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检测试卷 中图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92197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检测试卷 中图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检测试卷 中图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检测试卷 中图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检测试卷(二)(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源地之一。读下表及图,完成12题。年份石羊河年均径流量/108m3流入民勤年均径流量/108m3195713.314.64200013.030.981民勤绿洲水资源最充沛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导致19572000年,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根源在于()A全球变暖,石羊河水量明显减少B流域内用水量增加,上游来水减少C大量地表径流在沙漠地区下渗D草原破坏使地表径流减少答案1.B2.B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石羊河为一条内流河,其河流补给主要是来自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故水源最充沛的季节应在夏季。第2题,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石羊河年均径流量从1957年到2000年并无明显变化,因此导致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原因应主要是流域内用水量增加。红色荒漠化一般是指发生在江南丘陵及长江中下游的红壤分布区的水土流失(江南地区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现象。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回答34题。3“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C沉积作用 D风化作用4“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是()A滥伐森林 B开山取石C过度放牧 D风化作用答案3.B4.A解析第3题,“红色荒漠”现象和酸性红壤,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关系密切。江西丘陵多为有较薄红壤覆盖的石质山地,坡度大,降水多且集中,流水侵蚀强烈,表层土壤一旦被侵蚀掉,石质裸露,就会出现“红色荒漠”。第4题,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主要是由于该地区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人类滥砍滥伐森林使山坡缺少植被保护,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洪水一片,枯水一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2011年鄱阳湖区大旱,往日的湖面变成干裂的湖床。鄱阳湖大坝的建设再次提到日程上来,下图为“拟建鄱阳湖大坝位置图”。读图,回答56题。5拟建鄱阳湖大坝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洪抗旱发电养殖A B C D 6反对建鄱阳湖大坝之声不断,下列不属于反对者最主要的理由的是()A破坏生态湿地 B影响下游供水C影响汛期的泄洪 D影响湖区的生产生活答案5.A6.D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鄱阳湖“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特征,拟建鄱阳湖大坝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洪、抗旱。大坝位于湖区,缺少发电功能,养殖不是主要目的。第6题,因为大坝建设会破坏生态湿地,影响下游供水和汛期的泄洪,A、B、C是反对理由。大坝建设对湖区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小,D不属于反对理由。 (2017北京海淀区期末)下图为“钱塘江流域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图中()A河流干流大致自西向东流入黄海B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C新安江大坝下游河段落差大,水流湍急D富春江大坝附近河段初冬季节有凌汛现象8新安江大坝的修建()A使大坝上游的流域面积显著增加B使大坝下游泥沙含量增加C可为当地大力发展钢铁工业提供廉价水电D可调节大坝下游水位变化,减少洪涝灾害答案7.B8.D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钱塘江干流大致自西向东流入东海;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故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新安江大坝下游河段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落差小;富春江大坝纬度较低,附近河段无结冰期,无凌汛现象。第8题,新安江大坝的修建,对上游流域面积影响不大;大坝建成后,会拦截大坝上游大量泥沙,使大坝下游泥沙含量减少,同时可调节大坝下游水位变化,减少洪涝灾害;当地重工业基础薄弱,不宜大力发展钢铁工业。瓜迪亚纳河是伊比利亚半岛最长河流之一,发源于西班牙昆卡省中西部潮湿的山区,注入大西洋加的斯湾,河流全长824 km,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西班牙和葡萄牙在该流域建设了多座水电站和水库,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读图,回答910题。9瓜迪亚纳河流域所建水利工程的核心效益是()A发电 B防洪C航运 D灌溉10瓜迪亚纳河流域开发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是()A入海泥沙减少,导致三角洲萎缩B入海水量增加,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好转C河口水生生物多样性增加D河口地区航运受到威胁答案9.B10.A解析第9题,瓜迪亚纳河位于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该地区主要为地中海气候,降水季节差异明显,因此所建水利工程的核心效益是防洪。第10题,由于上游地区修建水利工程,拦截了部分泥沙,使入海泥沙减少,河口三角洲萎缩,A正确;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入海水量更加稳定,B错误;大坝的修建影响了洄游性水生生物的生存,导致河口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C错误;大坝可调节径流量,使河口地区水流更平稳,有利于航运,D错误。(2017赤峰市调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16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争取到2020年使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达到15%。为此,我国将大力开发清洁能源。近年来河西走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力度日益加大。读“玉门市及附近地区卫星影像图和玉门某风力发电场景观图”,回答1112题。11从该区域卫星影像信息可推知,玉门市成为“世界风口”的重要原因是()A位于冬季风源地,风力强劲B位于干旱地区,多大风天气C地形狭长,狭管效应显著D沙漠广布,风阻小12玉门是我国开发较早的石油产区,现已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而新能源产业是玉门市实现转型的支柱产业。当前该地区新能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A技术不成熟 B产业转型起步晚C生态环境限制大 D远离主要电力消费市场答案11.C12.D解析第11题,从该区域卫星影像信息可推知,玉门市海拔较周边地区低,处于狭管地带,南北两侧海拔较高,均为山地,产生显著的狭管效应,风力强劲,被称为“世界风口”。