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V).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264065 上传时间:2020-01-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V)注意:所有选择题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否则该大题不予记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 某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2时24分,该地的经度是()A. 114E B. 120E C. 126E D. 104E【答案】A【解析】北京时间(120E)为12时24分,某地正午时,也就是正午12点,与东经120时间相差24分,根据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可知,两地相差6分钟,根据“东早西晚”推算该地的经度是114E。选择A项。2. 关于时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全球共分成24个时区 B. 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120EC. 5E属于东时区 D. 52W属于西三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每15划分为一个区时,全球共划分为24个区时;东经7为零时区;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东经120;西经52度属于西三区。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3. 下列关于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太阳是由固体物质组成 B. 人们肉眼看到的是太阳的色球层C. 太阳为大气和水体运动提供能量 D.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答案】C【解析】太阳每时每刻都在以辐射的形式向周边地区释放巨大的能量,太阳辐射是大气和水体运动的能量来源,故C正确。太阳是气态星球,人们肉眼看见的是太阳的光球层,距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月球。故A、B、D错误。4. 造成青藏高原“光强热弱”的主导因素是( )A. 海拔高 B. 空气稀薄 C. 纬度低 D. 冬季风影响弱【答案】A【解析】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青藏高原虽然纬度较低,但是由于海拔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比我国其它地区相比较低。同时,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含有的尘埃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因此海拔高是造成青藏高原“光强热弱”的主导因素。故答案选A。5.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1060平方公里,14座新老时期火山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课书”。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称为“五大连池”。结合“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回答下题 五大连池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 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B. 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C. 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 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答案】B【解析】五大连池景观的形成过程是地幔中的物质到达地表,成为地壳的组成部分,说明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B对;图中相邻圈层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D错;图中各圈层并不是独立发展变化的,是相互联系的,C错。故答案选B项。6. 图中太阳电池的运行轨道属于() A. 恒星轨道 B. 慧星轨道 C. 行星轨道 D. 卫星轨道【答案】D【解析】读图分析可知,图中太阳电池围绕地球运行,地球属于行星,围绕行星的轨道是卫星轨道。故答案选D项。7. 太阳活动爆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太阳发脾气”,人们也一直在研究“太阳发脾气”时地球上发生的变化,但仍有很多领域的问题难以解决。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太阳发脾气”时可能导致( ) 手机用户通话时信号时强时弱信鸽迷途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地球高层大气高速散逸到星际空间A. B. C. D. 【答案】A【解析】本题中的“太阳发脾气”主要是指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发生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会扰乱地球的电离层,可能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导致手机用户通话时信号时强时弱,对。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的影响,导致信鸽迷途,对。地球高纬度地区的夜空产生极光,错。地球高层大气高速散逸到星际空间与太阳活动无关,错误。因此正确,故答案选A。8. 到下列哪个国家旅行有可能欣赏到因“太阳发脾气”而形成的空中梦幻景观( )A. 加拿大 B. 英国 C. 意大利 D. 巴西【答案】A【解析】太阳活动形成的空中梦幻景观是指极光现象。太阳活动发生时,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出现美丽的极光,极光现象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加拿大纬度较高,会出现极光现象,故答案选A。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9. 年3月,杭州成为国内首个提出设立“黑暗天空保护区”的城市,暗夜星空,已成为一种需要精心保护的珍贵自然资源。据此完成下题。晴朗的夜空,能够看到的大部分天体属于()A. 卫星 B. 彗星 C. 恒星 D. 