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地理 第四部分 第十四章 第1讲 中国地理概况活页规范训练(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400166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地理 第四部分 第十四章 第1讲 中国地理概况活页规范训练(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地理 第四部分 第十四章 第1讲 中国地理概况活页规范训练(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地理 第四部分 第十四章 第1讲 中国地理概况活页规范训练(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地理 第四部分 第十四章 第1讲 中国地理概况活页规范训练(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xx全国文综,11)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下题。该区域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解析该区域海拔在400米左右,故排除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及华北平原,地表有一定起伏,故为东南丘陵。答案D(xx全国文综,35)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下图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量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23题。2下列各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A19701976年 B19771984年C19801989年 D19892000年3该支流流入 ()。A黄河 B长江 C辽河 D黑龙江解析第2题,本题考查图示信息的获取能力。分析图示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在19701976年间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最接近,尤其是两条曲线的最高点与最低点基本吻合,故A项正确。第3题,本题考查中国河流水文特征的相关知识。读图文信息可知,该支流在图示时段内的年净径流量多年平均值为1 500亿m3,最大值超过了2 500亿m3,反映出该支流的年径流量较大,故排除年径流量较小的黄河、辽河。从年净输沙量看,多年平均值为1 000万吨,反映出该支流流域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排除黑龙江,故B正确。答案2.A3.B 读“我国四大盆地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45题。4关于四大盆地位置判断正确的是()。A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B盆地位于最东面C盆地、都位于暖温带D盆地位于季风区5盆地和盆地相比较的叙述正确的是()。A盆地和盆地内能源资源丰富,但种类差异大B都属于外流区域,都有闻名于世的农业灌溉工程C两地所建林业生态工程的生态作用差异大D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都以风力和流水作用为主解析第4题,根据经纬度可以进行定位,为准葛尔盆地为四川盆地为塔里木盆地为柴达木盆地。A项中柴达木盆地不在地势第二级阶梯上;B项中四川盆地位于最东面;C项中盆地不在暖温带。第5题,A项中盆地和盆地能源种类相似,都多天然气资源;B项中盆地属于外流区;D项中盆地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盆地以流水作用为主。答案4.D5.C读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回答68题。6有关我国冬小麦最主要产区及其作物熟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陕甘宁地区一年一熟B冀鲁豫地区两年三熟C云贵川地区一年两熟D鄂湘赣地区一年三熟7影响图中M、R两地收获日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地形 C水分 D土壤8图中N地与R地相比较,收获时间差异及主导影响因素组合正确的是()。A比R地收获早地形因素B比R地收获晚距海远近C比R地收获早季风环流D比R地收获晚地势高低解析第6题,冬小麦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因此冀鲁豫地区是冬小麦的主产区,该区域作物熟制是两年三熟。第7题,图中M地位于北方地区,R地位于南方地区,两地之间的热量差异使M地冬小麦的收获期晚于R地。第8题,由图中等值线的分布特征可知,N地冬小麦的收获日期早于5月1日。N地位于四川盆地,由于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其冬季的热量条件比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R地优越,因此冬小麦收获较早。答案6.B7.A8.A(xx济南一检)下表示意我国四种农作物种植的适宜气候条件。读表回答910题。农作物生长期平均气温()10积温()降水量(mm)日照时数(小时)18303 50060080020303 5003501 0002 00015181 60020050080020308 0001 5002 0009. 四种农作物中,适宜在鄱阳湖平原种植的是 ()。A B C D10成都平原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条件不足 B水分条件不足C水热配合不好 D光照条件不足解析第9题,通过分析表中信息可知,两种农作物所需要的积温较高,均超过3 500,适宜在鄱阳湖平原种植。农作物所需积温太高,不适宜在鄱阳湖平原种植。第10题,成都平原地处四川盆地,全年降水量较大,阴雨天较多,日照时间短,而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要求光照时间较长。答案9.A10.D读山西省近年来的产业结构图,回答1112题。11该省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A第一产业比重略有回升B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下降C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且占据主导地位D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幅度最大12该省的主导工业是 ()。A机械制造 B有色冶金C能源工业 D轻纺工业解析第11题,山西省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且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但下降幅度小于第一产业。