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023372 上传时间:2019-12-30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6.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风险管理 系统性风险 操作风险 金融风险分类 1 操作风险 法国兴业银行案例 2005年6月 该银行的交易员热罗姆 科维尔躲过了严密的监控系统 开始进行违规越权交易 2007年到2008年年初 他擅自动用了高达500亿欧元 合733亿美元 的衍生品头寸 投资欧洲股指期货 做多欧洲股指期货 科维尔的欺诈行为暴露之时 正值2008年年初欧洲股市暴跌之际 法国兴业银行进行了紧急平仓 整整抛售三天之后将损失定格为49亿欧元 此次欺诈案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的巴林银行倒闭案 2008年1月18日 银行一名经理收到了一封来自另一家大银行的电子邮件 邮件内容是确认此前约定的一笔交易 但问题是法国兴业银行早已限制和这家银行的交易往来 很快 银行内部组成了一个小组进行清查 指出这是一笔虚假交易 伪造邮件的是科维尔 19日银行连夜查账 20日早晨 所有的头寸都被最终确认 当天下午 总体盈亏程度被确认 在18日 周五 交易日结束时 兴业银行损失接近20亿美元 21日 周一 重新开盘 开始在非常不利的市场环境之中 对 欺诈案 中头寸进行紧急平仓 整整抛售三天 1月21日到23日 开始在非常不利的市场环境之中 对 欺诈案 中头寸进行紧急平仓 整整抛售三天 1月24日将相关头寸全部平仓之后 才首次在公告中向公众披露 轧平这些仓位直接导致了其多达48 2亿欧元的损失 过程 从2006年6月到2008年1月 法国兴业银行的大多数风控系统自动针对科维尔的各种交易发出了75次报警 其中 2006年科维尔的交易引起了5次警报 而2007年发布的可疑交易更多 共达到67次 随着交易量的膨胀 警报越来越频繁 平均每月有5次以上 而在2008年1月的3次警报的最后一次 欺骗终于败露 类似事件对比 启示 一是要树立全面管理的风险管理理念 建立适当的操作风险管理环境 二是要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 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三是注重技术创新 积极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运用 四是健全人才队伍和激励机制建设 为有效进行操作风险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 建立严密的亏损控制和善后程序 合理把握信息披露的时机 加强危机管理 是中资金融机构的一堂必修课 如何塑造一种健康 积极 稳健的企业文化 并使这种文化与员工的薪酬体制相协同 以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 一如何从部门 职责和人员上严格执行前中后台的分离 是加强内部控制的关键之一 二针对不同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行为 授予交易员不同的权利 要努力防范和克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 特别是在市场起步时期 必须有效控制交易规模 完善风险控制制度 健全风险控制体系 坚持 安全第一 原则 2 流动性风险 贝尔斯登案例 贝尔斯登是一家成立于1923年的投资银行 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有85年历史的贝尔斯登 历经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多次经济起落 但在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风暴中严重亏损 濒临破产 2008年3月28日 摩根大通正式并购贝尔斯登 2010年1月 摩根大通决定不再继续使用 贝尔斯登 BearStearns 的名称 贝尔斯登公司 BearStearns 正式消失 贝尔斯登投行 IT领域的罗马帝国 贝尔斯登2006 2007年关键财务指示数据 帝国的余晖 繁荣 衰弱 逐步崩塌 2006年 贝尔斯登次贷支持CDO销售额达217亿美元 比2005年增长了50 10月 美国持续上涨了11年的住房价格开始下跌 房地产交易市场持续降温 次贷危机开始显现 2008年3月10日 美国股市纷纷传言 贝尔斯登可能出现了流动性危机 出现了客户挤提潮 贝尔斯登的超额流动性很快就从200多亿美元下降到30亿美元左右 3月14日 美联储决定通过摩根大通向贝尔斯登提供应急资金 5月 摩根大通以总价约22亿美元收购贝尔斯登的方案获股东批准 2008 2006 2007 破产原因 内部原因 1 美国经济整体下滑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导致个人消费开支疲软 零售或汽车消费开支下降 住房市场疲软 价格和销量均下跌 加上通胀压力大 食品 燃料和其他能源价格不断走高 要求工人工资上涨2 次贷危机爆发2002 2006年美国房价上涨了82 9 泡沫严重 美联储2004年开始提高联邦基准利率 直至2006年 贷款投资成本上涨终于超过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房产泡沫破裂 次贷危机爆发 外部原因 破产后的反思 