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34003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学生用书P104P106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无使易种于兹邑B乃属其子于齐鲍牧C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D益疏子胥之谋解析:选D。A.“易”通“施”,延长,延续;B.“属”通“嘱”,嘱托,托付; C“鞅”通“怏”,不满意。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劓殄灭之殄:绝灭B吴人怜之 怜:同情C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 习:熟悉D必树吾墓上以梓 树:种植解析:选C。习:训练,操练。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汝与吴俱亡,无益也尽与韩信B且欲有所用之也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C益疏子胥之谋犹人之有腹心疾也D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然今卒困于此解析:选D。A.和;给。B.将要;况且。C.助词,的;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都表转折。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越王为人能辛苦B子胥以为不可C此商之所以兴D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解析:选B。A.古义:经受艰苦困厄;今义:身心劳苦。B.古今义相同,都是认为。C.古义:表原因,的原因;今义:表结果。 D古义:亲自出征;今义:自己(做)。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 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隙:嫌隙B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 猜贼:猜忌,狠毒C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卒:最终D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 沮:通“诅”,诅咒解析:选D。沮:诋毁。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B。A项,动词,进谗言,说坏话;名词,谗言。B项,意动用法,以为耻。C项,“详”通“佯”,假装;了解。D项,暗中,悄悄地;没有。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吴国太宰嚭和伍子胥不和,为排除异己在吴王面前毁谤伍子胥,吴王听信谗言而大怒,派人杀了这一忠直老臣。B伍子胥因自己的计谋屡屡不被吴王采纳而怏怏生怨,还将其子送到齐国以防不测。C伍子胥是位忠直老臣,死前仍念念不忘国家,告诉门客,吴国将因太宰嚭反叛作乱而灭亡。D伍子胥被害,不仅因太宰嚭的谗言,还因吴王也开始对他产生疑心,伍子胥死,吴国百姓在江边立“胥山”祠,表现出老百姓对伍子胥的同情和怀念。解析:选D。A项,让伍子胥自杀;B项,“因自己的计谋屡屡不被吴王采纳而怏怏生怨”的说法错;C项,告诉门客,“吴国将因太宰嚭反叛作乱而灭亡”的说法错。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译文:_(2)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译文:_答案:(1)因为伍子胥的劝谏没被大王采纳,就停止劝阻,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2)就把伍子胥的尸身装进皮革制的口袋里,把它抛在江中。三、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孝公既用卫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见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去之魏,弗受,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史记商君列传节选)【注】卫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两地十五个都邑而故名。胙(zu):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赵良:秦国隐士。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而循礼者不足多多:称赞,赞扬B何不归十五都 归:回归,回到C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 捐:捐献,献出D弗受,遂内秦 内:通“纳”,接纳,收容解析:选A。B项,句中的“归”应为“归还”之意;C项,句中的“捐”应为“舍弃、抛弃”之意,“捐宾客”,意谓“去世”;D项,句中的“内”应为“送回”之意。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商鞅坚决变法的一组是()反古者不可非“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为田开阡陌封疆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宠秦国之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ABC D解析:选D。是实施新法;是赵良认为商君过于热衷掌大权;是赵良让商君多劝秦王招贤纳士。这些都与“坚决变法”无关。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公想变更法度,但又心存顾虑,商鞅援引古时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坚定了孝公的决心,于是孝公下令变法。