水,但同时也收获了很多成功的喜悦与硕果。班级管理有条不紊,每学期的各项考勤量化指标,在学校历次考核评比中均名列前茅,班级连续三次荣获“先进班级”荣誉称号,本人也连续三次被评委“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回顾班主任的工作岁月,距今已经过去20 年,曾经历历在目的点点滴滴往事,依然激励着今天的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进取,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超越自我,努力使自己的税收教学与科研工作更上一层楼。篇九5 月的一天,忽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一接通就让我猜猜他是谁。听到似乎熟悉又陌生的声音,我脑海里迅速闪现一个个名字,但都被对方一一否定,最后他无奈的报上姓名,原来是我多年未谋面的老同学,曾和我同过桌、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因为我们是厂矿子弟学校,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一直是同学在七八十年代的工厂很普遍。他告诉我留在老厂的同学们商量,决定周末举办宝光子弟学校 86 届毕业生聚会。他们千方百计打听到散落在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同学的联络方式,一一联系落实。.满心欢喜,立即请了两天假,奔赴秦岭山脚下的小城宝鸡。不再是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不再是意气风发的青葱少男。同学相见,执手相看,已然是饱经世事后的老成持重、淡然处世。聚餐、k 歌,嘘寒问暖、家长理短自不必说,老厂同学最贴心最合意的安排是回老厂区疙瘩沟,追寻我们逝去的青春美好时光。我们父母曾经工作的单位是一所建于 70 年代初期的三线建设工厂,属国防高端项目,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要求建在秦岭北麓山脚下离宝鸡市区约 1 小时车程的一条沟壑里,本厂职工家属戏称“疙瘩沟”。我们的父辈从城市、从农村、从部队、从工厂、从大学、从研究所扶老携幼、拖儿带女进驻这个小山沟。没住房就借住在附近老乡家里,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往往要到晚上十点才接寄放在幼稚园的孩子回家,洗漱完毕深夜十二点才能休息。他们修公路、挖防空洞、一砖一瓦盖起厂房、宿舍楼、学校、幼稚园,一座崭新的工厂在他们手中建成生产。那个年代,三线工厂的职工待遇算是不错的,但在改革开放以前,粮、棉、布、油、菜、肉等也要按人口凭票定量供应。粗粮 50%的比例,印象比较深的是家长用棉籽油炸油条,炸的时候浓烟滚滚,油条味道苦涩。南瓜饭、高粱饭、红苕饭、玉米饼常吃。每个月父亲凭票到食堂割一次肉,一大早就去排队为的是能抢到带膘的肥肉,能熬点猪油。我们家三个女孩,相对饭量小,父亲每个公休日都会外出捞鱼、扣黄鳝、捉泥鳅或上山摘野生核桃、板栗补贴口腹之欲,.倒也没饿过,其他上有老下有小人口多的人家就有点接济不上。布票也是按人口配比,十分有限,母亲常常要绞尽脑汁用这有限的布票安排一家大小的穿着,结果就是大人穿了改改小孩子穿,老大穿了老二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日子虽然清苦,但孩子们乐趣多。学习没有太大压力,课间课后跳皮筋、滚铁环、弹弹球、丢沙包、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节假日上山采槐花、摘酸枣、拔野莓,下河摸蝌蚪、捉蚂蚱、抓青蛙我最喜欢的是赤足踩在清澈的小溪旁,看着淤泥从趾缝中慢慢溢出,享受趾间滑滑腻腻的感觉。空气是真心的好,出门就能看到田地和山林,尤其到了五月,漫山遍野的槐花开了,整个厂区都笼罩在令人陶醉的香甜中,璀璨的星辰、漂亮的彩虹、缥缈的薄雾时不时的呈现。所以我一向认为中国人擅长苦中作乐,这也是我们民族坚韧性的一种体现。日子好起来是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广播里到处在喊包产到户、责任制、计划经济转市场经济,似乎觉得这些离自己很远,但生活确确实实起了变化,餐桌上的菜丰富起来,冬天不再是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大肉由严格执行的一月吃一次到每周打牙祭到随意购买;补丁衣服从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消失了,布料不再限购,由单调的棉布、的确良到涤纶、卡其布、毛料,花色越来越丰富,成衣的样式越来越别致,皮鞋越来越普及,过年串门拜年相互展示鉴赏他人的新衣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自行车不再是奢侈品,带大.梁的黑色凤凰牌、飞鸽牌、永久牌自行车逐渐被五颜六色、轻盈美观的自行车替代;新人结婚的老三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变成新三件电视、洗衣机、电冰箱。后来我上大学、工作,离开老厂远赴他乡,老厂也从疙瘩沟搬迁到宝鸡市区,几经变迁已划入西电集团。同学们则各奔东西,忙碌生活。一晃近三十年过去了,站在老厂家属院恍若隔世。同学们忙着寻找自家住过的房间,惊喜地发现当年安放在窗台上的花盆居然还在。我们走过幼稚园、走过学校、走过厂区,追溯时光、追忆往昔。红色的砖房、青灰的马路、笔直的杨树、繁茂的梧桐,依旧那么亲切,只是因为人烟稀少,显得幽深寂寥。在这几乎被时光遗忘的角落,能更深地感受到四十年的变迁,我们乘坐在中国改革开放这趟高速列车上浑然不觉,蓦然回首,已是翻天覆地,沧海桑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幸运的,我们亲眼见证、亲身体验了国家由物质贫乏到极大丰富、由穷到富、由弱到强的过程,八十年代初看到纪录片中日本人用洗衣机私家车,乘坐高速列车,觉得不可想像,九十年代初拥有 bb 机都很牛的,二十年前一个去过美国的阿姨告诉我,中国一百年也别想超过美国而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我们乘飞机、坐高铁回来相聚,我们在互联网上订票、结账,我们用微信建同学群聊天,而这些科技都是排在世界前列,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国家,也深刻影响着世界。食品的极大丰富导致好几个同学因体重超标,嚷嚷着要吃素减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