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学案(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26883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学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学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学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备考与素养传统文化经典相关链接一、以“礼”“仁”为总则和核心的“德政”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谓仁者,即“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为政首先需要繁庶人口,改善民生;然后施以教化,增强国力,他承认对人欲的合理满足是“求仁”的前提。孔子认为执政者要“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尊重百姓的劳动,不浪费财物。让百姓不失农时,各尽其力,各得其所。居于上位的统治者能以“仁者”之心理国,以“仁爱之心”教化人民。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孔子主张恢复“礼”。认为“治国以礼”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精神实质。他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把“不仁”视为礼崩乐坏的主要原因。对失序之国,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正其位次。孔子劝人“克己复礼”,把“复礼”看成是“归仁”的重要前提。孔子认为君好礼则民亦好礼,人人以礼让为先,则国必治。二、为君正、为臣忠、为民信的“治世”追求孔子认为为政者首先要有正气。“正”是为政的首要前提,为国者心端行正,严于律己,百姓会争相效行,不令得治。为臣要“尽忠”,尽职尽责,奉公守法。臣之忠首先表现在不忘恭敬,失去恭敬之心,则失人臣之体。为臣还应恪尽职守,努力做事,他认为君子出仕,先要做好本职工作,敬事无倦,然后求禄,而不是把衣食俸禄放在首位。为民要“诚信”,民信则国治。孔子认为“信”为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认为人而无信,就不可以处世。孔子还倡导“举贤才”“从善如流”,提出了君子崇尚的五种美德和排除的四种恶政。五种美德为:“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种恶政为:“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子倡导德政,并非排斥法制刑罚,他认为法制刑罚能制止人民犯罪,但不能使他们产生犯罪可耻的惭愧心,教化则可以使人民知耻。三、孔子论伦理道德修养“仁”是孔子哲学中最高的德行。孔子对于“仁”的标准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说“刚、毅、木、讷,近仁”;他认为“仁”包括了恭、宽、信、敏、惠。“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处理家庭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本。做到“孝”一要合礼,二要有真情实感。不孝就是不仁。孝主要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无违,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色地顺从父母;其二是“敬而能养”,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质;其三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他要求人们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还提出了“忠恕”的道德规范,运用“恕”来行道。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义”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道德规范,一是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君臣之义”;二是要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在义利观上,孔子是重义轻利的,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孔子主张舍利求义。孔子还主张“见义勇为”,在关键时刻要敢于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孔子要求人们做到诚实不欺、讲究信用;举止要端庄严肃,为人要温厚和善。在孔子看来,要做到端庄和善,而不巧言令色,就要以“礼”来加以约束。四、孔子关于学习与教育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提倡不分长幼,不论贵贱,不分种族,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孔子把教育作为“安邦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为“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学习方面强调“温故而知新”,理解“学”与“思”的关系;方法上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五、“中庸”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在实际运用中,中庸思想主张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最高标准“中”。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中庸是变通与稳定高度统一的有机体。要注重避免“过”与“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庸思想在实际运用中还强调不可则止。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性。为此,孔子提出不可则止。如孔子主张进谏,但认为不必强谏,谏而不听,臣应适可而止或退以洁身。孔子倡导无可无不可。六、“尊天信命”的天命思想“天命”即尊天信命。孔子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他认为人的一切全在天的掌控中。人须禀持天道而行,不可胡为妄作。孔子自称“五十而知天命”,认为君子“畏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所以他认为大概只有天才了解他。孔子天命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将天道应用于人道,承担起社会责任。人之祸福,行事之成败,历史之演进,皆有一定的自然法则,此即所谓的“命也,天也”。另外,孔子赞成敬鬼神。但他对待鬼神的态度还是理智的,他对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而是主张把“务民”之事放在首位,这是他对待鬼神思想的积极意义所在。一、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君轻民贵的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他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其中最突出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人民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君主与社稷,都是为民而立的,如果君主与社稷不能尽其职,就应该更置。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准。“因先尊贤”是孟子的重要政治主张。“因先”,是指为政者当依照先朝圣王的典章制度来治国;“尊贤”,是指为政者当尊重道德崇高的贤士。因为行仁政不能单有善心善政,还必须有贤能俊杰,才能恰当地辅助君王,实行仁政。养民、教民的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的基本精神就是对人民有同情和爱心,主要体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养民:制民恒产,解决民众的衣食问题;使民以时,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取民有制,孟子反对横征暴敛、滥用民力,主张省刑罚、薄赋税,主张征收赋税应以适中适度为原则。