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演示课件

上传人:1** 文档编号:354266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演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变态心理学演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变态心理学演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2,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变态心理学 关于变态心理学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第二部分健康心理学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关于健康心理学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压力与健康第三部分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第四部分常见精神障碍,3,第一部分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4,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 (abnormal psychology),5,社会人群中,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形成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群体。精神障碍占13.47。精神障碍,不完全异常。人格缺陷伴思维障碍,感知觉正常。经治疗心理异常改善或完全矫正。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互相转化永远并存。,6,心理学一个分支学科,无确切定义 不研究正常和异常心理差距,把异常心理当疾病研究病理心理学。某些用“疾病”恰当,另一些不恰当。相当多心理异常,没器质性损害证据,称脑功能性障碍。“abnormal psychology”命名,称变态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7,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心理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研究各类形式变态心理的心理学分支。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表现形式.痛苦.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破坏程度。变态心理学心理学分支,侧重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心理差异.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影响。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分支,侧重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及精神病预防与康复。,8,第二单元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底提出了体液学说。心理和性格差异与人体液性质密切相关。“疯狂”是有害体液流入大脑造成。推论包含“心理是脑的功能”的雏形,9,“体液学说”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组成,比例不同,不同气质:性情急躁、动作迅猛胆汁质性情活跃、动作灵敏多血质性情沉静、动作迟缓粘液质性情跪弱、动作迟纯抑郁质不平衡造成病。外因影响结果。医生注意与健康疾病密切关系的自然环境。,10,公元5到17世纪,欧洲中世纪期间宗教黑暗统治残忍扼杀古代自然哲学天才思想,希波克里底心理异常见解彻底被镇压极端神秘主义占据绝对优势心理异常完全被看作魔鬼俯身鞭打火烧禁闭、捆绑作为驱鬼手段加在患者身上,11,文艺复兴时期随自然科学的发展,再次心理异常和大脑功能联系17世纪中叶开始神经科学发展,对神经系统及功能新认识。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发现大脑额下回萎缩,语言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帕斯得对身体疾病提出“细菌理论”医学科学的进步,更倾向用唯物的思想对待心理异常,12,心理咨询起源,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加快,需各专业技术劳动者。心理学家帕森斯公民服务部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1908年成立波士顿就业指导局。1913年成立国家就业指导协会。这项开创性工作被认为是心理咨询的开端。心理咨询不是发端“职业指导”而源于韦特默1896年临床心理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比内智力测验研究,兴起心理测查运动,促进个体差异研究,对人的能力和兴趣提供客观评估的依据。,13,美国比尔斯根据自己经历写了一颗找回自我的心发起心理卫生运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和精神病学家迈耶对书高度评价,认为涉及心理卫生问题。引起社会各界普遍重视,都愿意帮比尔斯推广心理卫生运动。促使人们关注心理健康防止心理疾病。1908年成立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洲心理卫生协会。,14,“咨询” 罗杰斯首先提出。1942年,出版咨询与心理治疗,第一次把咨询和心理治疗结合一起。在心理咨询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 40年代后期美国社会经济变化促进咨询工作发展。二战后,大量复员、退伍、残废军人的入学、就业和社会适应问题都需要心理服务。l949年管理部门和许多大学合作,成立了社区和学院的咨询中心。,15,50年代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咨询内容和目的有了新的发展。较多强调发展人的潜力。70年代后尽管指导、帮助与教育的内容仍存在,但已越来越重视发挥人的潜力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把心理咨询看成是心理卫生工作的一部分,就是现代心理咨询,16,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三个里程碑: 精神分析的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17,(一)精神分析学派幼年情绪发展遭受挫折,形成的情结是一生各个发展阶段出现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潜意识”和“意识”或“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在“自我”中的表现,或在自我中被体验到就是心理障碍的症状,18,1精神分析理论从两个基本命题出发: (1)第一个: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意识仅是整个心灵分离部分。