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四单元 劳动创造世界教学设计 教科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406830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四单元 劳动创造世界教学设计 教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四单元 劳动创造世界教学设计 教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四单元 劳动创造世界教学设计 教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四单元 劳动创造世界教学设计 教科版课标要求1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课程标准1.1.5) 2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必须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课程标准3.4.2)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过认识劳动的重要性,了解劳动对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本单元 3课内容。第九课人类的需要包含 3个部分,“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文明”和“劳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分别从劳动与人类的形成、劳动与人类文明、劳动与个人的发展的关系角度阐述了劳动的意义。第十课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包括两部分内容,“可敬的劳动者”和“珍惜劳动成果”。第一部分赞叹了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伟大与光荣,使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光荣,鄙视劳动可耻的思想;第二部分分析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学生懂得如何珍惜劳动成果,如何尊重劳动者。第十一课乐于劳动,善于劳动分为两个部分,“快乐的劳动者”和“新型的劳动者”。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懂得劳动既是自己快乐的源泉,也是法定的光荣义务,学会从劳动中寻找快乐;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认识劳动中的创造,了解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懂得通过创造性劳动造福人民、发展自己,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掌握劳动的本领。教材知识结构: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并认同劳动 创造人类、劳动创造文明和劳动促进人的发展等基本观点。认识劳动的价值,应该具备的劳动素质。过程与方法:通过 体验、讨论、讲授等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劳动对个人发展的作用;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应该树立怎么样的劳动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树立尊重劳动者的思想,抵制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抵制歧视劳动者,尤其是抵制歧视体力劳动者的思想,形成“不劳者不得食”的价值观。3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作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能力、气质相比较,在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对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的作用还没有全面的认识,对于劳动付出与收获的关系还认识不足,因此,不热爱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对一些需要较大付出的劳动和艰苦的劳动存在厌恶的心理。青少年中还广泛存在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喜欢享受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并通过大量事实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个人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学会从劳动中寻找乐趣,从收获中获得快乐,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同时,对于现在的青少年的发展来说,学会劳动也是很重要的内容。4教学建议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述清楚劳动创造人;通过大量事实让学生知道劳动创造文明;认同劳动推动社会进步,劳动促进个人的发展。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意识和劳动光荣的意识。要在教学中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尊重和信任学生,并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是尚未成熟的个体,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还有缺陷,有待进一步改进,甚至还必然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例如有的学生有享乐的思想,有的学生鄙视劳动,认识不到劳动的创造作用和劳动的价值,甚至有一些厌恶劳动的思想。我们既要采用的适当的方法,严格要求学生,促进其发展,又要尊重信任学生自己有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相信学生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在尊重信任的氛围中,才可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变得自尊自信。