孟子认为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坚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穷困不堪,就会冒险犯罪,主张把税率控制在能够满足民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范围内。教民:养民解决民众的经济问题,教民则是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孟子认为教民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对民众进行教化,才能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二、孟子“性善论”思想“性善论”是孟子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认为人天性善良。“性善论”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那就是有别于动物的人的社会属性。其次,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最后,“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人可以通过学习、教育等修养过程达到“舍生取义”这一向善的最高境界。三、孟子论修身“尽心知性”思想在孟子看来是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的一个必要途径。“尽心”,是指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知性”,是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尽心”是前提条件,只有做到“尽心”才有可能实现“知性”。要实现“尽心知性”,就要在“寡欲”“内省”“养气”这三方面下功夫。孟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典范大丈夫人格。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子看来,保持自我和完善人格才是理想的大丈夫。四、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尽心上)作为人生最大的乐事。孟子以培养具备“浩然之气”的大丈夫为己任。孟子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孟子要求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希望通过理顺人伦关系来固定国家关系,使统治者以善教辅善政。教育方法,如果说孔子倡导的是“启发式”,那么孟子主张的就是“存养式”。孟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人后来之所以会变得邪恶,是因为失去了原本存在的“良心”。保存“良心”和扩展“善端”,这一教育宗旨决定了孟子的教育方式是“存养式”的。一、哲学思想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持身;其绪馀,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在思辨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二、处世哲学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三、政治思想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另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四、文学思想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文章随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横生。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五、游世思想游世思想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游世思想的内涵相当复杂。庄子一方面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态度,继承了隐者传统的心情灰暗的主题叙述,就是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可是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在这样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庄子干脆把一种故意不肯负责任的游戏态度贯彻到底,不仅游戏地对待现实世界,而且游戏地对待个人生死,游戏地对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传统隐者始终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软弱的个人生存渴望被庄子戏谑地扔进黑暗的游戏世界之中。因此,在庄子游世思想中实际上隐含着一个新的主题,这就是以带有自嘲意味的自我放逐心情,来与一个黑暗的世界对抗。这里的对抗不是正面反抗,而是摆出一切皆不在乎的姿态,直视黑暗世界任何可能的恶意摆布,并且以对这种恶意摆布的戏谑的欢迎,表达对这个黑暗世界的嘲讽。游世思想这一隐蔽的主题,与寻求个人内心安宁的传统的自我保护主题,在庄子文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叙述,而是混合在同一种词句奇诡变化的叙述之中。两种主题都是真实的,可是相比之下,以彻底的戏弄姿态对抗和嘲讽的主题,更深刻地表达了庄子对人在天地之间无路可走这一绝望处境所作的回答。一、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二、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三、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四、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韩非子的政治思想继承了法家的法、术、势三种政治思想,他在之前法家论述法术、势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韩非子看到了法、术、势之间的互补关系,认为“徒法不足与自行”,三者必须结合,“不可一无”,因而在坚持“以法为本”的基础上主张“抱法处势而用术”。首先,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特别强调法在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提出的“以法为本、刑赏二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执法公平”等原则,已初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以法治政的体系。在法、术、势关系中,法处于最基础的根本地位。其次,韩非子指出了势的重要性。法、术、势相较,势处于核心地位。他认为“势”是君主治世的首要工具,贯彻法令必须以掌握权势为前提,没有势便没有了一切;权力和地位具有至高无上性,“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其一,“势”在政治中表现为“势位”。“得势位则不进而名成”,可以发号施令。他分析说“人臣之于君主,非骨肉至亲,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至于普通平民百姓则更不要说了,“民故服于势”。其二,“势”在执法中表现为“威势”。“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只要掌握了权势就能“令则行、禁则止”。他指出君主与民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具有权势,所以他认为“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势”。他告诫统治者一定要“法势合一”,明白“抱法处势则治”的道理,自觉将法和势结合起来并牢牢集权于手中,运用必要的“术”以使自己拥有最大的权威。再次,韩非子强调治国一定要讲究用“术”。“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韩非子认为,术就是君主任免、考核、奖惩各级官员的手段、方法、政治技巧与政治策略,作为最高统治者,“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韩非子主张君主要巩固自己的权势,要使臣下奉公守法以实行“法治”,就必须有一套驾驭臣下的“术”,否则难以成为天下之主。由此,法、术、势三者相辅相成,即“以术置法,以法立威,威立则令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