行星【答案】C【解析】在天体中,卫星本身不放光,但是可以反射太阳光,比如月球,故A不符合题意;在天体中,流星体不发光,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著名的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不会常见,B不符合题意;闪闪发光的是恒星,能自行发光,晴朗的夜晚,我们用肉眼观察到,故C正确;在天体中,行星是不会发光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天体,由不同形态的物质组成,分为星云、恒星、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其主要特点如下:天体类型主要特征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行星在椭圆形轨道上围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质量较小,不发光,表面通过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质量不大的天体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氢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彗星在扁长形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独特外貌星际物质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极其稀薄10. 读“极点俯视图”,完成下题。 甲点位于乙点的()A. 东南方 B. 西南方 C. 东北方 D. 西北方【答案】B【解析】根据地球自转为顺时针,说明该半球为南半球半球,就南北方向来看,甲点比乙点更靠近南极点,因此甲点位于乙点的南方;就东西方向来看,从甲地到乙地顺时针方向为劣弧,因此甲在乙的西方,综合判断甲点位于乙点的西南方向。故答案选B项。1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自转线速度甲地大于乙地B. 自转角速度甲地小于乙地C. 甲、乙两地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不同D. 甲、乙两地水平运动物体偏转程度不同【答案】D【解析】顺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乙的纬度低于甲,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自转线速度甲地小于乙地,故A错误;顺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乙的纬度低于甲,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其它为15/小时,自转角速度甲地等于乙地,故B错误;甲、乙两地位于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C错误;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赤道上没有地转偏向力,甲地比乙地的纬度高,所受地砖偏向力比较明显,D正确;故答案选D项。12.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完成下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B. 层和层属于地壳C. 是软流层D. 岩石圈的范围是指的全部和的大部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莫霍界面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地壳由硅镁层和硅铝层构成,大陆地壳两层均有,大洋地壳硅铝层缺失。故图中层为硅铝层,层为硅镁层,层为地幔。故B正确。考点:地球内部圈层13.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A. 莫霍面附近 B. 上、下地幔之间C. 古登堡面上部附近 D. 内、外核之间【答案】C【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掌握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变化的规律。地震波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速度都明显增加一直到古登堡界面都在不断增加,当经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所以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时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故选C。14. 现在我国一些城市在新建道路的两旁使用了“风光”路灯太阳能和风能的“风光互补”型路灯。下图是某游客近距离拍摄的武汉市街头该种路灯照片。据此完成下题。 有关太阳能和风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太阳能和风能都属于开发利用历史最悠久的能源B. 太阳能和风能都属于可再生能源C. 太阳能和风能都属于非可再生能源D. 太阳能和风能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的【答案】B【解析】太阳能和风能都属于新能源,A错误;太阳能和风能都是可再生能源,B正确,C错误;太阳能和风能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太阳能在阴雨天的时候就要受到天气因素的限制,D错误,故答案选B项。15. 在该游客拍摄照片时,风扇的尾巴所对应的方向是()A. 东方 B. 西方 C. 南方 D. 北方【答案】A【解析】武汉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光线从南方照射进来,因此从为了获得更多的太阳能,固定的太阳能板面对南方,故风扇的尾巴朝向东方。故答案选A。16. xx春分日,我国甲、乙、丙、丁四地的日出时间(北京时间)分别为5时20分、6时20分、7时20分、8时20分。则四地的经度最接近105E的是()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春分日,全球均6点日出。当105E经线日出时(6点),120E的时间应是7点,即北京时间是7时。而7:20与7:00最接近,因此,经度最接近105E的是丙地。故选C。17. 下图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直射点( ) A. 位于处时,日期是6月22日前后B. 位于处或处时,都是北半球的秋分日C. 从处移到处,需要1个恒星年D. 从处移动到处,太阳直射点从北向南移动【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根据图示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判断,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则为北半球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A错误;根据图示表示夏至日;表示冬至日,则表示春分日,B错误;直射点从处移到处,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1个回归年,C错误;直射点从处移到处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我国各地昼长逐渐变短,D正确。故答案选D项。读下图“昆明市房屋立体图和地球绕日公转图”,完成下面各题。 18. 正午射进屋内的阳光面积达一年中最大时,地球位于()A. 点附近 B. 点附近 C. 点附近 D. 点附近19. 地球从公转到期间,昆明市正午太阳高度()A. 越来越大 B. 越来越小C. 由小到大,再由大变小 D. 由大到小,再由小变大【答案】18. D 19. C【解析】18.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射进该地屋内的阳光面积越小,反之越大;当夏至日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此时射进该地屋内的阳光面积最小,冬至日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此时射进该地屋内的阳光面积最大。