第九课 人类的需要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体验劳动 1呈现各种劳动的场景的录像或者画面,如农民在田里 劳动、工人在工厂劳动、科研工作者在试验室或者在野外劳动,以及各种文艺创作等场景。2教师:这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社会,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劳动的世界。没有人们的劳动就不可能有我们的生活,更不可能有我们的今天。正是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使人类能够繁衍生息,传承到今天。关于劳动,我们同学有什么话要说? 3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说说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社会是充满劳动的社会,通过教师引导,进入主题。让学生思考劳动对人的生活、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教学环节一:劳动创造了人类 1教师:今天,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人类的起源时代,看看在人类的起源时代,劳动起到了什么作用。2呈现反映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录像或者图片资料或者动画。也可以利用教科书第 81 页资料,通过阅读了解事实。3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到,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 劳动 起了 决定的 作用。我们可以说 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社会是劳动创造的社会。让学生直观了解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作用。本部分内容只要学生了解结论就可以,不展开讲解。教学环节二:劳动的含义,劳动是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活动 1学生课前观察周围人们的劳动,了解人们对劳动的重视以及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具体活动要求见活动设计“活动四:劳动者的一天”) 2教师:我们的父母就是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每天都在从事什么样的劳动呢?他们的劳动成果是什么? 3学生交流课前活动的结果,并谈谈交流后的感受。4学生交流:你还见过或者是知道哪些劳动现象呢?他们的劳动成果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将学生交流的结果分类写在黑板上,以便后面的活动使用。通过了解父母生活周围人的劳动,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父母每天劳动的辛勤,体验父母对自己的恩德,增进对父母的感情。教学环节三:感受劳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教师:通过发言,我们了解到,农民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粮食、蔬菜、水果等,工人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食品、服饰、器具等,作家的劳动为我们创作了小说、散文、诗歌等,编导、演员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电影、电视、戏剧等,科学家的劳动提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的水平,商人的劳动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样,老师教给了我们知识,清洁工改善了我们的生存环境,等等。其实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凝聚着劳动者的血汗,我们的血肉之躯也是因劳动而生,因劳动而长。总之,劳动创造了一切。2深化劳动的意义。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把学生发言的内容分类写在黑板上,板书如下:食品、服饰、器具、交通工具 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劳动创造的物质文明) 小说、散文、诗歌、学习 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劳动创造精神文明) 3教师总结:在劳动过程中,人类不断地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了宝贵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就“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 10项发明”开展交流。可以以 小组的形式汇报,最后全班投票评选出 “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 10项发明”。帮助学生从对劳动现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劳动含义的理性认识。总结 劳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任何劳动成果都是辛勤劳动的结晶。劳动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读资料,体验劳动与人的性格发展 1呈现阅读资料,学生读资料谈感想。资料一:上海某区评选优秀学生,从 28000名中学生中挑选出17名候选人。然而,当他们从考场门口走过时,脚踩测试者有意扔在门口的扫帚和抹布,却没有一人理会。2教师提问:测试者为什么要把扫帚和抹布扔在他们路过的门口呢?(测试他们的对劳动的态度)同学们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3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自己以及同伴的劳动的态度,感受劳动与人的个性发展的关系,知道劳动对人成长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环节一:感受劳动,初步体验劳动的意义 (教师上课前在教室门口扔一个比较大的废纸团,观察通过的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尤其是如果有学生主动捡起来,及时表扬)1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的父母和老师这么重视培养我们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学生交流)2刚才我们是评价别人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行为,我们自己呢,我们都从事过什么样的劳动呢?