心灵包含情感、思想、欲望,而思想和欲望都可是潜意识的。 (2)第二个:性冲动,广义和狭义,都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19,2依据命题,推演以下判断: (1)人类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冠名“力比多”(Libido) (2)幼儿性欲学说 “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出生起到发展结束,五个发展阶段: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生殖器欲阶段、潜伏阶段和生殖阶段。,20,口唇阶段:第一年性欲区是口腔。初期(0到8个月)快感来自嘴唇与舌的吸吮吞咽活动。固结的成人大量口唇活动,沉溺吃、喝、抽烟与接吻。晚期(8月-1岁)部位牙齿、牙床和腭部。快感来自咬和吞嚼活动。固结会咬指甲,贪吃。象征着与咬行为相同的活动,挖苦、讽刺与荒唐。称口欲施虐狂型性格。,21,肛门阶段 12岁,肛门区域。必须接受入厕大小便的训练。 初期:快感来自粪便排出。固结导致生理障碍,丧失控制括约肌的功能或遗尿。象征性意义慷慨大方,把拥有一切赠别人。称肛门排出型性格。晚期:快感来自对粪便的克制。固结有便秘现象或象征性表现为吝啬、小气、整洁及至善主义倾向。称肛门滞留型性格。,22,生殖器崇拜阶段: 35岁,性欲区在生殖器。男性是俄狄浦斯冲突与女性是厄勒克特拉冲突的发生阶段。 男性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憎父。惧怕权威敌手父亲割去其生殖器阉割焦虑。焦虑导致对母亲的性欲压抑。便以父亲自居,获得对母亲性冲动的替代性满足。某种意义男孩成了父亲,而分享了母亲。,23,女性恋父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索福克勒斯厄勒克特拉指使兄弟杀死了曾杀害她父亲的母亲。女孩最初对母有强烈情感。当发现没有男性生殖器时,误认母亲剥夺她阴茎。对母排斥和对父依恋同时出现,父亲有她希望分享的重要器官。对父亲肯定情感中掺杂羡慕,有她所没有的东西阴茎羡慕。希望生男孩,最终得到阴茎,象征性满足。,24,正常自居作用颠倒:产生同性恋现象;男孩以母亲自居或女孩以父亲自居。男性倒退到生殖器阶段:表现父亲特征,鲁莽、过分男性品质和男子气概。女性倒退阴茎羡妒:寻求分享阴茎男女乱交、勾引男性,象征性阉割男性的活动使男性苦恼、欺骗和伤害男性。,25,(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26,意识,前意识,无意识,能够意识到,仅仅被遗忘,被压抑,没表现出来,27,(4)精神结构学说:本我、自我和超我 超我司法部门道德原则 自我行政部门现实原则 本我动力部门快乐原则,28,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不受自我、超我限制。不现实、追求快乐、不合逻辑,缺乏道德观。原始,混沌,无意识,不可变,不辨是非,没组织,从本能接受能量,为满足快乐原则释放能量。盲目追求快乐原则满足,存在只依赖次级过程发展才能与外部世界联系。是通过自我起作用的。,29,自我与外部世界交往。遵循现实原则。人格决策和执行部门。在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做抉择。兼顾本我和超我和外部世界要求。协调三者冲突,发挥功能。当被敌对三种力量包围-焦虑。动用防御机制摆脱。婴儿期产生,当婴儿学习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时,自我从本我中分化出来。自我不断成长和发展。本我要满足不现实、无情快乐时,自我必须是现实的;本我提供能量时,自我必须加以控制。,30,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和理想原则。是从自我发展出来没有能量,不能与外部世界接触。两个系统:良知不当行为受惩罚形成,告诉不该做什么。自我理想表现良好受奖励形成,告诉该做什么。超我命令自我压抑控制性冲动和攻击冲动。严密监视判断自我行动和意图。当自我违背道德标准行动时-内疚感-良知产物。如达不到完善标准-自卑感-自我理想产物。,31,(5)为防止冲突引起焦虑“防御机制” 焦虑:出生从母体分离是人类所体验最大焦虑。是后来出现焦虑情感的基础。功能发出警告,会碰到危险。前生殖阶段固结,在整个成人生活阶段表现。现实性焦虑,是环境中真实、客观危险来源产生,是最容易降低的,只要必要行动就从客观上解决焦虑,如离开一幢着火的建筑物。,32,神经症性焦虑担心本我冲动会战胜自我,引起做某些会遭受惩罚事情恐惧。道德性焦虑害怕做违背超我的事,体验到内疚。如,懂得成功是好事,失败就产生道德焦虑。焦虑通过促使避免环境中使人感到威胁的经验,抑制本我的冲动,根据内化了的价值观行动这三种方式来控制我们的行为。,33,34,(二)行为主义的解释变态心理学史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异常心理现象通过“实验神经症”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神经机制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早期记载。通过实验结果和类比方法解释异常心理现象。,35,机能性神经障碍两个条件。一是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冲突;一是强有力、异乎寻常刺激。构成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举例生活事件使极兴奋同时努力克制大脑两半球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产生冲突,一旦持久不消除并打破神经过程平衡,神经功能便会紊乱产生神经症或精神病。,36,巴甫洛夫认为同样刺激“对神经系统强的人,不引起疾病后果”。不同神经机制神经衰弱是兴奋过程优势和抑制过程薄弱癔病是抑制过程优势和兴奋过程薄弱,37,通过动物实验,演绎和推论人心理,以人实验研究,与动物结果相比较,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技术路线。探索人类心理现象第一人不是巴甫洛夫是桑代克。桑代克认为重要精确了解人外部行为而不是猜测人内心状态。巴甫洛夫不同。无论方法和环境,一切都不越出神经生理学的事实、概念和术语的范围。,38,39,实验程序(A) 学习之前食物(UCS) 分泌唾液(UCR)铃声(中性S)无反应(B) 学习过程(继续呈现铃声与食物五六次)铃声(CS)食物(UCS)分泌唾液(UCR)(C) 学习后铃声(CS) 分泌唾液(UCR),40,华生、琼斯斯金纳班杜拉,41,(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首先提出“潜能”概念人无论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具有趋向 完善的性质和特点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42,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基本表现“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个体“存在”自由、独立性,有选择生存方式与道路自由。“群体”有义务维护赖以生存的群体-人类社会,选择负责。“责任”总与“自由选择”同在。对立伴随一生,对立造成焦虑,叫“存在焦虑”或“基本焦虑”。,43,人类自身发展,目标是获两类解放。