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鲁琼专用2018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19449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津鲁琼专用2018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京津鲁琼专用2018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京津鲁琼专用2018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分析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重点)2.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重难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的需要。(2)表现: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3)作用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思维点拨“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2汉武帝的“积极有为”(1)背景国力强盛: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潜伏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需要。1教材P8“历史纵横”反映了汉初实行的治国理论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1)治国理论:“无为而治”。(2)目的: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的秩序。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特点:糅合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2内容目的思想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3.结果: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被汉武帝采纳并付诸实行。误区警示(1)董仲舒的新儒学并非是对先秦儒学的全面否定,而是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糅合而成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2)道家最早阐述“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以神为中心,将天神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具有神权迷信色彩。2在教材P9“资料回放”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其目的和实质是什么?提示(1)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目的: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实质:是一种思想专制,为国家统一服务。3如何理解“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思想?提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思想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天人感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限制君权的作用。三、儒学成为正统1措施(1)政治方面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2)教育方面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汉武帝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大大提高了儒学地位。汉武帝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汉武帝兴办太学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使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结合在一起,成为以后中国古代教育的最大特点。5观察下面一组文物图片,从中反映出汉代教育哪些信息?这对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汉代熹平石经“五经”书影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提示(1)信息: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在教育方面,推广儒学教育,“五经”成为学校的教科书。(2)影响: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主题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教你读史史料中划线部分是关键信息,主张用儒家思想来教化民众,实现思想“大一统”。问题思考(1)史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提出的哪些思想主张?答案政治大一统是历史的必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思想上统一。史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春秋繁露教你读史主张阐述了天人关系,指出:天子受命于天;要求老百姓要服从君命;主张君主要顺应天意。问题思考(2)史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答案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要求:百姓服从君命;天子治国要顺应天意,服从天命。2新儒学的影响史料它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制的需要,编造了“天人感应”的政治理论;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适应维护和延续统一国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主张等。问题思考史料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案巩固了大一统,加强了君主专制,抑制了土地兼并,稳定了统治秩序。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形成看:新儒学继承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融合儒家、阴阳五行家、道家和法家等各家思想为一体。(2)从内容看:新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外儒内法,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3)从特色看:以神权限制王权,带有神学倾向。(4)从目的看: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哲学。(5)从实质看:儒学独尊,思想专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记知识纲要背核心术语1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1汉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B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C道家理论的发展完善D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答案B解析汉初经济困难,需要恢复经济,所以汉高祖刘邦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但面临着王国问题的威胁,所以要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可以看出,这一变化是出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故选B项。2“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段材料所体现的思想是()A仁者爱人,缓和社会矛盾B分封诸侯,维护等级秩序C君权神授,维护君主专制D物皆有理,遵守“三纲五常”答案C解析本题关键信息“天子受命于天”及“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指出一切源自天,并且强调君臣关系,因而选C项。3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下列表述符合董仲舒新儒学基本特点的是()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具有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继承了荀子的“天人感应”观A BC D答案A解析符合新儒学的主要目的;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所以带有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符合题意;体现了董仲舒新儒学在内容上的特点;说法错误,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与“天人感应”观不同。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二河北衡水市两县争抢“董仲舒”:关于“董子故里”的争论,缘于董仲舒的故乡在河北衡水市景县、枣强两县的交界地带一说,普遍的说法是,董仲舒是现今景县董故庄村人,然而,董仲舒的石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则在与董故庄村相邻的枣强县旧县村,两县学者引经据典,各执一词。两县政府还围绕着“董仲舒”大搞文化投资,两县也很注重对自己境内董仲舒遗迹的保护,两县学者极力发掘“董仲舒文化”。有学者指出,河北衡水市景县、枣强两县对“董子故里”的争论,体现了两县政府对文化的重视,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董子文化”的保护和发掘极具意义。(1)材料一体现了史学界对董仲舒的两种不同评价,你比较同意上述哪一种看法?为什么?(2)董仲舒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以至于河北衡水市两县争抢?答案(1)如果同意积极影响,可从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体系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和加强中央集权起了重要的作用角度分析。如果同意消极影响,可从儒学长期独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角度分析。(2)董仲舒是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一、选择题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A墨家思想 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 D儒家思想答案C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2汉代政策从“无为”转变到“有为”的原因是()A“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B“约法省禁”“废除烦苛”“减田租,十五税一”C“汉兴七十余年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D“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答案C解析汉代政策的转变主要是因为经济恢复,社会发展。汉初,由于战争破坏,经济残破,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即实行“无为”政策;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经济繁荣,西汉面临加强中央集权的任务,所以从“无为”转变到“有为”,故答案为C。3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家学派思想C趋向于“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特点;“以教化为大务”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特点;“正法度之宜”体现了法家思想的特点。由此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糅合了多家学派的思想,故选B项。4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答案B解析材料认为,秦汉以后儒学吸收其他学说的精髓,加以融合,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秦汉以后,儒学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得到丰富和更新,故B项正确。5“礼教始行,源溯春秋,谁挈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挈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可知是董仲舒。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6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A“大一统”理论 B“罢黜百家”C“天人感应” D“仁政”思想答案C解析“天有四时,王有四政”体现了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从而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7“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答案C解析材料宣扬“天人感应”学说,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提醒君主遇到灾害怪异时要及时调整政策,否则会有丧邦失国的危险,故C项正确。8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对策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表明他主张()A“百家争鸣” B削平诸侯王C颁布“推恩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D解析材料中董仲舒认为诸子百家不同的观点不利于思想的统一。因此,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9(2017长春高二检测)汉武帝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A实现思想的大一统B便于与民休息,社会稳定C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尊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答案C解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目的是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选C。10(2018兰州模拟)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衰微B黄老之学被推崇C儒学正统地位确立D程朱理学盛行答案C解析通过“从汉代起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可知,其形成的思想条件是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故C正确。11“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最能够体现这句话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C“春秋大一统”D“三纲五常”答案B解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把儒家思想神秘化,带有了某些神圣的宗教化的特征,为皇权披上了神秘的色彩。A、C、D三项不能体现这一特征。12(2017宣城高二检测)儒学在西汉时期之所以能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是因为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汉武帝的重视顺应了当时经济残破的形势A BC D答案A解析“经济残破”不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排除,与史实相符,故选A。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指董仲舒)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材料二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汉武帝的什么观点?材料二说明了什么?(2)有人认为,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答案(1)肯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说明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地位大大提高。(2)不正确。因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经济和政治所决定的。儒学获得正统地位,根本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儒学获得正统地位的重要原因。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思想的核心。(3)材料表明,自战国到西汉为了实现思想统一进行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天人感应”“君权神授”。(3)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目的: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以实现或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