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传染病的护理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397296 上传时间:2018-07-26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传染病的护理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社区传染病的护理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社区传染病的护理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区传染病的护理,1,一、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微生物和寄生虫)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2,几种病原体,3,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传染病人,受染动物,病原体携带者,4,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主要传播途径有:,消化道传播,空气传播,5,昆虫动物传播,接触传播,6,母婴传播,7,3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该病的人群。,8,影响传染病的因素,自然因素:地理、气候、生态条件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风俗,9,三、传染病的社区管理,重点是预防贯彻三级预防原则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10,1、一级预防,健康教育:宣传、普及传染病的基本知识,远离传染源;锻炼身体,提高抵抗力,11,免疫接种:保护易感人群基础免疫:一岁以内完成。 加强免疫:巩固基础免疫效果。 应急免疫:为控制传染病疫情进行的某年龄范围的紧急集中免疫,由当地政府决定是否启动应急免疫。,12,健康促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切断传播途径动员居民搞好社区环境卫生,灭四害,清垃圾,宠物定期接种疫苗 指导居民家庭和个人注意饮食卫生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医务人员要坚持执行全面防护原则,妥善处理医疗废弃物 重点人群定期健康检查,13,2、二级预防,五早 早发现 早诊断 早报告 早治疗 早隔离,14,报告人,责任疫情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 疾病预防控制人员 乡村医生 个体开业医生 责任报告单位: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5,报告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是指(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6,报告时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十九条 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第二十条 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17,隔离对象:确诊和怀疑有传染病的病人隔离方式:住院、临时隔离室、家庭隔离隔离时间:自发病日起直至传染性完全消失为止密切接触者:隔离、检疫、临床观察、药物预防或免疫接种,18,3、三级预防,对病人进行积极治疗和康复,减少并发症和功能障碍发生。,19,4、社区护士的角色,观察评估者教育者治疗照顾者,20,四、常见传染病的社区管理 与病人的居家护理,麻疹,21,(一)结核,病原体:结核杆菌 传染源:痰菌阳性的肺结核病人 传播途径:飞沫 临床表现:咳嗽咳痰、咯血、发热、胸痛、乏力、体重减轻、夜间盗汗等 诊断:痰菌检查、胸片、免疫学检查、纤质镜检查 治疗:化学疗法,22,化疗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短程督导化疗:DOTS (dl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shortcourse,DOTS) 是1994 年WHO推荐的全球结核病控制策略。 是指在卫生工作人员或家庭人员的直接观察督导下,看着病人服用药物,以保证病人每顿不漏地服用指定的药物,直至疗程结束。,23,DOTS 策略的5 项要素,政府对结核病防治的承诺:是动员各种资源和保证结核病防治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痰涂片显微镜检查:发现传染性肺结核作为发现病人的主要手段; 短程督导化疗: 6-8个月,至少在治疗的前两个月要做到直接面视下治疗, 以保证病人正确联合和规律用药; 定期不间断地供应抗结核药物; 建立和维持结核病防治监测系统。,24,DOTS策略意义,保证病人在不住院的条件下得到规律治疗, 提高治愈率, 阻止耐药结核病的传播, 减少复发。 对于家庭和社会, 可以减少传染, 从而阻断了结核菌的传播。 提高结核病治愈率, 节省治疗经费, 恢复劳动生产力,产生巨大投资效益。 目前全球DOTS 策略已扩展到182个国家。到2004 年, 在全球DOTS 策略执行地区, 已有约2000 万病人得到了治疗。全球新涂阳结核病人的治疗成功率达到82%。,25,社区管理,一级预防: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 二级预防:高危人群筛查 感染HIV的人、与结核病人近距离接触的人、来自结核高发地区的人、长期集体生活的人、医务人员 三级预防:监测病人的健康状况,指导病人接受治疗。,26,病人的居家护理,家庭消毒隔离饮食护理定期复查,27,(二)甲型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体:甲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 传染源:甲肝急性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乙肝急慢性乙肝病人及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甲肝粪-口传播乙肝血液体液传播 临床表现:黄疸、食欲减退、肌肉疼痛、恶心呕吐、大便颜色变浅,肝脾淋巴结增大 诊断: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抗原抗体测定、肝穿病检 治疗:休息、营养和一般支持疗法,28,社区管理,切断传播途径: 甲肝:饮水安全、饮食卫生、粪便管理 乙肝:一人一针一管饮食业、托幼机构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接种疫苗,29,病人居家护理,消毒隔离 休息 饮食 用药 复诊,30,(三)流行性感冒,病原体:流感病毒(甲型) 传染源:病人(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道症状轻。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体温可达39-40,持续2-3天后渐退;体检呈急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轻度充血、眼球压痛、咽充血、口腔粘膜可出现疱疹。