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五年级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材学习(文稿).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631445 上传时间:2019-12-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五年级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材学习(文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年五年级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材学习(文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年五年级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材学习(文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五年级语文第七、八单元教材学习(文稿)湖州市德清县教育局教研室 赵水囡第七单元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狼牙山五壮士颂扬了抗日英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难忘的一课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光复”时,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富有时代感的诗歌,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的喜悦与自豪之情。这几篇课文虽然体裁不一,有叙事性的散文,有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抗日英雄的事迹,也有诗歌,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认真研读整组教材后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这一学习重点在“导语”中明确提出;在课后“思考与练习”中要求学生联系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在课后“选做题”中鼓励学生“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以及今日祖国的强大”;在“口语交际.习作”中,引导学生在写读后感和进行演讲时用上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单元后面的“回顾.拓展”中,组织学生交流搜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收获,展示本单元的学习成果,体现对相关资料的灵活运用。这样,结合“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专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在搜集、运用资料上反复实践,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应把整组教材作为一个整体,注意单元中各学习内容之间的铺垫和照应。教学的总体思路:课前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背景资料,积淀情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当时历史的回顾,把握文本内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抒发爱国之情。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这些课文内涵深厚、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保留的课文在本册教材中因为被编入了新的单元,体现了新的教学功能,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用新的教学理念重新设计。主要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领悟课文表达的方法。教学建议:一、借助资料,丰富文本体验那段屈辱的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的浓厚情感,学生较难体会。为克服这一阅读障碍,相关资料的拓展在教学中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是本单元的语文学习的重点,这一要求也贯穿了整个单元的始终。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会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让学生去搜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根据不同的课文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在课前自由地收集有关的信息,收集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通过调查、访问、咨询,也可以通过查阅文字资料、网络资源等渠道进行。最后一分钟一课,学生曾在三年级学过“东方之珠”,对香港有所了解,结合本组训练重点,课前要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可通过师生交谈引导学生从“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三个方面去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也可分小组合作搜集资料,每人或每个小组依自身情况搜集其中的一类资料。今年恰逢香港回归十周年,本文的学习也更有其特殊的意义,教学也可以此为突破口。难忘的一课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台湾“光复”初期,对这段历史背景学生是陌生的。课文里虽然提到一些,但很有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台湾人民对祖国深厚、强烈的感情,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例:台湾,对我们同学来说是一个比较遥远、非常神秘的地方。课前老师请你们分组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现在就请你们来交流一下。谁先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如:1.台湾的阿里山 2.台湾的日月潭 3.台湾的自然资源 4.台湾的历史)台湾真是一个宝岛啊!但也正是由于它的美丽富饶,致使这块土地历尽沧桑,被肆意践踏。老师想请大家来看一段背景资料。(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日甲午战争后,1895年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归还中国。台湾被日本整整统治了50年,在这50年中,台湾人民受尽屈辱和欺凌,不许讲中国话,不许学中国文字,台湾人民渴望赶走侵略者,回到祖国的怀抱。这篇文章写的就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时的事。)圆明园的毁灭语言简洁,学生很容易读懂。但圆明园的瑰丽毕竟已成为过去,单凭读文要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生动的形象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时可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这样既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资料解决重点、难点的能力。所以教师无须多讲,关键要凭借搜集的反映圆明园过去与现在的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通过视觉刺激、想象、朗读感悟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语言文字内化到学生的大脑和思想感情中。请看下面的片断:老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先来看看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交流资料。学生:读查找到的材料:介绍安澜园。老师:狮子林谁来介绍?学生:介绍老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出示课件,老师解说)。学生:继续介绍蓬莱仙岛等资料。老师:你很会查资料,神仙住的地方美不美?学生:美。老师:谁来介绍武陵春色?学生:读自己找到的资料。老师:同学们想象,世外桃源,多么令人向往,美不美?自己试着读读课文。学生:读老师:既有仿,又有创,既有诗情,又有画意,这里仅仅是这些景物吗?老师换掉一个词(把“如”换成“有”)可以吗?请你读读,揣摩有什么不同学生:圆明园中有很多风景名胜。学生:我补充,“如”举了一个例子,而“有”只是一个。老师:据记载圆明园有150个这样的景点,真是美不胜收!让我们一起读。学生:读“漫步园内”老师: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所以漫步园内有这样的感受。读。学生:读“漫步园内”老师:在如此众多的景点中漫游,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享受,也给心灵带来震撼,再来通过读感受圆明园的美,感受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请你读,其他同学小声跟读。学生:读“圆明园中有”老师:对读的同学的评价。指导背诵。学生:齐声背诵。