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级上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008240 上传时间:2019-12-30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六年级上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9年六年级上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9年六年级上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六年级上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及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纸盒、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盒、每个小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 1. 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 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二、 引导探究 1.出示例1:(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回答上面的问题。(2)抽象图形。 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规范。) 问:实物中长方体的每一个面是什么形?作图时,根据作图的原理除了前面和后面之外,其他各个面都画成了什么形?但实际是什么形?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2. 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部分,加深印象。 3. 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 面的特点 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迅速的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较哪一种方法好?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 (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完全相同)来代替。(电脑演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个特点) (2) 棱的特点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 如果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想一想:每组有几条棱?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电脑显示棱的特点)(3) 顶点的个数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是怎样迅速数出来的?(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4.学习长、宽、高 (1)问: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指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师边讲边标注) (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师: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探究正方体的特征?你们准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想用哪些办法来研究?(2)学生交流后,让他们小小组去探究。(3)全班交流。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明确: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7.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 三、 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2.练习一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 3.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各问题,并说说怎么看出来的。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4.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判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5.练习一第5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 四、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师: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大家可以轻声读读。出示: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五、课外延伸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的例3以及“试一试”,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第6、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侧面展开形状的观察。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一个漂亮的大礼品盒。学生每人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各一个、剪刀 学生按小小组分别准备教科书14页思考题中所需的若干张硬纸(每种6张)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出示漂亮的大礼品盒,引发学生研究兴趣)想做漂亮的礼品盒么?打算怎样研究?2提出研究的方法并揭示课题。三、自主探究活动。1引发猜想,唤起思考: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2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 (1)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师提出“展开”的要求:沿棱剪开,不能剪散边剪边想,相对的面跑到哪里去了?把相对的面用相同的符号标出来。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展开。教师巡堂,并与学生一起“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2)初步感知“展开”与“折叠”的关系。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展开活动)提问:“为什么把展开的图形又折叠回去呢?”(3)请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各种不同的形状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3揭示概念,探究特征:(1)揭示展开图的概念:象这样由立体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2)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特征: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感悟: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小图形的特点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不唯一的特点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中相对面的位置特点等4.回归例题,想象归纳。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学生独立操作。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5.完成练一练第1题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6完成练一练第2题(1)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判断。能围成正方体的在课本上打,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打。(2)反馈、辨析。把你认为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找出来。说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想象折叠的过程)找出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教师提出要求:能确定哪个图形能围成正方体的请想象一下它是怎样围成的;如果无法确认能否围成正方体的请拿出老师为大家提供的学具折一折,再想象一下。相机点拨1:你是怎样围成正方体的?引出其中一个小图形不动,就是把它作为正方体的底面,其它的小图形围起来就得到一个正方体。同时体会折叠方法的不唯一。相机点拨2:观察正方体的展开图寻找正方体的相对面。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6题课前先让学生把这些图形剪下来。课堂练习时,先提问:这些图形都能折成长方体吗?为什么?哪个长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为什么?2.完成练习一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选择,再交流选择的依据。五、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六、课后延伸,拓展探究。简单的展开与折叠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其实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研究其它的立体图形。相信同学们随着课后的不断研究一定会有了不起的发现。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页的第89题,以及一些补充习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以及它们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根据展开图能想象它原来的形状。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配套光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谈话: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谁能来对着模型来介绍一下它们的特征。 2你们能想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吗?请你画出两种正方体的展开图。然后交流学生画出的图形,最后引导分类。二、课堂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5页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形的长宽高或棱长。算出每个图形的棱长总和。交流时再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棱长和的公式。最后,再让学生计算涂色面的面积。交流时说说是怎么想的,说一说还有哪个面的面积也是这么多?左右两个面积是多少?怎么算?前后呢?2完成教科书第5页第9题。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并在相应的棱上标出字母,让学生在图上指一指哪些棱的长度是相等的,想一想怎么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然后让学生独立填空。3完成教科书第5页动手做。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题中的五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各若干张,上课时让学生尝试拼一拼,看能围成几种不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也可给图中的图形编上号码,再量一量各边的长度,让后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思考哪几种长方形或正方形可以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每种纸各需几张?