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情况的调查报告

上传人:Q** 文档编号:355026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情况的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情况的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情况的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情况的调查报告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城建环资工委在区人大常委会王金康副主任的带领下,对定海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区环保局关于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和定海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解读。组织召开了与生态文明规划密切相关的发改、经贸、住建、交通等政府职能部门及有关镇街道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并实地调研了马岙街道、定海工业园区,现场踏勘兴舟大道污水管网建设工地、马岙污水处理厂、西北片污水处理中心等环保基础设施工程,广泛听取了职能部门和镇街道的意见与建议。还学习考察安吉县、淳安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现将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 体布局,将生 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向和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确立了绿色发展、走生态立省之路的战略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打造“海上花园城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方式,切实优化海洋海岛空间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海洋绿色经济,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善待环境、改善环境、优化环境,实现人、岛、海的和谐相处,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根据国家、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及自身发展需求,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创建省级生态区基础上,全面启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前, 舟山市定海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已由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编制完成,并在区政府常务会议上审查通过,规划明确了通过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六大体系和 52 个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区域人与人、人与岛、岛与海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与海洋经济、生态制度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逐步建设“蓝天净海迷人,海洋经济发达、文明意识风行、宜居活力和谐”的海岛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典范。二、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现有条件及薄弱环节(一 )生 态文明建 设现 有条件定海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唯一的海岛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定海区各项经济指标居全市前列,已成功入围“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区” 、“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浙江定海工业园区、国际粮油产业园区、国家远洋渔业基地、金塘西堠工业园区、金塘北部进出口加工贸易园区等五大产业集聚平台基本搭建完成。以港航物流、海洋旅游、金融服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景观农业、品牌渔农业等新型业态有序发展。定海区生态环保优势明显。2013 年被浙江省环保厅命名为省级生态区,是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重要组成区,其中 3 个镇 (街道)被环保部命名 为国家级生态镇( 街道) ,省 级生 态镇( 街道 )全覆盖。区内空气环境质量优良,2016年环境空气质量位列全国第二。城镇集中式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100%。区内有五峙山 鸟类省级自然保 护区和长岗山省级森林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 284943 亩,森林覆盖率 45%,具有生物多 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功能,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经过多年的环境整治,特别是“811 ”环 保专项行动、 “五水共治” 、“四 边三化”、 “三改一折” 等行动,我区建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和提升。废弃矿山得到有效整治重披绿装;工业 园区和重污染行业整治取得实效,工业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工 业垃圾及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置和利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进,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畜禽养殖乱象得到根本扭转;河道整治取得实效,河道水质得到稳步提升,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根据我区现状,对照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区) 指 标,已有 50%以上的指标达到或超过。具体分析如下:省级指标共 16 项,全为约束性指标,截至 2015 年,我区已达标指标共计 10 项,未达标指标共 4 项,无现状数据指标共 2 项,总体达标 率 62.5%。国家级指标共 38 项,其中约束性指标 21 项、参考性指标 17 项。截至 2015 年,我区有 23 项已经达到,11 项未达标,无现状数据指标共 4 项,总体达标率为 60.5%,其中 21 项约束性指标中已达标的有 14 项,未达标的有 6 项,无现状数据的 1 项,达标率为 66.7%,17 项参考性指标中已达标的有 9项,未达标的有 5 项 ,无现状数据的 3 项,达标率为 52.9%。(二 )生 态文明建 设存在薄弱 环节一是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有待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尚未实质启动,生态绩效考核在党政实绩考核中的占比不高,生态责任追究制度尚不完善;生态文明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绿色生产、绿色生活、节能环保理念都尚处在宣传推广阶段;利用已建成的城乡文化礼堂等文化载体,建设符合定海实际的海洋生态文化体系尚需研究探索。