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815150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7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选择题1. 关于组成细胞的分子及细胞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A. 糖类是细胞内的主要的能源物质,所以糖类不会用来组成细胞的结构B. 无机盐在细胞中多为离子状态,进出细胞都为主动运输C. 水是生命之源,水在细胞中即能参与众多化学反应,也能参与细胞的结构的组成D. 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不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糖类是细胞内的主要的能源物质,但糖类也会用来组成细胞的结构,如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蛋白就是由糖类和蛋白质结合而成,A项错误;无机盐在细胞中多为离子状态,进出细胞的方式不一定为主动运输,如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的钠离子内流为协助扩散,B项错误;水是生命之源,在细胞中以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自由水在细胞中能参与众多化学反应,结合水参与细胞结构的组成,C项正确;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D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分子及细胞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2. HSP是机体细胞受高温刺激后合成出的一类热休克蛋白。该蛋白可发挥如图所示的作用,以保护机体细胞不受破坏。图中HSP所起的作用是A. 促进肽键的形成 B. 抑制氨基酸脱水缩合C. 促使肽链形成空间结构 D. 维持蛋白质结构稳定性【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HSP能促进多肽链转变成蛋白质,即促使肽链形成空间结构,所以C正确,ABD错误。【考点定位】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3. 在人体细胞内,一般都能进行的是A. 核苷酸合成核酸B. 蔗糖分解成2分子葡萄糖C. 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D. 氨基酸合成胰岛素【答案】C【解析】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不进行核酸的合成,不能合成蛋白质;蔗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所有细胞都可以进行。选C。4.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纤维素组成的细胞骨架与细胞形态的维持有关B. 线粒体与有氧呼吸过程中CO2和H20的产生有关C. 内质网上核糖体合成的性激素与第二性征的维持有关D. 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和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蛋白质组成的细胞骨架与细胞形态的维持有关,A项错误;在有氧呼吸过程中,CO2产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H2O产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B项正确;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因此内质网上合成的性激素与第二性征的维持有关,C项错误;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D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5. 下列有关局尔基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在根瘤菌细胞壁的形成过程中,不需要高尔基体直接参与B. 在抗体的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基本不发生变化C. 高尔基体是一个在动植物细胞中都存在但功能有差异的细胞器D. 高尔基体与细胞内的氨基酸脱水缩合有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瘤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高尔基体,因此在根瘤菌细胞壁的形成过程中,不需要高尔基体直接参与,A项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由内质网进行初步的加工,而后内质网膜出芽形成囊泡,包裹着加工后的蛋白质运往高尔基体,囊泡膜与高尔基体膜融合,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高尔基体膜出芽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运往细胞膜,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将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所以在抗体的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基本不发生变化,B项正确;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植物细胞内的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因此高尔基体是一个在动植物细胞中都存在但功能有差异的细胞器,C项正确;细胞内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发生在核糖体中,与高尔基体无关,D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6. 有两瓶酵母菌培养液,A瓶中含有32P,B瓶中含有35S,将两份酵母菌分别置于A、B两瓶中培养一段时间,则在A、B瓶中都会带上放射性的细胞结构包括染色体 线粒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核糖体 细胞膜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32P可能参与合成构成磷脂、DNA、RNA、ATP等化合物,35S可能参与合成某些蛋白质,所以凡是需要前面这些化合物组成的细胞结构都会带上放射性。染色体中有DNA和蛋白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等都有磷脂和蛋白质,核糖体中有RNA和蛋白质,所以都会带上放射性。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基本结构的化学组成。意在考查学生所学知识要点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7. 用相同的完全培养液,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在二者的吸水率几乎相同的情况下,72 h后原培养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发生了如下表所示的变化(表中数据为72 h后溶液中1分离子浓度占实验开始时的百分比)。分析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K+Mg2+Ca2+SiO44-水稻17.010511719.5番茄19.18559.6118A. 