最后通过交流展示让学生体会到:用6张同样的正方形纸片可以围成一个正方体;用两张正方形纸片和4张有一组对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的长方形纸片可以围成一个长方体;如果三种长方形种,每两种都能找到一组相等的边,用这样的三种长方形纸片各两张,可以围成一个长方体。 三、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整理了哪些知识? 四、布置作业 补充练习。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的例4,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二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教学过程:一、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重建表象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来说说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特征?2.生: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每平行的四条棱长度相等)(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等的正方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12条棱都相等)3.师小结并引出课题同学们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共同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二、建立表面积概念,认识表面积1.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或最想了解什么?2.生交流:什么是表面积?怎样求表面积? 求表面积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表面积和以前所学的面积有什么不同?3.师拿一桔子;提出:你知道桔子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吗?生摸一摸,说一说。4.师:物体表面的总面积叫做物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那正方体呢?5.生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三、探究新知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面积之和?(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教师:如果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盒子要用多少纸板该如何列式?学生:少一个面教师明确:说表面积是指六个面,实际问题中有的不是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审题时要分清求的是哪几个面的和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谈话才我们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致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4.做“练一练”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四、巩固反馈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5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长方体的三条棱分别叫它的长、宽、高( )(2)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48平方分米。( )(3)用四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小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四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小( )五、课堂总结 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六、补充练习1.一个长方体的长6厘米、宽4厘米、高5厘米: 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一个长方体铁盒,长18厘米,宽5厘米,高12厘米做这个铁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铁皮?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教学内容:教科书P16页例5,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四第610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指名回答。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例5:指名读题。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集体交流订正。2.出示练一练(1)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算式。(2)有针对性地指名板演,展示学生的解题方法。(3)总结:求正方体无盖纸盒所用纸板面积地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3.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不一定要求6个面的总面积。老师这里有一副图,说一说图中哪些物体需要求6个面的总面积?哪些物体是求5个面或者4个面的总面积?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学生举例。三、解决实际问题1.完成练习二第6题。学生自己读题。启发思考:求包装纸的面积就是求哪些面的面积之和?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2.完成练习二第7、8题。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题中的问题就是求长方体哪几个面的面积和,这些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再独立完成,并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3.完成练习二第9题。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并组织交流与反馈。4.完成练习二第10题。课前布置学生准备一个空的火柴盒。教学时,先让学生弄清火柴盒的结构,再测量血压的数据,算出结果。组织交流时,既要让学生说说测量了哪些数据,为什么要测量这些数据,又要说说计算的方法和结果。5.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思考题。第(1)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别找出从前面、上面和右面看到的形状。第(2)题,让学生先说说这个物体的表面积表示什么?如果把它的表面积分解成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按朝向把这些正方形分类,可以分成几类?以使学生把各类正方形的面积和从前面、上面和右面看到的形状对应起来;再讨论怎样计算这个物体的表面积。学生活动时,还要引导学生明确:这个物体的表面积所含有的正方形的个数正好等于从前面、上面和右面看到的图形中所含有的正方形的个数的和,再乘2。第(3)题,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如果把这个物体补成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的棱长最少是几厘米,然后再算出它的表面积,并组织交流。四、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五、作业完成对应的补充练习。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的例6、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4题。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教学准备:大小不同的水果、玻璃杯等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进行几个小实验,考考大家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吗?让我们来试试看。二、操作探究1.学习例6(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满。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引导学生发现桃占去了一定的空间。(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满水。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验证。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以验证哪个背的水多。进一步明确:桃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杯,倒满水。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子里,在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引导学生比较、推想。操作验证。(4)师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 追问: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指名学生回答,再同桌互相举例。2.学习例7(1)出示两盒书引导学生观察,那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学生比较后回答。师:你们看,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盒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大。这个书盒就是一个容积。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板书:容积追问: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大一些?为什么?(2)试一试下面那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师:什么是玻璃杯的容积,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方法,指名汇报。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第1题借助示意图,先由学生进行直接判断,再通过操作演示验证。指名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2.完成练一练第2题引导学生根据容积的意义进行解释。3.完成练习三第1题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说说三堆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4.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同桌互相检查交流。5.完成练习三第3题。让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6.完成练习三第4题先让学生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再回答问题,集体交流。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你觉得这节课哪些地方值得大家注意?五、作业完成补充相关练习。 m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3页,例8和“练一练”,练习三的第58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教学准备:正方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模型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指名说说,全班交流。二、探究新知(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指名答。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学生猜测。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突出:可一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A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B认识立方米。