二是“三生 ”空间格局不尽合理。 经济发 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一些历史遗存问题造成部分区块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生产、生活(简称“ 三生 ”)格局不尽合理的局面。特别是南部诸岛的功能定位、定海城区的升级改造等问题,需要在群岛新区总体规划引领下,逐步解决突出的空间布局问题。三是海洋生态经济发展任务艰巨。作为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以五大临港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农渔业园区为依托打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生态经济体系任务艰巨,转变发展模式,加快科技创新,推进项目入园及循环化园区建设,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提高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势在必行。四是全域美丽宜居化任重道远。定海城区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群岛新区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城市面貌和品位跟先进地区相比差距很大。我区的美丽乡村建设盆景化、同质化现象严重,除了新建等几个乡村,很难找出一村一品美丽示范村,成为美丽定海建设的短板。五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存在压力。定海区地表水水质问题比较突出,彻底消除劣 V 类水体和水质达到或优于 III 类比例的任务艰巨。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风险依然存在。海洋石化、粮油深加工等行业发展对维持区域优良的空气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土壤污染调查数据缺失。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相关工作需要加快推进。六是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未能根本改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运行问题突出,配套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集中表现在: 城镇污水管网老旧破损,雨污合流问题严重;环岛主管网建设严重滞后; 干览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不能稳定达标;三江污水处理厂尚在政策处理之中;金塘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明显偏低;西北片 污水处理厂未能正常运行;部分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清洁能源推广力度不足,清洁能源使用率不高,集中供热设施缺失。污泥无害化集中处置设施缺乏,工业危废填埋场尚未开工建设。三、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的建议(一 )提高 认识 ,确保 规划全面实施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在定海的具体 实践,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新区和自贸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对待,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晓度、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良好氛围,为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规划经批准后,政府应及时制订出台规划的具体实施意见和分步实施计划,进一步分解落实规划实施任务,强化规划实施的检查督促,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强规划的管理,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如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变更,须经本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如需作重大调整,还应提请人大常委会同意,以确保规划的全面落实。(二 )突出重点,补齐规 划实施短板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既要保持自身特色优势,又要根据规划实施进度安排,及时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突出重点,补齐短板上。尤其是与规划要求差距比较大的几项约束性指标要下大力气,重点突破。通过招商选资、招才引智等举措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投入,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同时要善于借势借力,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剿灭劣 V 类水等工作,努力提升城镇污水处理处理率、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城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等指标。补齐管理上短板,对那些尚未纳入统计范围的约束性指标、那些投入不大或无需投入但又是必须达到的指标,如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固定源排污许可证履盖率、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公众绿色出行比例、公众对生态文明的满意度等工作,建议政府落实责任,加大管理、宣传普及力度,补齐短板。(三 )密切配合,形成规划实施合力生态创建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时间长。区政府要加强协调,环保部门与发改、经贸、交通、农渔、住建、水利等各部门以及各镇(街道) 建立一个 长期有效的衔接协商机制,加强协调指导。要根据规划要求及时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终政绩考核的分数比重。本规划主管部门要根据规划要求和进度研究建立覆盖各相关部门和镇(街道) 的考核标准,以便能 对规划的实施实现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估,实现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管理和考核的标准化、常态化和科学化。建立健全各种监督督查有机结合的监督督查机制,全面加强对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督查,及时通报规划及其项目实施落实和进展情况。形成政府各部门镇街道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全面推进规划的有效实施。(四 )强 化保障,提升规划实施成效规划能否顺利实施,取得预期成效,关键是政府能否为规划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建议政府加快成立定海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创建办公室,适当增加编制,充实人员,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的队伍力量。