第12题,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主导工业是能源工业。答案11.C12.C13下图是我国重要的四条交通干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对四条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路穿越高原、丘陵,人口密度最小B线路穿越高原、平原,聚落分布均匀C线路穿越高原、山脉,少数民族种类最多D线路穿越丘陵、平原,聚落密度较大解析线路穿越山脉、盆地,人口相对集中;线路穿越高原、平原,聚落集中分布在东部;线路穿越高原、山脉,少数民族主要为藏族居民;线路穿越丘陵、平原,聚落密度较大。答案D2010年10月26日9时,随着两列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从上海虹桥站、杭州站同时疾驶而出,沪杭高速铁路通车运营。这是我国高速铁路引领世界高速铁路发展潮流的又一重要标志。读图甲和图乙,回答1415题。14下列有关沪杭高速铁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加强上海和北京之间的联系C增加货物运量 D加剧大气污染15下列对沪杭高铁通车后产生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两个地区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较小B促进沿线的资源调配C有利于加强中、东部地区的联系D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解析第14题,沪杭高铁的开通可以加强沿线地区的联系,促进经济、贸易、旅游的发展,带动沿线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第15题,沪杭高铁是客运线路,通车后会大大加快人口的流动,促进人口的迁移,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加快城市化的进程。答案14.A15.D二、综合题(共40分)16(xx哈尔滨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及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河南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肉类食品、速冻食品、方便面、饼干、调味品生产加工基地,拥有“双汇”“思念”“三全”等众多知名品牌,其速冻食品更占据了全国60%的市场。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不断升级和产品更新,河南已从“中国粮仓”变成了“国人厨房”。(1)简述河南省的地形特征。(2)简述图中两项水利工程的作用。(3)简析河南省发展食品加工业的社会经济条件。(4)为了研究河南省部分地区农业发展状况,有一地理兴趣小组对该省东南部某地的一个农村进行了社会调查,获得下表资料:项目类别家庭(户)人口(人)耕地(亩)水田面积(亩)水稻单产(千克/亩)出售稻米(千克)机械(台)数据269382561 1606 4962根据以上资料分析该村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解析第(1)题,从图中等高线可知,河南省西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部以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第(2)题,为小浪底水利枢纽,其作用是防洪、防沙、发电、灌溉等,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其作用是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第(3)题,河南发展食品工业的社会经济条件可从原料、交通、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分析。第(4)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河南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其解决措施可针对存在问题解答。答案(1)西部为山地、丘陵,东部为平原;地势西高东低。(2)水利工程:防洪、除沙(防淤)、防凌汛、发电、灌溉、供水等。水利工程: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现状。(3)河南省地处我国农业(小麦)主产区,原料充足;铁路干线连接南北、贯通东西,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4)主要问题: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合理化建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适度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商品率。17读下图,回答问题。(20分)(1)图中甲地可能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业是 ()。A温带水果加工 B热带水果加工C海产品加工 D棉纺织加工(2)B海域近年来在夏季经常出现一种海洋污染现象,这种污染现象是_,试分析其出现的原因。(3)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这一地区工业的区位因素。(4)简述近年C地区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工业的分布及特征等相关知识,解答时应首先依据图中经纬度确定该区域为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第(1)题,图中降水量显示了此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区。甲地区不靠海,不宜发展海产品加工。辽中南也不是棉花主产区,而是温带水果产区。第(2)题,B海域为渤海,排入污水多,易出现赤潮现象。第(3)、(4)题,辽中南的发展是建立在资源、交通等基础上的,近几年其资源状况、交通状况均发生了变化。答案(1)A(2)赤潮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海洋,海水养殖业的扩大等。(3)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有:丰富的铁、煤等矿产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辽河水源,劳动力资源和辽河平原的农业资源。(4)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交通运输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等都使)工业发展有了新的机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