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6 小石潭记(第1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87013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6 小石潭记(第1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6 小石潭记(第1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6 小石潭记(第1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6 小石潭记(第1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年级八学科语文执笔审核课题16 小石潭记课型 新授章节12备课时间学 习目 标1.积累文言词语,包括一些生字和一些常用词,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等词的一词多义。2.了解作者及文体。 3.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课文。重 点难 点1.背诵课文。 2.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特别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文字。 3.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思想情感,重点关注第四段,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教 学 过 程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请同学们背诵江雪这首诗。(学生背)它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他的散文小石潭记同样体现了这种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设计(二)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众体兼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集。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面,同时显示字幕,声屏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边听录音边看画面,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1)隔篁()竹 水尤清冽() 卷石底以出() 为坻() 佁然不动() 往来翕忽() 俶尔远逝() 犬牙差互() 悄怆幽邃( ) 寂寥() 龚古() 恕己() (2)掌握下列多音字。 差 悄 卷 蔓 2.学生大声读课文,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语调的把握。 课文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3.学生复听一次录音,感受朗读者语调的变化。 四、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同时画出疑难的词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1)解释下列词语。 篁竹:成林的竹子。 为坻:成为水中的高地。 佁然:静止不动、愣住的样子。 俶尔:忽然。 翕忽:轻快敏捷。 幽邃:幽深极了。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古,离开;今,前往)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判断“若”“似”“如”三个词的用法,它们都可以用来打比方,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方。试辨析下面哪些是,哪些不是。 闻水声,如鸣珮环 皆若空游无所依 似与游者相乐 天涯若比邻 (5)难句翻译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步骤进行讨论学习,共同解答小组成员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 五、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师提示:根据文章内容,想象小石潭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致,把握各段写景的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五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各组选一个代表面向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周围的景物。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沿途各种不同的景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清脆悦耳,犹如玉珮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了一个小小的池潭。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的讲述,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接下来,作者将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潭底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池潭周围的景致如何呢?“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青的树,翠绿的藤蔓,缠绕扭结,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周围,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怦然心动。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小石潭的幽、美。 2.学生明确: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像是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又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到清澈的潭水,而且也感受到作者快乐的心情。鱼水相衬,动静相生,精彩至极。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作者快乐的心情。 3.学生明确:第三段,探寻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忽明忽暗。小溪的两岸高低不平,犬牙交错。运用比喻,使小溪及岸势更加形象逼真。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学生齐读第三段,感受画面之奇。 4.学生明确: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幽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写“静”,并把环境的静深入到人的心中,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学生齐读第四段,感受潭边凄清、幽寂的氛围。 5.学生明确:第五段记下同游者。 教师板书: 六、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 (多媒体显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任选文中一处景致,把它扩写成一篇短文。八、板书设计隔篁()竹 水尤清冽() 卷石底以出() 为坻() 佁然不动() 往来翕忽() 俶尔远逝() 犬牙差互() 悄怆幽邃( ) 寂寥() 龚古() 恕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