又如,最后一分钟第三节作者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在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年多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这段所表达的感情非常强烈“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学生读第3节,想一想:作者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不平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自豪、激动、喜悦.)(教师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多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让学生理解“使大海欢腾”的意思。2 课中教师紧扣语言文字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由于学生的素质不同,他们收集到的信息从数量和程度上来说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课堂上展示,可以为获得信息少的同学创造一个继续收集信息的机会。这样,不仅能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又能提高学生搜集信息为已用的能力。当然,由于年龄、阅历的限制,学生搜集的资料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程度上来说都是有限的,教师还应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扣住文本背后的隐形材料,适时地补充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第五段,在学生从关键词句中感受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感人言行后,可以通过画面的渲染,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加深体会。师:下面让我们再回到那硝烟迷漫的战斗场面,一起去感受五壮士英勇跳崖的豪迈场面。(播放电影录像片断)师:五壮士虽然跳下了万丈悬崖,但是他们奋勇歼敌,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那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革命战士抛头颅、洒热血。同学们,让我们再去读一读第五段,再去细细地体会体会五壮士坚强不屈,英勇豪迈的伟大精神吧!生:各自朗读 师:五位壮士英勇地跳下了山崖,想对五位壮士说些心里话吗?想说些什么?(指名回答)看得出同学们的心情非常复杂,想通过朗读把自己的心情给表现出来吗?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吧!让我们带着对五壮壮士无限崇敬之情,带着对敌人无比痛恨之情一起朗读课文第五段。(生读,音乐起)读后,(在学生课前搜集描写英雄人物成语的基础上)看课文插图,描述五壮士的动作、神态,并用上积累的成语。3 课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并进行初步的分类整理或进行拓展阅读最后一分钟总结升华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布置作业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旧中国曾经的耻辱和今天祖国的强大,并准备在回顾拓展七中交流。关于资料拓展* 时机适当 * 数量适当 * 形式适当 * 注重内涵二、揣摩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光是走“从内容上寻求”这一步,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必须“着眼于语文形式方面”,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语文学科在文本方面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揣摩课文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1 着眼于遣词造句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并结合资料体会。再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就会收到理解内容和学习语言相得益彰的效果。教师不仅要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不仅会提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而且会提词、句、段、篇表达上的问题,通过围绕这一类问题进行读、议、练,使学生既知道在表达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以达到迁移和运用的目的。如圆明园的毁灭中“毁灭”这一自然段的学习,可结合课后思考题2。“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教学时,引导学生将带点词删去后,通过朗读、比较等手段,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课文中运用了这一组词,描述了侵略者肆意践踏的野蛮行径。学习“毁灭”部分,激起“恨”过渡:然而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再也看不到了。它被毁灭了。(板书:毁灭)1请同学们默读这一段,画出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句子并从中找出三个字来概括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掠”、“毁”、“烧”这三个字概括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1)指导学生具体分析侵略者的暴行。(课件出示句子:“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这句中的“凡是”和“统统”二词说明侵略者什么都拿,毫不留情,一点儿也不留下。而且“拿不动的”也不放过,还用车拉,牲口搬运。)(2)还有“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任意”一词突出表现了侵略者的残暴行为,想怎样破坏就怎样破坏。(3)“为了销毁罪证”,他们在园内放火烧了三天三夜。结果使得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一片灰烬。(板书:灰烬)请看影片。又如: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三次出现,开始是偶然听到,中间是交融一体,后来是喷涌而出,它犹如一根红线贯串全文,织进了“我”和台湾师生强烈的民族精神,织进了深厚的爱国情思,这一课所以“难忘”,正是难忘在这里。因此,抓住“难忘”,紧扣三次出现的同一句话,就提纲挈领,可以水到渠成地加深理解了。课例:(一)自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三次出现的部分。 1、划出感动你的词句,多读几遍,谈谈你的感受。2、在学不明白的地方打个“?”。(二)交流抓住重点词句出示,并适当展开引导。如下:A、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学生先谈自己的理解,相机引出:这普普通通的几个字,为什么要一笔一画地写?理解“光复”教师作故事背景介绍。指导读好这句话。)B、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学生谈体会。什么是“真挚”?是的,他们是怀着对祖国热烈真诚的感情在读每一个字的。被这句话感动的同学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创设情境:现在,我就是那位台湾教师,你们就是那群可爱的台湾孩子,请跟着我读。)C、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学生谈体会。理解“崇高”。把自己当成那位被吸引了的船员,把你的敬意,你的感受读出来。)D、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学生谈体会,这可是个长句子,能更清楚地说说感动你的地方和理由吗?把反问句换个说法。同桌互读后齐读。)2着眼于篇章结构 文章的布局谋篇是需要读者用心体会琢磨的,如果课内阅读的关注点只在文章内容上,势必影响阅读的质量。“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练习设计让学生注意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去领悟文章的布局谋篇。让学生在自己思考,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明白作者布局谋篇的用意,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意义,也有利于学生自己习作时有意识的运用。关于这一点,教材在课后思考题中也提示了重点。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之后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学时可在读文后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角度感悟写作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独具匠心。又如狼牙山五壮士课后4:“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教学时可以先找出课文描写两次胜利完成任务的部分,然后加以比较,明确第二次是重点。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因为五位壮士虽然第一次已经完成了任务,但是他们如果当时就去追赶部队,敌人有可能尾随而来,使群众和主力部队重新陷入危险境地。为了更好地保证群众的安全,他们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并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思想准备。