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B. 与番茄相比,水稻对SiO44-需要量大,对Ca2+需要量小C. 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D. 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答案】D【解析】72 h后溶液中同种离子浓度占实验开始时的百分比不同,说明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A项正确;72 h后水稻培养液中SiO44-离子浓度占实验开始时的百分比下降,Ca2+离子浓度占实验开始时的百分比上升,说明水稻对SiO44-需要量大,对Ca2+需要量小,同种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B项、C项正确;表中数据不能说明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D项错误。8. 下图为哺乳动物红细胞运输葡萄糖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线粒体外膜上也存在该种载体蛋白B. 载体蛋白构象的改变不需要消耗ATPC. 葡萄糖的运输方向两侧的浓度差D.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方式与此不同【答案】A【考点定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名师点睛】知识拓展:探究物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物质种类运输方式方向载体蛋白能量实例小分子物质被动运输自由扩散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要不需要水、O2、CO2、甘油、乙醇、苯等协助扩散由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不需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主动运输由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需要无机盐离子、氨基酸等大分子物质胞吐胞吞由膜内到膜外不需要需要分泌蛋白等由膜外到膜内不需要需要变形虫吞食绿脓杆菌9. 下图曲线表示完全相同的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置在a、b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实验可选取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来进行B. 若b溶液的浓度稍增大,则曲线中B点右移C. 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由于a、b溶液浓度不同导致D. 6min时取出两个细胞用显微镜观察,均可看到质壁分离现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含有中央液泡,其内的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可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A项正确;若b溶液的浓度稍增大,则细胞失水速率加快,失水量加大,A点上移,重新吸水所用时间延长,B项正确;处于a溶液中的细胞的失水量随着处理时间的递增不断增大,说明a溶液中的溶质不能被细胞吸收,细胞一直处于失水状态,处于b溶液中的细胞的失水量随着处理时间的递增先增加后减少,说明b溶液中的溶质能被细胞吸收,细胞最初阶段处于失水状态,而后处于吸水状态,所以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由于a、b两种溶液的溶质的不同导致的,C项错误;6min时两个细胞的失水量都较大,细胞都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因此用显微镜观察这两个细胞,均可看到质壁分离现象,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10. 下列关于酶和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酶和ATP是真核生物的活细胞中都含有的物质B. 酶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ATP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 生物体内ATP和ADP之间能相互转化依赖于同一种酶的催化D. ATP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酶的合成伴随着ATP的水解【答案】C【解析】真核生物的活细胞中都含有酶和ATP,A正确;酶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ATP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正确;酶具有专一性,生物体ATP和ADP之间能相互转化是不同的酶在起作用,C错误;ATP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酶的合成也需要ATP的水解提供能量,D正确。11. 将一份刚采摘的新鲜蓝莓用高浓度的CO2处理48h后,贮藏在温度为1的冷库内。另一份则始终在1的冷库内贮藏。从釆后算起每10天取样一次,测定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计算二者的比值得到下图所示曲线。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 比值大于1,表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B. 第20天对照组蓝莓产生的乙醇量高于CO2处理组C. 第40天对照组蓝莓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D. 贮藏蓝莓前用CO2短时处理,能抑制其在藏时的无氧呼吸【答案】C【解析】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与释放的二氧化碳相同,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但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当二氧化碳释放量多于氧气时,说明两种呼吸方式都有,故A正确;第20天时,对照组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大于氧气吸收量,说明进行了无氧呼吸,而处理组二氧化碳释放量与氧气吸收量相同,说明只进行有氧呼吸,故对照组的酒精量高于处理组,故B正确;第40天时,二氧化碳释放量与氧气的吸收量比值为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相同,故无氧呼吸分解的葡萄糖比有氧呼吸分解的葡萄糖多,故C错误;从图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对照组第10天开始进行无氧呼吸,而二氧化碳处理组第20填开始出现无氧呼吸,因此贮藏前用二氧化碳处理,可以短时间内抑制无氧呼吸,故D正确。【考点定位】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12. 据图判断,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丙物质含有的元素为C、H、0、NB. 乙物质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C. 酶1、酶2和酶3催化的反应均伴有大量的能量释放D. 