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9《鱼我所欲也》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392922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9《鱼我所欲也》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9《鱼我所欲也》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9《鱼我所欲也》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9鱼我所欲也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重难点】重点: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理论证等方法。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2、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走进作者:作者作品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三、预习检测:1用课文原句填空:(4分)生,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呼尔而与之, ; ,乞人不屑也。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二者不可得兼(兼: )故不为苟得也(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 )故患有所不避也(故: )贤者能勿丧耳(丧: )蹴尔而与之(蹴: )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3、教师点评。黑板显示:字音:(1)不为苟得也(w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i wi)(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停顿及重音,(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4、学生齐读课文。5、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五、合作探究: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六、精读品析:(一)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二)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明确: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七、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论点:舍生取义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教学反思 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也让我着实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尴尬局面,但我庆幸,最终的教育效果还是好的。我在想,语文的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灵活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灵活的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接轨,能学有所用。作为教师,如果不断的唤唤这群孩子的良知,对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该有不小的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