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及对策论文

上传人:QQ40****828 文档编号:442953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鞍山市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及对策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鞍山市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及对策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鞍山市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及对策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鞍山市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及对策摘 要马鞍山面对世纪之交资源短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的新态势,其生存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由于资源型城市面临缺乏总体布局、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以及资源枯竭等通病问题的困扰,其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必须通过创新发展理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理顺管理体制,注重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等手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来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以马鞍山市为例,分析近年来马鞍山市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对前述理论进行了实证,并提出了马鞍山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关键词:产业结构 马鞍山市 重工业 调整ABSTRACTMaanshan face century resource shortage further aggravate the new situation,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Due to the lack of resources city facing the general layout, singl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erious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resource exhaustion, problems with the common fault,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suffered serious constraints. Therefore, we must through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deas, speed up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mak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enterprises cultivating the mean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goal, to promote the resources city stable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aansh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Maanshan status and orientation of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 reversal of the theory, and put forward the Maanshan industry structure adjustment policy Suggestions.Keywords:structure of industry Maanshan heavy industry regulation目 录一、马鞍山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1(一)马鞍山的产业结构现状 .1(二)马鞍山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二、产业结构问题对马鞍山经济增长的影响 .4(一)马鞍山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其应对风险的能力偏低 .4(二)重工业、轻农业降低了农业基础产业的作用 .4(三)偏重工业、轻轻工业制约了消费的快速增长 .5(四)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阻碍了城市现代化进程 .5三、马鞍山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建议措施 .6(三) 马鞍山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6(二) 马鞍山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措施 .71、以农业改革为突破口的第一产业调整措施 72、以全面调整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调整措施 73、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的第三产业调整措施 9四、小结 10参考文献 110一、马鞍山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一)马鞍山的产业结构现状图 1-1 新世纪以来马鞍山三产比例及人均 GDP 单位(美元)资料来源:马鞍山市统计局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十一五”时期,马鞍山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既反映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趋势,也体现了马鞍山市自身的特点。 “十一五”时期马鞍山市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保持“二、三、一”格局,但三次产业增速变化的不同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6 年的 8.0:60.5:31.5 转变为 2010 年的 6.1:66.1:27.8,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 1.9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 5.6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了 3.7 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马鞍山市三次产业结构总的变动状况:第一产业呈稳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稳步上升趋势,工业在全市经济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在前两年呈上升趋势,但随着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后三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呈现下滑的态势。其中,在第二产业中占绝对比例是以马钢为代表的钢铁产业。据资料统计,马钢经济在全市工业总量中的权重占 2/3 以上。建国后,在计划体制下,为满足国家工业化发1展对钢铁的需求,规划马鞍山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了以金属开采冶炼为主的钢铁工业,目前,钢铁产业依然是全市的主导产业。(二)马鞍山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近年来,马鞍山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相比,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1、马鞍山市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2010 年马鞍山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 66.1%,工业在全市经济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且全市经济总量及效益主要集中反映在钢铁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上。