细胞的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了ATP【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丁为磷酸,甲为ADP,乙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丙为腺苷,丙物质含有的元素为C、H、0、N,A项正确;乙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B项正确;酶1、酶2催化高能磷酸键的水解,反应伴有大量的能量释放,酶3催化的反应仅有少量的能量释放,C项错误;细胞的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了ATP,D项正确。【点睛】本题易错选D项,错因在于认为无氧呼吸两个阶段均产生ATP。细胞的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了ATP,第二阶段虽有能量释放,但没有ATP的形成。13. 下图表示人体内主要能源物质氧化分解的部分途径,其中X、Y、M、N代表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糖原水解主要发生在骨骼肌细胞中B. XY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 M、N分别代表乳酸和酒精D. Y、M、N中的氧元素均来自于X【答案】B【解析】糖原水解主要发生在肝脏细胞中,A错误;XY过程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正确;M、N分别代表乳酸和水,C错误;Y、M中的氧元素均来自于X,N中的氧元素来自于氧气,D错误。【考点定位】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14. 下图光合作用探索历程中恩格尔曼和萨克斯的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两实验均需进行“黑暗”处理,以消耗细胞中原有的淀粉B. 两实验均需要光的照射C. 两实验中只有恩格尔曼的实验设置了对照D. 两实验均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氧气【答案】B【解析】图示的两个实验,只有萨克斯的实验需进行“黑暗”处理,以消耗细胞中原有淀粉,A错误;恩格尔曼的实验是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而进行的,萨克斯的实验是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而进行的,所以两实验均需要光的照射,B正确;恩格尔曼的实验中,照光处理与不照光、黑暗与完全曝光形成对照,萨克斯的实验中,暗处理的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形成对照,C错误;恩格尔曼的实验可证明有氧气产生,萨克斯的实验证明了淀粉的产生,D错误。【考点定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15. 下列有关叶绿体的描述,正确的是A. 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在光下和黑喑中均可生成ATPB. 经黑喑处理后叶肉细胞内淀粉等被输出消耗,此时叶绿体内不含糖类C. 叶绿体中含有RNA聚合酶,体现了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 叶绿体产生02和线粒体产生H20均在生物膜上进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叶绿体只有在光下才能发生光反应生成ATP,黑暗中叶绿体内不具有产生ATP的条件和场所;B项黑暗中的处理过的叶绿体会向其他部分输出和消耗糖类等有机物,但叶绿体中存在DNA和RNA等核酸,其基本单位的核苷酸中含有核糖或者脱氧核糖;C项叶绿体中的RNA聚合酶属于在所有正常细胞中普遍性存在的物质,属于基因普遍性表达产物,不是选择性表达的产物;D正确,因O2的产生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线粒体的氧气产生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即线粒体内膜上均属生物膜。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6. 将如图所示细胞置于密闭容器中培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细胞内外的C02和02浓度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相应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注:适宜条件下悬浮培养的水稻叶肉细胞示意图A. 黑暗条件下,增大、减小B. 光强低于光补偿点时,、增大C. 光强等于光补偿点时,、保持不变D. 光强等于光饱和点时,减小、增大【答案】B【解析】黑暗条件下,仅进行有氧呼吸,细胞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增大、减小,A项正确;光强低于光补偿点时,细胞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增大,减小,B项错误;光强等于光补偿点时,氧气、二氧化碳浓度不变,C项正确;光强等于光饱和点时,细胞释放氧气,消耗二氧化碳,减小、增大,D项正确。17. 下图表示20时玉米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SA、SB、SC依次表示有关物质量的相对值,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SA+SB+SC表示光合作用总量B. SCSA表示净光合作用量C. 光照强度从B到D点变化过程中,C3逐渐减少D. 若提高CO2浓度,则B点左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SA+SB表示呼吸作用消耗消耗的总量,SB+SC表示光合作用总量,A错误;玉米光合作用有机物净积累量=光合作用总量-呼吸作用消耗=SB+SC-(SA+SB)=SC一SA,B正确;光照强度从B到D点变化过程中,光照强度增加,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增加,被还原的C3增多,所以细胞中的C3逐渐减少,C正确;提高CO2浓度,光补偿点减小,则B点左移,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知识,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18. 下列关于人体衰老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 衰老的细胞染色质收缩,会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B. 衰老的红细胞细胞核体积变大,物质运输功能降低C. 衰老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使老年人头发变白D. 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衰老细胞染色质收缩,导致DNA不能解旋,进而会影响复制和转录过程,A正确;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B错误;衰老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C正确;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细胞衰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9. 比较某癌症患者体内的癌细胞、造血干细胞和神经细胞,这三种细胞A. 核中DNA含量始终相同 B. 都能进行转录和翻译C. 具有长短不一的细胞周期 D. 核基因的遗传信息是相同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癌细胞和造血干细胞能够分裂,DNA会进行复制,神经细胞不会,A错。