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五位壮士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白, 突出人物特点与中心思想的部分详写,其余内容略写。像这样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中领悟到一些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的例子,这篇课文中还有很多,如,: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具体;有多个人物时既突出重点人物,又兼顾其他人物等。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全面总结与讲解本文的表达特点,学生能领悟多少就算多少,能对学生平时的写作有所启示即可。第八单元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先是两篇精读课文:七律.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然后用一段连接语引出后两篇课文,“我们再去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人文内涵丰富、感人至深。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对学生而言,这里有诸多困难,加上本组是本册的最后一组教材,处于总结和综合训练的地位。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度,不要盲目求深求透,如对长征一诗的理解,学生有所感悟即可。另外,在感受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也是本组教学的重要目标。主要目标: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教学建议:1、 突出单元主题,丰满领袖形象今天的孩子,对毛泽东这样一位伟人,只是在有限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中略知一二。从一个口耳相传中万民敬仰的一代伟人,到大气磅礴的诗人;从高不可攀的革命领袖,到一位经受丧子之痛的慈爱的父亲,一位老百姓眼中亲切、似曾相识的首长。随着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走近毛泽东,了解毛泽东,把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形象立体的伟人呈现给学生。长征虽然仅有8行,56个字,但它记录的时空内涵,却有着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沉重和深远。让学生透过这56个字与毛泽东一起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让学生读懂长征之“难”,悟到红军藐视困难、克服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单元中,这篇课文的作用不仅仅是领略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从这首诗中领略作者诗人毛泽东的大气磅礴,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因此,教学时要突出单元主题,让学生从诗歌中感受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还可以以长征这首诗为切入点,拓展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如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让学生充分感受:作为诗人,他的诗,气势磅礴;作为革命家、军事家,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课后还可引导学生搜集毛泽东诗词、毛泽东书法等。课例:七律.长征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1了解作者毛泽东主席。师:对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主席,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毛泽东。指名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信息说一说。2回顾学过的课文。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3简介本课时代背景。 师: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结合资料袋提供的信息说一说。(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小结:(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二、读诗文,晓诗意,感悟语言。(一)初读诗文,感知大意。1学生自由读诗文,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指名学生交流。2 按照学习提示自读自悟,同桌之间合作学习。师:这首诗描写了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课文是怎样具体生动描写的呢?(课件出示学习提示)3交流自读自悟的成果。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二)精读诗文,领悟意境。结合你的课内外知识,你理解哪句诗的意思?学生讲,教师顺势引导。“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诗中哪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这样连绵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像什么?2讨论“腾”能否换成“流”?3如此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像什么?4讨论“走”能否换成“跋”?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课件出示金沙江的画面,师简单讲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2体会“暖”字表达的情感。 3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断,学生默读相关资料。 4体会“寒”字表达的情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句诗写出了红军怎样的心情?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三、诵诗文,悟诗情,拓展提升。 1齐读诗文,体会全诗表达的情感。 2播放长征歌曲。听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3交流感受。4全体起立齐诵长征。四、拓展思路,整合课外的诗词。1清平乐六盘山读这首诗,感受诗词的魅力。2沁园春雪感受此词的大气磅礴,读出自己的感受。3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继续感受毛泽东的诗词特点。(或整合日积月累中的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通过这首词的阅读,让学生进一步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词人的伟大成就。)开国大典在这一主题中也应体现新的教学功能。感受毛泽东的的伟人风采,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一是从人民群众的表现中来感受。可以在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感情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还可以感受到什么”。如“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这些句子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领袖毛泽东的拥戴,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领袖的高大形象。二是抓住文中那些直接描写毛泽东言行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如:“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在电视(影)、图书中看到的毛泽东的形象,边读文中的句子边想象,讨论: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在朗读和想象中感受到毛泽东的伟大形象。当然,如果没有相关资料的链接与铺垫,要感受毛泽东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还是障碍重重的。因此教学时不妨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继续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合理地补充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青山处处埋忠骨:毛泽东一家为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还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毛泽东的亲人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的事迹,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小报,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毛主席在花山:课前,让学生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一方面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课后,学生讲课前搜集的小故事,相互交流,进一步感受毛主席的人物形象。