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3386104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测量平均速度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在实验中经常遇到现象或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实验进行优化改进,下列采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在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为方便时间的测量,将斜面倾角调小些 B.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使棋子的像清晰一些,用手电筒对着玻璃板照 C.在自制液体温度计时,为了使温度变化明显,会选用较长、较细的吸管 D.用橡皮筋自制测力计时,若发现其量程太小,可以并接一根橡皮筋,再改变刻度就可以实现 2.下列实验中:测量小石头的密度;测量一张作业纸的厚度;测量同学百米跑步的速度;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采用相同测量方法的是( )A.B.C.D. 二、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96.0分)3.下图所示为“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实验。 (1)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_m/s。 (2)为了测量气泡运动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填“快”或“慢”)。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高为7cm。在竖直的玻璃板前10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烛焰高2cm。 (1)最好选用_玻璃板(填“茶色”或“无色透明”)进行实验。 (2)选取A、B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 (3)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则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像(填“实”或“虚”)。 (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判断,身高1.7m的人,站在镜前5m处,他在镜中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m;当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调整器材高度时,应_(填“点燃”或“不点燃”)蜡烛。 (2)器材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与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相同。 (3)将蜡烛移动至20cm刻度处,应将光屏移动到_(填序号)范围的某一位置才能再次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 A50cm60cm B60cm70cm C70cm80cm (4)将蜡烛移动至45cm刻度处时,取下光屏,从凸透镜右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放大的_(填“虚”或“实”)像。 (5)张老师用发光二极管制作了一个“F”形光源(如图乙)代替蜡烛放在35cm刻度处,则光屏上得到的清晰的像应该是图丙中的_(填序号)。 (6)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结果_ A没有影响 B不能成像 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小强同学在测量某金属块密度时,做了如下操作: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_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处; (2)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则他应该将平衡螺母向_端移动; (3)横梁平衡后,他应将被测金属块放在天平的_盘,用镊子向天平的_盘加减砝码,必要时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为_g (4)他又用量筒测量了金属块的体积,如图乙和图丙所示,物体的体积为_cm3 (5)他用密度公式计算得到金属块的密度为_g/cm34.测量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如图所示的是测平均速度时的某次实验过程。图中秒表的设置是“时:分:秒”,分别对应了小车起点、路程中点、终点位置的时间。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1=_m/s,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2=_m/s。5.测量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如图所示的是测平均速度时的某次实验过程。图中秒表的设置是“时:分:秒”,分别对应了小车起点、路程中点、终点位置的时间。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1=_m/s,s 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2=_m/s。实验中,斜面应保持_(镇“很小”“较大”或“很大”)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6.如图-1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的原理_,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对小车运动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_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 (2)图中AB段的距离sAB=_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cm/s (3)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 (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由静止开始下滑 (5)VBC_VAC(填“”、“”或“=”)(6)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图-2中能反映图-1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选填“A”或“B”)7.(1)如图是一次测量玩具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 小车运动的路程用 测量,运动的时间用 测量,实验的原理是 。