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说课稿 苏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91185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说课稿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说课稿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说课稿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说课稿 苏教版一、教材的分析 白杨礼赞是浙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阅读训练课文。这篇课文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借白杨树的形象来讴歌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敌后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和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学生阅读一般记叙文能领会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培养语言的感受能力。其中第二学年要求了解散文的一般知识。在初二第三册的第六单元学生已初步接触了散文,学习了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这个单元是在其基础上的提高,要求在了解散文中的 记叙和描写之后,进一步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品味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之美,进而学会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欣赏和写作能力。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了解散文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了解象征衬托等手法的运用;(2)加强朗读能力的训练,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3)学习抗日军民团结一致、坚韧不拔、刚强正直、奋发向上的精神。 白杨礼赞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是学生初步接触,课文强烈的抒情色彩,灵活的抒情方式,融情入理,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因此,可将了解课文记叙、描写与抒情和议论的关系,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和议论,品味课文的语言之美定为教学的重点。将理解象征手法作为教学的难点。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1)诵读法: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可以为教师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放到感官的眼前。”根据本文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读,准确的读音、妙曼的音乐、精彩的画面,一是给学生朗读提供规范的样板,二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基本理论显示:文学作品的研读究其根本无法脱离文本的研读,无法脱离语言文字的品味。本文是一篇散文精品,思想内容深刻丰富,遣词造句精致讲究,运用象征手法,把作者对北方人民炽热的爱倾注于对白杨树形象的精细描绘和深情赞美之中。在教学中运用图示、音乐等创设情境,通过指导朗读,突破课文记叙中穿插抒情和议论,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这个重点。在朗读指导过程中,结合课文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激发情感,加深感悟,营造品读氛围,提高阅读效果,完成课文分析、感悟的任务。在朗读指导中,运用一些媒体创设气氛,变换朗读的方式,既让学生有新鲜感,又达到感受的目的。如听课文录音、教师范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男女生分读等。(2)发现法:发现法是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首先提出的,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进教学方法之一。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发现法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教材或材料,结合老师提供的一些问题或提示,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己发现并掌握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象征、衬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新东西,所以为引起重视,教学上采取以屏幕显示“要点”、“要点二”的形式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为加强对两种手法如何分析运用的理解,采取以屏幕显示“学法指导一”、“学法指导二”的形式,让学生非常清晰的知道本课自己重点要掌握哪些知识点。象征手法的突破,可通过分析课文的象征手法的运用,然后通过简单的举例,由课文联系实际,给身边的景物赋予象征意义,加深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为课后的阅读写作作铺垫。为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课堂之中,设计了课前一分钟说文活动,学生自己介绍作家,自己演唱歌曲,自己互评作文,学生口头作文,说说白杨新时代的象征意义等环节。2.说学法:(1)课前自学法:布置预习(预习内容有:了解作者情况、掌握生字词、写篇歌颂身边事物的小作文等。这些预习作业,为的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2)讨论法:讨论法的优点一是能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活跃学生思想,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认真思考;二是能够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讨论法的关键是教师的选题要有吸引力,讨论中教师要做适当指导,鼓励引导学生发言。(3)循序渐进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逐步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的能力。四、教学流程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拟为两个课时,具体设计如下:()分钟说文活动(设计说明:提前布置学生写篇歌颂身边事物的小作文,要求写出所写事物的特点,揭示它的精神,利用课前十分钟时间交流,以便更好理解课文象征衬托的写作手法,并学会在自己的文章中应用。)