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289804 上传时间:2020-01-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课徭役。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A. 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B. “义门陈氏”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C. 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D. 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答案】A【解析】据材料“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朝廷表彰义门陈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陈氏家族的宗族关系牢固,受到朝廷表彰,其目的在于宣扬宗法关系以维护封建统治,故A项正确;“义门陈氏”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在于其浓厚的宗法关系色彩,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陈氏家族的宗法关系的影响,未涉及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朝廷对陈氏家族的表彰,不能反映教化百姓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学生可以理解为宗法关系的色彩浓厚,宗法关系对于维护封建统治有很大帮助,故朝廷表彰义门陈氏,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A. 导致了地方割据B. 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C. 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 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答案】D【解析】据材料“一种分权统御制也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钱穆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导致地方分权,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元朝行省制度没有导致地方割据,故A项错误;行省制不等于分封制,不是分封制的复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行省制度“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不是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出发,“分权统御制也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学生应该可以正确理解其含义,这说明钱穆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导致地方分权,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 “无论美国人对自由报以多么深的敬意,在制宪者看来,让中央政府为自由而受到束缚,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这些事包括保有能让自由得以繁荣的条件),并不明智。”由此美国A. 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B. 践行三权分立原则,实现权力制约平衡C. 开创两党制,避免一党专制独裁D. 推行人民主权原则,确保公民自由权利【答案】A【解析】据材料“让中央政府为自由而受到束缚,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并不明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主张,美国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两党制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公民自由权利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A。4. 据长青县志记载:“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横行劫掠,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以上材料表明A. 清政府对义和团持支持态度B. 义和团运动具有消极的一面C. 洋教势力借助特权欺压民众D. 扶清灭洋得到全体国民支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拳匪四起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体现了义和团对长青县带来的严重破坏,未涉及到清政府的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中义和团的行为体现了其破坏性,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可知,“拳匪”是指义和团而非“清教势力”,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全国国民对义和团的态度,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列强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5.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写道:“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题干“”处省略的内容是A. 民主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B. 民族革命民主革命政治革命C. 政治革命民主革命社会革命D. 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要推翻满洲贵族清王朝的统治,就必须进行民族革命;要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就必须进行政治革命;要解决以土地为中西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就必须进行社会革命;故排除ABC,所以选D。6. 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在此,梁漱溟A. 赞扬了“五四”运动民主、科学的精神B. 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C. 肯定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D. 主张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答案】D【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即体现对五四运动的肯定;“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即体现“要讲求民主法治原则”。综合起来看,材料主旨,即应该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故D项正确,ABC三项的表述,均与题干主旨不相关,排除。点睛:材料“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 “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是解题的关键。7.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基于此,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认识是A. 爆发具有偶然性B. 失败具有必然性C. 意义具有深远性D. 教训具有深刻性【答案】B【解析】据材料“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巴黎公社发生时,法国资本主义仍然处于发展上升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条件不成熟,故巴黎公社失败具有必然性,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讨论无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问题,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但意义重大,但是材料未涉及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教训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B。8. 下图为浙江东阳新闻网报道的永乐自然村村民蒋有军收藏的一辈子第一回选举宣传画和广西梧州日报报道某市民收藏的选民证。下列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 反映建国初期的基层民主选举B. 基层民主选举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C. 选民证见证了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D. 选民证是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统一印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依据所学可知,图片材料反映了1953年新中国实行第一次全民基层普选的情况,故A项正确;宣传画和选民证被普通村民和市民收藏,说明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响应,故B项正确;选民证是公民具有选民权的重要凭证,也是体现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依据,故C项正确;当时选票印发是根据1953年选举法进行的,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87年经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中国统一大业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基层民主建设9. 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国际版推出了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xx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了香港根本死不了一文。财富杂志的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A. 该杂志理念发生变化B. “一国两制”保证了香港的繁荣C. 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D. 美国政府对香港的策略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香港回归,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问题上得到了成功运用。根据材料可知,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国际版推出了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到xx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了香港根本死不了,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一国两制”保证了香港的繁荣,B正确;材料体现的杂志看法的变化而不是理念发生变化,排除A;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体现的杂志看法的变化而不是美国政府对香港的策略发生变化,排除D。所以选B10. 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A. 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B. 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C. 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D. 取决于地缘政治的考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表明,当时新中国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相结合,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CD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故B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11. 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信件来往就达25件,另外还有其他秘密渠道交流,两国最终就古巴导弹问题达成谅解。