根据规划实施的资金概算,建议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按照规划的紧迫程度分步安排,切实承担起公共财政作为建设资金的主渠道作用。要整合健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投入机制,充分结合“五水共治” 、“三改一拆 ”、剿灭劣 V 类水、小城镇综 合环境整治、历史文化名城( 名村 )和美丽海 岛示范村建设等各 项资金,集中力量加快项目推进。由于市区的职能分工,根据规划安排,有一部分重点项目的责任单位是市级部门,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与市相关部门对接,争取这些市里项目资金的落实,同时要积极包装项目,多渠道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以减轻区、镇( 街道 )财 政压力。另一方面要 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 导、企业与社会共担、投入与效益共享的资金筹措渠道,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外来资本和金融信贷资本参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形成多元投入、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资金保障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调查专题报告一、主要做法和成效(一) 改善城 乡环 境,建设生态家园1、开展生态示范 创建工作。从 2006 年开始,县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生态示范为载体的创建工作,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自去年以来, 编制了覆盖全县 13.15 万农村人口的59 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涉及整治项目资金 1.6 亿元,争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资金 50 万元。通过多年的创建,我县已逐步实现了生态创建以点带面的发展。2、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在建 设生态宜居和内涵方面,县创新经营城市理念, 围绕建设“ 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为 目 标,充分利用区位 优势,按照“三江六岸、山水特色” 的生态型、现代化中等城市现代化城市,努力提高城市品位目标要求,不断提高城 镇化水平, 目前正在实施的百里绿色长廊项目和月亮湾建设项目是推进创特色、铸品牌、成“一极” ,建设“风景独好”新的重要 举 措。以百里“ 绿色长 廊”建设为主线,与全县特别是两岸的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通过“绿色长廊”建设,依托两岸的生态资源,把沿线的一产、二产和三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 展沿线的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特色工业基地、进行镇和村庄整治、建设国家湿地公园等项目,使百里绿色长廊沿线成为我县红色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的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调研、谋划、争资争项、规划设计等工作中,提出了很多高屋建瓴的工作理念、思路以及措施办法,百里 绿色生态长廊工程建设指挥部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配合下支持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将不断提高城市品位, 人居环境跃上新水平。3、开展“三治”活动。县从 2011 年 12 月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场“ 治脏、治乱、治堵”三治整治活动攻坚战,重点清理城镇周边的垃圾死角等场所,整治乱搭乱摆乱放和清理垃圾广告,全面打造一个干净有序、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二) 注重科学 发 展,壮大生态经济1、发展生态林 业,构建“生态” 。植树造林及“ 一大四小” 工程曾获省级表彰 ,曾获“国家油茶 产业发展重点县”和“中国宜居宜 业典范 县” 称号。近年来,县围绕 保护与发展的主题,全力打造 农林产业基地, 科学发展生态林业,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环 境不断改善, 现代林业建设成效显着。去冬今春,我县完成造林绿化“一大四小” 工程建设 新造林面积 3.97496万亩,其中工程造林 15906 亩、社会造林 17843.6 亩、封山育林 6000 亩。提升打造瑞赣高速精品段绿化 10 公里, 抓好了206 国道 13.737 公里通道林带的补植补造工作,补植面积1059.5 亩。全新打造周田“两新” 绿化 100 亩, 栽植香樟、杜英全冠大苗 6000 多株。去年 11 月份,经省检查验收组核查,合格面积核实率在 95%以上。实施了中幼林抚育项目 13000 亩、长防林封山育林项目 6000 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工业原料林项目 5000 亩, 向上提报了 2012 年中幼林抚育项目 14000 亩、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各 5 万亩。2、构建旅游网 络,发展生态旅游。近年来, 县确立了以景区为龙头的旅游发展战略,通过实施“ 旅游旺县” 战略, 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等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创新机制,着力打造特色品牌。现在重点推进生态长廊旅游区、地貌观光旅游开发区、温泉旅游度假区三大旅游项目建设。通过大手笔、大项目,逐步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经济, 打造旅游强县。3、强化可持续发 展理念,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县通过抓技改、建园区,推 进生态工业发展。一是严格执行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园区今年完成了省氟盐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和台商创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并以两个规划为依据,实施分类管理,提升 绿化低碳发展水平。二是制定生态园区规划。今年初,工 业园区聘请省公司咨询公司对工业园区进行了生态园区规划编制,将“ 两基地一小区”纳 入了生态园区规划范围。三是全面落实环保“三同时” 制度。 严把“生态”入口关,严格项目规划环评,尊重专家意见。四是大力提高园区绿化水平,近两年投入资金 500 余万元,对省氟盐化工产业基地九二大道、工业园工业大道、南北大道、台商创业基地沿江路进行了重点美化绿化,建成以锦顺达公司为代表的花园式工厂 5 家。(三) 强 化监管力度 ,保障生态建设1、切实抓好污 染减排工作。一是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和验收关。二是将减排任务分解到排污单位。三是抓好节能减排;四是严格 环保执法。五是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2、严厉打击企 业违法排污行为。一是按照环保部的部署, 加强对 “十五小 ”、“新五小” 企业的整治。二是抓好矿山治理整顿工作, 全面整治 矿业开发秩序。三是抓好排污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 严查企 业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超标排放污染物等情况。