第12题,玉门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丰富,当前新能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远离主要电力消费市场,输电成本高。下图为“秸秆还田循环利用模式图”。读图完成1314题。13该生产模式可能分布在()A三江平原 B塔里木盆地C黄淮海平原 D太湖平原14该生产模式的优点包括()农作物的产量明显增大秸秆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肥料施用量减小农业生产投入减少A B C D答案13.C14.C解析第13题,读图可知,该生产模式种植的农作物是冬小麦和夏玉米,该地农作物一年两熟;三江平原一年一熟;受水资源、热量条件的制约,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一年一熟;太湖平原虽然能一年两熟,但与该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不匹配。第14题,在该生产模式下,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肥力,减少肥料施用量,使秸秆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2017西安质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据此完成1516题。15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B禁止开发煤炭、石油,寻找绿色能源替代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D大力发展投资少、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16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B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C人口会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D应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答案15.B16.D解析第15题,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应合理开采、节约和综合利用,禁止开采不符合实际。第16题,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因地制宜发展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沿淮城市群是指淮河安徽段两岸地区的城市群,俗称皖北,面积占全省的1/3,人口占全省的一半,该区域煤炭等资源丰富。读“沿淮城市群经济发展图”,完成1718题。17关于沿淮城市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稠密,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B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最高C宿州市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化水平最高D淮北市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化水平最低18沿淮城市群的最佳定位是()国家重要的能源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安徽重化工业集聚地安徽旅游示范区A B C D答案17.A18.C解析第17题,沿淮城市群所在地区面积占全省的1/3,人口却占了全省的一半,说明该地区人口稠密,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18题,沿淮城市群应发挥其能源丰富、农业发达的优势,积极将该地建设成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一环六放射”的高速路网交通一体化体系为依托,打造1小时都市圈,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读下图,回答1920题。19京津冀三方目前产业结构既雷同又竞争,没有形成互补的格局,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天津应着重发展的经济部门是()A先进制造业 B传统服务业C创意文化产业 D石油资源的开发20京津冀高速路网一体化,主要目的是()提高运输效率增加运输方式多样性加强城际联系促进城市群互动发展各城市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A BC D答案19.A20.C解析第19题,天津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科技力量雄厚,人才众多,工业基础好,产业协作条件好,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应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第20题,交通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导,路网一体化建设可提高运输效率,加强区域内城际联系、便于区域内经济合作及人员往来、密切经济联系。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1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红色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等。其中,“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的土地退化现象;“红色荒漠化”主要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分布区的土地荒漠化现象。下图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地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4分)(1)说出甲、乙两地土地荒漠化相同的自然原因。(2)指出造成甲、丙两地土地荒漠化外力作用的差异。(3)说明乙地荒漠化带来的环境影响。(4)简述甲、乙、丙三地土地荒漠化治理的相同措施。答案(1)多山地丘陵,地形起伏较大(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层薄。(2)甲地:流水侵蚀作用;丙地: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分别答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亦可)(3)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加重,洪涝灾害威胁加大;生态环境恶化。(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土地;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发展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答出“实行计划生育”“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植被覆盖面积”等亦可)解析第(1)题,图中甲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乙地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两地都多为低山丘陵地形;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多暴雨,再加上土层薄,极易造成土地荒漠化。第(2)题,甲地位于西南地区,降水丰富,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丙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强劲,降水稀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第(3)题,土地荒漠化带来的后果主要是土壤肥力降低,侵蚀作用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等。第(4)题,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主要从减少植被破坏,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分析,措施合理即可。