学生交流后教师点拨,并导入要学习的新课:点明这种通过物的特点揭示一种精神的写作手法,就叫做“象征”,选入初中课本的主要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文章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白杨礼赞。作者是茅盾。找学生讲述所知有关茅盾的知识。(可提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材料),教师适当补充:(二):作者简介(屏幕显示茅盾肖像图片)屏幕上这位慈祥的老人,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茅盾一生中为人民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著作,他的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称得上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其实茅盾还是一位散文大师,他的散文多是颇耐玩味的精品,白杨礼赞就是散文艺苑中的奇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优美抒情散文白杨礼赞。(三):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在布置预习的基础上问:课文题目是白杨礼赞,但作者真正要赞美的是不是白杨树呢? 作者真正要赞美的是什么呢?明确:作者真正要赞美的是北方的抗日军民。用白杨树来表现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设计说明:此问主要是为引出象征这一概念。) 问:那什么是象征呢? (屏幕显示)要点:象征是种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艺术手法,即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设计说明:初二的学生初次接触象征这一概念,所以先在屏幕上打出概念的内容,加深印象。)问:象征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快读课文,找出哪几个段落主要体现了这种象征手法。明确:象征主要体现在58节问:在这一部分里象征是怎么运用的呢? 我们说象征是要通过具体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文中的具体事物当然就是指白杨树,文中直接描写白杨树的是那段呢?明确:第五段,这一节主要写白杨树的外形美,先欣赏这一节的录音朗读,分析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的,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听录音。明确:主要是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来写的,干是笔直的干,枝是紧紧靠拢的,叶是片片向上的,皮光滑而又有银色晕圈。问:作者通过这四方面的描写,揭示了白杨树怎样的内在气质呢?用文中几个词概括一下。明确: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不屈不挠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外在美。问:作者要赞美的是北方的抗日军民,为什么在这里用大量篇幅写白杨树的特点呢?上去就写白杨树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不行吗?提示:联系象征的定义思考。明确:因为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相近或相似的特点,只有分析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才能分析出它的气质美,才能揭示它的象征意义。一分钟放声朗读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段落,体会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这一节是本文的精髓,用了组排比反问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所以要用激越、高亢、豪放的语气读,一分钟后比一比谁读的最有感情。学生多人试读后,老师在语气语调上进行指导,然后老师范读。(设计说明:本节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层层深入的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本文的精髓,适合朗读,所以,运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深入体会对北方的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体会象征的作用。)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抗日军民,那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都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呢?(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回答后,屏幕放映白杨树和刘胡兰图,教师解说:很多同学想到了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形象,因为他们的精神和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很相似。看屏幕上的刘胡兰以及她身后的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人民,他们所具有的那种奋发向上,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用生命和鲜血谱写民族解放历史的精神与意志和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多么相似,所以作者要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作者为什么要满怀激情的赞美北方的抗日军民呢,这要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来理解,本文写于1941年3月,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家、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期间作者有一趟西北之行,亲眼目睹了广大西北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勇向前,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次又一次粉碎了敌伪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作者从西北军民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和前途,很受鼓舞,为了歌颂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大西北军民的这种斗争精神,作者满怀激情的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设计说明: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的相似之处,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和北方的抗日军民有相似之处,所以作者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并由此交代作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问:和平时代的今天,你认为白杨树可以象征哪些人的精神呢?