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病概述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440313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染性腹泻病概述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感染性腹泻病概述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感染性腹泻病概述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染性腹泻病,1,总论,腹泻:凡24小时内大便次数3次及以上,且粪便性状改变者视为腹泻。,2,腹泻的诊断标准,大便次数不正常:一般每日3次或3次以上为不正常 粪便性状改变:变稀完全水样,或伴有不正常成份(黏液、黏液血、血水、米泔水、浓血等) 上述两条标准必须兼备,缺一不可,3,何为感染性腹泻?,有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 引起肠道粘膜炎症或吸收或分泌功能障碍。 便次增多,性状改变。,4,感染性腹泻病的诊断,1、临床诊断感染性腹泻病: 病人表现为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及血便; 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按诊断标准排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 结合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血便或脓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亦可有少量或无细胞。 2、确诊感染性腹泻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粪便中可检出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或检出特异性抗原、核酸或从血清检出特异性抗体。,5,感染性腹泻的分期,急性腹泻(acute diarrhea):病程2周以内 迁延性腹泻(persistent diarrhea):病程2周2月之间 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病程2月以上。,6,感染性腹泻的分类,吸收不良性腹泻 分泌性腹泻(肠毒素性腹泻) 侵袭性腹泻(渗出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7,吸收不良性腹泻的病原体,轮状病毒(Rotavirus) 诺瓦克样病毒(Norwalk like virus) 腺病毒(adenovirus) 星状病毒(Astrovirus) 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PEC)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8,吸收不良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中毒症状轻或缺如 腹痛症状轻或缺如 水样便,有未消化的食物。 可引起轻重不等的脱水,9,分泌性腹泻的病原体,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 产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 ETEC)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难辨梭状芽孢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腊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不凝集弧菌(non-agglutinable vibrio),10,分泌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中毒症状轻或缺如 腹痛症状轻或缺如 水样便,米泔水样便,量大。 易引起轻重不等的脱水,11,侵袭性腹泻病原体,痢疾杆菌(shigella) 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 沙门氏菌(salmonella) 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 coli EIEC) 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 EHEC) 耶尔森菌(yersinia) 产气荚膜梭状芽胞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12,侵袭性腹泻临床表现,中毒症状重,常有发热。 腹痛较重 排稀便、粘液便、粘液血便及脓血便。 里急后重 便次多,便量少/次。 脱水少见,1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广谱抗生素应用过程中或应用以后出现 机体本身抵抗力明显下降 菌群紊乱后,金黄色葡萄球菌、难辩梭状芽胞菌、肠球菌、念珠菌等过度生长 金黄色葡萄球菌、难辩梭状芽胞菌可引起伪膜性肠炎,14,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表现,轻者只有腹泻,稀便,无全身反应,肠镜检查正常。 中度者腹痛、腹泻,也无全身反应,肠镜检查肠粘膜充血、水肿。 重者明显腹痛、腹泻,发热、头痛,末梢血WBC升高,肠镜检查肠粘膜可见斑片状伪膜表现。 菌群紊乱早期停用抗生素,腹泻可痊愈。 已形成伪膜性结肠炎时,需加用甲硝唑或万古霉素。,15,各论,16,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冠状病毒,HIV-1,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病毒,17,人杯状病毒肠炎,人杯状病毒(HuCV)分为两个属:诺如病毒(NV)和札如病毒(S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是引起儿童和成人非菌性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 发病机制是小肠内糖的分解吸收障碍致渗透压增高、液体量增加而引起的水样腹泻。 以粪-口为传播途径,多见于寒冷秋冬季节的急性胃肠炎: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可伴有低热、头痛、肌痛和脱水症状,病程1-3天。 