目前国内债市体现出的风险特征与贝尔斯登的案例有部分类似 而主要的风险点在于 激进的期限错配 matched book 隔断的银行流动性 影子流动性体系 非银负债挤兑以及最后贷款人失声 3 利率风险 英国公平人寿事件 1762年 公平人寿成立 它是英国乃至全球最古老 历史最悠久的相互人寿保险公司 它改革了原有不合理的保费收取制度 首次运用生命表技术并采用长期均衡保险费方式计算保费 使人寿保险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英国公平人寿保险公司 TheEquitableLifeAssurance30ciety 以下简称公平人寿 因为销售了大量含有保证年金选择权的高预定利率分红养老金保单 最终导致了其在2000年底停止销售新的保单 这一事件在英国和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并促使英国着手修改其偿付能力监管体制和指定精算师制度 1873年的公平人寿大厦 1968年公平人寿公司的股票 公平人寿在1960 1988年间销售了大量含有保证年金转换权的高预定利率分红养老金保单 20世纪末 市场利率逐步下降 这些业务给公平人寿带来了巨大的利差损 1998年 公平人寿决定降低执行保证年金转换权的保单分配的红利 并低于未执行保证年金转换权的保单分配的红利 由于未能出售公司部分业务来弥补巨大的资金缺口 公平人寿于2000年底停止销售新保单 1 2 3 4 公平人寿签发了大量含有保证年金选择权的养老金保单 但公司管理层和指定精算师对此类保单的风险认识不足 准备金提取不充分 公平人寿在1960 1988年间销售了约十万份平均预定利率为7 最高预定利率达到11 的含有保证年金转换权的分红养老金保单 过高的分红水平和不恰当的保单计划书给保单持有人造成了过高的预期 20世纪80 90年代 公平人寿在行业中的分红水平一直较高 给保单持有人造成了过高的红利分配预期 同时保险计划书中没有任何关于保单价值会根据客户是否使用保证年金选择权而不同的提示 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基础利率不断下降 股市大跌 公平人寿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 股票投资遭受巨大损失 这期间 英国央行 英格兰银行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不断降低利率水平 这就意味着英国寿险公司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 全球股市大幅缩水 股指一路下滑 公平人寿在2001年前6个月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 4 7 前9个月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 9 1 全年的投资损失约为12 7亿英镑 公平人寿在2000年前所拥有的股票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超过50 与分红养老金保单有关的续期保费收入的投资收益已远远达不到公司所保证的保单预定利率 追根溯源探成因 英国FSA从2001年6月开始推出全新的实际偿付能力 RealisticSolvency 监管体系的第一个草案 逐步取代原有的法定偿付能力 StatutorySolvency 监管体系 并与业界不断协商和探讨 对草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到目前为止已经推出第四个版本 在2004年底 实际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将取代原有的法定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以求更加真实地反映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公平人寿事件发生后 英国加强了指定精算师的职责和权力 对指定精算师的任职资格要求更为严格 2001年12月 英国颁布了 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 对金融监管体系作了较大调整 在新的法律和监管体制下 指定精算师的职责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英国FSA依据该法令推出了被许可人制度 公平人寿事件之后 英国对监管体制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把银行 证券 保险的监管统一于一个监管机构之下 即由英国FSA负责对整个金融业的监管 给监管的重大教训 指定精算师应当充分发挥实时监控职能 静态的法定偿付能力监管方式暴露出很多问题 监管制度和监管手段要与时俱进 英国公平人寿事件的发生 对于国际保险业影响甚大 英国是保险发源地 保险监管比较完善 而公平人寿又是英国寿险业的骄傲 发生此类事件 引起人们深刻反思 无论哪个国家 也不管什么样的公司 都要谨慎地预测未来 更好地去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对于寿险公司来讲 未来不确定性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精算师要更加审慎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中国寿险业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 