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直观演示:1平方分米就等于1升。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三、巩固练习(一)基本练习1.完成练一练第1题。同桌互相或一说,集体交流。2.完成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一摆,再组织交流和反馈。2.完成练习三第6题。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用自己的话说说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有什么不同?教师小结突出内在联系:1厘米是一条线段,而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立方厘米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都与1厘米有关。3.完成练习三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教师指出:某个物体是由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几立方厘米。数的时候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注意被遮住的小正方体。4.完成练习三第8、9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选择,再交流个各自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二)拓展练习完成练习三第9题。先让学生看图想象,再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并修正自己的判断。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三 第5题 ,及相应的补充习题。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17页例9,例10“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四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准备:学生按小组分别准备30个左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萝卜做成的长方体。说明:这个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2厘米。提问:我们刚刚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引导学生想到:关键是看这个长方体中包含多少个1立方厘米,也就是可以将它切成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演示切的过程。切完后让学生数一数,明确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2.设疑:萝卜是可以切开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都可以切开,那么又该如何去求那些物体的体积呢?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二、教学例91.操作准备。(1)提出操作要求: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要求四人小组内每人摆出的长方体各不相同。(2)将摆出的长方体放在桌上,并编号。2.观察思考。(1)提问:你能看出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并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然后将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依次记录在表格中。(2)启发:怎样才能知道这些由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引导学生依次去数每个长方体中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记录在表格中。(3)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核对填写的结果是否正确;选择一些长方体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数出它们所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的。3.分析推想。提问:观察表格中的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再联系刚才数出它们体积的过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长方体的体积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三、教学例101.谈话: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讨论,我们提出了一个猜想。那么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呢?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2.依次出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提问: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启发:看着图想一想,你能根据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来思考上面的问题吗?3.提出操作要求:先按自己小组的想法摆一摆,摆好后数一数,看看一共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学生动手操作。4.组织交流: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与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样吗?追问:如果再给你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以想像出怎样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来吗?摆出这个长方体一共要用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四、概括公式1.提问:根据刚才操作过程中的发现,你能说说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吗?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通过交流得出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2.继续提问: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如教材所示的长方体的直观图),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学生尝试后,交流得出:V=abh。3.启发: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交流得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进一步启发: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但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教材第页17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请你打开课本看一看。让学生阅读后说说正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并重点追问a3的含义,进一步明确a3的读、写方法。小训练: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在课本上完成,集体订正。五、应用拓展1.做“试一试”。先让学生说说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再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注意让学生先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再说说分别是怎样列式的。2.做“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图形的长、宽、高或棱长,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关注学生是怎样得到每个几何体的体积的。如果有学生仍旧是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方法,要引导学生与用公式计算的方法相比较,强调用公式计算更简便。3.做练习四第2题。先让学生自主读题,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车厢的长、宽、高,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六、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七、课堂作业做练习六第1、3题。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例11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四第48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使学生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超先贤的信心和决心。教学重点与难点: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小黑板、课件。教学过程:一、以史料引入新课1.古代数学家求长方体体积的方法课件展示:西汉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家编撰了一本不朽的传世名著九章算术这本书共九章,其中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集的都是一些有关体积计算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2.提出探究性问题(1)看完这段叙述,你想到什么?(2)这段文字中描述的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底面积指的是哪一个面的面积?(3)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它与我们今天掌握的计算方法相同吗?为什么?(4)怎样将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怎样计算?二、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1.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上面4个问题,然后讨论(或同桌或小组)最后全班讨论、交流、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1)第(一)个问题是开放的,学生的回答会是多角度的如,有的会从数学本身的角度出发,想到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有的会感受到数学是一种悠久的文化;有的会感受到数学是有的会仰慕祖先的睿智,从而激发自己努力寻探数学宝库的信心等等。(2)弄清“底面”、“底面积”的含义。当学生知道图中长方体的特征之一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后,让他们指出图中哪一个面是底面,说说这个底面积怎样求学生回答后,课件将这个底面涂上颜色并标上底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积长宽边长边长。告诉学生,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中,任何一个面都可以做底面,不一定要以水平放置的面做底面应根据问题中的需要来决定,哪一个面利于问题的解决,就确定那个面为底面。(3)推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提问:“你们掌握的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再问:“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学生回答后在上面计算公式的下方对着写: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引导学生对照两个公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及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古人和今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是一致的,两个公式可以写成如下形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底面积高2.