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291692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1.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 “重农”的思想B. “靠天吃饭”的观念C. “不误农时”的思想D. “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依据题干材料“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可知,反映的是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力,属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说明农业受气候的影响很大,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是指不耽误农作物的播种时节,不符合题意,排除。【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精耕细作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精耕细作的特点对“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的分析理解。2. “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是指A. 土地国有制B. 重农抑商政策C. 土地私有制D. 盐铁专卖政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地主阶级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面对土地的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因此选择C。B、D选项和题意无关,因此排除。地主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而且这是一种合法形式。因为土地已经成为农民的私有土地,因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排除A。3.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市”“坊”布局上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A.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 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C.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 重农抑商的政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唐朝时期,在城市中特定位置设立市(商业区),对城市商业活动有严格的管理和限制,而到了北宋时期,出现晓市、夜市等,城市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等限制。题干所示现象实际上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都城建设”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属于无关项,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农业”,排除D。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相关概况4. 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A.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B.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 “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清之际我国家的最基本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B项是明末工商皆本思想,AC两项也都表现出对工商的一重视问题,只有D项是认为农业是根本,而工商是末业,所以答案选择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5. 图中阴影部分为历史上先后形成的贸易中心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罗马人的征服B. 新航路的开辟C. 工业革命的影响D. 全球化的推进【答案】B【解析】由题干中的地图来看,第一幅图的商业贸易中心在地中海沿岸,第二幅图的商贸中心在大西洋沿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导致的,故选B。6. 1898年9月21日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B. 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迫于变革压力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了初步发展,题中信息民族企业招聘女工即是此时民族企业获得发展的重要表现,A项符合题意,正确;B项错误,中华民国1912年才成立的,排除;“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开展的,排除;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D项错误。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末的状况【名师点睛】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高考中的必考点,也是难点。有关民族资本主义的考查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民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民族资本主义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7. 新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 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网络管理员B. 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C. 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D. 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电话接线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空姐要到1903年飞机发明以后,网络管理员要到1969年互联网发明以后,故排除ACD,选B。考点: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8. 阅读下列美国钢铁业在某一时期的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美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年份1870年1900年企业总数(个)808669工人总数(个)7800027xx钢铁产量(吨)3xx0029500000投资总额(美元)121000000590000000A. 行业竞争更加激烈B. 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C.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D.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答案】B【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18701900年在企业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而其他指标却大幅度上升,体现了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之下,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没有抓住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本质特征,排除ACD项。9. 1876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参观该年世博会机器院时,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竟无一物于此”,造成中国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是A. 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突出B. 中国政府关于世博会信息不通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刚刚起步D. 中国腐朽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造成中国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要求,一是历史,原因从过去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刚刚起步”就不是历史原因而是现实原因,排除C;二是根源,要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方面去找,D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A项是外部原因,排除;B项明显不是历史根源,排除。故选D。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概况10. 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A. 农业集体化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意中强调的是列宁的经济政策,A、C两项都是斯大林模式的表现,均排除。题意强调此项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经济政策,一旦战争结束,对经济发展无利,D项符合题意。考点: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1.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实施新经济政策C. 按照五年计划组织经济建设D. 推行赫鲁晓夫改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知识点,旨在考查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可知此时期,即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再根据 “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可知当时的苏联正处于1928年起到1932年所进行的“一五”计划期间,正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这也正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形成的时期。可知,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是1918年至1921年期间,排除;B项是在1921年至1927年期间,排除;D项是在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排除。故选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概况【名师点睛】关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期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该五年计划片面强调工业化,却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致使农业发展滞后。12.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有250万青年参与,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此项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其原因是A. 调整农林结构并降低了产品价格B. 基本解决就业并消除了危机隐患C. 将失业救济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D. 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答案】C【解析】题干中所述的措施吸引了250万青年参与,等于解决了这些人的就业问题,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失业问题,而开辟的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又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综上所述,C最符合题意,故选C。13. 英国首相撒切尔(1979-1990年在任)上任后亳不妥协地进行了改革,信奉“自由主义”的她开始对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铁腕对付工会改革,并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她坚信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改善生活状态。上述政策的最大特点是A. 对经济进行大力国家干预B.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C. 减少经济干预,减少福利D. 完善“人民资本主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福利国家”制度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依据材料中“信奉自由主义”的信息可知,撒切尔“改革”不会大力国家干预,只会减少国家干预,A项错误;材料中“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表明,80年代以后(19791990年在任)英国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而不是“建立”,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对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人民资本主义是指发达国家资本家无法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股票分散化的趋势,但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D。故选C。