市场主体都应从公平人寿事件中吸取教训 公平人寿事件给保险公司 保单持有人和监管部门都带来了非常深刻的教训 如何再次树立保单持有人的信心 寿险公司如何更为谨慎地经营 监管部门如何更为谨慎地监管 这些都将是寿险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4 信用风险 印度大博电厂项目 印度大博电厂 DabholPowerCompany 缩写DPC 是以美国安然 Enmn 公司为主投资近30亿美元建成 是印度摄大的外商投资项目和项目融资项目 也是目前在印度最大的独立发电厂lIPP 项目 从2000年底开始 不断出现该电厂电费支付纠纷的报导 到2001年初 大博电厂与马哈拉斯特拉邦 Mahatashtra 简称马邦 的电费纠纷进一步升级 电厂无奈中只好停止发电 事件 主要问题 不要试图签订一些不平等合同 大多数外商对BOT回报率看的过高 但是很明显不合理的 政府兑现购买价格和购买量是建立在风险分担 公平合理的基础上的 如果风险分担不合理 购买协议会受到政府换届 政策变化 市场变化等影响 这不要把政府信誉看的过高 不要抛开市场预测 合理看待谈判 市场预测是公司和政府都要做的 在很多BTO项目中 尤其是早期 政府资金短缺 而外商很需要项目来支撑公司业务 这时双方就一拍即合 对市场预测就成了空话 不要把赌注都压在政府的承诺上 不要执迷于和政府一对一谈判 当然一份基本的合同是很需要的 5 系统性风险 中信泰富巨亏事件 2008年10月20日香港恒指成分股中信泰富突然惊爆 因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而巨亏155亿港元 其中包括约8 07亿港元的已实现亏损 和147亿港元的估计亏损 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 中信泰富两名高层即时辞职 包括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集团财务总监周至贤 莫伟龙获任集团财务董事 负责集团财务及内部监控 事件历程 早在2007年4月 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 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 从2007年8月开始 美联储作出反应 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 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 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 然而 2008年8月 美国房贷两大巨头 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 持有 两房 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 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 两房 以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 但接踵而来的是 总资产高达1 5万亿美元的世界两大顶级投行雷曼兄弟和美林相继爆出问题 前者被迫申请破产保护 后者被美国银行收购 总资产高达1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 AIG 也难以为继 美国政府在选择接管AIG以稳定市场的同时却对其他金融机构 爱莫能助 Accumulator 中信泰富在市场上购买了数十份外汇合约 即中信泰富把宝完全押在了澳元多头上 在荣智健看来 澳元在最近几年的持续升值趋势还将保持 做多澳元肯定会赢利 然而 一场全球金融海啸最终让澳元飞流直下 对澳元价值前景的误判导致了荣智健决策的失误 并最终让中信泰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Accumulator 魔鬼 条款 累计期权 是一种以合约形式买卖资产的金融衍生工具 为投资银行与投资者客户的场所交易 一般投行会与客户签订长达一年的合约 累计期权合约设有取消价 KnockOutPrice 及行使 StrikePrice 而行使价通常比签约时的市价有折让 Accumulator 累计期权 因其杠杆效应 在牛市中放大收益 熊市中放大损失 被香港投行界以谐音戏谑为 Ikillyoulater 我迟早杀你 1 加框效应 高估收益头寸加框效应是指在投资决策时 对低概率事件作出过高的期望 从而使得投资者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 加框效应的实质是没有看到真正的输赢概率 降低对损失可能性的估计 而提高了对赢利可能性的估计 因此选择了与市场方向完全相反的决策 2 投入升级 误判市场风险投入升级主要是指投资决策者为了证明自己最初选择的正确性 进一步向已经存在较大风险或者证明可能失败的地方继续追加新的投资 希望能够弥补过去的损失 并最终获得赢利 投入升级实际上是投资者对未来获取高额收益的期望 和即使在低概率条件下运气也会改变的信念相结合的产物 3 英雄不败 胜利思维变异依据组织行为学有关理论 组织中核心成员和决策者往往持有这样的假设 自己就是因为过去的能力和业绩突出 才能进入组织管理层 所以今后仍然不会作出错误的决定 甚至整个组织都认为该核心成员和决策者都不会犯错 启示 1 控制境外衍生品的交易风险 政府相关部门除了加强监管 