实验得到的数据:AB全程长4m,通过全程的时间是8s,通过前半程的时间是3s,那么小车在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由实验结果可知,小车 (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2)小婷学习了光现象的知识后,动手制作简易的针孔相机,她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如图甲所示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针孔相机制作的原理是 。小婷用针孔相机观察校园内旗杆顶上的国旗,如图乙所示则她在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国旗的形状是图丙中的 。小婷把针孔相机远离旗杆顶上的国旗进行观察,则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的国旗的像 (变大/变小/不变)。若将针孔相机的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再用它看窗外景物,则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的像的形状 (改变/不变),说明小孔的形状 (影响/不影响)像的形状。(3)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光的全反射 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当入射角增大到引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做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 上述玻璃的临界角是 。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其原因是折射光消失后,入射光几乎全部变为 。 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 (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原因是 。8.(1)爱实验的岗岗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用装有6个发光二极管的有方格的白纸板做发光物体,如图甲所示 又用这种有同样大小方格的白纸板做光屏。将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组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好。 当发光物体在a点时,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成的像如图丙所示,则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将发光物体由a点移动到b点,要想找到像的位置,应向_移动光屏(选填“左”或“右”),直到出现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当发光物体在a点时,物与像之间的距离为S1当发光物体在b点时,物与像之间的距离为S2,则S1_S2(选填“”、“=”或“”)。 (2)爱科学的佳佳在“测量平均速度”时,想研究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可以判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_(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图中AC段的路程是 cm;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秒表,在测量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测得AC段的平均速度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9.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进行测量的所用的测量工具是秒表和_。(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填“陡”或“缓”)些。(3)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可知:vAC=_cm/s。(4)比较速度大小:vAB_vAC(选填“”,“”,“=”)。10.课堂上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中,首先我们剪下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其中一个圆纸片裁去的扇形圆心角比另一个大,再将它们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1)要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可根据原理 。(2)在测量过程中,发现 (填“路程”或“时间”)较难准确测出,于是我们可采用增加 或换用锥角较 (填大 或小)的纸锥进行测量。11.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中,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 实验原理是 。(2) 小红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下左图所示,可以看出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在做 (选填“匀速”、“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 。若测得纸锥在甲、乙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9.60cm,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 m/s。(3) 在下右图中,能正确反映出该纸锥从甲位置下落到丙位置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12.回顾实验和探究:(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1)探究密度概念的建构: 数据结论 物质 mg Vcm3 物质 mg Vcm3 铝块1 27 10 玻璃块1 21 10 铝块2 40.5 15 玻璃块2 15 铝块3 81 30 玻璃块3 63 30 玻璃块2的质量如如图所示,则其质量为_g。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_比;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_。 问题讨论 小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饮料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0; 在空烧杯中装适量的饮料,测出烧杯和饮料的总质量m1; 把烧杯中的饮料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饮料的体积V; 代入公式 _求出饮料的密度。 采用上述方案测出的饮料密度值比真实值偏_(填“大”或“小”)若将实验顺序调整为_就可减小误差(填实验序号)。 过程数据 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不变,分别测出小车通过全程AB和上半程AC段的路程及所用的时间,将数据填入表格中(如下表),算出对应的平均速度。 次数 路段 路程sm 时间ts 1 AB 0.96 1.7 2 AC 0.48 1.2 根据数据,计算小车下半程CB段的平均速度为_ms。 