(学生发言) 通过交流,让学生理解“劳动促进人本身的发展”的道理,珍惜劳动机会,培养劳动意识。教学环节二:劳动会促进人的道德、精神境界的提高 1教师总结:从刚才的发言中可以了解到同学们具有很好的劳动观念,但也发现有些同学并不重视劳动。下面,我们再看一个资料,看看劳动到底有什么好处? 资料二:美国哈佛大学曾经对波士顿地区 456名儿童做过一项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 20% 左右。2学生交流读了资料后的感受和自己受到的启发。3教师总结 :劳动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劳动会促进人的道德、精神境界的提高。通过资料让学生发现劳动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懂得劳动是通向未来幸福之路。教学环节三:劳动能够促进青少年的意志力、自立自强自信的意识 1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劳动对于人道德、能力等发展的重要作用,其实劳动的力量是神奇的,劳动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远远不止这些。看看下面的资料,我们就会有所发现。资料三:李泽楷,身为香港首富李嘉诚的二公子,被商界的朋友称之为“小超人”。李泽楷 13岁时就离开父母前往美国。在美国读书时,日常家务无人代劳,一切都自己动手做,他还经常在晚上到麦当劳打工,去高尔夫球场做球童。2学生交流:为什么出身富有的李泽楷要亲自做家务并要打工挣生活费呢,为什么他不把这些时间用于学业?(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通过李泽楷的事例,我们可以了解,劳动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劳动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发育,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的体能就会很好;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的大脑发育就会得到发展。对青少年而言,劳动能够促进青少年的意志力、自立自强自信的意识。但是我们同学中,存在这样的思想:我父母有钱,不用我劳动,他们可以养活我。这样的思想将给我们青少年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我们大家想一想,这种想法的严重后果是什么。(学生开展交流) 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培养劳动意识和独立自主的精神。教学环节四:自我反思 1我国的青少年从事劳动的情况怎样呢,我们看资料。资料四:据研究,美国儿童每天平均体力劳动的时间是1.2 小时,韩国儿童每天劳动 0.7 小时,法国儿童是 0.6 小时。我们中国儿童才 0.2 小时,仅仅 12 分钟! 你有什么发现:我们的儿童的劳动时间也很少,对我们的发展不利。2教师:因此,我们要重视参加家务劳动,对我们的身心发展有重要意义。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省自己,改变态度。布置作业 作业:一周家务劳动记录 家务内容 周一 周五 周六 周日 收拾房间 洗衣服 做饭 扫地 帮助采购 洗碗 打扫卫生 实践改变对家务劳动的态度。第十课 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可敬的劳动者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了解劳动者 1教师:在今天的社会里,有各种各样的劳动者。你最敬佩的劳动者是谁?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说的方面可能比较多,也可能集中在某些行业、某些著名的企业家等人身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都应该是我们的敬佩和爱戴的人) 感受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劳动者,引入劳动者的话题。教学环节一:劳动状元榜 1教师:我们可以把劳动者大体分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让我们来看看大家了解的各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哪些,他们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 2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劳动模范,制作自己的“劳动状元榜”。(具体活动过程和操作过程见“活动活动设计”) 让学生懂得,各行各业优秀劳动者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提出的贡献,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敬。教学环节二:劳动的贵与贱 1教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看到在“劳动状元榜”中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说明任何行业都可以出解出杰出人物。我们也经常说,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由于不同的劳动者在收入等方面享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因此,不少人还是存在不平等的思想。下面的事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点。2呈现案例。有 一家报社举办了百名中学生“暑期一日”社会实践活动,咨询和报名的中学生十分踊跃。其中在必胜客实践的“我到名店做比萨”和到农科院实践的“我是克隆植物的新农民”两组,50人的名额在活动启事登出的第二天便已爆满。可与此同时,“我当一天清洁工”小组直到实践活动的前一天,也仅有5名学生报名,活动当天,当环卫保洁队派来了5名最好的保洁队员,开着5辆保洁车欢迎小队员们的时候,他们看到只剩下一名队员。3学生谈对上述新闻的感想。结合流弊谈谈这种思想的严重后果。4教师总结:有很多人看不起农民,也有很多人看不起工人。但是,我们看看我们教室里的一切,电视、投影仪、电灯,桌椅、黑板、文具等,想想我们身上的校服、中午吃的饭、回家时乘公交车等,都是这些常被人忽略甚至被人“看不起”的工人和农民的劳动成果。崇拜甚至迷信一些劳动者,看不起另一些劳动者,这种思想本身就不是现代社会所应具有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我们不尊重工人和农民,也许将来我们自己就会成为其中的一员,那时候,我们才会渴望自己得到尊重,自己的价值得到承认。