实验室中粪检无红、白细胞,电镜下可见病毒颗粒,与特异性血清发生凝集。可用RT-PCR法检测病毒核酸;RIA、ELISA检测病毒抗原。 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18,轮状病毒肠炎,轮状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为RNA病毒。 好发年龄6月2岁,好发季节10月第2年4月,又名婴儿秋季腹泻,多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占儿童急性腹泻的35%。 发病机制:小肠上皮细胞结构异常对Na-水的吸收减少、粘膜双糖酶活性降低而最终引起的腹泻。 以粪-口为传播途径的急性胃肠炎:水样腹泻,量多、次频,伴呕吐、腹胀和脱水症状,病程3-7天。 可引起小肠外的病变:婴儿肺炎、脑炎等。 实验室中粪检无红、白细胞;电镜下可见轮形的病毒,单克隆抗体测粪便中的抗原,敏感性和特异性强;ELISA检测病毒抗原。 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口服减毒活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最主要的措施。,19,腺病毒胃肠炎,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在病毒性胃肠炎中该检出率可达15%。 全年散发病例多见,主要是稀水样腹泻,病程4-8天,可伴有呕吐、发热、脱水。 诊断主要依赖粪便中腺病毒的检测。 有自限性,可对症和支持治疗。,20,星状病毒性肠炎,是婴幼儿病毒性胃肠炎的第二位病因,仅次于轮状病毒。 症状较轮状病毒性肠炎轻,病程2-3日。,21,冠状病毒肠炎,人冠状病毒(CoV)主要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 但SARS- CoV也合并明显的胃肠炎疾病。,22,大肠埃希菌,沙门菌,福氏志贺菌,霍乱弧菌,幽门螺杆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细菌,23,大肠杆菌性肠炎,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腹泻: 产生肠毒素和定植因子是致病因子。 是发展中国家婴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一般为2岁以下),也是旅游者腹泻的主要原因。 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粪-口是传播途径。 表现为小肠分泌性腹泻,无组织损害,雷同于霍乱样腹泻。 治疗措施主要是纠正和维持液体平衡,其次抗菌治疗成人选择氟喹诺酮类和小儿选择阿奇霉素。,24,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腹泻: 是发展中国家婴儿腹泻的重要病原。 不产生志贺样毒素和细胞毒素,主要病理损伤是对肠上皮细胞微绒毛的黏附和抹平,干扰肠道对液体的吸收。 粪便呈黄水样,带酸气味,粪质少。 对症治疗。,25,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腹泻: 主要在大儿童和成人中发病。 产生细胞毒素直接侵袭结肠粘膜,破坏细胞,引起炎症和溃疡。 临床表现雷同菌痢,有发热和腹痛,易出现误诊。 治疗以积极抗菌为主。,26,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腹泻: 是小儿出血性肠炎的重要病原, EHEC可污染食物、水或未消毒的牛奶等而经粪-口传播。 主要由O157:H7血清型所致,产生志贺毒素作用于肠、肾和其他内脏小血管内皮细胞,严重可引起出血性结肠炎、溶血尿毒综合征(HUS)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临床特征表现为出血性腹泻,病程7-10天。 治疗同其他大肠杆菌性肠炎。,27,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腹泻: 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是疾病的传播途径,故被认为是旅游者腹泻的第二位常见原因。 因在致病过程中于肠上皮细胞表面形成粘液层(生物膜)而表现水样伴粘液便,也可在粘液层中存活并持续定植而致迁延性粘液样腹泻。 治疗上经验性选择抗生素作用于旅游者腹泻和儿科腹泻。,28,空肠弯曲菌肠炎,目前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急性细菌性肠炎的主要病因,主要由于摄入污染的动物加工食品(家禽类,动物中存在大量的空肠弯曲菌)所致。 菌体细长、多呈弧形、革兰阴性、有(菌体)O抗原、(荚膜)K抗原和(鞭毛)H抗原,在胆汁中繁殖,致空肠、回肠弥漫性出血、水肿和渗出性病变。 临床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腹痛伴水样、或粘液样、或脓血便多见。也可引起肠外病变。显微镜下可见急速运动的弯曲菌。 红霉素是治疗空肠弯曲菌肠炎的首选药物。,29,弧菌性肠炎,以沿海地区为多,或进食海产品,或去沿海地区旅游。 病原诊断应取粪便接种于特异性的TCBS培养基,有弧菌生长再进行生化鉴定。 包括: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非O1群霍乱弧菌(O2-O138型)、河弧菌肠炎、拟态弧菌肠炎、霍利斯弧菌肠炎、溶藻性弧菌感染、创伤弧菌感染、弗尼斯弧菌感染等。,30,耶氏菌肠炎,主要由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引起,为革兰阴性杆菌,国内数据报导占成人急性腹泻的2%。 属自然疫源性疾病,苍蝇、蟑螂和鼠蚤可污染食品,起传播媒介作用。 病初由肠毒素引起分泌性腹泻,后由细胞毒素损伤小肠结肠引起痢疾样大便,病程1-2周。 可合并肠外感染。 抗菌药物治疗。,31,金葡菌性肠炎,疾病特点: 1、院内感染,用广谱抗生素史。 2、早期中毒症状重,大便为暗绿色,量多,有大片伪膜。 3、实验室检查可见粪中革兰阳性球菌和金葡菌生长,多量白细胞。,32,AIDS患者肠黏膜组织胞浆菌病: 肠黏膜网状内皮细胞中有卵圆形荚膜孢子,PAS真菌染色阳性。,组织胞浆菌,着色芽生菌病菌丝 (培养),副球孢子菌,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真菌,33,霉菌性肠炎,疾病特点: 1、体弱小儿,有鹅口疮,久用广谱抗生素病史。 2、黄绿色水样或豆腐渣样大便,泡沫多,粘液多。 3、镜检可见霉菌菌丝及孢子。,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