三种细胞都能合成蛋白质,都能进行转录和翻译,B对。神经细胞不具有细胞周期,C错。癌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变异,D错。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0. 黄曲霉毒素会导致P53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的基因)失去正常功能,导致肝癌的发生。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肝癌细胞表面比正常肝细胞糖蛋白种类一定会减少B. 黄曲霉毒素诱发肝癌发生的原理是基因突变C. p53基因属于抑癌基因D. 对于肝癌晚期的病人,目前还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答案】A【解析】肝癌细胞表面比正常肝细胞糖蛋白数量一定会减少,但是种类不一定减少,A错误;细胞癌变的原理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B正确;p53基因是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的基因,属于抑癌基因,C正确; 对于癌症的治疗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D正确。【考点定位】细胞癌变【名师点睛】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具有以下特点: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减小,导致癌细胞容易在有机体内分散和转移。21. 对下四幅图的描述正确的是A. 图1中水A、B两点,酶的空间结构改变,活性明显降低直至失活B. 图2中A点时,植物叶肉细胞内不发生光合作用C. 图3中引起BC段和DE段下降的原因是不一致的D. 图4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分生组织,b阶段细胞比例会减少【答案】C【解析】低温降低酶的活性,但是酶的结构不发生改变,A错误;A点有机物的积累量是0,表示该点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相等,B错误;图中BC段下降的原因是气孔关闭,叶肉细胞二氧化碳供应不足,DE段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原因光照强度减弱,C正确;用秋水仙素处理分生组织,能导致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但不会导致分裂期的细胞比例减少,D错误。【考点定位】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酶的特性;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名师点睛】1、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不同酶有其最适宜温度,温度过低酶活性降低,当温度过高时会使酶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失去活性;2、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积累量=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3、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中午植物出现光合午休现象的原因是气孔关闭,叶肉细胞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下午随时间推移,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导致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减弱;4、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过程中DNA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随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22. 如图A、B、C、D分别表示某哺乳动物细胞(2n)进行减数分裂的不同时期,其中a表示细胞数目,试判断c所代表的结构物质、基因重组可生的时期A. 染色体BC的过程中B. 染色体CD的过程中C. DNA AB的过程D. DNA CD的过程【答案】A【解析】从图中A、B、C、D四个时期可以分析出,d周期性地出现和消失,说明d是染色单体数;1个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产生4个精细胞或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说明a为细胞数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DNA分子复制,数目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变,说明b为核DNA分子数、c为染色体数。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基因重组的时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或者后期,此时DNA数加倍,而染色体数不变,对应图中BC 的过程,所以选A。【考点定位】减数分裂和基因重组【名师点睛】解决本题需要注意两个关键:(1)减数分裂柱形图分析方法(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2)变异类型与细胞分裂的关系变异类型细胞分裂方式基因突变可发生于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基因重组可发生于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可发生于有丝分裂、减数分裂23. 某种生物三对等位基因分布在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图表示该生物的精细胞,试根据细胞内基因的类型,判断其精细胞至少来自几个精原细胞(不考虑交叉互换)A. 2个 B. 3个 C. 4个 D. 5 个【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相同,一个来自母方,另一个来自父方,形成生殖细胞时分到不同的生殖细胞中;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因此某个生物的三对等位基因可表示为Aa、Bb、Dd;分析图示中细胞内基因的类型可知:与、与分别来源于同一个精原细胞,而、分别来自于不同的精原细胞即最少来源于4个精原细胞。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24. 下图表示某种动物不同个体的某些细胞分裂过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甲、丙两细胞都发生了基因重组B. 图中的细胞均处于细胞分裂后期C. 可属于卵原细胞分裂过程的是甲、乙、丁D. 乙、丁的染色体数都是体细胞的一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甲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丙中也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都发生了基因重组,故A正确。图中的甲和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和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B正确。