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北洋军阀的统治单元小结学案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17156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北洋军阀的统治单元小结学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北洋军阀的统治单元小结学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北洋军阀的统治单元小结学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 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北洋军阀的统治单元末 查漏补缺提能增分戊戌变法VS辛亥革命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解析:选A由材料“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可知,康、梁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2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这里说的“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A辛亥革命使中国开始了全盘西化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辛亥革命将传统文化彻底击败D辛亥革命使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解析:选B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促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材料中“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迈出了民主政治关键性的一步,故B项正确。深化提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1)相同点历史背景: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目的:都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领导阶级及其特点: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都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又有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最终结果及其原因: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2)不同点政治主张:领导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保留皇帝。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手段及性质:戊戌变法靠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采取自下而上的武装斗争,是比较完整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果也有不同的一面:戊戌变法半途夭折,完全失败,变法法令被废除。辛亥革命毕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取得了很大成功。预备立宪110周年晚清政治近代化 3.下表为清末立宪进程概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年份民间清廷1906立宪派积极宣传立宪,要求迅速加以施行宣布预备立宪1908各省政团纷纷上书请速开国会定以九年为实行之期1910各省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进京请愿许三年后开设国会A立宪派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B民众普遍参与清末民主运动C立宪风潮客观推动了革命形势D清政府积极推动立宪的进程解析:选C立宪派采用的是“积极宣传”“上书”“请愿”等有节制的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立宪派的活动,没有反映民众的参与,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立宪派呼吁的立宪、开国会,最后却是个“皇族内阁”,导致立宪派与清政府离心离德,故C项正确;清政府立宪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消弭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本身是被动的,故D项错误。4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B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C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D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解析:选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前,故A项排除;根据材料“朕不知”“朕不觉”等信息表达了皇帝对清末立宪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浑然不知,故B项排除;“官吏的腐败”是材料信息的片面概括,故C项排除;根据材料“官绅或藉为网利”“权豪或祗为自便”“怨积于下”“祸迫于前”,清末立宪激化了官绅豪强与底层人民的矛盾激化,故D项正确。深化提能清朝最后10年,是中国由专制向民主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外力的压迫和国内要求变革的形势,清政府在19011911年对社会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被称为清末新政。在清末新政中,最重要的是日俄战争后的政治改革,即19051911年的预备立宪。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二是设立议会;三是实行地方自治。清末的“预备立宪”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它的意义仍然重大,它是中国二千年封建与专制制度第一次向“宪制”的过渡,是中国封建与专制社会的第一次“政治改革”,也是中国封建与专制向“宪制”的第一次“和平过渡”。清末新政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各种体制的改革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必然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的变化,从而导致传统社会的全面解体。清末新政在经济、教育、军事及政治各个领域的社会制度均发生或开始发生全面、系统的变革,对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随着政府中的官制改革、司法改革以及创办的新机构、废科举等各项措施的制定并付诸实行以及皇权在逐渐觉醒的民权意识冲击下被迫接受了法律条文的限制、咨议局得到设立并开展活动等等,这就在封建专制政体上凿开了一个民主政治缺口,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正在向君主立宪制度转变。清末新政超越了诸多禁忌,冲破了几十年来束缚晚清现代化发展的“中体西用”的阻碍,继续沿着维新变法的道路前进,开始对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组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嬗变与分化,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使中国社会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为民国初期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文化自信新文化运动5.1941年蒋介石在其著作中指出“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其意图是()A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弊端B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C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反对民主科学厉行文化专制解析:选B1941年,属于抗战相持阶段,蒋介石论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从抗战角度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6胡适在倡导“整理国故”运动时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表明胡适()A认为传统思想文化没有系统化B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D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解析:选B根据材料“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胡适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故B项正确。深化提能新文化运动与文化自信都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发展开辟道路, 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创造条件。文化自信与新文化运动都是推动理论创新的源泉, 理论创新来自于最基本的实践, 也来自中华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是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创造条件, 而文化自信为中国共产党更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二者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 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唯物史观角度清末新政7.清末官商合办的电报局,发起时多赖商人踊跃入股。1908年,政府将其收归官办时,以商人收利已久、应减价报效为由,将股票收购价格从商人提出的每股290元,酌定为150元。