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三峡》练习题2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3405315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三峡》练习题2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三峡》练习题2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三峡》练习题2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 三峡一、 课文梳理1、 标注字音。阙()曦()襄()溯() 漱()2、 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略无阙处()或王命急宣()属引凄异()良多趣味()3、 翻译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4、 请用“/”标出句子的朗读停顿。(1)、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二、 理解识记5、三峡是所著的水经注疏中的一段。水经注是的著作。6、三峡中突出三峡山势的雄伟峻拔的句子是,以比喻手法来突出夏季水暴涨后江水湍急的句子是,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总写春冬季的景物特征的句子是。三、 美景品析7、三峡很美,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你能用“三峡的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吗?示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8、这样美的三峡,作者共用一百五十余字就描绘得如此出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令人称奇。请你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示例:语文的描写手法美,下面描写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四、 课外拓展9、下列几段文字与文中哪些内容相关?(1)、陆游入蜀记:“夹江千峰万嶂,有竞起者,有独拔者,有崩欲压者,有危欲坠者,有横裂者,有直坼者,有凸者,有洼者,有罅者,奇怪不可尽状,初冬草木皆青苍不凋。”(2)、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3)、杜甫秋兴八首:“听猿实下三声泪”;白居易送萧处士游黔南:“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10、假如你是一个导游,请依据课文内容和的有关材料,写篇400字左右的“三峡风光”导游词。附学习方法提示学习一篇文言文,首先要弄通它的文意,这包括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其文意、朗读时正确停顿。这些可看作是对文章的初步感知,即学习文言文的最初目标。文言文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理应汲取其精华。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精髓的基础上,适当的记忆还是有必要的。而其有效的方法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记忆。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美点很多,我们应该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捕捉文章的美点进行赏析。对文章美点的赏析,可从内容、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切入。考虑到题目有一定的难度,特提供示例参考。用课文来印证古诗文,这是综合性学习的一种全新的方法,其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可谓一箭双雕。依据“课文内容和课外的有关材料”写导游词,也是一种综合性学习的方法,它把读、写、说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承天寺夜游练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记叙文一般具备六个要素,请你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六要素写在下面横线上(如果有些要素在文中体现不明显,可以不写)。(4分)_ _ 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1分) 念:_遂:_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4翻译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章要“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了解作者及作者所处的背景。此文是苏轼在遭遇文字狱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做团练副使后写的。被贬黄州,近于流放。请你认真品读上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2分) 答:6、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拓展练习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而节叶具焉具:_ (2)节节而为之为:_8、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答:成语是: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9、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答:这些文字是_。(不超过11个字)10、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答:这些毛病是_。(不超过12个字)11、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三、试一试12、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参考答案:三峡1、qu x xing s sh2、毫无有时接连不断很3、(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2)、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3)、树木茂盛,山势险峻,百草丰茂,真是充满了无限的乐趣。4、略5、郦道元我国古代水利地理学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7、示例:三峡的水美,你看夏水素湍急,有时早上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呢。8、示例:作者描写景物美,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9、(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峻茂” 。(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高猿长啸,属引凄异”。(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0、略。 记承天寺夜游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张怀民和“我”(或苏轼)。事件:月下散步(相与或步于中庭)。原因:无与为乐者。结果:。6分。写出其中4项即可得满分,即每项1.5分。 2、念:想到。遂:于是,就。1分。每个解释0.5分。 3、(户:门。与:参与,此指欣赏)4、1)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3)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4)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5、写景的,但景中有情。苏轼被贬黄州,在这近于流放的地方,知音稀少,心情是忧郁而苦闷的。但是这种苦闷中又有旷达。(学生应抓住题目提示和文章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来谈。)2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6、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7、(1)具备、具有 (2)做,此意为“画”8、.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或“兔起鹘落”。比喻动作敏捷,又比喻作画,写文章下笔迅速,中间没有停顿)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10、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11、.A12、.略(只要能写出松的坚韧不拔,竹的高风亮节,梅的凌寒傲骨等意思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