应同时出台相应的规定文件 对于那些已经造成巨额损失的企业负责人极其相关责任人要严厉处罚 如果不处罚 就会导致更多的企业冒风险去违规 3 严格执行信息披露机制 香港警方之所以对中信泰富大动干戈 是因为怀疑公司董事作出虚假陈述 董事之间可能存在串谋欺诈 这就会因为信息的发布不及时而侵害不知情的中小投资者利益 香港证监部门介入调查中信泰富事件同样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切入点 3 由于央企的特殊身份 在海外成熟市场可以接受比较严格地监管 在国内主板市场同样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标准对其进行监管 尤其涉及到央企的重大经营和重组事件时 监管部门和国资委要及时监督相关上市公司按要求及时发布公开信息 一旦发现存在违反规定的行为时 要像香港市场一样对央企一查到底 不留情面 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 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出 金融风险管理包括对金融风险的识别 度量和控制 由于金融风险对经济 金融乃至国家安全的消极影响 在国际上 许多大型企业 金融机构和组织 各国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都在积极寻求金融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以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识别 精确度量和严格控制 Thankyou 赶上浪潮 如此 便不枉此生 资产端冲击 贝尔斯登的问题起源于贝尔斯登对冲基金 HFs 资管者 的资产端 当资产端的资产价格下跌以后 投资者首先会寻求赎回自己的份额 Redemptions 这也是国内许多货币基金以及债券基金当下会面临的压力 也就是资产端价格下跌导致负债端压力 原因就在于这些基金的负债是以NAV 资产净值 的形式存在的 他们的负债没有传统银行稳定 因为银行有存款保险 保障负债的兑付 以及央行的常备融资便利工具 最后贷款人担保 而非银金融机构只能通过资产端来做负债担保 因此一旦资产端出现问题 负债端会马上有反应出现挤兑 run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经历了改革的缘故 融资端冲击 资产端带来的冲击不仅仅会影响负债端 同样会影响到自己的融资层 资产层 融资层 因为你可以将买入的资产质押出去 或者进行回购融资 而一旦你的资产价值下跌 你的债权人势必会要求增补抵押物 无论是现金还是债券 这就被称为 MarginCall 在贝尔斯登的案例中 一些借款者拒绝对之前的回购融资进行回滚续期操作 rollover 到期续作 更直观地讲 之前的赎回压力对于负债端而言可能是 retailrun 零售投资者挤兑 而拒绝对回购融资进行续作那就是 institutionalrun 机构投资者挤兑了 回购 抵押物链条 美国投行混业经营的优势就在于一旦你的非银子机构出现了流动性问题 你可以以更高层级的流动性 银行流动性 准备金 来为你的非银子机构做一个准担保 因为母银行有央行的常备融资便利工具可用 也可以在银行间市场融资 在回购市场也有议价权 以贝尔斯登为例 当其对冲基金出现上述的问题的时候 银行与10位回购融出资金的对手方进行了磋商 要求延长补足抵押物 现金或资产 的时限 这意味着资产层 融资层的压力渗透到了抵押物层 所有的对手方都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最终引发贝尔斯登的对冲基金大量廉价抛售 firesell 其资产来满足其抵押物要求 而其中一个回购对手方 美林 作为交易商银行 开始将贝尔斯登质押的价值8 5亿美元的抵押物进行抛售 这进一步地使得资产价格下跌 并且蔓延至其他类似的资产 而类似资产的价格下跌又反馈到了回购市场 回购融资以及抵押物的负反馈机制使得几乎所有的回购资金融出方都提高了抵押物要求并且拒绝对下跌的资产作为抵押物的回购操作进行续作 母银行遭到冲击 由于子对冲基金的糟糕情况 贝尔斯登虽然没有义务挽救其对冲基金 但在银行间以及交易商市场之中 他们的信用状况开始遭受同行怀疑 与其他投行以及自身的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缝 贝尔斯登成为了唯一拯救自己 High GradeFund 基金的融资来源 耗资18亿美元通过回购接回了抵押物 而对EnhancedLeverageFund则未予以救援 在这样的困境中 贝尔斯登投行的融资来源也受到了冲击 为贝尔斯登银行融资的回购融出方 往往是货币基金 美国的机构现金池 institutionalcashpools 他们对贝尔斯登的回购融出要求更高的利率以及抵押物 而贝尔斯登一级经纪商业务台的客户也抽走了他们的现金 而衍生品操作台的对手方 也要求追加抵押物 也就是整个贝尔斯登的 银行 交易商 经纪商 衍生品 四维负债全面向其施压 内部监督与沟通缺陷 虽然贝尔斯登于2002年制定了相关监管政策 但在实际执行中 私人客服部门的销售人员经常发送绝密级的内部邮件 损害投资者利益 公司旗下两只基金持续下跌 由于完全由两位基金经理掌控 导致基金亏损一直被隐瞒 风险控制活动缺陷 管理委员会职责交叉 管理委员会同时负责公司风险管理和经营 导致职能混乱 不利于活动的开展 而且风险管控过于分散 由各个委员会负责不同种类风险 容易造成各个委员会职责不清 互相推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