四是加强对国控企业的监管,确保监管工作切实到位。五是抓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确保了饮用水源水质量 100%达标。3、加强环境监测 。一是切实抓好县内大中型企业污染源全年的常规监测工作。二是认真做好污染投诉的监测调查取证工作。三是认真做好环境监督监测工作。二、存在的问题(一) 舆论 引导还 不够强势一是没有形成主流的文化舆论导向。干部群众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二是宣传没有突出重点,缺乏针对性。三是没有充分利用好各种纪念日或活动日,运用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等科普知识的宣传。(二) 生 态经济还 比较落后生态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品牌可持续保护和发展的意识亟待增强。生态工业方面,生态工业关键技术创新不足;节能工作刚刚起步, 但宣 传不够,未引起企业足够重视; 大多数企业规 模小, 力量薄弱,产 品档次低, 单位产品能耗高,节 能改造心有余力不足; 生态旅游方面,仍然存在旅游新项目开发建设进展缓慢的问题;现有的、温泉、地貌观光旅游区由于投入不足, 景区的档次和品位都不高;而景区周边村民关系太复杂,又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三) 农 村环境综 合整治还须加强一是脏、乱、差的环境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现在厕所简陋、人畜共处、柴草乱垛、垃圾污水随意排倒是当前县农村的四大“ 顽疾” 。二是清 洁能源还未全面推广使用。近年来,县虽然建成沼气池几千个, 在这项能源的开发上,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推广使用时, 却受到了资金、技术、服务等条件的限制,这 一清洁能源并未在农村全面推广使用。三是农民作为生态文明村、省卫生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许多农民对于生态创建工作不理解,认识不到位, 参与热情不高,行动迟缓。(四) 工 业污染治理任 务艰巨从总体上看,目前县仍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资源能源消耗量大, 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工业污染源中以工业废水污染为主,而 废水中以工业园区污染较突出。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增加,污 染治理进展较慢, 重点 污染行业、重点污染源企业虽经限期治理,但仍存在结构性污染重,排污总量大、治污欠帐多的问题。企业生产力不断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污染治理相 对滞后。由于小规模, 零散 选矿点多,选矿工具落后, 环保 设施不健全 ,矿山污染问题仍然 较为突出。(五) 执 法能力和力度亟待 强化县环保执法力量不足,环境监察、监测设备相对落后,专业人员较少, 离环保 规范化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未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环 境管理能力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环境管理能力仍然薄弱。三、几点意见和建议(一) 切 实加强工作 领导一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县里要形成“县委负总责,政府 负实责, 职 能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同抓, 人大、政协督促抓”的工作格局 ;乡(镇)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二要建立工作责任考核制。要倡导“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 的政绩观,把生 态建设和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县委要制定全县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量化考核内容和办法,纳入党建工作之列,每年对乡( 镇)进行严 格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推荐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三是强化资金保障。按照生态县建设规划,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建立健全有效引导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政策,完善“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二) 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一是制定规章条例,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步入规范有序的法制化轨道。二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生态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调度、调剂。三是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林农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要求抓好林改 ,最广泛地动员林农投资投劳育好山、护好山、开发好山。四是充分发挥人大监督、政协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建立起权力监督、行政监督、媒体监督与社会监督“四位一体” 的监督体系。(三) 构筑生 态经济 格局一是突出资源培育,发展生态林业。通过产权明晰的林改工作, 加快林业结 构的调整, 加大经济 林和林木资源的精深加工利用, 减少资 源消耗, 凸现林业生 态效益;二是突出绿色食品开发,发展生态农业。结合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依托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和安全食品基地等载体,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抓好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和转化,形成“闭合” 式生态产业链。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基地。三是突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工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不断改进工业生产模式,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污染较小的清洁生产工艺,逐步改造和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的工业设备,最大限度降低工业污染和原材料消耗。凡新上项目均要进行严格的“环评 ”,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严 重污染的, 必须坚决“ 砍”掉,始终把可持 续发展贯穿于发展工业的全过程。四是突出资源整合,发 展生态旅游。加快推进创建 5A 风景区、地貌观光旅游开发区、温泉旅游度假区和重点景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生 态保护与自然景观的协调, 强化包装宣传,规范经营管理,促进 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