B变法初期遇到来自上下两方面的阻力,但未能阻止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先前反对变法的天子、诸侯、平民都改变了态度,对商鞅表示嘉许、祝贺、满意。C商鞅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赵良指明商鞅处境危险,孝公一死,祸即及身,劝他不要贪恋富贵、权势,而应弃爵归田,以避祸患。D孝公死,太子即位,于是派人搜捕商鞅。商鞅被迫逃亡,但其所定之法反使自己陷入困境,没有办法他只好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解析:选B。文中没说天子、诸侯“反对变法”,且天子嘉许、诸侯祝贺的对象是孝公,而不是商鞅。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译文:_(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译文:_(3)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译文:_答案:(1)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古制而称王,夏桀、殷纣不革新旧礼却亡国。(2)新法令在百姓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来统计。(3)商鞅出逃到关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参考译文:秦孝公起用卫鞅后,想采用他的建议变更法度,但又顾忌国人非议自己。卫鞅说:“治理国家不必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制。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古制而称王,夏桀、殷纣不革新旧礼却亡国。背离古制的人不应该受到非议,而遵循旧礼行事的人也不值得称赞。”孝公说:“讲得好。”便任用卫鞅担任左庶长,终于制订出变法的条令。新法令在百姓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来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来统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法令,卫鞅说:“新法令之所以得不到很好的推行,就是因为有来自上层的人在违犯它。”于是准备依法处治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刑,于是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还将太子的师傅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迅速地奉行新法令了。新法令施行了十年以后,秦国的百姓十分高兴,没有人去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山林里没有强盗和山贼,家家户户丰衣足食,乡镇和都市秩序井然。秦国百姓中一些当初说新法令不好的人又有前来称赞新法令好的。过了三年,秦国在咸阳建造修筑了城阙宫廷,就把国都从雍地迁到了咸阳。卫鞅把若干小的村落、市镇合并起来组建为县,设置县令、县丞来管理,一共设置了三十一个县。而后又挖开原有的田路疆界,建立新的田亩制度,来使赋税公平。新法实行了四年,公子虔又触犯了法令,被卫鞅处以割鼻之刑。五年后,秦国强盛起来,周天子赏赐祭祀过的肉给秦孝公,诸侯们也纷纷前来祝贺。秦王把商、於两地十五座城邑也封赏给卫鞅,称他为“商君”。商君担任秦相十年,秦国宗室的皇亲贵戚中有很多怨恨他的人。有位叫赵良的人来会见商君,提醒他说:“你现在的危险处境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那么你为何不归还秦王赏赐给你的十五座城邑,隐居到边远的地方去浇灌田园呢,你可以不时地劝告一下秦王要重用隐居山林的贤士,收养无依靠的老人,抚养无父兄的孤儿,推介有功劳的人,尊重有德行的人,这样你就可能得到一些平安,而你如果还要贪恋商、於封地的富庶,醉心秦国的教令,积聚百姓的怨恨,那么秦王一旦舍弃他的客卿(去世)不再当政了,秦国想要收捕你的人,难道还会少吗?你的败亡之期抬抬脚就会到来!”商君没有听从赵良的劝诫。五个月后秦孝公死了,太子即位。公子虔的党徒便告发商君想要谋反,朝廷于是派遣刑吏捕捉商君。商君出逃到关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客店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颁布的法令规定,凡留宿没有凭证的客人就是违法犯罪。”于是商君只好离开秦境去投奔魏国,可是魏国不愿接受他,就将商君又送回到秦国。商君重回秦国之后,就逃到了自己的封地商邑去了。四、语言表达13(2014四川绵阳高三诊断测试)阅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弘一法师是个怎样的人。(20字以内)弘一法师艺术成就斐然,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20世纪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早年的他积极践行儒家慷慨济世的理想,曾作祖国歌,发誓“度群生哪惜心肝剖”。中年之后,他苦心向佛,精研律学,将书法当做弘扬佛法的工具,成为中国佛教律宗第十一代世祖。答:_解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认真分析该段文字,注意把握“弘一法师”的艺术成就特点和艺术发展轨迹。解答时注意关键词如“艺术成就斐然”“在多个领域开之先河”“践行儒家理想”“苦心向佛”等。答案:弘一法师是一位多才多艺、由儒入佛的艺术大师。14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文段中心,联系前后语句,在两处横线上各补出适当的语句。 _。唯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_,_;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人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赴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答案:(示例)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