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福利国家”14.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增长停滞、物价持续猛涨的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整”的实质是A. 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B. 恢复自由放任政策C. 扩大“福利国家”规模D. 放弃凯恩斯主义理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知识点,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20世纪70年代初“各国立即进行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明显不属于恢复自由放任政策,排除B;C项“福利国家”不属于实质,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D项“放弃”一说错误,与题干“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符,排除;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各国的系列调整,在实质上均属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A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A。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认识15.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A. 赫鲁晓夫B. 勃列日涅夫C. 戈尔巴乔夫D. 叶利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理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改革的手术刀”、“挥向了党的脖子”,可知指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加速了苏联的解体,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所示改革家在斯大林之后,但不符合题干的描述,排除;B项所示改革家的改革没有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排除;叶利钦是俄罗斯的领导人,与题干“苏联领导人”不符,排除D。故选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戈尔巴乔夫改革概况16. “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激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在新中国的六十年里,“低音”有A. 三三大改造的完成B.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与实施C.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D.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关键要抓住“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在新中国的六十年里”这句话,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这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期阶段;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与实施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故选B项。考点: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与实施17. 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一次谈话中肯定了“包字进城,一包则灵”的现象。这是因为“包字进城”的做法A. 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B. 達立了现代企业制度C. 促进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D. 发展了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答案】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8. 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A.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 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C. 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D. 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文件是对个体工商户政策的放松,取消了很多限制,允许从事商业、金融等方面的经济活动,所以这有利于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19.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 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是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在国内爆发,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并没有面临政治危机,A项错误;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C项错误;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提出,而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开始于1921年,D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均是利用商品、市场、货币来发展社会经济,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概况20. 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组委会主席曾表示:“APEC的21个成员占了全球贸易的54%,还包括美国、日本和中国这三个全世界最大经济体。APEC可以发出一致和统一的声音来推动WTO的谈判。”这可以说明A. APEC和WTO相互依存,相互促进B. 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C. APEC经济一体化必将实现政治一体化D. APEC是当今世界合作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联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材料可知,APEC是区域经济集团,WTO是全球化的标志,“APEC可以发出一致和统一的声音来推动WTO的谈判”,这主要说明了当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全球化发展。所以应选B。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关系21. 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明朝,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材料也没有涉及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汉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项错误。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的现象,故答案选C项。材料表明富商的发展态势,并未涉及政治权利问题,故排除D项。【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汉初经济发展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对材料内容的准确解读。本题难度不大,首先结合材料内容,判断出D项是无关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A、B说法错误。22.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 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 均田制破坏严重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题中图表可知,亩数在20130之间的农户占到了70%以上,而这个土地规模较小,应该是农户个体经营生产的,说明当时该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题中图表显示占有130亩以上农田的农户不足9%,而亩数在20130之间的农户占到了70%以上,说明该地此时土地集中的现象并不严重,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唐中叶的土地制度。在唐朝中叶时均田制因为遭到严重破坏而被废弛,转而实行两税法。题干中说的是唐朝后期敦煌的情况,此时唐朝早已没有实行均田制了,因此无法得出此结论,故C项错误。图表只是展示了不同土地规模的农户数量及比例,无法得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结论,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注意表格中的土地规模、户数以及比例的数据。23.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实际上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排除;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区域经济和重心的转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点睛: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随着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北方人接受。24.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反映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排除A;市民兴起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出现,而且也不足以说明瓦解传统伦理,排除C;这一变化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高级官员更易染奢靡风气,排除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25. 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答案】C【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与所学知识可知,报告显然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精神一致,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活市场经济,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故C项正确,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经济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排除B;“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但不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排除D。【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和理解。本题难度不大,实际上考生如果把握好时间这一要素,就不难得出正确判断,如题干中提到“1990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经济体制优化”,自然可以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衔接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时要关注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这有利于分析题目时将题干与相关知识点对号入座。26. 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A. 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 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 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 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1925年之前叫察里津,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而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5年之前,排除A;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期间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根据“又是斯大林格勒”,可见这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之前,排除B;二战中苏联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排除C;遏制政策应该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但是图片中“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说明战后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27.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 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 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 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这种做法解决了部分农民的生活问题,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结合材料时间“1953年”及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当时并未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城乡的比较,故排除C项。