所以,只有人人都尊重劳动者不管他的劳动是干什么的,我们每个人才会受到尊重。这是社会的常见现象,让学生了解社会流弊,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观念。懂得在当今社会,任何行业的劳动都可以让自己的价值得以实现,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能够取得好成绩。强调尊重劳动者的事每个人应该持的态度,尊重劳动者就是尊重我们自己,懂得歧视本身并不是健康的心态,是需要彻底铲除的封建思想。总结 1.学生判断下面的论断的正确性。(1)张三的爷爷是老科学家,为国家的原子弹研制做出过重要贡献,所以要受到同学们的尊重;李四的爷爷是个普通农民,在农村干了一辈子,所以不必受到同学们的尊重。()(2)王五的妈妈是某医院的院长,所以王五在学校整天“我妈长、我妈短的”生怕同学们不知道他妈是谁;刘七的爸爸是个修理工人,每次到学校参加家长会,刘七总是很不好意思。() 2.教师总结:劳动者都是美的,所有的劳动者都应该得到尊重。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读悯农导入主题 1学生读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教师:这是一首大家从小就非常熟悉的诗,它描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果实的可贵。诗虽然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可是我们大家仔细体味一下,就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感受到作者对辛勤劳动的农民的怜悯之情、崇敬之情,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粮食的珍惜之情。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珍惜粮食,有时甚至是到了崇拜的地步,我们看看下面的故事。近年,我已经年过不惑(40岁为不惑),我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令人羡慕的6位数。然而一个习惯至今不能丢弃,即珍惜每一粒粮食。这是父亲多年来给我们养成的习惯,“爱惜”这个词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骨子里。记得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对我们每个孩子都很慈祥,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对我们发脾气,而且是发很大的脾气:一是我们几个孩子争东西的时候,在他老人家看来,兄弟姊妹必须和和气气,大的要让小的,小的要尊敬大的;二就是在我们有些许浪费粮食的行为时。因此,至今我还是保持着掉了饭粒立刻捡起来的习惯。说实在的,我“改正”这个习惯。一是为了尊敬我的父亲,是他老人家养了我们这么大,他老人家的精神就是我们应该承袭的精神;二是因为我认为,应该让我们的子子孙孙记住粮食的可贵。今天我们富裕了,不等于我们永远富裕下去,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人 包括儿童生活在饥饿中。而且,浪费实在不是什么令人羡慕的品质,而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我们要把它抛弃掉。从学生熟悉的诗歌入手,可以使学生产生认同感。让学生从这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爱惜粮食品质的可贵,确立节约粮食 光 荣、 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教学环节一: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 1教师:从一粒种子到我们碗里的米饭,要经历哪些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艰辛付出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知识,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不必要详细了解全过程,主要是体会劳动果实得来不易。如在耕种过程中遇到恶劣的天气、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等。3学生结合自己的父母或周围的人们的劳动,说说劳动者付出的辛苦以及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如母亲是记者的同学谈谈她报道一条新闻要付出哪些辛苦;父母是工人的同学谈谈父母以及同事们生产某种产品需要付出的劳累,等等。具体活动过程可参考教学活动涉及“劳动者的一天”) 4学生交流活动感受: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大家有什么感受?(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经过劳动者辛勤劳动生产出来的) 了解我们享有 的所有劳动成 果都来之不易,懂得珍惜 劳动果实。教学环节二:珍惜劳动成果 1刚才我们都了解了我们的父母、我们周围的人们的劳动付出,懂得了劳动产品的来之不易,也懂得了应该珍惜劳动果实。那么,我们到底做得如何?让我们先来看一组画面。(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到学校食堂录一小段学生将剩饭菜倒入垃圾桶的录像或者是拍一些照片,课堂上使用) 2学生交流感受:看了这些画面大家的感受。3寻找浪费现象。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讨论交流生活中遇到的浪费现象,讨论后由小组代表来发言。(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浪费的现象? (2)学校生活中还有哪些浪费的现象? (3)社会生活中的浪费现象还有哪些? 浪费现象是我 们现在社会比较普遍的现象,通过讨论 引起大家的注意。总结 1教师总结: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勤俭节约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必须勤俭节约。刚才,我们发现了那么多的浪费现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节约宣言。2小组开展“我的勤俭节约宣言”活动,确定宣言内容,撰写宣言。学以致用,督促学生形成节约意识,培养学生的节约习惯。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读悯农导入主题 1学生读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教师:这是一首大家从小就非常熟悉的诗,它描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果实的可贵。