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8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405834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8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8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8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18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热点题型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社会影响 例1、1.(2018年江苏卷单科历史7)7. 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A. 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 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 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 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答案】D【变式探究】(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5)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右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晴,其内容谜面谜底生涯在镜中照相处海军浜成汤国旗商标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答案】A【变式探究】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A项表述正确,但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易西服”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需改变形象,但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目的是为推行变法改制,故C项错误;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的表述没有体现出易服的意义,故D项错误。 (4)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方法技巧】1.从社会史观角度命题。近代西方的侵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微观角度引起了中国人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等领域的变化。高考命题经常以此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解题时一般根据材料具体分析即可。 2.从东西思想碰撞角度命题。随着西方入侵、通商口岸的开辟,西方的思想观念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的传统观念。高考会运用当时的文献记载、报刊文摘等材料,考查东西方新旧观念的冲突与交融,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从世界发展潮流及国家的国情角度理解认识。 3.从近代婚姻习俗变革角度命题。近代婚俗的变革深受西方影响,但中国传统的婚俗仍然存在,呈现新旧并存的特点。高考命题会运用实例及记载,考查近代中国婚姻习俗的变化及其呈现的特点。解题时需结合具体情境分析。 【举一反三】 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解析】题干叙述的是新潮社个别社员的情况,不能据此就判断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也不能就此认为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故A、C两项排除。作为新式青年的新潮社社员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仍看重八字、命书,说明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故选B项。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 【答案】B 热点题型二 大众传媒的变迁及其历史作用 例2、(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答案】C【变式探究】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 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解析】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题干中“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说明此时时间大概是在1912年3月份。这一时期,报纸数量的迅猛增长,反映的是国人对时事的关注,关心局势的变革,故选A项。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是1912年3月,还不可能产生这么快的影响,排除B项。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发生在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排除C项。人们普遍赞成共和与辛亥革命后的史实不吻合,排除D项。 2(2017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9)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答案】B【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3(2017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不能得出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是西方婚礼仪式,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说明是由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答案】C2(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断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D【解析】表格显示,关于“禁缠足、兴女学、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妇女问题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关注,故D项正确。万国公报不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A项错误;B中“实现了言论自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表格中没有反映“清政府革除陋习”的信息,C项也排除。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答案】C【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是个别现象,并不是妇女的普遍选择,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思想在近代并没有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材料中“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说明政府在限制该行为,体现当时女性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法治精神,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物质生活变迁习俗改变2.(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5)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世界市场的发展A B C D【答案】C【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通讯工具的进步。3.(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4)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署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答案】D【解析】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说明各机关无权发布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其目的是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材料体现不出新闻宣传网络,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故B项错误;C项和材料主旨无关。【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新中国新闻宣传制度1(2015年北京卷文综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答案】B【解析】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提倡“剪辫蓄发”是把辫子当做了清朝统治的象征;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剪掉辫子是脱离清朝统治的象征,故选B。ACD与题意相关,但是关系不大,故排除。2(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答案】B3(2015年江苏卷历史11)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答案】C4(2015年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表2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年份法定节假日天数节假日1950199520002008元旦1111春节3333劳动节1111国庆节2233星期日1111星期六111清明节1端午节1中秋节1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答案】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由“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结合所学可知是儒家。第二问结合所学从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这个角度阐述即可。6.(2015年上海卷历史24)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A.民报、时务报 B.民报、天演论 C.天演论、时务报 D.海国图志、天演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和三民主义。材料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的信息体现的是三民主义思想,应该出自民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是维新派梁启超的思想,应该出自时务报。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天演论介绍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故B项和C项错误;海国图志是魏源著作的一部介绍世界地理方面的书籍,故D项错误。1(2014浙江卷) 从甲图到乙图,表明()甲图清初男子剃发蓄辫乙图民国初年男子剪辫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答案】B【解析】本题以清初和民国初期关于发辫的有关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甲图中清初期的“剃发蓄辫”说明清朝统治者强行推行民族发饰,而乙图中民国初期的“剪辫”说明其与辛亥革命的革命宗旨有关,两幅图充分说明习俗变迁与当时政治密切相关,故本题选择D项。2(2014浙江卷)下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答案】D3(2014安徽卷)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答案】D4(2014北京卷)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墙上画作的风格人物的发型照明手段饮食方式A B C D【答案】B【解析】本题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从图片提供的信息看,墙上悬挂的仍然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饮食方式仍然是中国传统的饮食方式,无法反映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图片中的人物剪去了长辫,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风尚的变化;照明已经使用了电灯,反映近代物质生活的变化。故选B项。5(2014福建卷)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答案】B【解析】本题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的流行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旗袍是在中国满族妇女传统服饰基础上,结合西方服饰的特点设计出来的一种服饰。A项错在“完全西化”;旗袍本身具有高开叉的特点,不符合传统纲常伦理对妇女的着装要求,但由于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而逐渐被人们接受,B项正确;C项错在“开始”;D项不是社会原因。故选B项。 6(2014江苏卷)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答案】C7(2014新课标全国卷)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答案】C 【解析】本题以上海与北京、天津放映中外电影的比例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含义。材料揭示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已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从放映中外电影的比例看,北京、天津地区远远高于开放程度较高的上海,但这不能说明京津民众接受外来事物的热情较高,排除B项;中国电影拷贝有一定的流通税费,故上海制作的影片传到京津地区代价太高,京津民众看外国片的几率增多,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