卵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质不均等平分,但第一极体均等平分,故甲是初级卵母细胞,乙是次级卵母细胞,丁可以代表第一极体,故C正确。乙、丁的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数目相同,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识别能力。25. 如图是某同学构建的基因表达模型,下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表示基因,其中的碱基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B. 图中表示转录,该过程是以基因的两条链为模板进行C. 图中表示翻译,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D. 图中表示tRNA,一个tRNA能携带多种不同的氨基酸【答案】A【解析】图中表示基因,其中的碱基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A项正确;图中表示转录,该过程是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B项错误;图中表示翻译,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中,C项错误;图中表示tRNA,一个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D项错误。26. 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在环境中培养的大肠杆菌,己知噬菌体DNA上有m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n个,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 大肠杆菌为噬菌体增殖提供原料和酶等B. 噬菌体DNA含有(2m+n0个氢键C. 该噬菌体繁殖四次,子代中只有14个含有31PD. 噬菌体DNA第四次复制共需要8(mn)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其DNA复制及表达需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和ATP等,A正确;DNA上有m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n个,T有M-N,因此氢键个数=2(m-n )+3n=2m+n ,B正确;子代噬菌体中有16个含31P,C错误;噬菌体DNA第四次复制共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6-8)(mn)=8(mn)个,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DNA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27. 小鼠毛皮中黑色素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当显性基因R、C(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都存在时,才能产生黑色素,如图所示。现将黑色纯种和白色纯种小鼠进行杂交,F1雌雄交配,则F2的表现型比例为A. 黑色:白色=2:1B. 黑色:棕色:白色=1:2:1C. 黑色:棕色:白色=9:3:4D. 黑色:棕色:白色=9: 6:1【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纯种黑色小鼠的基因型为CCRR,纯种白色小鼠基因型为ccrr,F1的基因型为CcRr,F1雌雄交配,后代黑色CR(9/16):棕色Crr(3/16):白色cc (1/4),故C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图文转化的能力。28. 如图是人类某一家族遗传病甲和遗传病乙的遗传系谱图(设遗传病甲与A、a这一对等位基因有关,遗传病乙与另一对等位基因B、b有关,且甲、乙两种遗传病至少有一种是伴性遗传病)。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乙病为伴性遗传病B. 7号和10号的致病基因都来自1号C. 5号的基因型一定是AaXBXbD. 3号与4号再生一个两病皆患男孩的可能性为3/16【答案】B【解析】由图分析3、4号有甲病,而他们的女儿8号没有甲病,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4没有乙病,但是生出的儿子7号有乙病的,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题干表明甲乙两种遗传病至少有一种是伴性遗传病,所以可判断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A正确;7、10号有乙病,而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故7号、10号的基因型都是XbY,7号的Xb基因来自于他的母亲3号,与图中的1号没有关系,10号的Xb基因来自于他的母亲5号,5号的Xb因来自于父亲1号,B错误;由图分析可见5号生了一个有乙病的儿子(XbY)和没有甲病(aa)的儿子,而5号本身是有甲病没有乙病的,所以5号的基因型一定是AaXBXb,C正确;由图分析可知3号与4号的基因型是AaXBXb和AaXBY,所以他们再生一个两病皆患男孩的可能性为3/41/4=3/16,D正确。【考点定位】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名师点睛】利用自由组合定律预测遗传病概率当两种遗传病之间具有“自由组合”关系时,各种患病情况的概率如表:序号类型计算公式1患甲病的概率m则不患甲病概率为1m2患乙病的概率n则不患乙病概率为1n3只患甲病的概率m(1n)mmn4只患乙病的概率n(1m)nmn5同患两种病的概率mn6只患一种病的概率1mn(1m)(1n)或m(1n)n(1m)7患病概率m(1n)n(1m)mn或1(1m)(1n)8不患病概率(1m)(1n)29.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 染色体上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一定引起基因突变B.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C.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均不会引起基因中诚基序列的改变D.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答案】C【解析】染色体上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和增添有可能引起的是染色体变异但不一定是基因突变,故A错误。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不能直接观察到,故B错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均不含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故C正确。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故D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变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三种可遗传变异有关的3个注意点(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都会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均可传给后代。