这种过于单一的经济结构易产生系统性风险。目前我国的钢铁产量据官方分析已出现了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世界能源与矿石价格的上涨,已对钢铁行业的利润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1。此外我国过去经济发展一直走粗放型的发展道路,侧重于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了经济结构和质量。马鞍山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建立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煤铁资源和钢材。其结果是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严重依赖以矿产资源开采和利用为主导的钢铁产业,且其他相关产业大都和主导产业形成紧密的产业链,产业关联度高,给产业调整带来极大的困难。一旦资源枯竭,城市经济将不可避免的走向衰退,导致“矿竭城衰” 。由于前述的这种经济结构,导致马鞍山的经济增长基本是外延粗放式的,同时,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矿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处于产业的低端,附加值低。这些因素致使经济效益低下,新技术应用缓慢,加上资源的日益枯竭和开采成本的提高,马鞍山经济的发展后劲不足。企业结构不尽合理。马鞍山市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较大,但总体规模依然较小。中小企业发展缓慢,这是由于马钢的绝对主体地位,导致全市金融行业投资向马钢的集中倾斜,抑制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份额。2、就业结构与三大产业增加值结构不相协调从对就业结构演变和增加值结构演变比较发现,当前马鞍山市就业结构转换速度滞后于三大产业增加值结构的转换速度。 “十一五”时期马鞍山市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相比之下,由于户籍制度、农民素质提高不快等原因,农民进城难,进厂难,结构性失业明显。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造成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偏低。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主要是以金融、物流业等为主。因为技术要求较高,对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3、制约第一产业发展因素较多第一产业发展受限主要体现着农业上,具体表现为:一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种植业比重太大,林、牧、渔业比重太小。按照现代发达国家农业内部一般发展比例,2农林牧副渔占第一产业业总产值比重都应在 45%以上,而马鞍山市目前仅有 14.8%。在种植业内部,特色优势产业不突出,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小。2005 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 54.9,而经济作物占 45.1%。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尽管近年来马鞍山市财政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但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仍十分有限,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常年超负荷运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粮食生产基本属于“靠天收” 。4、第二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马鞍山工业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资金、人力、物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来提高产量或产值。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即通过扩大生产场地,增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来实现的经济增长。2011 年,马鞍山市固定资产投资达1230 亿元,同比增长 3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其中,第一产业投资 20.5 亿元,增长29.7%;第二产业投资 631 亿元,增长 43.1%;第三产业投资 578.5 亿元,增长 33.7%。从工业构成看,马鞍山市有八大支柱产业。2007 年实现产值 764.86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 90.8%。将八大支柱产业中产值前四位的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确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和电力。2005 年马鞍山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黑色金属冶炼、电力、汽车、纺织、食品、化学、造纸等传统工业行业所占比重达 80%以上 2。依靠这些行业的增长,注定了其增长方式的粗放、低效益。此外,目前马鞍山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数量较少,基本以马钢、华菱重汽、山鹰纸业为主导,地方企业主要为其提供服务,且多为工业零配件等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往往面临着企业后续发展扩大无门,且受行业起伏波动较大(如工业原材料涨价,特别是钢铁市场价格波动)等问题,难以获得规模效益。从消费需求看,与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关联度较高的主要是消费品生产(轻工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但马鞍山市这些行业却较为薄弱,资源型城市马鞍山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布局难以适应消费结构变化和市场需求变化,但适应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变化的产业结构恰恰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缺乏居民消费需求拉动的产业,其增长空间必然狭小。5、第三产业中新兴产业发展滞后虽然近年马鞍山市第三产业就业和增加值比重有所提高,但发展仍处于数量扩张阶段。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传统的运输邮电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仍占据主导地位,2005 年这二者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32.9。同时,作为现代经济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文化娱乐等新兴服务业依然没有打开局面,不能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一直以来大力呼吁的旅游业,仍然发育不足。2005 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 217.34 万人次,尽管实现旅游总收入 12.1 亿元,但旅游收入占 GDP 的比重仅为 3.3。3二、产业结构问题对马鞍山经济增长的影响一般来说,经济增长取决于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投入和配置。而产业结构最大的意义就是决定这种资源的配置。如果产业结构合理,支柱产业是劳动生产率增长较高的产业,则资源配置是合理的,能够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反之,如果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则体现出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缓慢的、不稳定的。