诗虽然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可是我们大家仔细体味一下,就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感受到作者对辛勤劳动的农民的怜悯之情、崇敬之情,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粮食的珍惜之情。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珍惜粮食,有时甚至是到了崇拜的地步,我们看看下面的故事。近年,我已经年过不惑(40岁为不惑),我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令人羡慕的6位数。然而一个习惯至今不能丢弃,即珍惜每一粒粮食。这是父亲多年来给我们养成的习惯,“爱惜”这个词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骨子里。记得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对我们每个孩子都很慈祥,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对我们发脾气,而且是发很大的脾气:一是我们几个孩子争东西的时候,在他老人家看来,兄弟姊妹必须和和气气,大的要让小的,小的要尊敬大的;二就是在我们有些许浪费粮食的行为时。因此,至今我还是保持着掉了饭粒立刻捡起来的习惯。说实在的,我“改正”这个习惯。一是为了尊敬我的父亲,是他老人家养了我们这么大,他老人家的精神就是我们应该承袭的精神;二是因为我认为,应该让我们的子子孙孙记住粮食的可贵。今天我们富裕了,不等于我们永远富裕下去,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人 包括儿童生活在饥饿中。而且,浪费实在不是什么令人羡慕的品质,而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我们要把它抛弃掉。从学生熟悉的诗歌入手,可以使学生产生认同感。让学生从这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爱惜粮食品质的可贵,确立节约粮食 光 荣、 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教学环节一: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 1教师:从一粒种子到我们碗里的米饭,要经历哪些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艰辛付出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知识,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不必要详细了解全过程,主要是体会劳动果实得来不易。如在耕种过程中遇到恶劣的天气、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等。3学生结合自己的父母或周围的人们的劳动,说说劳动者付出的辛苦以及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如母亲是记者的同学谈谈她报道一条新闻要付出哪些辛苦;父母是工人的同学谈谈父母以及同事们生产某种产品需要付出的劳累,等等。具体活动过程可参考教学活动涉及“劳动者的一天”) 4学生交流活动感受: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大家有什么感受?(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经过劳动者辛勤劳动生产出来的) 了解我们享有 的所有劳动成 果都来之不易,懂得珍惜 劳动果实。教学环节二:珍惜劳动成果 1刚才我们都了解了我们的父母、我们周围的人们的劳动付出,懂得了劳动产品的来之不易,也懂得了应该珍惜劳动果实。那么,我们到底做得如何?让我们先来看一组画面。(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到学校食堂录一小段学生将剩饭菜倒入垃圾桶的录像或者是拍一些照片,课堂上使用) 2学生交流感受:看了这些画面大家的感受。3寻找浪费现象。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讨论交流生活中遇到的浪费现象,讨论后由小组代表来发言。(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浪费的现象? (2)学校生活中还有哪些浪费的现象? (3)社会生活中的浪费现象还有哪些? 浪费现象是我 们现在社会比较普遍的现象,通过讨论 引起大家的注意。总结 1教师总结: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勤俭节约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必须勤俭节约。刚才,我们发现了那么多的浪费现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节约宣言。2小组开展“我的勤俭节约宣言”活动,确定宣言内容,撰写宣言。学以致用,督促学生形成节约意识,培养学生的节约习惯。第十一课 乐于劳动,善于劳动快乐的劳动者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心灵手巧 1组织开展“心灵手巧”活动,具体活动内容和方式参考“教学活动设计”。2学生反思刚才做活动的感受。如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作品完成后大家的感受是什么等。重要的是注意活动的体验,体会创造、付出和收获的快乐。3教师总结:没有劳动的付出,我们就体会不到收获的快乐。体会劳动创造快乐,体验劳动收获的快乐。教学环节一:感受劳动的快乐 1学生交流自己平时参加的劳动以及收获到的快乐:哪位同学参加过劳动,并且让自己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学生交流) 2学生根据平时的体验和交流,寻找劳动带来的快乐。(如克服困难带来的快乐、劳动获得成果的快乐,和大家一起合作带来的快乐等) 3教师总结:劳动是辛苦的付出过程,也是快乐过程,我们要善于发现劳动中的快乐。只有学会从劳动中寻找快乐,才能真正地从劳动中获得利益。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增强学生对劳动快乐的理解。教学环节二:劳动者的快乐 1让我们听听劳动者是怎样看待劳动中的快乐的。2学生交流课前查找到的表达劳动者快乐心情的名言警句或故事。如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在寻找野生水稻原株时付出辛苦以及成功后的快乐等。下面几则名言可供参考。