(2)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碱基对的改变,属于DNA分子水平上的变化;染色体变异是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变异,属于细胞水平上的变化。(3)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这种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而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的改变属于染色体变异,这种改变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30. 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使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A. 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 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 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 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答案】C【解析】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病毒感染在选择兔子,作为宿主来讲同样也在选择寄生的生物,这是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A正确;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子的寄生关系,毒性过强虽然病毒活性很强,但是由于宿主大量死亡,并不利于兔子与病毒的寄生关系,B正确;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子的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物种基数小,抗病毒的能力并不是下降,从这里得不出这样的结论,C错误;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原因是该病毒是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D正确【考点定位】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名师点睛】首先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病毒感染在选择兔子,作为宿主来讲同样也在选择寄生的生物,这是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子的寄生关系,毒性过强虽然病毒活性很强,但是由于宿主大量死亡,并不利于兔子与病毒的寄生关系;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起到非常重要的传播作用31. 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B.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诅降低,会使图中液体增加C. 图中和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D.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答案】C.【考点定位】内环境32. 如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是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是传出神经,是效应器B. 中间神经元 B 的兴奋既能传到 A 又能传到C,实现双向传导C. 兴奋传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 上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上有神经节,因此是传入神经,是感受器,是效应器,是传出神经,A错误;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导,B错误;I处为突触小体,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一化学信号,C错误;神经递质能作用于上突触后膜上,是因为上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的结合,D正确。考点: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33.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三类物质都是A. 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答案】C【解析】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酶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组织液(突触间隙);A错误部分激素是蛋白质,部分是脂质等;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错误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酶也需要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催化化学反应;C正确酶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激素和神经递质作用后就失去活性,D错误【考点定位】突触的结构,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名师点睛】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动物激素的调节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受温度、PH值得影响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激素和酶都不是细胞的能量物质和组成物质,有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34. 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B. 激素A 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C. 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D. 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答案】B【解析】分析图解可知,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自身组织损伤,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激素A表示甲状腺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垂体的代谢,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图中看出,抗体和促甲状腺激素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并且作用效果最终都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正确;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够有效的缓解该病的病症,D正确。