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53666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4.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江苏考试说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郡国并行制;(2)选官制度;(3)三省六部制;(4)行省制。,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知识点一郡国并行制,知识点二三省六部制1.内容,(1)三省: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2)六部: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省,尚书省,2.影响,(1)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保证了的独尊。(2)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相权,皇权,知识点三行省的设置,1.创立:元代创立的以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中书省,2.内容,(1)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另有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2)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3)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路、府、州、县,3.影响,(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成为中国的开端。,省制,知识点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2.察举制,(1)含义:由官吏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2)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为基础选官。(3)评价:从考选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性特征。,察访,九品官人法,3.科举制,世家大族,文化素养,重学,公平公正,考向一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的表现、特点及趋势,史料研读,史料一(汉代)汉哀帝语:“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史料二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1.史料一信息“朕之不逮”指皇帝所不及之处,揭示出汉代丞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避免皇帝决策失误。这也进一步说明秦汉时期,君主的权力还受到了相权一定程度的制约。2.史料二反映出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1.依据史料一、二,分析从汉至元,君主专制演变趋势怎样?,提示:从汉代开始,皇帝通过削弱、限制、分割宰相的权力,不断强化皇权,削弱相权。,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推广的积极作用。,提示:减少行政决策的失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史论归纳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君主专制制度: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2)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通过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对地方的控制愈加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使地方势力无法与中央对抗。(3)选官制度:注重选拔方式的多样化,注重文化考试与品行考察的结合。,命题分析,考法1从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角度命题。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同时也体现了“皇权下的民主”。解题时需理清三省的职责及运作程序。考法2从官僚体系演变的角度命题。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源于魏晋,形成于隋唐,基本为后世王朝所沿袭。解题时注意结合三省六部下长官的变迁及职权的变化来分析。,考法3从逆向思维角度命题。三省六部制设立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但是按照三省的运转程序,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命题人往往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命题。解题时务必摆脱惯性思维,根据材料主旨来分析。,1.(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解析由题干材料“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可知“违制”主要指皇帝背离了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门下省负责政令审核,故B错误。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故C错误。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皇帝并没有违背。答案A,2.(2017江苏盐城模拟)唐代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是古代杰出谏官的典范。他“事有必犯,知无不为”,即使是李世民签署下由中书省发到门下省的敕书,如有逾礼,他也敢面折廷争,予以驳回。这反映出当时唐朝行政机制的特点是(),A.皇权专制B.宰相专权C.分层决策D.三省分权,解析三省分权是指三省权力的相互制约。材料“如有逾礼,他也敢面折廷争,予以驳回”体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故D项正确。答案D,考向二封建国家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表现、特点及趋势,史料研读,史料一(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史料二元史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1.史料一信息“私恩裂地”是指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决了汉初分封的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2.史料二信息“凡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反映出行省具有地方上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与都省为表里”表明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元朝通过创设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1.依据史料一,分析封建国家地方管理体制演变的特点。,提示: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中央集权逐步强化。,2.元代行省制的创立,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走向完善的标志。综合以上史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演变的认识。,提示: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但地方完全失去独立性,绝对服从中央,不利于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史论归纳1.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1)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对地方的控制日益严密。(2)中央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2.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造成的消极影响,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使地方官吏缺乏执政的积极主动性,难以进行有效管理。,命题分析,考法1通过古代行政区划的变更,考查古代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特点。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路线由郡、县到州、郡、县,再到道(或路)、州、县,最后行省、路、府、州、县。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特点是通过多层次管理,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考法2从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考查古代中央集权的总体趋势。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如行省、路、府、州、县;通过分权,如宋代的知州、通判、转运史等,分割地方长官的事权,使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力逐渐加强。,1.(2011江苏单科,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解析A项不能从材料反映出来,也不符合行省制的特点,排除。元朝行省的行政长官完全由朝廷任命,权力受中央的控制,故C、D两项有误。“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表明元代的江浙行省获得了“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的紧急事务处置权。故答案为B项。答案B,2.(2010江苏单科,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解析根据题干中“时有叛国而无叛郡”,可知此“时”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并且此“时”出现了王国反叛中央的问题,由此判断B正确。A、C、D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都不符合这两个史实。答案B,考向三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先秦)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史料二(汉代)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史料三科举制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1.史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说明先秦推行的是世袭选官制,但并不能选拔出真正为国所用的人才。2.史料二“德行”“学通”反映出察举制下选拔官吏把道德、品行、才学作为举荐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选拔出一批有才能的官员,但由于教育的不公平,真正的寒门子弟并没有被选中的机会。3.史料三“扩大了、冲破了”指出了科举选官的范围、标准的变化。“开放性”指的是科举选官原则的变化,也反映了官吏的来源基础扩大。科举制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1.依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官制、察举制选拔人才的弊端。,提示:世官制与察举制都是以官举士,选拔权并不在百姓手中,难以选拔出真正的人才。,2.伏尔泰认为:科举制“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据此并综合以上三则史料,分析科举选官的积极作用。,提示: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史论归纳,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命题分析,考法1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都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解题时注意从文明史观角度理解不同选官制度的内涵。考法2从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角度命题。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趋向公平、公正。解题时需注意区分不同阶段的特征。,考法3从社会阶层的变动角度命题。科举制的开创,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它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为普通百姓提供了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变动。如“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解题时需根据材料获取关键信息来解答。,1.(2016江苏单科,6)“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B项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A,2.(2011江苏单科,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解析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士族子弟所占比重过大,而寒素及小姓子弟所占比重太小,这一方面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各阶层,另一方面说明其还不完善,故D项正确;A项本身表述有误,唐代科举制是为扩大官吏来源而设,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有较大进步,故B项错误;科举制与前代选官制度相比,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C项错误。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