根据绕日公转图可知,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B不符合题意;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D符合题意;根据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因此位置为春分日,为秋分日,A、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项。19. 由图示可以得出位置为春分日;位置为夏至日,位置为秋分日,位置为冬至日,所以地球从公转到处的过程中,即从春分日到秋分日之间,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北移到北回归线,之后向南以到赤道,因此对于昆明来讲,距离太阳直射点的距离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所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为由小到大,再由大变小。故答案选C项。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题。 20. 图中四个箭头中风向表示正确的是()A. B. C. D. 21. 图中四处风力最大的是()A. B. C. D. 【答案】20. C 21. C【解析】.21. 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图中四地等压线最密集的为位置,因此风力最大,故答案选C项。读图,完成下题。 22. 若此图为夜晚的海陆间热力环流图,则()A. a为海洋 B. b为陆地 C. 为冬季风 D. 为陆风23. 若该图表示热力环流,则a、b、c、d对应的等压面分布(示意)不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22. D 23. D【解析】22. 若图示表示冬季海陆间的热力环流,根据海洋和陆地比热容的不同,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晚上海洋温度高于陆地,题干中可知是夜晚海陆间热力环流,所以夜晚陆地形成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上升气流,近海面形成低压图中a地形成下沉气流,b地形成上升气流,综上所述,a为陆地,b为海洋,水平面上由陆地吹向海洋,因此为陆风。故选D项。23.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先有垂直运动(空气受热上升,冷却下沉),后由水平运动(由高压指向低压)。图中a处垂直方向上是下沉气流,因此近地面温度低,形成高气压,高空d形成低压;b处垂直方向上是上升气流,因此近地面温度高,形成低气压,高空c形成高压,根据等压面弯曲的规律:高气压的地方等压面向上弯曲,低气压的地方向下弯曲。所以a处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弯曲,b处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弯曲,c处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弯曲,d处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弯曲。故选D。24.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其能量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太阳辐射强度越大。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分别是()A. 甲地、乙地 B. 乙地、丙地 C. 丙地、丁地 D. 甲地、丁地【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经过大气的路程最短,太阳辐射最强,丁地的太阳辐射的强度最小,经过大气的路程最长,太阳辐射最弱。故答案选D项。25. 产生乙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 天空多云 B. 天空晴朗 C. 地势较低 D. 地势平坦【答案】A【解析】据图可知:乙地的太阳辐射虽然经过大气的路程不太长,但太阳辐射强度较小,这可能与当地多云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有关;有可能与该地多阴雨天气,天空多云,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故答案选A。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的原因之一。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如赤道地区赤道低压控制多阴雨天气,而副热带地区副高控制多晴朗天气,所以赤道的太阳辐射弱于副热带地区。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4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夏半年,高纬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太阳高度角低损失的能量。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单位:hPa),回答下面各题。 26. 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A. POMNP B. OPMNO C. MNPOM D. NMOPN27. 在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中,能表示城市近地面的点是()A. M B. N C. O D. P【答案】26. B 27. D【解析】26. 根据海拔高度可知,NM位于近地面,OP位于高空,近地面M为高压,N为低压,故由M流向N;P为M的高空,O为N的高空,故P垂直下沉流向M,M流向N,O流向P。形成循环即可,即OPMNO,形成循环即可,故只有B选项符合该循环。故选B。27. 在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中,城市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应为图中的P点。故答案选D项。28. 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大气运动的是(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大气运动及图示分析。图A“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A错误;图B表示城郊环流,由于城市形成热岛,故城市盛行上升气流,B错误;晚上的海陆之间,陆地气温低,故应盛行下沉气流,海洋盛行上升气流,故C正确;图D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故D图错误。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难度较低。读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下题。 29. a、b两地的气压性质为()A. a地是高气压,b地是低气压 B. a地是低气压,b地是高气压C. a、b两地都是高气压 D. a、b两地都是低气压30. 图中亚洲东部c点的风向是()A. 东南风 B. 西北风 C. 东北风 D. 西南风【答案】29. A 30. B【解析】29. 本题考查等压线图的综合分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1月份为北半球冬季,大陆降温快,温度低,气流下沉,在亚欧大陆上形成高压;太平洋上降温慢,温度高,气流上升,在太平洋上形成低压,因此图中A亚欧大陆,为高压中心,B为海洋,形成低压中心。故答案选A。30. 图示C位于东亚,冬季风由亚欧大陆吹向太平洋,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西北风。