这说明了美苏两国A. 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B. 通过对峙展示各自实力C. 各自的势力范围不同D. 对峙中蕴含对话的趋势【答案】D【解析】材料中既有对峙又有对话,即对峙中蕴含对话的趋势,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达成谅解说明矛盾也可以调和,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不仅有对峙也有对话,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势力范围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既体现了对峙又体现了对话。12. 对中俄关系,有专家指出:由于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相互心理要求和预期更为适度,这种关系的稳定也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相比,是有根本不同的。这里的“根本不同”是指A. 中俄关系是最重要的对外关系B. 两国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曲折C. 当今两国是伙伴关系而非盟国D. 两国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属于同盟关系,共同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由题干 “中俄关系属于战略伙伴关系”可知从原来的中苏盟友变成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C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中苏关系和中俄关系的比较,没有体现中俄关系是最重要的对外关系,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两国关系发展的过程,且不符合设问要求,排除B。中国的意识形态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13. 中国古代有谚语说:“千年田,八百主。”清人钱泳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 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B.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D.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这种现象是指土地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项正确。题干强调土地兼并出现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允许土地买卖,与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C。题干强调土地兼并出现的根源,与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无关,且中国古代农业耕作的方式是精耕细作,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14. 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的“分水岭”的含义是A. 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B.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C. 工业革命的兴起D. 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它使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了密切联系的整体,故D项正确;A项与世界史的含义不符,排除;B项是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时间不符,排除;C项是在19世纪中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点睛:材料“1500年前后”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15. 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指出:“(19世纪英国伦敦)这个城市呈现鲜明的分裂特征,城市的一边是平静有序、衣食富足、趣味高雅、灯红酒绿,另一边是肮脏混乱、贫困饥饿、粗俗鄙陋、疾病四伏。”这突出反映了工业革命A. 阻碍了英国城市化进程B. 带来了两大阶级的对立C. 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D. 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产力【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导致了贫富分化、阶级对立、社会问题尖锐,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城市化进程,选项C只适合材料中的“另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而非破坏了生产力,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6. 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A. 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B. 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C. 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D. 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答案】C【解析】由甲的“近代化”可知其是运用近代化史观评价;由“人民的鲜血”、“大卖国贼”可知乙从革命的角度评价;由“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世界各国的一员”可知以全球史观的角度评价;丁从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从而关注社会进步,符合社会史观,故正确答案为B。17. 中共中央在某时期一份文件中规定: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恢复农村集市;压缩城镇人口,减轻农民负担,充实农业劳动力。这些政策A. 体现了“左”倾错误的影响B. 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C.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D. 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答案】C18. 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各种票证,1993年2月后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票证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A. 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B. 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C. 所有制形式的变化D. 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票证的使用体现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票证的废除体现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两种经济体制均属于经济管理体制,所以经济体制的变化体现了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管理体制的变化而非生产结构的变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所有制形式仍然是公有制为主体并未的变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产品分配方式未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9. 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A. 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B. 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C. 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D. 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大众传媒信息的重要影响力,因此D符合题意。A项表述不恰当,二者没有必然的关系;B C两项与题意无关。故选D项。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20. 罗伯特舍武德认为“资本主义经过罗斯福的手术,资本主义得到的不是死亡,而是变得比过去更强壮,并取得了新的生命。”对材料中“新的生命”理解正确的A. 强化自由放任主义政策B. 改变了美国民主政治体制C. 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D. 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调控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因此被称为新的生命,C项正确。A项是在罗斯福新政前实行的经济政策,排除A。B项说法错误,罗斯福新政并未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排除。D项是在战后的50、60年代,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21. 邓小平曾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中邓小平思想的是A. 新经济政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农业集体化和大跃进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人民公社运动D.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中国三大改造【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强调了要关注农民的利益,分析备选项可知新经济政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均重视了农民的利益,A项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人民公社运动”都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农业集体化”引起了很多农民的不满,其中出现的强迫命令现象,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和后果,“大跃进”是左倾错误的产物,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发展工业化,据此分析可排除BCD。故选A项。 点睛:结合材料内容来看时间在1978年12月,那么首先想到的是改革开放,要调动生产积极性。再结合邓小平理论中既讲求牺牲精神,同时更重视物质利益。可以得出为了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而采取的措施,与此相符合的就是A项。22. 1958年至195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购置的拖拉机及各种设备的总值达到了320亿卢布,约有100万技术人员转到了集体农庄,使得集体农庄摆脱了机器拖拉机站的控制,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能够根据自身的力量来使用各种机器和技术力量。这项改革A. 打破了斯大林模式B. 发挥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C.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D. 确立了与美争霸的优势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1958年至1959年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改革是指赫鲁晓夫改革;材料“集体农庄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能够根据自身的力量来使用各种机器和技术力量”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A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打破斯大林体制;D项是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的。