方法 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运用的科学方法是_法。 评估 为了便于测量_,斜面保持较_的坡度不变。 13.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0cm)、秒表、木块(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主要是为了减小测量_(填“路程”或“时间”)时带来的误差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填“快”或“慢”);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_(填“快”或“慢”)(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小车的尾端刚好与斜面顶端对齐)滑到底端所用时间为2.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m/s14.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研究蜗牛的运动情况,将蜗牛放在刻度尺上让其沿刻度尺爬行,并每隔10s拍摄记录蜗牛的位置,拼成如图所示的照片。同学们依据此图片获得数据,如下表:照片序号 1 2 3 4 5 6 时间t/s 0 10 20 30 40 50 路程s/mm 0 12.0 22.2 48.7 61.2 (1)请你根据图中的情景,把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2)根据上表数据,你可以得出蜗牛是做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整个50s内的平均速度是 mm/s。(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15.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实验。 (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选填“大”或“小”)。 (2)该实验的原理是_。 (3)图中秒表的1格表示1s,小车在通过AB和BC段所用的时间:tAB=_s;tBC=_s。A、B、C分别对应了小车在起点、中点、终点的位置。其中L=90cm,则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AC=_m/s。 (4)若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AB,通过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BC,则vAC、vAB、vBC三个速度中最大的是_。16.某同学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1)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选填“小”或“大”)。_(2)VAC=_m/s=_km/h(3)实验要准备号电子表计时,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之后才开始计时,则会是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选填“小”或“大”)。17.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秒表、木块。(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填“大”或“小”)。(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m/s。(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_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18.某班同学进行“测量纸锥从某一高度下落到地面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你选用的主要实验器材是:纸锥、秒表和 (2)小明所在的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C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 m/s(3)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4)为了方便计时,我们要使纸锥下落得慢一些,你的方法是 。(5)实际测量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给实验结果带来误差,其中由于纸锥在下落过程中没有沿着直线运动而使测得的速度 (选填不变、偏大或偏小)。(6)小明发现不同的纸锥下落快慢不一样,爱动脑筋的他想纸锥下落快慢可能跟纸锥的锥角大小有关。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小明将等大的圆形纸剪去大小不等的扇形部分再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准备研究纸锥下落的快慢(如下图甲所示)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此时应该拿至图乙的 (选填“A”或“B”)所示的位置释放,同时记录下落至地面的 就可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a:请问小明的实验存在什么缺陷: 。b:如何改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第4节同步练习(含答案)【答案】1.B2.B3.(1)0.08(2)慢(1)茶色(2)像与物大小关系(3)虚(4)5 不变 (1)点燃(2)投影仪(3)B(4)虚(5)B(6)D(1)游码(2)右(3)左 右 39(4)5(6)7.84.刻度尺 秒表 0.18 0.155.刻度尺 秒表 0.18 0.15 很小6.(1)时间 (2)40.0 25.0 (3)小 (4)同一位置(同一高度)(5) (6)B7.(1)刻度尺 秒表 0.4 0.5不是(2)光的直线传播A变小不变 不影响(3)41.8反射光线不会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8.(1)左 (2)不是 90.0 偏小9.(1 )刻度尺 (2)缓 (3)3.3 (4)10.(1)(2)时间 纸锥下落的高度 大11.(1)(2)变速 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对路程不同0.12(3) C12.(1)31.5 正 特性 大 (2)0.96 组合 时间 小缓13.(1)时间(2)快快(3)0.514.(1)34.2(2)变速 1.215.(1)小 (2)(3)3 2 0.18 (4)16.(1)小(2)0.3 1.08(3)大17.(1)时间(2)大(3)0.25(4)718.(1)刻度尺(2)先变大后不变 0.16(3)A(4)增大锥角(5)偏小(6)A 时间 a:未控制纸锥质量相等 b:将剪下的扇形纸片贴到原纸锥内【解析】1.【分析】物体运动距离一定时,时间越长,测量的平均速度越精确;人眼能够看清物体,是因为物体有光线进入人眼,探究平面镜成像是,观察的是棋子,而不是平面镜;体积一定的液体,容器横截面积越小,液柱长度越大;当橡皮筋伸长随橡皮筋所受的拉力增大而增加,在橡皮筋在弹性范围内,橡皮筋伸长的长度应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关系。本题考查了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同学逐项分析,判断正误。