故答案选B项。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31. 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N”和“某地的气压状况图P”,图P是图N中的A层某地,该地位于在北半球中,1、2、3位于等压面上,4、5位于等高面上,回答下列问题。(1)A为_层, B为_ 层。(2)A层的直接热源是_, 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_(升高或降低)。 (3)图P中1、2、3、4、5表示气压相等的数码是 _,表示气压最高的数码是_,表示气压最低的数码是_; (4)甲、乙两处气温较高的是_处,气压较高的是_处。(5)若图P表示的是海滨地区晴热白天的热力环流图,则甲地为_(海洋或陆地)。若表示的是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则乙地为_(城市或郊区)。【答案】(1)对流层 平流层 (2)地面辐射 降低 (3)123 4 5 (4)乙 甲 (5)海洋 城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热状况和热力环流。(1)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A是近地面大气层,是对流层;B在对流层上部,是平流层,C层为高层大气。(2)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地面受热后将热传递给大气,所以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6。(3)本题主要等压面的判读。等压面上的气压相等,即1=2=3;同一竖直面上,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即43,15;所以表示气压最高的数码是4,表示气压最低的数码是5。(4)“等压面是凸高凹低”,即甲处高空气压较高,甲处下沉气流,近地面是高气压;乙处高空气压较低;乙处是上升气流,近地面是低气压;甲处气温低,乙处气温高。(5)白天,陆地受热快,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海洋相对冷,空气下沉形成高压;所以甲表示是海洋,乙是陆地。城市排放各种废热,比周围郊区温度高,城市形成低气压区,甲表示郊区,乙是城市。点睛:等压面图的判读技巧:1判读气压 (1)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即PAPC,PBPD。 (2)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 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即PCPD,PBPA。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2)判断祼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3)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地;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B地。32.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两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并完成下列各题。(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_(高、低),这是由于_。(3)下图所表示的情景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_图,最易出现霜冻的是_图。【答案】(1)B (2)低 阴天云层厚,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温度低。(3)B C【解析】本题以我国某地区两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其原理并能运用于分析解答。(1)云量的多少既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影响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量大,夜晚对地面保温作用强,故昼夜温差小,符合的是B曲线。(2)白天阴天,云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温度低于晴天。点睛: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原理辐射波长类型与大气的关系作用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大气直接吸收少加热地面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大部分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辐射长波辐射一部分透过大气进入宇宙空间,一部分射向地面补充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云层愈厚,反射愈强;散射也有一定的选择性,蓝紫光最易被散射。(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起到 保温作用,又称为“温室效应”。(3)人类活动:森林、水库和城市等因素也影响气温。33. 下图是地球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问题。 (1)此刻,A点正值_(填“日出”或“日落”),太阳直射在_点(填字母)。(2)A、B、C三点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点,昼长最短的是_点。此刻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3)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沿C点向正北方向发射的炮弹将向_方向(东或西)偏移。【答案】(1)日出 D(2)C A 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3)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光照图的综合判读。(1)图示顺着自转方向经过A点即将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故判断A点位于晨线上,即表示日出。根据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夜,故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S,D点位于南回归线上,且位于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因此D点为太阳的直射点。(2)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为:赤道处的线速度最快,且向两极减小,极点为零。C点位于赤道上,自转线速度最大;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而且纬度越高昼长越短,A点位于北半球,且纬度较高,所以昼长最短;北京位于北半球,此时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3)本题主要考查地转偏向力。沿C点向正北方向发射炮弹会进入北半球,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向右偏,所以该炮弹落点将偏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