点睛:材料“1958年至1959年间” “集体农庄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能够根据自身的力量来使用各种机器和技术力量”是解题的关键。23. 下表为某国际经济组织对中国援助的概况。该组织是年份援助战略主题展开xx农村/农村社会向城镇/工业社会转型解决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问题中国环境技术援助推动环境的可持续性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改变商业环境以推动市场经济转型A. 世界银行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 世界贸易组织D.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投资,解决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问题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和材料的宗旨不吻合,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世界贸易组织是推行自由贸易,和材料的宗旨不吻合,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个区域性组织,没有援助其他国家的宗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4.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规定:“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或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样规定的目的是A. 取消贸易歧视B. 确立美元中心C. 稳定国际汇兑D. 提供发展援助【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A项与此相符合,选A项。确立美元中心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结果,排除B;稳定国际汇兑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排除C;提供发展援助是世界银行的任务,排除D。第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5题20分,26题15分,27题17分,共52分)25. 丘吉尔曾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国与国之间存在着分离聚合的复杂关系,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二战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便为时常想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全球通史材料二虽然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上长期不断的相互战争一直是它们的负担。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于感觉激烈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任何国家有益。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下卷材料三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大国崛起(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3)材料三中“相逢一笑泯恩仇”指的是哪两个国家?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作用?(4)综上所述,你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影响:形成两级对峙格局;造成了德国、朝鲜等国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吸取战争教训;应对苏联“势力扩张”。(3)法德;由千年宿敌走上合作;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4)国家利益是影响大国关系的决定因素;大国关系的变化、影响着国际格局变化。【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不同;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国家利益。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两三年内便为时常想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和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双方冷战的影响:形成两级对峙格局;造成了德国、朝鲜等国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归纳理解能力。结合材料二中的“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上长期不断的相互战争一直是它们的负担”“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等进行归纳为: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吸取战争教训;应对苏联“势力扩张”。(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国家:根据材料“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法国、德国。第二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从“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可知法德是千年宿敌,到“相逢一笑泯恩仇”可知是合作。第三小问作用:联系前两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德由千年宿敌走上合作,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美苏因为国家利益而走上对抗道路,材料二法德关系的缓到欧洲联合,体现了在国与国的交往中,我们要认识到:国家利益是影响大国关系的决定因素,大国关系的变化、影响着国际格局变化;国家之间的合作要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面对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等。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原因、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共体26.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材料: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年份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2)材料二中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认为对吗?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答案】(1)状况:农业不断发展;运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观点:不对。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3)安徽和四川。因为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可知,农业生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的出现的原因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据此作答即可。.(3)据材料三提到,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安徽和四川实行。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7. 国家政策是经济管理有形的手,对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对秦孝公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农者寡而游者众,故其国贫危。其境内之民,皆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如此亡国则不远矣。”他在变法中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儿女为官奴婢)”。材料二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一词成为时髦的名词。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791990年在任)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撒切尔的一系列政策确实取得效果。从1983年起情况好转,到1988年英国已走出危机,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通货开始稳定,失业率也持续下降,达到了正常水平。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经济思想,分析其提出的依据。(2)材料二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这种取经最成功的是什么事件?这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改革的背景。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经济政策调整的看法。【答案】(1)思想:重农抑商。依据:农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力;工商业者不事农耕,逃避兵役,容易导致国家灭亡。(2)原因:西方国家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突出。事件:罗斯福新政。影响: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3)背景:经济危机与“滞胀”;福利国家的弊端;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看法:经济政策的调整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政府(国家)干预经济要适度,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试题分析:(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避“农战”,如此亡国则不远矣均足以证明商鞅的经济思想就是重农抑商。而他提出的重农抑商依据的主要从一方面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例如,农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力。另一方面强调商业的危害性两个方面同时进行解答,例如,商人整天游离,甚至容易导致国家灭亡。(2)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的原因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即可,一方面是因为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在经历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当然是指是罗斯福新政,因为罗斯福新政正是学习才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苏联取经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是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二战后西方很多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从而使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一个新的时代,其实也就证明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应该互相学习。(3)撒切尔改革的背景主要是指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之后出现了经济滞胀的现象。而材料中的“削减福利开支”之类的信息也能证明背景还应该包括福利国家的弊端等等。材料中的“到1988年英国已走出危机,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通货开始稳定”足以证明对经济政策调整的看法应该是回答积极方面的为主,例如,经济政策的调整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政府(国家)干预经济要适度之类的答案均可以。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撒切尔改革的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