表 2-1 2001 年以来马鞍山与芜湖、全省 GDP 增速比较(%)2001 年-2003 年 2004 年-2008 年 2009 年-至今安徽 9.3 12.8 13.7芜湖 11.2 15.3 16.5马鞍山 13.1 16.0 13.0资料来源:马鞍山市统计局(一)马鞍山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其应对风险的能力偏低如表 2-1 所示,马鞍山经济增速在 09 年之前一直领先于安徽省其他城市,09 年后其GDP 增速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且逐年下滑。这主要是因为马鞍山因钢立市,马钢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直以来,马钢都是马鞍山的支柱企业,钢铁产业是马鞍山市的第一支柱产业,马钢所吸收的工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大半,马钢工人的工资水平影响着全市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马钢交纳的财政税收占全市总数的一半多。然而经历了08 年经济危机和三大铁矿石生产商(淡水河谷公司、力拓、必和必拓)集体涨价后,马钢的生产受到影响,成本提高、利润低甚至亏损。这直接导致了马鞍山 GDP 增速的放缓。另外,由于马鞍山是根据建国后国家经济发展需要而建的原因,马鞍山市在管理体制上体现出了计划经济鲜明的特征,即条块分割。国有企业马钢是城市经济的主体,据资料统计,马钢经济在全市工业总量中的权重占 2/3 以上。但其隶属于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无权干预,也就不能统筹规划区域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况且企业的社会地位、行政地位几乎与城市政府相等,甚至还高于地方政府,成为“城中之城” ,造成它们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很难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导致城市综合功能差、企业社会负担沉重 4。降低了企业活力和城市的发展空间。4(二)重工业、轻农业降低了农业基础产业的作用马鞍山市是一座以钢铁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另外汽车制造、机械及模具制造在经济结构中也占有相当比重。从历年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规划文件中明显地发现,政府强调工业发展和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所造成的产业结构偏差,使得工业的发展挤占了农业发展应有的基础地位 5。2010 年,农业 GDP 在整个 GDP 中的比例已经仅有 6.1%,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已经降到 30%以下,城市化水平超过 50%;农产品供不应求,这不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成果。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要求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始终承担起基础性作用,做出要素、产品贡献。其所占三产比重可以逐年下降,但总量是绝对不能减少,而且还要不断提高,以适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增长需求。按照这一目标,马鞍山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担此重任,令人担忧。(三)偏重工业、轻轻工业制约了消费的快速增长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因而最终消费是引导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从宏观经济学的收入决定理论可知,消费需求的增加导致生产规模扩大。消费需求不足可以说是经济增长的最大障碍。其中,与居民物质资料消费息息相关的是轻工业,轻工业为社会居民提供了生产生活所必需的产品。然而,马鞍山的工业结构是以钢铁,汽车等重工业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轻工业比重低。重重轻轻的格局限制了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为了刺激消费需求,必须发展轻工业,培育消费热点,转变社会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消费需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四)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阻碍了城市现代化进程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发展,马鞍山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主要工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必将更多地依靠服务业的带动,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目前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如旅游、教育、信息服务等行业都是属于服务性的领域。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目前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收就业,加速城市化的基本渠道。服务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是同期工业和建筑业总和的 2.8 倍。然而马鞍山近年来的第三产业比重不仅低,且有下滑的趋势,这对于马鞍山建设百万人口的城市化进程是不利的。另一方面,目前马鞍山第三产业存在相当大的就业空间。第三产业比重低,不仅造成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马鞍山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和困难。毕竟,服务性企业远比马钢等重工业企业灵活的多。此外,根据产业结构理论中的配第克拉克定理:经济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变化而变化,即当工业化由初级阶段进入加速阶段,其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当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其增加比重趋于缓慢上升5而停滞,甚至缓慢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第二产业的发展,同时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将减弱,继续发展需要第三产业的协同和激励。马鞍山第二产业在规模和结构上已有了很长的发展,因此要突出第三产业为第二产业服务的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三、马鞍山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建议措施(一)马鞍山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面对上述问题,马鞍山市政府在综合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和自身实际因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引导,发挥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制订细化的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并于 2010 年出台马鞍山市建设“6653”现代产业体系规划 , “6653”现代产业结构体系,指将马鞍山发展成为现代加工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特色化现代服务基地。即做大 6 大主导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钢铁制造产业,积极支持马钢兼并重组和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支持星马、华菱加快推进重大技改项目建设,跻身全国重卡第一方阵。着力提升整车总成、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水平和制造能力,加快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关键基础件、冶金成套设备、工程机械、机床等 4 大装备制造行业,力争在整机装备制造上实现新突破,建成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做大电力能源;做大做强精细化工产业,大力实施骨干企业扩能技改工程,推动产品向系列化、高端化发展;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产业,加快食品企业重组,形成集群优势,建成全国有影响的食品加工基地。