D项是1928年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做法,是实现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在时间与内容上都与材料不符。【考点定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及苏联三次社会主义改革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明确: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触及了经济体制的实质。通过这个要点可以排除干扰项。28.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答案】A【解析】C项与题意不符。B、D两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而不是要把权力真正的下放到地方,更不是要恢复自由放任传统。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政府要减少干预国家经济,所以A项正确。【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政策的调整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力要求较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面对二战后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采取的减少政府干扰经济的做法,但并不是要把权力下放到州政府。29.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W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答案】A【解析】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30. 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A. 军用工业由官办专为商办B. “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 军用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 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改变了“不索取原价分文”的做法,是为缓解洋务企业的经费压力,故答案为B项。材料所述“协造”方式只是由用船一方拨付造船所用材料费,并非由用船一方参与造船过程,排除A项;C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名师点睛】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在开展过程中遇到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困难,本题考查的即是解决资金困难的“协造”方式。这种方式与“商办”不同,“商办”是指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对洋务企业进行投资。31. 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有利于减轻开平煤矿的负担,自然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但这与加强管理无关,故A项正确,排除B;当时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不可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C;仅凭减少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不足以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因为洋务运动最终走向失败,排除D。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32.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答案】D【解析】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时间,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发展,这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33.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答案】B【解析】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民国政府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等。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广告宣传中的体现,广告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精神日旺,思想日新”也反映出1913年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追求新思想、追求进步的社会潮流。34. 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 门当户对观念己颠覆D.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的状况。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是西方婚礼仪式,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说明是由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婚俗变化的特点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考查近代中国社会婚俗的变化,同时也考查了服饰变化的特点。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再加上材料中婚礼的场面中的喜字是中国的,钢琴是西洋的,所以布置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出题者通过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题目新颖却贴近生活。35. 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 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D.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A【解析】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留日学生占多数,结合所学知识,这与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较早开放通商口岸有关,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有利于接受外来文化,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作为革命的高潮,开始于1911年,排除B;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C;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因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D。【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的开放。【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近代中国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近代中国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不平衡的认识和理解。本题难度不大,实际上类似的角度在以往高考题也曾考查过,如xx全国卷27题就考查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格局的影响。由此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关注以往的高考真题,认识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问题的原因进行正确分析。第卷(非选择题计30分,答案请写在答理卡相应位置)36. 世界近代史上,以中英为代表的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成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互关联、渗透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它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对外贸易状况。材料二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向清政府提出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遭到拒绝并带来了大批科学仪器作为礼物,希望以此引起清朝的重视。但清政府却将这些先进的科技成就一概视为“奇巧淫技”,并认为“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2)结合英国的国情分析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背景。马嘎尔尼的遭遇映射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状?材料三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赵德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上述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答案】(1)欧洲与非洲、美洲之间的三角贸易比较繁荣,欧洲居于主导地位;欧洲在与亚洲的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欧洲大量白银流入亚.洲。(2)背景: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着工业革命兴起,对外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现状: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夜郎自大,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抵制外来侵略。(3)变化:西方国家以武力打开中国门户,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问题:工业文明战胜农业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及材料“欧洲的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运到欧洲。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他所需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进行归纳总结。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所学及材料分析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结合材料的时间“1792年”,联系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及工业革命、殖民扩张等内容归纳“背景”。结合所学及材料“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但清政府却将这些先进的科技成就一概视为奇巧淫技,并认为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归纳总结后一问。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文明史观的含义,回答后一问。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影响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析】(1)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归纳出康熙年间和19世纪70年代的矿产政策。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政策,主要推动者,社会需求等分析即可。(2)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第二小问,应当联系教材,从这种政策对“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影响来回答。【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五”计划【名师点睛】本大题第(1)问的第一小问和第(2)问的第二小问均是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进行解答,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比如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雍正年间的矿业政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两层意思进行概括归纳。同样,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也是通过对材料进行分层概括后,从每一层次归纳出的信息来回答。【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五”计划点睛:本大题第(1)问的第一小问和第(2)问的第二小问均是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进行解答,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比如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雍正年间的矿业政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两层意思进行概括归纳。同样,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也是通过对材料进行分层概括后,从每一层次归纳出的信息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