据此可推断()A清末新政成为洋务运动的翻版B发展官营企业成为各界的共识C产权意识的滞后制约新政成效D政府厉行抑商的政策一以贯之解析:选C依据题意可知清末政府官商合办的电报局在收归官办时,对商人持股减价收购以报效朝廷,说明当时中国产权意识非常薄弱,制约了官商合办企业的发展,不利于新政的推行,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8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这一情况说明()A科举制的废除有其必然性B预备立宪适应了时代潮流C中国教育完成近代化转型D清朝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解析:选C材料主要反映1905年我国近代交通和政治机构的设置等需要新式人才,这样新式学堂急剧增加,从而说明中国教育完成近代化转型,故选C项;A、B、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深化提能辩证地看待清末新政1积极方面(1)经济上,新政时期颁布了中国第一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经济法规,实行了经济自由的政策,并且奖励实业,有利于推进中国经济的近代化。(2)教育上,新政废除了1 300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从而为教育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石。(3)军事上,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军和开办警政。从新军的编制来看,新军已经是一支接近于近代化的军队,编练新军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重要阶段。2消极作用(1)从改革的目的来看,清末新政具有明显的王朝自我拯救以及消弭革命、取悦列强的意图,“自强雪耻”是清末新政的一个根本内在动因。(2)从改革的实际效果上来看,改革不仅没有实现王朝自救,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对北洋军阀统治的认识观点一:北洋军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传统观点认为北洋军阀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对内独裁,民众生活困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观点二:北洋军阀时期孕育着中国社会的新曙光。北洋军阀统治从1912年开始,到1928年结束。北洋军阀曾是历史书中的白脸奸臣,但随着如今民智渐开,重新引发民间的热议。在军阀二字的掩盖下,隐藏着一颗颗“爱国”“自强”“尊师”“西化”的心。典题印证9(2015全国卷)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解析:选D材料“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反映了当时中国处在大分裂时期,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局面出现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10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系根据清末各商会所商讨拟订的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由农商总长张謇邀请原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再交付国会议决公布。这表明北洋军阀政府()A重视经济立法程序的规范性B成为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代表C经济立法借鉴清政府的经验D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解析:选A材料中“北洋军阀政府颁布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经济立法时,“复加审视”“再交付国会议决公布”,可见重视经济立法程序的规范性,故A 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断北洋军阀政府经济立法维护的特定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材料中经济立法借鉴清末各商会,而非清政府的经验,故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北洋军阀政府经济立法的目的,故D项错误。深化提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新曙光传统观点认为北洋军阀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反动卖国的军阀集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然而这一时期又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经济上初步建立现代经济法制体系。颁布发展工商业的经济法规,鼓励利用外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外交上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后来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赎回胶济铁路。表现出了妥协与抗争的两面性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社会生活上“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教育上推进教育的改革发展考法(一)纵向贯通视角考“传统文化的定位、发扬”为何考时政热点(周年纪念):如2020年是同盟会成立115周年,新文化运动105周年等等,涉及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思想理念、当代价值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学研究新成果: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革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历史节点,有着复杂的层面和巨大的意义。百年之后,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再认识、再评估,意义非凡。学者们探讨了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阐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如何定位、发扬,深化了对文化现代化、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发展如何在多元性中保持主体性等问题的认识,尤其是关于“新文化”为何在中国未能成为主流文化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考什么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近代的思想演变;当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必备知识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西学东渐,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习近平用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宋白鹿洞书院学规的内容主要有“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摘自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材料二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如人身然,官体之有左右也,呼吸之有出入也,骨肉之有刚柔也,若相反而实相成。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派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北京大学与宋代白鹿洞书院教授的内容,并分析两种内容出现的社会背景。(12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白鹿洞书院明理修身的方法和北京大学的办学方针,分析两者对儒学的影响和在当代的价值。(13分)析题要全面第(1)问,宋代白鹿洞书院教授的内容,通过材料一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对儒学思想的贡献可以得出是理学、三纲五常和“存天理,灭人欲”等内容;根据所学可以分析得出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当时北京大学教授的内容,由材料二信息可判断为新文化运动时期,根据材料“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是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社会科学知识;其时代背景,可以联系所学从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回答。第(2)问,白鹿洞书院明理修身的方法,可以依据材料一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信息分析得出。北京大学的办学方针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教材知识来回答。对于理学的影响和在当代的价值,可以从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学习方法的角度去回答;“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影响和当代价值可以从对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作用,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冲击和学生学习思考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来回答。答题要规范(1)内容:北京大学主要教授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体现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社会科学知识;(3分)白鹿洞书院主要教授“仁”、三纲五常、理学等儒学思想。