培育 6 大新兴产业:壮大新材料产业,积极发展铁基新材料、各类合金材料、半导体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碳基新材料、功能性复合材料及产品,进一步扩大新材料产业规模;培育壮大新光源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依托重点企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和新能源装备以及高效电池,提升新能源产业集聚效应;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进节能装备、环保装备、环保运营、绿色照明、再生资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着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优势企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生物芯片、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等产业,加速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电子元器件、LED、小家电、微电子等产业,着力发展新一代显示技术、物联网组件等产业,不断扩大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份额。改造提升 5 大传统优势产业:造纸印刷、金属制品、机械加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加速发展 3 大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和面向农村的服务业等,积极培育物流主体临江港区,加快各类物流园建设,推进物流企业的行业标准认定,加6强物流信息化平台和物流金融体系建设 6。(二)马鞍山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措施1、以农业改革为突破口的第一产业调整措施对于农业问题,我们应该继续改革现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产权改革可有望解决农业土地所有权不明确的问题,使农民得到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这将极大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必将刺激农民不断加大投资,推动农村要素市场的形成。此外还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优化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开放绿色食品、安全食品,满足市场对于农业产品的更高要求,从而开拓国外市场,提高农民收入。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根据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按照“特色鲜明、规模高效、循环生态、示范带动”的原则,着力建设当涂现代农业示范园、大公圩绿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等一批示范园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产增收。争取做到区域专业化,原料基地化,基地合作化,农户专业化 7。2、以全面调整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调整措施马鞍山经济要又好又快的发展,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按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本文将从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区域结构四个方面探究第二产业调整的可行措施 8,具体有:(1)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机遇期,积极迎接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轻纺工业的转移,提高纺织工业技术含量以增加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度和优化品种结构。提升轻工业水平。表 3-1 2011 年马鞍山钢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生铁 万吨 1529.42粗钢 万吨 1550.53钢材 万吨 1623.53资料来源:马鞍山市统计局2011 年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与此同时提升主导钢铁产业的竞争力,提高马钢产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首先,当今世界钢铁产业的竞争主要是集中度的竞争。因此,马钢要抓住国务院汽车钢铁产业振兴规划实施的机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内部挖潜集中资本和外部筹集社会资本扩大产能规模,向年产钢超 3000 万吨迈进,提高产业集中度。其次,从表 3-1 中可以7看出,马鞍山钢铁产品主要为处于产业低端的生铁和粗钢。因此,加大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改变钢铁产品结构:增加热扎板、冷扎板、镀锌板、涂层板的比重是行之有效的。最后,支持马钢实施资产重组,打造企业集团。利用在 2006 年 1 月已实施的宝钢、马钢战略联盟框架协议基础上,加强合作与磨合,发展成以产权为纽带的企业集团。(2)工业技术结构调整首先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007 年马鞍山市工业中的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80%。显然是决定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然而,应用费农的产品周期理论考察马鞍山市的传统产业可知:大多传统产业的产品已进入成熟期的中后期。因此根据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理论,延长传统产业生命活力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运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其产 品的品质其。效果可以从图 3-1 中看出图 3-1 技术改造对传统产业的影响资料来源:人大版西方经济学上册其次加大科研开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机制,不断深化与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加强合工大(马鞍山)高新技术研究院建设,继续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并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结合起来,注重引进科研机构和技术创新人才,推动与知名院校的战略合作,加强本土人力资源的培训。鼓励外资企业在马鞍山设立研发中心、营销机构和地区总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产业组织结构是指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形态以及生产要素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动态组合的方式与形态。最合理的经济规模是产业组织理论中最核心的问题。面对马鞍山市工业产业链短,规模经济企业少的现状。马鞍山应当推进产业集群的建设,具体的说:依托马钢延伸钢铁产业链建设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星马集团等企业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群依托蒙牛乳业、黄池食品集团等企业培育乳制品与食品加工产业8集群等。形成一批核心企业牵动,关联企业集中,分工协作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特色产业集群。为此,应当培育一批生产专业化、技术高新化产业特色化,在行业中具有领先水平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2010 年全市中小企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15.32 亿元,拉动全市工业产值增长 17.2%,贡献率达 43%。中小企业的作用不言而喻。此外不得不提的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有限,力量较小,不论在技术创新还是市场扩展,很多事情依靠每个企业单打独斗既不可能,也不经济。