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李大钊)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卢梭) 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像劳动,即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的力量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高尔基) 通过具体事例突出劳动的快乐。教学环节三:反思自己 1学生交流自己平时的劳动情况:我们现在主要的劳动有哪些?(如学习、学校的劳动、家务劳动、社会上的公益活动等) 2学生交流这些日常劳动能够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可以从对自己未来的成长的好处、对自己独立自主品质的培养、对自己身心的锻炼等方面谈) 3教师总结:没有劳动的付出,就不会体验劳动的快乐。没有劳动就不能 社会的发展,我们都是劳动者,都学习做一个快乐的劳动者。反思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成为快乐的劳动者。新型劳动者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模拟招聘会 1组织开展“模拟招聘会”活动。具体活动设计可以参考“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活动九。教师指定5个学生扮演招聘者,其他学生写个人推荐简历,扮演招聘公司招聘人员的学生按照公司对人才的要求招聘人才,学生根据自己“应聘”的情况总结自己的得失,了解自己所具备的和所缺失的素质。2全班根据刚才的活动讨论未来社会对人来的需要,了解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3学生谈谈在刚才活动中所得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活动了解社 会所需要的人才,引导学生为未来进入社会做 准备的意识,懂得为自己成为未来的人才做好素质准备。教学环节一:认识时代变化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变化 1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行业需要的劳动者都必须具备多种素质。今天的劳动者已经不能简单地分为传统意义上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者了,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是综合的、全面的。2学生列举自己周围一些下岗工人或者找不到工作的人的情况,说说他们失业、下岗的原因,总结在就业方面遇到困难的原因。3教师把学生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写在黑板上),归纳总结其主要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失业、下岗、找不到工作的人往往知识陈旧、技术落后、不善于学习等,这些都是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表现。了解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不断提高,懂得有些人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被淘汰的原因。教学环节二:认识新型劳动者的代表 1教师:正是很多人认识到了社会对新型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因此他们努力适当现代社会的需要,积极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下面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让我们思考他们给我们带来的启发。2呈现许振超、王启民、袁隆平等具有创新精神的劳动者事迹。学生总结他们具有的素质。(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劳动者) 以社会上的榜样给学生以启发,树立新型的劳动观。教学环节三:了解新型劳动者的素质 1教师: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基本了解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从刚才认识的几位榜样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他们所具备的素质。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劳动者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使得我们能够目标明确,为未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2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把学生总结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多 新型人才的要求,懂得为自己 的未来做好准备。教学环节四:创新实践 1教师引导:通过讨论,我们发现,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要迅速发展,必须提倡自主创新精神。中学生 是最具有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群体,因此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 佳时期。很多地方都有青少年创新大赛,让我们看一个中学生的创新发明。2介绍中学生发明“眼球鼠标”荣获创新大赛一等奖的故事。(具体内容见“教学参考资料”) 3创新能力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能力,必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培养。我们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才能真正地创新我们的生活。4开展“创新大赛”活动。(具体活动参考“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结 1教师:我们是未来社会的劳动者,而社会的发展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成为合格的劳动者,成为优秀的、杰出的劳动者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我们也必须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进步,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的劳动者。2学生课后用诗歌、散文等形式描绘自己学习这一单元后的感受。总结升华,提高认识,巩固学习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