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甲河是我国东南沿海的河流,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土地、矿产、生物、旅游等资源。流域内的东南部以三角洲平原、台地、丘陵为主,中部以台地、丘陵为主,西北部则为山地、丘陵。材料二下图是甲河流域示意图。材料三下图反映的是甲河流域部分基本数据(2010年)。(1)甲河流域城市分布的特点是_,该流域城市体系较为合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比较说明东南部和西北部两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的差异。(3)甲河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是_。请简要说明甲河上游地区水电站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4)上游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对中下游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哪些?并简述上游地区水土保持的措施。答案(1)东南部多,中部和西北部少;多沿河分布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相距越远;城市等级越低,则反之。(2)东南部GDP所占比重大,说明东南部经济发达,城镇人口所占比重高,人口密度大,说明东南部城市化水平高;西北部相反。(3)水资源综合开发改善航运、提供发电、有利于水产养殖、发展旅游、便于灌溉。(4)不利影响:河道淤积,河床升高,易引发洪涝灾害;影响航运。措施: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发展立体农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等农业技术措施;平整土地、修建梯田等工程措施。解析第(1)题,甲河流域城市分布的特点从图中判断分析;城市体系合理,从城市等级体系理论来说明。第(2)题,东南部和西北部社会经济特征的比较从三角形坐标系中数据对比来分析判断。第(3)题,流域的开发核心是水资源综合开发,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都有较大影响,本题从经济发展角度来阐述。第(4)题,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淤积河床和河道,易发生洪涝灾害,影响航运等;水土保持的措施有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等,有针对性地举例说明即可。2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读“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图”,完成下列问题。(11分)(1)下表反映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差异性,试分析这一差异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区域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甲水稻油菜、棉花等乙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等(2)从自然角度考虑,图中乙区域C、D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3)图中甲区域的农业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优势区位条件?答案(1)主要原因是水热(或气候)条件的差异。甲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乙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不及甲区域,尤其是热量条件不足,只能适应春小麦、甜菜等温带作物的生长。(2)低温(热量条件较差)。解决办法: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3)热量条件优越,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较高。解析(1)甲是洞庭湖、鄱阳湖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乙是东北平原,纬度高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不及甲区域的,尤其是热量条件不足,只能适应春小麦、甜菜等温带作物的生长;两平原主要是水热条件的差异产生了农业的地域差异。(2)C是松嫩平原、D是三江平原;两地纬度高,热量条件较差,易发生低温冻害。农业发展中应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提高作物抗寒能力;采取工程措施,如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3)甲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作物的熟制多;纬度低,热量条件优越,人口多,开发历史悠久,耕作经验丰富,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较高。24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江西省的省会南昌,与武汉、长沙、合肥三个省会城市共同组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它们相连正好呈现四边形形状,被形象称为“中四角”。材料二南昌市从古至今都是南方重要的商贸城市,是沿海地区商贸辐射中西部的中转枢纽。市内大型商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格局。(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四角”城市群发展的区位优势。(2)分析南昌市形成“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格局的原因。(3)你认为“中四角”城市群的发展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答案(1)地处长江经济带,位于中西接合部;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部地区人才与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2)城内交通通达度高,地租水平高,故集聚了较多的大型商场;城郊以居住用地为主,人口较多,布局较大的市场,便于居民就近购物消费;城外地租水平较低,交通干线附近集聚了占地面积较大、对交通依赖性较强的物流业。(3)加强区域间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良性循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体系;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区域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解析第(1)题,城市群发展的区位优势可从城市群所处的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从商场、市场、物流业发展的基本区位要求方面来分析即可。第(3)题,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是打破区域发展壁垒,实现区域人口、物资、信息等的合理流动,实现区域工业优势互补,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考点题点细目表考点题点题目序号荒漠化的防治沙漠化的防治1,2水土流失的防治红漠化、石漠化的防治3,4,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5,6区域综合开发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7,8,9,10,22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13,14,2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发展15,16,17,18,19,20,24自然资源综合开发能源资源的开发1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