因此,在发展中小企业过程中,发展企业的协会和服务组织,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事实证明,中小企业的发展与这类服务组织的发展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4)产业区域结构调整所谓区域结构就是工业产业在一个区域内的生产力分布与组合构成该区域的工业布局。这里主要指各大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建设。首先,目前马鞍山开发区与工业园区在发展上都面临土地供求矛盾问题,应依据国家新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从远景规划出发,统筹好城际间布局、城市空间、土地利用等问题,力求在规划与引资布局、建筑等方面做到最大可能的土地集约,提高单位土地资本密集度。其次要明确园区功能定位: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慈湖高新区重点发展铁基新材料产业和机械装备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博望新区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和休闲旅游业;即将规划建设的大桥经济区重点发展重型工业和港口物流产业 9。各县区的开发园区都要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产业集聚,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努力形成竞争优势。3、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的第三产业调整措施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向,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不要过于强调第三产业的发展,要考虑到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程度。重点发展以升级为目标的服务业;加快对内开放垄断性行业,把企业推向市场,深化第三产业的价格改革,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消除一些行业的进入壁垒,优化行业的推出机制,优化信息网络资源配置,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网络和平台,加快建立包括有形市场电子交易系统、工商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等电子商务基础网络服务平台,努力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合。加大商贸流通业改革力度,外引内联,扩大对外开放,尤其要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关联度大,包括“行、游、住、食、娱、购”等六个方面,发展旅游产业能带动商业、饮食业、娱乐、交通运输以及房地产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规范服务,允许民营企业和外资进入,建立公开、透明的服务业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为劳动力的转移扫清障碍。此外对于服务业升级很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现如今已经有卖方市场转变成为买方市场,消费者对于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多数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却没有紧跟形式,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要做到真正把消费者当作“上帝” ,重视客户关系的维护,更重视9长远的利益。只有良好的口碑才能保证持续的利润增长。加大对于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普及高等教育的接受范围,完善大学的教育体制,使得大学的教育尽可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在保证高等教育的学术性的前提下,加强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而马鞍山的现实情况是其只拥有一所本科院校,这远不足以为马鞍山市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所以,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马鞍山市应大力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将安徽工业大学建设成一所在区域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兴建一批专业技术类院校。让大学的教育与社会接轨。提高医疗的服务品质,缓解就业难、看病贵、医疗纠纷多等关系民生的医疗保健问题。加强社会保障,使得老百姓敢于放心花钱。从各方面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做好准备。四、小结马鞍山因钢设市,重工业是城市固有的特质,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影响,在周边区域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未来城市的定位仍然要发挥这一特色,但要逐渐摆脱资源依赖型的钢铁产业结构,争取发展成为交通枢纽、物流中心,以及服务产业等替代产业。马鞍山地处中部和东部的结合点,拥有丰富的长江岸线资源,水路、公路、铁路交通运输体系完备,在行政区划调整后,长江以北腹地广阔,可开发利用的深水港口资源丰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不仅让本地的货物通江达海,同时吸引周边地区的货物通过马鞍山集散、出口,形成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在此基础上,通过物流带动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集聚,使马鞍山成为皖江地区中心城市。城市发展空间扩大,推动一江两岸协调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确保“十二五”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十二五”时期,是马鞍山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期,是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和用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高更大更快发展。将马鞍山市建设成为区域特大中心城市应当成为新一代马鞍山人的奋斗目标。10参考文献1 陈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3):30-40.2 申颖,宋春涛.资源型城市马鞍山的产业结构升级探讨J.决策与信息,2011,(7):185.3 张国兴.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04,(2):148-149.4 倪合金.马鞍山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路径研究J.江东论坛,2009,(2):4-18.5 马鞍山:结构一塌糊涂,屡屡创造经济奇迹EB/OL.http:/www.anhui365.net.2006-12-27.6 马鞍山日报社数字报刊平台.中共马鞍山市委关于制定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1.7 马鞍山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EB/OL.http:/www.mas.gov.cn.2008-12-29.8 郑为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一江两岸协调发展 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马鞍山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1.9 梁亚红,刘嘉俊.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17.10 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2-38.11 Baltagi B.H.Econometric Analysis of Panel DataMNew York:John Wiley& Sons,2001:40-44.12 Colker James. Transformation of an Industrial City High -tech Comes to PittsburghJ.Management Review,1985,(5).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