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二首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3406838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二首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二首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二首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4 唐诗二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这两首诗的正确读法,在诵读中熟悉两首诗,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3.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二)情感目标: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1.了解作品的风格及其创作背景。 2.学习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了解诗歌运用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五)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 这节课,我们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二)走进作者:1、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茅屋”公元 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三)预习检测:1、多音字:号ho 重chng 长chng 转zhun 丧sng 厦sh2、生字: 坳o 衾qn 庇b 兀w(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初步感知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俄顷”、“丧乱” 、“突兀”、“见此屋”等词的正确读音。) 2、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3、本诗写了哪几个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能从文中找出由哪些词语或句子表现的?可以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总结。现实 自己 理想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祈盼广厦群童抢茅 无可奈何 大庇天下寒士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五)合作探究:1.研读赏析第一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描写秋风的?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 猛烈”“凶猛”等词语?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2) “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吹”字不能写出风的力度;换“掀”吧,似乎又表现不出茅草的动态。要想既写出风的迅猛,还又表现出茅草的动态的字, “卷”字更形象、更有力。 (3)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 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4)给此段加一个什么标题? (秋风破屋) 2.研读赏析第二诗节, 思考下面的问题(1)当看到茅屋被秋风所吹毁后,诗人当时心情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2)茅草被一群儿童抱走了,孩子们为什么要抱走茅草?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只有自己没有的时候才会去抢别人的东西。由此引发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人民生活实在太贫穷了)。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3)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4)“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5)给此段加一个什么标题? (群童抱茅) 3.研读赏析第三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茅屋被吹破后,诗人最怕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下雨 (2)看看第三诗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大家赏析一下.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3)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好呢? (夜雨湿屋) 4.研读赏析第四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 (自由讨论) (2)漫漫长夜,诗人在想些什么呢? 讨论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3)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呢? (祈求广厦) (4)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板书)。(六) 精读品析:讨论:杜甫为什么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讨论明确:因为他不光描写自己,更描写全天下的劳苦大众,他的诗作已经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自己的痛苦不算什么,全社会的痛苦才是痛苦。正如前面所说,他的诗作里面浸透着血与泪,这也是诗人作为伟大诗人的根本所在。而这首诗是作者高尚情怀的具体体现。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 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诗歌情意真切,文字朴素, 未作刻意的经营布置,但由于写出了诗人由极为潦倒不堪之中推开自身往大处着想的思想境界,仍然显出了波澜起伏的转折变化。诗的最后一段表现大庇天下寒士的理想、句法、情感完美配合,随气之短长,以七言、九言错杂,以“呜呼”二字穿插,加强感叹的语气,音调抑扬舒展,收放自如。世上苍夷,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七)拓展延伸 :1、谁能再说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 明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2、你还知道其他人的忧国忧民的名句吗? 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 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唐诗白居易的卖炭翁。(板书:卖炭翁)(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三)疏通诗意1、自由放声朗读诗歌。2、同桌合作疏通诗意。3、复述诗歌内容。(四)精读品析小组合作探究,结合诗句谈谈卖炭翁有怎样的遭遇?从中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地点在哪?宫市南门外文中写了哪两种人?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这首叙事诗围绕着“炭”写了哪几件事?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2、那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3、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地点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4、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什么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5、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板书:外貌描写)6、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年龄大的人有什么特征?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7、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9、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自己砍柴烧炭,以卖炭为生。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板书:艰苦)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你找的真准确,可怜。(板书:可怜)11、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秋、冬季那个时候天气怎样呀?冷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很?可怜12、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同情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1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般来说,在冷天我们穿衣服很少的时候,是盼望天气怎样?变暖和但这时老人是什么想法?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为什么呢?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不好卖了:天寒,炭的价格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那这时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怎样的?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透过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怎样?十分艰辛。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14、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那这一路上老人运炭艰苦吗?“一尺雪”说明什么?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碾冰辙”说明了什么?说明炭很重,冰冻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晓驾炭车”、“日已高”说明什么?路途遥远这个运炭过程?艰辛“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大家用笔圈出来。“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容易吗?15、这么辛苦的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但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16、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卖炭翁总共有多少碳?“一车炭,千余斤”是啊,卖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然而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有用吗?好亏啊,才一点点,少得可怜。对啊,实际是一点用处没有的,你们是学服装的,你们说说“ 半匹”“一丈”是什么感念?少之又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说这些无用的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保暖,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板书: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 强烈反差)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白衫”说明来者的身份怎样?有钱有钱还抢,说明什么?霸道、野蛮。“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神态。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动词有把、称、回、叱、敕、牵、系。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凌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宫使驱将惜不得”,“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他能反抗吗?不能,只能忍气吞声,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对比:地位悬殊)18、这首诗揭露了“宫市”是一种极不公平的“交易”,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你可以从哪些诗句感受到这一点?“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19、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诗歌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白居易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写下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无情而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疯狂的公然掠夺。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五)拓展延伸宫市制度令卖炭翁有这样悲惨的遭遇,他的明天又将如何呢?请同学们想象并口述出来。(六)拓展延伸宫市制度令卖炭翁有这样悲惨的遭遇,他的明天又将如何呢?请同学们想象并口述出来。三、总结提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以秋风吹破茅屋开篇,叙述了屋漏难眠、彻夜寒雨的情景,面对这样的情景,诗人由己及人,想到战乱中的贫苦之士,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以及对人民的同情。卖炭翁这首乐府叙事诗以个别事例表现普通状况,描写了一个烧炭老翁谋生的艰难,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出“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恣意掠夺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我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课堂学习。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普遍、内容最广泛的学习。作为教师,应紧紧围绕创新学习,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努力探索减负、优质、高效的教改之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并把它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