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2岳麓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400003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2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2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2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2岳麓版一、选择题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出苏俄农民对哪一政策的不满?(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2、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C真的。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3、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4、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斯大林模式5、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A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B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D完全实行市场经济6、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7、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农业集体化运动8、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时期应该是( )A沙皇统治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 D斯大林体制时期9、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10、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这主要表明( )A苏联对德国的侵略有充分准备 B苏联人民万众一心抗击侵略C斯大林模式具有很高的动员能力和组织效率 D斯大林模式产生于战争环境中11、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C东欧剧变的影响 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12、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A B C D13、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 B. C. D.14、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15、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A B C D16、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60年后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是( )A.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 B.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D.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民主与自由17、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18、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19、苏联国旗降下已经17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20、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 ) 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B C D 二、材料分析题:1、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四: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3)材料三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5)材料二、三、四,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简要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及本质区别。2、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2)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4)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有何联系?它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 2、B 3、C 4、B 5、B6、B 7、C 8、D 9、A 10、C 11、A 12、B 13、C 14、C 15、D 16、C 17、C 18、C 19、A 20、A二、材料分析题:1、(1)错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根源:生产关系超过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2)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3)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4)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其它言之有理亦可。)(5)同:都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区别:社会制度不同(或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2、(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没有自主权;片面强调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忽视经济规律。(2)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侧重于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方面制定经济发展的“加快发展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3)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成效不大,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之一,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