(3分)背景:宋代朱熹等人吸收佛、道思想,创立新儒学理学,宋代加强君主专制需要控制思想;(3分)西方文化进一步传入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逆流。(3分)(2)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分)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1分)影响:形成了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使其在南宋以后一直居于统治地位;(3分)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彻底批判了儒家思想,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3分)价值:为现代学生的学习提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2分)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2分)考法(二)横向关联视角考“近代中国与西方民族主义的比较”为何考学术热点:学者们对于辛亥革命与清末新政关系的讨论,对于辛亥革命民族民主革命性质的讨论,对于辛亥革命为何成功很快、代价很小问题的讨论,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也将辛亥革命史研究带入了新的境界;核心素养:唯物史观下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应从正确的角度出发,运用全面、客观、正确的评价方法,站在历史的新高点上并以唯物辩证法对其进行分析。辛亥革命有其未能实现革命目的的一面,但它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开启了民主主义,对我国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人文伦理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考什么探究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探究三民主义和临时约法的时代价值;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欧洲民族主义的发展以及欧洲民族主义对亚洲的影响。必备知识辛亥革命发生的政治、经济、思想、组织等方面的原因;三民主义的内涵和临时约法内容和意义等;现代化史观下辛亥革命的评价等;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德国的三次王朝战争等。 典例(2017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析题要全面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法兰西民族的成员是平等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人民主权”“平等”“免除侵略”“民族解放”等回答相同之处;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信息“专制王权”“可以没有国王”“反帝国主义而已”等回答不同之处;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要矛盾不同等方面指出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答题要规范(1)作用: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2分)君主专制被推翻;(2分)等级制度被废除;(2分)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2分)(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3分)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2分)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2分)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5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5分)热点聚焦近年来,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研究历史,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成为学术研究的方向之一。通过挖掘生活变迁的史料来展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叙事机制,深刻触及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其影响触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典例(2017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12分)本题要求自拟论题,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以下三步:第一步,精析材料,提炼观点,找准适合自己论证的角度;第二步,回归教材,联系所学,依据观点检索所需史实;第三步,亮明观点,组织论据,采用规范格式作答。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可结合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从农民阶级、开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等阶层救亡图存的史实得出论题“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曲折”。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可结合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观点,即西方殖民扩张虽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社会转型,由此可得出论题“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可结合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抗争探索,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史实,得出论题“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地探索救国之路,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一、主流观点角度人人笔下有,我比他人亮一点论题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曲折。(2分)理由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虽然没有实践,但是促使中国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虽然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开启了中国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实行戊戌变法,虽然结果失败,但是促进中国的思想解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进行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中国政治近代化;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促进中国的思想解放。(8分)总结由此可知,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曲折,但是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进步起了重要影响。(2分)二、唯物史观角度他人想到未必做到,我比他人高一点论题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2分)理由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灾难,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也给中国带来近代化的机遇。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曲折发展。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动摇,维新运动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文化上,封建思想受到冲击,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生活习俗上,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发生变化,出现简约文明婚姻等。中国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8分)总结总之,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加速了中国由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2分)三、求异思维角度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论题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地探索救国之路,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 (2分)理由明清之际,中国衰落,西学东渐之势渐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中体西用”成为主流。但后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的失败使后继的先进的中国人再次觉醒,进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来完成任务,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8分)总结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列强竞相侵略中国,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地探索救国之路,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思想文化,探索的主体,由资产阶级而至无产阶级,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