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备课笔记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92088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备课笔记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备课笔记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备课笔记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备课笔记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也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状态,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几十年间,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人口多,国家底子薄,加之“左”的思想干扰,贫穷落后的状态仍未彻底改变。 改革开放后,全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精神生活带来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难点:社会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第14课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表现和意义变化原因衣:洋布 洋装 中山装食:西餐住:欧式洋房俗: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鸦战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变化原因表现和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衣:多彩多样食:1987年 :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 安居工程俗:休闲娱乐多样化清初,满族统治者曾强令汉人剃发留辫,男人的发辨几乎成为近三百年时中国人的代表性装扮。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请求朝廷下令“断发易服”,认为这关系到中国与文明世界的融合,他说:“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在改良社会风俗上,维新派大胆冲破清朝禁忌,走在时代的前面。【原因:主张改革,救亡图存】板书设计: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阅读课文,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哪几个方面的变化?【衣食住俗】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840鸦战-1949新中国建立】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吃满汉美食,住深宅大院;平民百姓则粗食布衣,住普通民居。当时,无论服饰是否华丽,都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无论食物是否精美,都为各地自产之物。服装演变: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演变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特点:打上半殖民地性质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洋】,有人穿粗布大衫【土】,还有人穿旗袍【老】,学生装【新】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潮】也流行于大城市中。【特点:五花八门,中西服饰并存,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的对抗】西装的传入与流行的大体情况。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二是着装人数的增加。西装的传入与流行的大体情况: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二是着装人数的增加。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衣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并行于世的中西餐】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各地城镇中多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如南方人喜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各地还有一些风味点心或菜肴。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1、中餐四大菜系口味特点特色招牌菜鲁菜清香、鲜嫩、味纯葱烧海参、烩乌鱼蛋、蟹黄鱼翅、奶糖核桃肉粤菜鲜、嫩、爽、滑三蛇龙虎会、龙虎风蛇羹、油爆鲜蟹仁、蝐油鲜菇川菜味浓、重辣鱼香肉丝、宫保鸡丁、一品熊掌、麻婆豆腐、干烧岩鲤淮扬菜清淡、味甜叫花鸡、糖醋鳜鱼、芙蓉鸡片、盐水鸭、清炖蟹粉狮子头、清蒸鲫鱼2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居住建筑:随着中国开设通商口岸越来越多,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风俗习惯:西俗风尚变革的原因: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变化表现: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历史纵横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民国政府还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即今农历与大城市相反,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农民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遇到灾荒,流离失所,冻饿而死于路途中是常有之事。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家具陈设只有床、饭桌、椅子等必需用具。那时候,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历史纵横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女孩子喜欢穿带有俄国风情的“布拉基,花布衣衫或花布袄是中青年女性的衣装。“文化大革命”时期,从红卫兵小将到女民兵,都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当时大力提倡艰苦朴素,加上衣料要凭布票购买,人们的衣服很少,衣裤多洗得发白,补了又补,成为“时尚”。衣服式样和衣着习惯在“文革时期一度成为思想是否进步的一个标准,有的爱美女性就因穿着时新鲜艳,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蓝、黑、灰、绿色调充斥中国街头。即连衣裙。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生产力,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学思之窗由于粮食和日用品产量有限,我国曾经对粮食、食油、布料等实行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工农业产品的增加,供应紧张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善,政府取消了实行几十年的票证供应。当年的粮、油、布票证,如今成了收藏家的藏品。现在,人们再也没有花钱而买不到东西的烦恼了。思考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近十多年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城市高楼鳞次栉比,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农民纷纷兴建新房。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楼房比比皆是。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目前,不少人已不仅仅满足于住房的宽敞,更追求家居内部陈设的舒适、外部环境的优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器统计(台百户)1985年1990年1995年1998年2000年录音机41.1669.7572.8357.6347.93影碟机16.0237.53电冰箱6.5842.3366.2276.0880.13洗衣机48.2978.4188.9790.5790.52彩 电17.2159.0489.79105.43116.56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政府延长节假日休息时间,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更多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外出旅游,等等。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一、本课测评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阶段划分1840-1949动荡的近代1949-1978新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趋势变化的原因服饰方面男装:长袍马挂(传统)、西装、中山装女装: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中式便装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式层出不穷由封闭到开放(个性化)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相连,有繁琐制度束缚。鸦战打开中国大门,进入双半,社会结构和服饰发生变迁。自主学习:一、服饰方面二、饮食方面:1、中餐四大菜系四大菜系口味特点特色招牌菜鲁菜清香、鲜嫩、味纯葱烧海参、烩乌鱼蛋、蟹黄鱼翅、奶糖核桃肉粤菜鲜、嫩、爽、滑三蛇龙虎会、龙虎风蛇羹、油爆鲜蟹仁、蝐油鲜菇川菜味浓、重辣鱼香肉丝、宫保鸡丁、一品熊掌、麻婆豆腐、干烧岩鲤淮扬菜清淡、味甜叫花鸡、糖醋鳜鱼、芙蓉鸡片、盐水鸭、清炖蟹粉狮子头、清蒸鲫鱼糖醋黄河鲤鱼 烤猪 麻婆豆腐 盐水鸭2、西餐作为大众饮食,传入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战后)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丰富了人民生活。中西饮食文化的区别:西方-以营养为最高标准(讲求食物养分的合理搭配以及营养成分是否充分吸收),色、香、味是次要的。中国-追求味美最为进食的主要目的(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 20年代旗袍尽展女性风姿, 体现改革与创新女式列宁装。特点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带一个暗斜口袋。当时为结婚礼服。 中华民国中山装 (干部装) 布拉吉(连衣裙)宽松的短袖、飘飘的褶皱裙、圆领、腰际系一条布带。衬托女性之魅力。观上图票证,50-70年代中国人购物(米油布糖盐烟等)都需要国家统一发放的票证,否则买不到东西。思考:国家当时为什么要这些购物票证?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不需要这些票证呢? 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速增;农业落后,粮食有限;国家实行物资的统购统销政策,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现在,改革开放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大发展,;粮油等商品物资充沛,完全可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了。所以,80年代废除了票证制度,人民温饱基本解决了。三、居室建筑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四合院 江南民居 西式建筑 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答:中国的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经历了中西合璧到完全西化的变化过程。19世纪下半叶,在保留基本格局的前提下,许多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开始了部分洋化改造。除了四合院的形式之外,布局设施已全部欧化。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里弄住宅、花园式住宅、公寓式住宅,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四合院”:每院正五间,东西各三间,南五间。大门面南,在南五间之数内,尽正屋有廊,谓之四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