一是认识自然界及其内在规律,在掌握和运用规律前提下,使自身从自然界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跨越。二是认识人类自身及赖以生存的社会,掌握发展规律并运用其规律,使人类自身完成由社会的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44,从社会立场,社会自身发展需要;但从个体角度,个体本能必然表达,就是与生俱来的“依附本能”。促使个体在后来的发展中,不断扩大结群范围,按照社会规范去建立种种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在依据和初始动力。 “个体社会化动力”不是单一“依附本能”,是“依附本能”和所依附的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45,天生本能是天然合理的,是本能表达,必须在具体环境中实现,违背特定环境规范就不能被表达,这种矛盾足以使人产生焦虑,而这种焦虑在适度的情况下,正是一种个人成长的动力,成长为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社会化达到成熟水平的人。,46,把握了人类社会性的合理内核,即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对立统一问题。,47,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及其区分,48,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概念内涵正常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异常心理活动正常心理活动功能的缺如,49,第一单元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区分正常心理概念心理正面,即正常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保障人生物体,顺利适应环境,健康生存发展 保障人社会实体,正常地人际交往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保障人正常、正确反映、认识客观世界本质及规律性,创造性改造世界,创造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50,异常心理的概念心理反面,即异常心理,丧失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丧失正常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异常心理特点,随时破坏人身心健康,51,第二单元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一、常识性区分四方法二、非标准化区分五角度三、标准化区分四标准四、心理学区分三原则 (病与非病三原则),52,一、常识性的区分四方法 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归纳为四点 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53,二、非标准化的区分五角度 统计学角度文化人类学角度社会学角度精神医学角度认知心理学角度,54,非标准化的区分-五角度第一种统计学角度 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第二种文化人类学角度 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 不同文化背景行为标准不同 某一文化是异常行为 另一文化却属正常行为,55,第三种社会学角度 对社会准则的破坏任何对社会带来威胁的破坏性行为,有明确的犯罪动机,那就是犯罪没有任何理由和犯罪动机,就是行为异常第四种精神医学角度 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 幻觉性欲倒错古怪行为,妄想无效观念,56,第五种认知心理学角度 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语言信息诉说为情绪低落 非语言信息面部表情、形体表现,57,三、标准化的区分四标准 医学标准 统计学标准 内省经验标准 社会适应标准,58,标准化的区分四标准第一、医学标准 当作躯体疾病看待 有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变化和病理 过 程根据或在将来会发现 产生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59,第二、统计学标准 心理正常异常,以其偏离平均值 的程度来决定 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 心理正常范围常态曲线居中 心理异常远离中间的两端 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比较客观 具有缺陷:智力超常也偏离平均值,60,第三、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 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 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 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第四、社会适应标准 行为符合社会准则,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社会适应性行为 心理障碍行为:不能按照社会认可方式行事(器质性或功能性缺陷,使社会行为能力受损),61,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三原则 (病与非病三原则) 郭念锋(1986、1995)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 ,提出三条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62,心理学的区分原则三原则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现实保持一致 异常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现实不一致(幻觉、妄想),63,心理学的区分原则第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正常心理活动(知情意) 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协调一致异常心理活动 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不一致,64,心理学的区分原则第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都形成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 一旦形成相对稳定,没重大外界变 革,不易改变 没有明显外部原因个性发生改变 心理活动异常,65,五、自知力 1、病感: 是否承认有病 是否为病感到痛苦 是否有主动要求治疗的愿望 2、对疾病认识的完整程度(病度)六、意识是否清醒 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