另外,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教学时可适当拓展,布置学生搜集毛泽东的有关资料,阅读毛泽东的其他文章,以加深对毛泽东的了解,并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交流平台”做准备。2品味语言精妙,领悟描写方法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各年段都应有所侧重。高年级,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旨,品味语言的精妙,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在揣摩作者运用语言现象让我们感受到人文情韵的同时,更深入地关注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怎样的方法、怎样的形式来表达情感的,认识并逐步掌握运用语言规律,使阅读为表达服务。本组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教学时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开国大典: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在这一个个场面描写中,对毛泽东的直接描写虽然不多,但很典型,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高呼“人民万岁”,按动旗杆的电钮,不断地向群众挥手。通过这些言行的描写和庄严的会场环境以及人们激动的欢庆场面的烘托,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毛泽东他是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他的伟大形象历历在目。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去体会这种思想感情呢?一是要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如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让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有所感受。二是要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象。毛主席在花山是一篇略读课文。善抓细节,通过细微之处来表现毛泽东关心普通群众的情怀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学习这篇课文,除了通过了解毛泽东在花山的三件事,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另一教学重点就是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青山处处埋忠骨: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一是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二是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本文对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把一个具有旷达的心胸和无私襟怀的毛泽东的形象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读好这些语句和语段,更应该主学生了解和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同时,要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认识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教学难点: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准备: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学习字词。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初知课文大意,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谈谈抗美援朝战争和对毛岸英的了解,为深入学文作铺垫。)三、再读课文1自读课文,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毛泽东的情感。2集体交流:谈感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谈感受,引导学生理解“原封不动”,从四个“一”体会主席的悲痛。师提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引读。岸英是他心爱的长子。从收到这封(指名读)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从收到这封(再指名读)主席想到,地下党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找到岸英,把岸英送到他身边。从收到主席想到:他把爱子送到苏联留学,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从收到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这次怎么会?从收到(通过研读和多角度的引读,让学生走进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充分体会毛泽东的无比悲痛。)(2)第八自然段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A、“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强忍着心中的悲痛!你来读。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再读(引读)师:整整一天,往事一幕幕在主席的脑海中浮现。主席仰起头师:那一年,毛泽东已经六十岁,毛岸英才28岁,白发人送黑发人,主席师:为了革命事业,毛泽东已经失去了五位亲人,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毛岸英是第六位啊,主席师:那无限的眷恋让我们读懂了主席失去爱子的伤痛。(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 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B、“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 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 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3)“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从毛主席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师:父子不能想见,主席黯然神伤。呈现一段电影画面,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电影画面隐去,留下这段文字:从收到这封电报起学生读:从收到这封电报起(4)“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诗句的理解?(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师:两封电报,主席想到毛岸英,想到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儿女,他在电报稿上写下了这样的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谁来读。师:英雄阵亡在外,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自己的家乡。来,一起读。师:简简单单14个字,是父爱的缩影,领袖的胸襟。引读。(5)“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师:看到泪水打湿的枕巾,你想到了什么?主席流了一个晚上的泪。师:泪水见证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一个晚上在看岸英的照片。师:看着这些照片,看着照片中一个个鲜活的画面,而儿子真的不在了,这是怎样的伤痛?(指名读)一个晚上都没睡觉(彻夜难眠啊)一起读。(通过对以上这些描写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与心理描写的句子和段落的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深刻感受毛泽东作为普通人、作为父亲的丧子之痛,初步体会作为毛泽东伟人的博大胸襟和大局意识,领略他伟大的慈父形象。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朗读表现出主席的悲痛。) 四、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这些语句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五、总结全文学完了课文,你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咱们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可以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通过这两组教材的学习,让我们的学生无论在精神境界上还是语文能力上,都能有所收获。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 17 页 共 1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