【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35. 为解决饮用水源而建设的水库己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 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C. 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 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A正确;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能发生变化,只是出于相对稳定,B错误;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群落中植物因光照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这又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基础,D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6. 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A. 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 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D.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答案】C【解析】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伴随能量流动,能量为物质循环提供动力,A正确;物质的利用具有循环性,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等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B正确; 碳循环包括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还包括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返回外界环境,C错误;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D正确。【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名师点睛】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但不能循环往复;能量是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直接往复循环;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伴随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二、简答题37. 如图是有关棉花成熟绿叶组织的相关图解,其中图1是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过程图图2表示某光照强度和适宜温度下,光合作用强度增长率随C02浓度变化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1可知,甲、乙分别代表的物质是_、_,想使叶绿体内C3的含量快速下降,可以改变的环境条件是_,光反应中产生的O2扩散到邻近的线粒体中被利用至少要经过_层生物膜。(2)图2中限制D点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C点和D点相比,叶绿体中H的含量_(较低、相等、较高)。(3)从生长状况相同的棉花叶片上剪出大小、部位相同的若干圆叶片,抽取叶片细胞内的气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置于不同浓度的NaHC03溶液中,给予相同的一定强度光照,测量圆叶片上浮至液面所需时间,将记录结果绘成曲线如图3,请据此回答。该实验的目的是:_。从图解分析,B点比A点细胞内的C5含量_,BC段曲线平缓的限制因素可能是_,而C点以后曲线上行,其原因应该是_。【答案】 (1). C02 (2). H和ATP (3). 不提供CO2或增强光照 (4). 4 (5). 光照强度 (6). 较高 (7). 探究C02浓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8). 低 (9). 光照强度 (10). NaHCO3浓度太大,导致细胞失水从而影响细胞代谢【解析】解:(1)分析图1知,甲为CO2,乙为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即H和ATP要使C3含量下降,有两种方法,一为不提供CO2,导致C3的生成量减少,而消耗量不变,C3含量下降;二为增强光照,C3的消耗量增加,而生成量不变,C3含量下降光反应中产生的O2扩散到邻近的线粒体中被利用首先得从类囊体膜内出来(1层膜),再从叶绿体中出来穿过叶绿体的两层膜,然后再进入线粒体穿过线粒体的两层膜,共5层膜(2)图2表示光合作用增长率,只要光合作用增长率为正值,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都在不断增加,所以在增长率达到0时(即D点)光合作用速率达到最大,此时CO2浓度仍在继续上升,故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不是CO2应是光照强度;C点与D点相比,D点时CO2浓度较高,故还原时需消耗H和ATP较多,所以C点叶绿体中H的含量较高(3)实验的唯一变量是NaHCO3的浓度,而NaHCO3的作用就是产生CO2,所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b点的NaHCO3浓度比a大,也就是CO2浓度比a大,所以CO2的固定程度更大,CO2的固定的原材料就是C5所以b的C5含量比a低NaHCO3的浓度(即CO2浓度)达到了饱和点,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原因就应该是光照强度NaHCO3浓度太大,导致细胞失水,从而影响细胞代谢,因此c点以后曲线上行故答案为:(1)CO2H和ATP(写全才可) 不提供CO2或增强光照(回答一个方面即可) 5(2)光照强度 较高(3)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低 光照强度 NaHCO3浓度太大,导致细胞失水,从而影响细胞代谢【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考查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及探究实验等方面的知识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过程图和曲线图,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分析实验装置,能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38. 解读下面与酶有关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酶的作用机理可以用甲图中_段来表示。如果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_(填“上移”或“下移”)。(2)乙图中160min时,生成物的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_。(3)联系所学内容,分析丙图曲线:对于曲线ABC,若x轴表示pH,则曲线上B点的生物学意义是_。对于曲线ABD,若x轴表示反应物浓度,则y轴可表示_。制约曲线如增加的原因是_。(4)若该酶是胃蛋白酶,酶浓度和其他条件不变,反应液pH由10逐渐降低到2,则酶催化反应的速率将_,原因是:_。【答案】 (1). AB (2). 上移 (3). 底物己被完全消耗掉 (4). 