辅检 诊断: 治疗:,31,社区管理,及时隔离病人并上报流行期间不要组织大型集会高危人群接种流感疫苗,32,病人居家护理,卧床休息 饮食饮水 高热护理 病情观察(婴幼儿和老年人) 居室通风,33,(四)细菌性痢疾,病原体:痢疾杆菌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粪-口传播,34,临床表现,(1)急性菌痢 普通型(典型) 轻型(非典型) 中毒型 (儿童多见)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2)脑型(呼吸衰竭型) (3)混合型,35,普通型(典型)菌痢,高热,寒战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粘液脓血便 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36,轻型(非典型)菌痢,毒血症状轻,低热或不发热 肠道症状轻,腹泻次数少,无脓血 轻度腹痛,无明显里急后重,37,中毒型菌痢休克型 (周围循环衰竭型),感染性休克表现严重毒血症状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紫绀血压下降,脉搏细数少尿或无尿,38,中毒性菌痢脑型(呼吸衰竭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严重毒血症状烦躁,嗜睡,昏迷,惊厥瞳孔改变呼吸异常或衰竭,39,(2)慢性菌痢(超过2个月),原因 治疗不当耐药,福氏志贺菌感染免疫力低基础疾病分型 慢性迁延型 急性发作型慢性隐匿型,40,诊断:夏秋季,有进食不洁食物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左下腹明显压痛。 便常规:粘液脓血便,WBC15个/HP; 便培养,41,治疗,一般治疗病原治疗 对症治疗,42,一般治疗 隔离休息饮食保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病原治疗喹诺酮类磺胺 头孢,阿奇霉素等 对症治疗,急性菌痢治疗,43,慢性菌痢治疗,全身治疗, 积极治疗并存的慢性疾病 病原治疗 药敏联合用药,疗程长,1一3个疗程 药物保留灌肠疗法 对症治疗 (1) 解痉药物 (2) 应用微生态制剂,44,中毒型菌痢,休克型治疗(病原治疗基础上抗休克)脑型治疗(病原治疗基础上降颅压),45,休克型治疗,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低分子 右旋糖酐葡萄糖盐水, 5碳酸氢钠以纠正酸中毒。 血管活性药:山莨菪碱解除微血管痉挛 多巴胺,酚妥拉明或阿拉明升压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心脏,肾脏 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防止DIC,46,脑型治疗,20甘露醇,快速,68h重复使用。 山莨菪碱改善脑血管痉挛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防治呼吸衰竭:中枢性呼衰 周围型呼衰,47,社区管理,指导居民特别是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做好社区内水源、粪便管理,灭蝇 加强对社区内餐饮机构的卫生监管 定期检查饮食业、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带菌状态 隔离治疗:一般病人隔离治疗至便培养次阴性;托幼、餐饮业者培养3次阴性;带菌者调离托幼、餐饮业。,48,居家护理,卧床休息 饮食指导 肛周皮肤护理 服药指导:坚持服药7-10天 餐具便器消毒指导,49,手足口病,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具有临床表现多样的特点,多数病例临床表现较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病例出现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症状,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肠道病毒71型等。,50,手足口病是一种全球常见的传染病。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A组柯萨奇病毒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这两种病毒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引起的手足口病从发现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曾经出现过有关疫情。 中国自1981年上海发现手足口病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十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专家分析该病传播高峰期在每年的五至七月。,51,今年3月上旬,安徽阜阳市几家医院陆续收治了以发热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为主的疾病患者,少数伴有脑、心、肺严重损害。 3月27日,第一例患儿死亡; 4月23日,确定该病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所致。 5月2日卫生部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截至5月2日,阜阳累计报告手足口病3736例,其中22例死亡。,52,传染源:人是已知的唯一宿主及传染源。 传播途径: 消化道、呼吸道(如吐沫飞液等)、密切接触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尤其是婴幼儿 。其中5岁以下常见,3岁以下为高易高病发群体。 易发病的季节:夏秋季,一年中的4-9月份。 潜伏期: 一般一周时间。发病较快。 临床表现:突然起病,以发热、皮疹(斑丘疹、疱疹)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婴幼儿因口腔溃疡疼痛,多有流口水、拒绝进食、烦躁、无故哭闹等表现。,53,皮疹特点:三个“四”,四部位:主要侵犯手、足、口、臀。 四不像: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四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54,手掌出现较多疱疹,55,上下颌部位出现较多疱疹,56,脚掌出现较多疱疹,57,臀部出现较多疱疹,58,预防基本原则,59,(一)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二)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三)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五)流行时,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六)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七)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八)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 (九)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60,(一)个人预防措施,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61,(二)托幼机构及小学预防控制措施,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62,家庭护理,避免让孩子与患儿或有可疑症状者接触 让患儿注意卫生,吃东西前一定要洗干净手 不要随意使用别人的餐具或其他生活用品 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隔离710天。 卧床休息 饮食宜低温清淡无刺激性,忌食辛辣、鱼、虾、肉类等易使病情加重的食物。 发热时多给喝温开水对于粪便应马上进行处理,便盆、衣裤要及时注意消毒 保护手、脚部的皮肤及衣着、被单的清洁,避免污染破溃的疹子,勤给患儿洗手,并且将指甲剪短,以防抓疹子而造成皮肤 感染 。,63,再见,64,急性出血性结膜炎,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