推出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1)课件展示学生讨论前面第(4)个探究性问题的答案:将长方体的高减少到和底面边长相等时,这个长方体就变成了一个最大的正方体。(2)让学生说出这个正方体的底面(课件随即涂上颜色),然后推出这个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 高3.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教师指着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提问:“这两个公式能统一起来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写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三、巩固应用(一)基本练习1.完成“练一练”第1、2题。学生独立作业,对正时用课件显示答案提醒学生正确书写体积单位“立方厘米”。(二)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完成“练一练”第3题。结合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2.完成练习四第5题。结合教室实物讲解占地面积的含义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四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再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以及将得数保留一位小数的方法。4.完成练习四第7题。先启发学生思考:将黄沙铺在长方体沙坑里,黄沙的形状是什么样的?所铺黄沙的厚度指的是长方体的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体积公式,立方程解答。4.练习六第8题课件展示题意:一个长方形的操场在上面铺上10厘米厚的三合土形成一个扁扁的长方体情境再铺上4厘米厚的煤渣形成一个更薄一些的长方体的情境。课件展示后让学生独立作业,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受到了那些启发?五、布置作业:练习六的第4题及相应的补充习题。课题: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例12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四第9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准备:课件、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二、探究新知1.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猜猜看,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2)展示推导过程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并将他们做好的模型进行展示。(3)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或写在黑板上)3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提问:“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2)学生独立思考可提示:在脑子里想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再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割多少个?(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教师用课件显示出来(或写在黑板上)。4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2)引导学生观察: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并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想好后在书上填空。5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1)让学生说一说,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2)提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学生回答后将书上第21页上第14题的表格填完整,集体订正。三、练习应用1.完成练一练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指名说一说思路。2.完成练习四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引导学生说说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引导学生归纳将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的一般方法(师板书):高级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3.完成练习四第12题。让学生说一说升和毫升、升和立方分米、毫升和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再独立完成,并组织交流。4完成练习四第13题。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由正方体木块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就是相应容器的容积;二要让学生把计算结果换算成毫升作单位的数量。四、全课总结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忆时可按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顺序来叙述。本节课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会应用体积之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五、作业练习四第11、14题。课题: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2)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四第1519题。教学目标: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教学重点与难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能说一说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二、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四的第15题。让学生说说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是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计算结果的单位写得是否正确。2.完成练习四的第16、17、18题。这3个题目,都要让学生弄清楚题中的每一个问题分别是求长方体的什么?各需哪些数据,怎样计算?再独立完成,并组织交流。3.完成练习四的第19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冰柜所占空间和容积各是指什么?解决这两个问题分别应该选择哪组已知条件?为什么?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三、全课小结今天我们解决了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思考哪些问题?四、作业测量自己家中一件长方体(或正方体)型的物体,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课题:整理与练习(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 “练习与应用”第13题。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2.通过练习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教学准备:小黑板、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答: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2.什么叫表面积?3.什么是体积?4.什么是容积?5.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6.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回顾本单元的有关概念。二、做练习:1.填空:(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长度( ),相对的面(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它的棱( ),每个面( )。(3)长方体或正方体( )叫做它们的表面积。(4)物体所占( )叫做物体的体积。(5)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 )叫做容器的容积。进一步巩固上面复习的内容。2.在下表内填上合适的数:a(厘米)b(厘米)底面积(平方厘米)h(厘米)表面积(平方厘米)体积(立方厘米)长方体1812正方体8.1请学生说出填表方法;填完后,集体订正。3.单位的化聚:36平方米=( )平方分米36立方米=( )立方分米35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48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50立方分米=( )立方米43升=( )毫升=( )立方厘米5200毫升=( )升=( )立方分米先填空,然后指名回答;说出填空的根据。小结: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转化的方法。三、作业:第23页第1、2、3题。课题:整理与练习(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练习与应用”第410题。教学目标:1.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与难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小黑板、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总结教师: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师用课件出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教师:由上面两个体积计算公式概括成的总公式是什么?指名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二、课堂练习(一)基本练习1完成教科书第23页的第4题。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全班学生独立填表,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每个空格里的数是怎样算出来的。2完成教科书第24页的第5题。提问:想一想要求他们的表面积和体积,我们先要知道什么?让学生看图数出正方体的棱长和长方体的长、宽、高,再口算出得数。组织交流时,要让学生具体说说“长宽高”(或“棱长棱长棱长”)算出的表示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完成教科书第24页的第6题。先让学生观察展开图,想象把展开图折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样子,并在图中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正方体的棱长,再让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计算,并组织反馈交流。4.完成教科书第24页第7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求花坛所占的空间和花坛里泥土的体积分别是求什么?怎样计算花坛底面的边长,再独立完成解答,并在交流时具体说说解题的过程和结果。5. 完成教科书第24页第8题。先结合示意图引导学生想象思考:求至少需要的铝合金条的长度就是求什么?求需要的灯箱布的平方米就是求什么?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并交流各自的算法。6. 完成教科书第24页第9题。理解题意后,要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