在最适pH下,酶的催化效率最高 (5). 酶促反应速率 (6). 受酶浓度的限制 (7). 不变 (8). 胃蛋白酶的最适pH在2左右,pH为10时胃蛋白酶已经是活,再改变pH,酶的活性不会恢复【解析】试题分析:图甲是酶作用的机理,由题图可知,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由于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因此酶具有高效性。图乙是生成物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在一定的反应时间内,生产物的量增加,160 min时,生成物的量不再增加,反应结束。(1)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甲图中可以用AB段来表示,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将酶换成无机催化剂以后,曲线应该向上移动。(2)乙图中160min时,生成物的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底物已经消耗完。(3)对于曲线ABC,X轴表示pH,Y轴可以表示酶的催化效率,表示的是酶促反应与pH之间的关系;B点表示该酶的最适PH值条件下的酶促反应速率。对于曲线ABD,若x轴表示反应物浓度,则y轴可表示酶促反应的速率,制约曲线BD增加的原因是可能是酶浓度(4)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蛋白酶催化分解的底物应该是蛋白质,胃蛋白酶浓度和其他条件不变,反应液pH值由10逐渐降低到2,则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将不变,原因是胃蛋白酶的最适PH是2左右,PH为10时已经失活,再改变PH,反应速率不变。39. 果蝇的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直毛与分叉毛为一对相对性状。现让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雄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果蝇的灰身和黑身中,显性性状为_,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染色体上。在果蝇的直毛与分叉毛中,显性性状为_,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染色体上。(2)若根据毛的类型即可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应选择的亲本组合是_。(3)若同时考虑这两对相对性状,则F1雌果蝇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若只考虑果蝇的灰身与黑身这对相对性状,让F1中灰身果蝇自由交配得到F2,则F2中黑身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F2灰身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答案】 (1). 灰身 (2). 常 (3). 直毛 (4). X (5). 分叉毛雌果蝇直毛雄果蝇 (6). 3/4 (7). 1/9 (8). 1/2【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自由组合定律,考查伴性遗传规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解答第(3)小题时,分析F1中灰身果蝇自由交配,可从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进行分析,根据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计算F2中各表现型、基因型的比例。(1)亲代均为灰身,子代雄性与雌性中灰身与黑身的比例均为31,由此可知灰身为显性性状,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代均为直毛,子代雄蝇中出现1/2分叉毛,说明直毛为显性性状,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2)选择分叉毛雌果蝇直毛雄果蝇的亲本杂交,后代直毛全为雌性,分叉毛全为雄性,根据毛的类型即可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3)同时考虑两对相对性状,双亲基因型分别为BbXFXf、BbXFY,F1雌果蝇中纯合子比例为(1/2)(1/2)=1/4,则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4=3/4。只考虑果蝇的灰身与黑身这对相对性状,F1中灰身果蝇基因型为1/3FF、2/3Ff,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2/3F、1/3f,自由交配得到F2,F2中黑身果蝇所占的比例为(1/3)(1/3)=1/9,F2灰身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2/3)(2/3)=4/9。40. 某弃置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植物田鼠鼬固定的太阳能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2.4510111.051097.501087.151072.442.251072.18107(1)此地形成的群落是_演替的结果。(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2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则该种群密度是_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填“偏小”“偏大”)。(3)能量沿“植物田鼠鼬”的流动是单向的,而且是_,从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4)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只有3%5%用于自身的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_的形式散失(5)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 (1). 次生 (2). 60 (3). 偏大 (4). 逐级递减 (5). 3% (6). 生长发育和繁殖 (7). 热能 (8). 生物的种间关系【解析】试题分析:(1)弃耕的农田中有土壤条件,因此弃耕的农田上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2)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该地区田鼠数量为302010=60(只),由于面积为1 hm2,故种群密度为60(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重捕时已经标记的个体数偏小,计算结果会偏大。(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从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同化量之比:(2.25107)(7.50108)=3%。(4)同化的能量很少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大多数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5)从题意中可以看出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种群密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