为什么?一分钟口头作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后,老师适当补充,白杨树所具有的那些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今天战斗在各行各业的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贡献的人所具有的精神是相通的。(设计说明;设计此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象征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问:那么我们在写作中如何运用这种手法呢? (屏幕显示)学法指导一:1、写出象征物的特点。2、揭示象征物的精神。3、由物及人,写出人的精神。(设计说明:屏幕显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分析这种手法,并能够在自己的文章中应用。)欣赏歌曲小白杨,进一步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由学生推荐唱歌好的同学演唱。)学生讨论总结歌曲中如何运用象征手法,为什么要这样运用。(设计说明:听歌曲,一方面是指导学生分析歌曲当中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进一步体会它的作用,另一方面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四):分析衬托手法问:白杨树的外部形态,内在气质,象征意义5-8节都写出来了,那么文章开头几节不是多余吗?开头几节写的是黄土高原,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写黄土高原是为了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那什么是衬托呢? (屏幕显示要点二)要点二:衬托是运用对其它事物的描写议论,而突出另一事物的表现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是本文的难点,放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问:作者用哪几个词概括了黄土高原的特点。明确: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气象雄伟、色彩鲜艳这就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环境是如此的雄壮伟大,那么生长在这雄壮伟大之中的白杨树也定然是不平凡的,这就对白杨树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问:那为什么又紧接写它的单调、令人恹恹欲睡呢?是不是画蛇添足?屏幕显示三组色块,教师解说:这个白色色块由于底色也是白色的,所以不够明显,再把这个白色放到灰色色块中,明显多了,再放到黑色中,就更明显了。而其实这白色是一样的白,没有其他颜色的衬托,不够明显,加上黑色和灰色衬托就明显多了,又由于黑色和灰色比较接近而白色和黑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在黑色中白色最明显。如果说灰色对于白色是正面衬托,那么黑色就是反面衬托。可见,白杨树既要有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的正面衬托,又要有单调、令人恹恹欲睡的黄土高原的反面衬托,来突出它傲然耸立的雄姿。(设计说明:用几组色块,更直观的表现出衬托的作用,加深印象。)屏幕显示汽车在高原上奔驰的图画,先是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显得有点单调,突然出现一株或排白杨树,进一步体会衬托的作用。教师解说:所以,写这高原的景色也不是多余的,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设计说明:屏幕显示汽车在高原上奔驰的图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衬托在本文中所起到的作用。)问: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如何辨析这种衬托手法呢? (屏幕显示学法指导二)学法指导二:1、确立文章要写的主体物。2、分析衬托物的特点,理解它的作用。(五):迁移练习: 红砖颂 你是泥家生的女,你是窑中长成人。 一团黄泥,经一炉烈火,便着上一件朴素的红袍。一块块、一队队、一簇簇,象燃烧的火炭,似威武的勇士,如飘落的云雾。 你棱角分明,既松又坚,既脆又韧,适应它人的多种需求。造大厦,要多高,你就长多高;建厂房,要多大,你就扩多大;砌剧院,要多美,你就变多美。百花周围你默默的伫立,甘做它们的忠实卫士;台阶上你默默的平卧,乐做人们攀登的垫脚;地底下你又成了下水道、粪池,不嫌污秽之物弄脏你的红袍。你从不要求受惠的人们为你歌功颂德,即使感激的一瞥,你也并不企求。 你可曾要人们记住你的名字?没有,从来没有。当人们惊叹大厦高耸入云的时候,当人们欣赏剧院造型多姿的时候,你从不愠怒,从不嫉妒,反而十分满意的聆听人们的赞美,从心灵深处荡起了一阵阵微笑。 纯朴、谦逊、无私,是你的情操;普通、刚毅、无求,是你的灵魂。即使粉身碎骨,你也仍然象一团炎炎的火,一片火烧的云,不忘献身,不忘贡献。 在祖国的大地上,到处有星罗棋布的建筑工地,到处都有你的身影。看吧,那手握砌刀的工人,不正把火炭般的你,连同他们自己的情操,一并融进那摩天的红墙之中去了吗?1:文中概括红砖特点的句子是 ,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归纳红砖精神的句子是 ,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2:全文以大量篇幅写红砖、颂红砖,其实作者真正要歌颂的对象是 ,这从 处可得到证明,这种表达方式称为 。3:文中第三段的作用是 ,尾句的作用是 。(设计说明:分析完象征和衬托的运用后,作一个同样运用这两种写作手法表现主题的文章,巩固本节课所学重点知识。)(六):指导写作 教师总结:白杨礼赞写的是白杨树,赞的是北方的抗日军民;小白杨写的是小白杨,赞的是守卫祖国边防的战士;红砖颂写的是红砖,赞的是普通的建筑工人。都很好的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表现主题。再回想下课前咱们写的那篇文章,看自己的作文和名家的作品相比有哪些不足。(学生前后位四人为一小组,互相评改。)(设计说明:此环节主要联系自己的作文,和名家的作品相比,找出自己写作中的不足,学习名家的写作手法。学生互相讨论,指出优缺点,以便更好的改进自己的文章。) (七)作业;根据小组对自己的文章所提的建议,结合本节课所讲知识点,进一步修改自己的文章。(设计说明: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文章,达到练一篇会一类的目的。) 理论支持:顾泠沅老师的情意原理告诉我们,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v顾泠沅老师的活动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者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习者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