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理论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389297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7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理论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发展心理学理论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发展心理学理论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理论,1,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发展观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发展观第三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第五节 现代认知学派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第六节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2,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核心思想:性本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发展观 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3,(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以“性”为划分依据,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下面五个阶段:(1)口唇期,01岁;吸吮本能(2)肛门期,13岁;(3)前生殖器期,36岁;亲子依恋(恋母情结)(4)潜伏期,61l岁;平静时期(5)青春期,从1113岁开始。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 在上述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分别与当时性生理的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的。,4,(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考虑社会文化因素,认为心理上的变态是属于一种不适应,是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失调,要克服这种失调,也要依靠心理社会经验。,5,个体发展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儿期,02岁。 任务:满足生理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即怀疑感。第二阶段,儿童早期,从24岁。 任务: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学前期,从47岁。游戏期 任务: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6,第四阶段,学龄期,从712岁。 任务: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青年期,从1218岁。 任务: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第六阶段,成年早期,从1825岁。 任务: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第七阶段,成年中期,从2550岁。 任务: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第八阶段,成年晚期,从50死亡。 任务: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7,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8,50岁 智慧贤明25-50岁 关心品质18-25岁 爱的品质12-18岁 诚实品质7-12岁 能力品质4-7岁 目标品质2-4岁 意志品质0-2岁 希望品质,9,该理论考虑了生物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认为个体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 该理论的核心进步是把整个心理过程的重心从Freud的 本我过程自我过程; 非意识 意识 先天本能现实关系 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10,同一性:是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重要方面前后一致的及较完善的意识,也就是以个人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与协调一致。自我同一性:是两种自我(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统一。现实自我通过改变达到理想自我;理想自我通过修正与现实自我统一。同一感:个人内部和外部的整合和适应之感;同一感混乱:内、外部之间不平衡和不稳定之感。如“我掌握不了某些生活”退学、辞职,青少年犯罪,反社会。,11,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的突出特点:不承认意识的存在,只承认人的行为。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人的心理本质是行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只是行为的组成因素。 刺激(S)反应(R)。心理发展的核心观点: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1)否认遗传的作用(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3)儿童的情绪是后天习得的,12,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更强调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反射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强调对行为的强化第一,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第二,强化使行为不至于退化。第三,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类,并认为这两种强化作用的效果都是改变行为反应概率。第四,及时强化有利于某种行为的巩固和发展。(二)将行为主义的理论应用于实践1.育婴箱2.行为矫正3.辅助教学机,13,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三元交互作用: 人、行为、社会 人行为 社会 班杜拉的理论是新行为主义的理论.理论的实质: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行为.,14,(一) 观察学习 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儿童就是在这种观察学习和自我学习中发展起那些符合社会准则的行为。(二) 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社会学习指任何一个社会团体都是用其认可的方式去引导它的成员按某种行为去行动。,15,1.攻击性:攻击性行为的习得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结果。 ,2.性别角色的获得,3.亲社会行为,喔!我是男人?,16,评述: 班杜拉的理论虽然承认认知因素,但没有对其进行充分探讨,而是偏重于行为研究。因此,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基调上来说还是行为主义的。,17,第三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一、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经验促进了人类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18,二、阐明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标志和原因,人类心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第一,人类心理的发展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 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第二,语言符号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不断内化的结果。,19,三、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 最佳期限就是指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四、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教学的目的就是激起和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通过教学使学生将人类的经验内化为自身的财富。 言语的发展在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于言语符号,儿童心理活动的内化方得以实现。,20,第四节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理论特色: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 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二,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划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 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21,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 心理发展实质是主体以客体环境的适应。 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他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22,同化: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平衡: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是潜藏在个体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因素。 平衡不平衡平衡。 儿童就是在这种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中,实现了智力的发展。 克服不平衡状态有三种基本途径:忽略、同化、顺应,23,儿童智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儿童自身中。 儿童智力发展之所以具有主动性,是由于智力结构本身只有活动的性质。 儿童智力发展具有内在主动性好奇心,构成了儿童发展的内在动力。,24,二、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做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 儿童智力发展的建构性特点: 客体只有在被主体结构加工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智力结构。 现实是主体依据已有的思维图式对环境信息进行的建构。,25,三、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儿童智力发展阶段性理论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第一,各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 年龄特征。第二,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 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只有质的差异。第三,前后两个阶段有一定的交叉。