【解答】A.在测量沿斜面滑下的小车速度时,斜面倾斜程度越大,滑下的时间越短,为方便时间的测量,将斜面倾角调小些,故A正确;B.物体成像要清晰,就必须让物体(棋子)有足够光线射向平面镜才能成像,而不是让平面镜(玻璃板)上有足够的光线,故B错误;C.一般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为了使温度计液柱变化明显,应该选用较长、较细的吸管,故C正确;D.若量程太小,可加一根相同的橡皮筋并联使用,改变刻度,故D正确。故选B。2.测量固体的密度,先测量质量m,测体积V,根据计算密度;一张纸的厚度和一根大头针的质量太小,利用累积的方法;速度的测量,测量距离和时间,利用公式计算即可。测量小石头的密度,先用天平直接测量小石头的质量m,再用量筒和水测量小石头的体积V,根据一张纸的厚度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先测100张纸厚,再除以100,采用的方法叫累积法;测量同学百米跑步的速度,测出这位同学在这一段距离的时间,根据公式计算即可;一根大头针的质量太小,小于天平的感量(最小测量值),要想测出一根大头针的质量,应该应用积累法,即测出多根大头针的质量,用总重量除以大头针的个数就得出一根大头针的质量。因此两个测量方法相同,累积法。故选B。此题考查测量密度、速度和利用累积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测量一根大头针的质量。3.【分析】(1)根据题目中告诉的路程与时间结合速度的计算公式,即可求得气泡的平均速度;(2)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即可知道哪种情况更便于测量气泡的运动时间和距离。本题考查到了速度的计算,计算时要注意统一使用国际单位制单位。【解答】(1)由题意知,路程s=56cm=0.56m,时间t=7s利用速度计算公式可以求得气泡的速度:;(2)要测量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由于物体是动态的,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可知,物体运动的越慢,越易于测量,故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故答案为:(1)0.08;(2)慢。【分析】(1)无色玻璃透光性太强,容易受到玻璃另一侧物体的干扰,玻璃透光性较差,成像主观感觉比无色玻璃好得多;(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相对于平面镜对称,来解答此题。本题考查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重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的考查,这些题往往有规律可循。【解答】(1)无色透明玻璃板透光性太强,容易受到玻璃另一侧物体的干扰,茶色玻璃板透光性较差,成像主观感觉比无色玻璃好得多,故应选择茶色玻璃板;(2)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3)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受虚像,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所以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4)由平面镜成的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因为平面镜成的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所以人离镜5m,像离镜也应是5m;又因为不论物离镜远还是近,像与物大小都相同,当人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是不变的。故答案为:(1)茶色;(2)像与物大小关系;(3)虚;(4)5;不变。【分析】(1)要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要求,首先必须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只有先将蜡烛点燃,才可以确定烛焰的中心;(2)根据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确定成像的特点,像距大于物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根据这个原理制成;(3)(4)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了解其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物像同侧,应用是放大镜;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应用是幻灯机、投影仪;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应用是照相机;(5)凸透镜成像时,像与物上下、左右均倒(是互换的),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6)物体发出的光是射在整个透镜上的,即物体上任一点发出的光透过透镜上任一点折射都会射向对应的像点,考虑物体上这一点发出的所有光线,即通过透镜会聚在像点上,那么当透镜遮住一半时,仅仅是参与会聚成像点的光减少了,但并不影响成像,既然所讨论的是任一点,那么对整个物体所称的像而言表现为每一个像点都变暗。本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主要考查了实验的探究过程及成像规律的应用,此题看似复杂,其实只要用心,仔细审题,并不难。【解答】(1)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实验的要求,必须让三者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使其成像在光屏的中心;只有先将蜡烛点燃,才可以确定烛焰的中心,所以点燃蜡烛应在调整高度之前;(2)由图知,像距大于物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根据这个原理制成;(3)由凸透镜成实像规律可知,当蜡烛移到20cm刻度处时,此时u=30cm,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所以要将光屏移到60cm-70cm之间,故B正确;(4)蜡烛移至45cm刻度线处时,物距u=50cm-45cm=5cm,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5)光源“F”放在35cm处,物距处于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原物体相比,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故选B;(6)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只能影响像的亮暗,不影响像的性质,故选D。故答案为:(1)点燃;(2)投影仪;(3)B;(4)虚;(5)B;(6)D。【分析】(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处;(2)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说明左盘偏重,则他应该将平衡螺母向右端移动;(3)称量时,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必要时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指示的数值;(4)物体的体积等于物体和水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5)根据计算物体的密度。本题考查了不规则物体密度的测量实验,是对基础性知识的考查。【解答】(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处;(2)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说明左盘偏重,则他应该将平衡螺母向右端移动;(3)称量时,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必要时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由图甲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金属块的质量m=20g+10g+5g+4g=39g;(4)图乙中量筒的分度值为1mL,水的体积V水=25mL,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V总=30mL,金属块的体积:V=V总V水=30mL25mL=5mL=5cm3;(5)金属块的密度:。故答案为:(1)游码;(2)右;(3)左;右;39;(4)5;(6)7.8。4.【分析】(1)公式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2)由图读出小车通过全过程走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再读出走s2的路程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计算出平均速度。【解答】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必须测出路程和时间,本题的思路是:根据给出的距离,读出对应的时间,用公式算出平均速度。(1)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2)小车从顶端到底端时间t=5s,总路程s=0.9m,故全程的平均速度;(3)上半段的路程=0.45m,小车的运动时间,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故答案为:刻度尺;秒表;0.18;0.15。5.【分析】(1)公式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2)由图读出小车通过全过程走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再读出走s2的路程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坡度。“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计算出平均速度。【解答】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必须测出路程和时间,本题的思路是:根据给出的距离,读出对应的时间,用公式算出平均速度。(1)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2)小车从顶端到底端时间t=10:35:05-10:35:00=5s,总路程s=0.9m,故全程的平均速度;上半段的路程=0.45m,小车的运动时间t1=10:35:03-10:35:00=3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斜面应保持很小的坡度,小车运动时间较长,便于测量时间。故答案为:刻度尺;秒表;0.18;0.15;很小。6.【分析】(1)要根据测量平均速度的大小;根据测时间时的具体状况,结合题意来分析解答;(2)根据图象读出AB段的距离,运用公式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3)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4)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5)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6)根据小车的运动情况,结合图像来分析解答。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求出平均速度。【解答】(1)此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实验中在测量时间时,由于判断小车通过中间点时不容易判断,测量出的时间误差太大,所以需要多次测量;(2)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tAB=1.6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3)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知,平均速度会偏小;(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5)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故在BC段的速度大于AC段的速度,即vBCvAC;(6)由题意可知,小车在此过程中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能反映小车运动情况是B。故答案为:(1);时间;(2)40.0;25.0; (3)小;(4)同一位置; (5);(6)B。7.【分析】(1)解答用刻度尺测路程秒表测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速度,根据速度判断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2)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像的性质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的大小随物与小孔的距离增大而减小;(3)根据阅读材料和折射规律分析。此题考查平均速度小孔成像光的折射等知识点,是常考题型,需要熟练掌握。【解答】(1)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刻度尺测量,运动的时间用秒表测量,实验的原理是;实验得到的数据:AB全程长4m,通过全程的时间是8s,通过前半程的时间是3s,那么小车在后半程的时间为8s-3s=5s,小车在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小车在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不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小车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2)针孔相机制作的原理是小孔成像即光的直线传播;根据小孔成像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小婷用针孔相机观察校园内旗杆顶上的国旗,如图乙所示,则她在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国旗的形状是图丙中的A;小婷把针孔相机远离旗杆顶上的国旗进行观察,则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的国旗的像变小;若将针孔相机的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再用它看窗外景物,则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的像的形状不变,说明小孔的形状不影响像的形状;(3)根据“当入射角增大到引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上述玻璃的临界角是41.8;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其原因是折射光消失后,入射光几乎全部变为反射光线;光只有从水或玻璃射向空气时,才会发生全反射,所以光从空气射向玻璃,入射角增大,折射光不可能完全消失。