第四,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第五,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26,提出与感知运动图式、前运算图式、具体运算图式及形式运算图式相对应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27,1、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 (01个月时,吸吮反射、抓握反射等) “客体永久性”: 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他知道它并非不存在。 (912个月),28,0-6个月是感知觉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1.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视觉刺激物可以促进儿童感知觉能力的发展2.音乐刺激可以促进孩子听觉能力的发展3.听觉的发展包括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4.已有了深度知觉5.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味觉: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表现对味道的反应。,29,2、前运算阶段: 特点:符号性(表象符号延迟模仿;语言符号)直觉性的、非逻辑性、自我中心(三座山实验)泛灵性(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性(知道AB 但不知道BA)未掌握守恒 一样长 不一样长,30,31,3、具体运算阶段 符号性和逻辑性,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达到了思维上的守恒性和可逆性。,32,数目守恒(67岁),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A A B B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33,物质守恒(78岁),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A与B一样大小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34,长度守恒(78岁),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A A B B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35,面积守恒(89岁),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36,重量守恒(910岁),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37,体积守恒(1213岁),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 () () A 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 “高一些”或“低一些” (不守恒) “一样高” (守恒),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上升到一样的高度。,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准备放入水中,38,4、形式运算阶段 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具有了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能够提出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39,四、皮亚杰学派新进展 1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 2提出了儿童思维发展可以被加速的观点 3对皮亚杰的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理论提出质疑 4提出对儿童心理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意见 5提出应重视应用研究,40,第五节 现代认知学派的理论(补充)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的主要特点:1、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不是专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是专注于儿童是如何表征、加工及转换信息的;2、强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精细分析;3、强调儿童认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主体不断的自我调节过程实现的;4、强调精细的任务分析是了解儿童认知活动的关键。,41,一、关于认知结构的观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对结构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认知结构(Flavell)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是由认知结构本身的变化所导致,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之功能的不断被激活、工作有效性不断提高、结构中各元素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不断提高而逐渐实现的。,42,斯腾伯格(Sternberg)智力结构三成分理论 认知结构: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操作成分:执行具体的加工过程,还具有编码、联系、反应职能。知识获得成分:选取问题情况中的有关信息,忽略无关信息,并将新信息与记忆库中所储存知识相联系,其中包括信息的获得、提取和转换三个环节。 三种认知成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儿童的认知发展正是这三种成分反复相互激活的结果。 认知能力的发展不是认知结构本身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是构成认知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不断取得协调一致工作效果的渐进过程。,43,二、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机制的观点 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的加工系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每种加工系统都有其自身的变化机制。要对不同的认知过程的变化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了解儿童每一种认知能力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例如, 凯斯(Case)提出了一种与儿童认知加工的效性相关的变化机制。 个体的心理区域分成储存空间和操作空间。 储存空间:储存信息的空间范围和储存的信息容量; 操作空间:进行具体的认知操作时所需的空间。 随着个体储存空间的逐渐增大和操作空间的逐渐缩小,儿童对信息加工的能力便获得了提高。 与信息加工有关的心理空间的变化是构成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之一。,44,三、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观点 虽然有些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也承认儿童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如凯斯),但大多数人更强凋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平衡性。 儿童对不同信息的加工组织和解释是依据不同的原则进行的,其水平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儿童在不同的认知领域的认知表现会具有差异性。 用水平来描述儿童认知发展的渐进性比用阶段来描述突变性似乎更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际。,45,四、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条件的观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更强调教育和训练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认为教育和训练的具体功效主要体现在对儿童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上。他们将教育训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进行如下的表述: 教育、训练(包括成熟的作用)元认知的发展具体认知能力的发展。,46,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的认知,它是以认知活动本身为认识对象,以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的认知。包括三个基本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47,第六节 朱智贤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不论遗传还是生理成熟,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它只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和教育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而且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48,(二)儿童心理发展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是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则是促进这个内部矛盾产生和不断运动的条件。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那些外因决定的。,49,(三)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教育 领会(掌握知识和经验) 发展向儿童提出的教育上的要求应该既高于儿童的原有水平,又是经过他们努力后能够达到的,这种要求最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四)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质的变化就体现在年龄特征上,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仅具有稳定性,而且也具有可变性。在同一个年龄阶段中,既有本质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又有个体间的差异性,即个别特点。,50,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一,认为人的心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下的自组织系统。同此,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要考虑到心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第二,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要系统使用各种方法,可将不同的研究于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系统处理研究结果,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使用。 第四,在对儿童进行认知因素或非认知因素的研究时,都同时要注意到另一面的影响。,51,三、强调儿童心理研究的中国化 由于生长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中国儿童在心理发展上肯定会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具体研究时,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理论和方法,而应该在了解世界儿童心理发展共同规律的同时,也考虑到我国儿童自身的特点。,52,思考与练习,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