故答案为:(1)刻度尺;秒表;0.4;0.5;不是;(2)光的直线传播;A;变小; 不变;不影响;(3)41.8;反射光线;不会;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8.(1)【分析】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而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且物距增大时,像距无限靠近一倍焦距。这是一个有一定创新性的装置,利用这一装置更容易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倒正的关系。本题考查的知识都非常简单,是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解答】将发光物体由a点移动到b点,物距增大,像减小,像距减小,要想找到像的位置,光屏要向左移动,直到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由图知:物体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物距大于二倍焦距,而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时,当物距不断增大时,像距会无限的靠近一倍焦距,但永远达不到一倍焦距处,因此物体向左移动的幅度要大于像向左移动的幅度;所以,当发光物体放置在b点时,物像之间的距离会相应的增大;故答案为:左;。(2)【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判断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大小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sAC为小车在A、C两点前端刻度值之差;停止计时较晚,使测量的时间变大;根据判断速度的变化情况。“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算出平均速度,测量过程中注意时间与路程的统一。【解答】由数据知,上半段路程和下半段路程相等,时间不同,可知小车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由图知,sAC=10.00dm-1.00dm=9.00dm=90.0cm;根据,若小车到达C点后还没有停止计时,这样时间记录偏大,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小。故答案为:不是;90.0;偏小。9.【分析】(1)根据公式,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2)若要计时方便,应让下车下滑速度慢些,运动的时间长些;(3)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sBC为小车在B、C两点前端刻度值之差;tBC由B、C两点的时刻之差求出;要计算出vAC,需确定AC的长度和时间,用公式计算;(4)从表中得出小车通过AB的距离和时间,利用计算出vAB,然后与vAC比较可得。本题考查的是“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算出平均速度,测量过程中注意时间与路程单位的统一。【解答】(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缓一些;(3)由图知,sAC=10.0cm=0.1mtAC=15:35:23-15:35:20=3s则;(4)由图知,sAB=5.0cm=0.05m,tAB=15:35:22-15:35:20=2s,则;所以,vABvAC。故答案为:(1 )刻度尺 (2)缓 (3)3.3 (4)。10.【分析】(1)求速度的方法是用公式;(2)实验中若纸锥下落较快,则时间较难测量;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设计包括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其中实验原理是实验的核心,解答时一定要学会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解答】(1)要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可根据原理;(2)纸锥下落快,时间较难测量,必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和锥角,以增大下落时间,便于时间的测量,为减小误差,还要多测几次,取平均值。故答案为:(1);(2)时间;纸锥下落的高度;大。11.【分析】(1)测量速度的原理;(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根据照片判断纸锥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是否相等,然后判断纸锥做什么运动;求出纸锥由A到B的运动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纸锥的速度;(3)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减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分析四个选项中的图象,找出与纸锥运动相符的图象。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测量,由纸锥照片找出纸锥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关系、知道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解答】(1)测量速度的原理;(2)由图示照片可以看出,在相等时间内纸锥的路程越来越大,并不相等,因此纸锥做变速直线运动;由甲到乙纸锥的运动时间t=40.2s=0.8s,纸锥的速度; (3)由纸锥的运动照片可知,由甲到乙,纸锥在相等时间t内,纸锥的路程s越来越大,由可知纸锥的速度越来越大,由乙到丙纸锥在相等时间t内,纸锥的路程相同,由图象可知,C的图象符合要求,故C正确。故答案为:(1);(2)变速 ;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对路程不同;0.12;(3) C。12.【分析】数据结论: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所有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对应的刻度总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密度的大小等于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问题讨论:在实验中通过测量液体的质量和体积,进一步求出其密度,属间接测量法;求出饮料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推导饮料的密度表达式;根据测量的步骤顺序可分析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测量烧杯与饮料的总质量后,然后将烧杯中的饮料全部倒入量杯中,测量体积V,最后再测量空烧杯的质量;过程数据:算出BC段的路程与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方法:利用两种测量仪器测量平均速度,应用了组合法;评估:斜面的坡度应该小些,可以方便测量时间。本题考查了探究密度概念的建构实验,包括实验中的作图、数据的分析,方法的运用,公式的运用,误差的分析,以及应用和拓展等,有较强的综合性,体现了对我们能力的考查。【解答】数据结论:玻璃块2的质量:;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密度的大小等于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所以密度反映了物质的特性;问题讨论:饮料的密度:;由步骤顺序可知,将饮料从烧杯中倒入量筒中时,会在烧杯中有残留,使体积的测量值偏小,根据公式可知,测出的饮料密度值比真实值偏大;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测量烧杯与饮料的总质量后,然后将烧杯中的饮料全部倒入量杯中,测量体积V,最后再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实验顺序调整为:;过程数据:由表格数据可知,;小车下半程CB段的平均速度:;方法:利用两种测量仪器测量平均速度,应用了组合法;评估:为了便于测量时间,斜面保持较缓的坡度不变。故答案为:(1)31.5;正;特性;大;(2)0.96;组合;时间;小缓。13.【分析】(1)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3)由小车通过全过程走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本题考查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运动状态问题;“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算出平均速度。【解答】(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减小测量时间时带来的误差。(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快,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快;(3)小车长10cm,木板长为120.0cm,滑行距离s=120cm-10cm=110cm=1.1m,小车的平均速度:。故答案为:(1)时间(2)快快(3)0.514.【分析】会用刻度尺读数,完成表格数据,然后根据平均速度公式求解平均速度。此类通过表格形式提供信息的题目,关键是能从表格中得到需要信息,并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再结合题目问题利用物理公式进行求解,在代入数据时注意时间和路程的统一。【解答】(1)根据照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则第四张照片蜗牛通过的路程s=4.42cm-1.00cm=3.42cm=34.2mm;(2)由表格中数据可知,蜗牛做的是变速运动,在整个t=50s内的路程s=61.2mm,蜗牛在整个50s内的平均速度:,即v=1.2mm/s。故答案为:(1)34.2;(2)变速;1.2。15.【分析】(1)斜面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方便时间的测量;(2)测平均速度的原理是:;(3)根据给出的距离,读出对应的时间,用公式算出平均速度;(4)通过计算比较速度的大小。本题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要掌握测量原理及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难道不对,属于基础题目【解答】(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2)实验的原理是;(3)由图可知,tAB=3s tBC=2s (4)则速度最大的是vBC。故答案为:(1)小 (2) (3)3 2 0.18 (4)16.【分析】本题是有关平均速度的题目,速度的公式是实验原理,若要计时方便,应让下车下滑速度慢些,运动的时间长些;从图中读取AB的长度,根据速度的公式得到AC的速度;过了A点后计时,所计时间偏小,求得速度发生变化。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速度的公式得到平均速度。【解答】(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2)sAC=100.0cm-10.0cm=90.0cm=0.9m;tAC=15:35:23-15:35:20=3s;(3)过了A点后计时,所计时间偏小时,根据速度的公式可知,路程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偏小,速度就会偏大。故答案为:(1)小;(2)0.3;1.08;(3)大。17.【分析】平均速度等于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它粗略描述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时的相关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计算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解答】(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得越快,通过某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误差小,斜面坡度应小些,这样可以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做加速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3)小车长 15.0 cm,所以两个车长的距离 s=15.0 cm2=30.0 cm=0.3 m,所以小车的平均速度;(4)已知木板长为 120.0 cm,小车长 15.0 cm,所以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的数量是。故答案为:(1)时间 (2)大 ;(3)0.25; (4)7。18.【分析】(1)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结合题意来分析解答;(2)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结合题意来分析解答;(3)根据纸维下落的速度的变化情况,结合题意来分析解答;(4)根据实验的要求,结合影响下落速度的因素来分析解答;(5)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结合题意来分析解答;(6)根据影响纸锥下落的速度的因素,结合题意来分析解答;根据小明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的要求分析出小明的实验缺陷和改进方法。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1)由题意可知,实验过程中需要测量量纸锥下落的距离,所以还需要刻度尺;(2)由图可知,纸锥下落的过程中,刚开始时相同时间内下落的距离越来越大,后在相同时间内下落的距离趋于相同,所以由速度的计算公式可知,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变小;由题意可知,纸锥的速度为:;(3)由题意可知,纸锥下落的速度的变化情况为开始时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