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1.3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新版)商务星球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3381621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 1.3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新版)商务星球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1.3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新版)商务星球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1.3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新版)商务星球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第1课时)教学整体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特征。2.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及昼夜交替周期。3.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研究。2.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喜悦与乐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特征。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及昼夜交替周期。 【教学难点】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及昼夜交替周期。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你们对我们的家园地球了解有多少呢?生:-。师:同学们对地球了解的确实不少,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哪个同学是否能帮我解疑?我们常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是太阳绕地球旋转造成的吗?生:不对,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师: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地球的自转。常见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授课与活动(课件显示标题: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师: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看看地球仪有几种转动方向?生:(通过转动地球仪)有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两种。提出问题:师:地球究竟是绕地轴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旋转呢?建立假设:学生假设:1.地球自西向东旋转。2.地球自东向西旋转。设计实验检验假设:师:如何来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假设呢?(根据以上的猜测假定太阳不动,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某点贴上十字方向标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标中间插上一火柴代表观察者。)师:怎样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观察者看到太阳是否是东升西落为标准。)方案一:猜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方案二:猜测地球自东向西旋转。(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师:请各组派一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进行组间交流。得出结论:1.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2.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师:我们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察和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北极上方观察地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师: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坐上航天飞机离开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播放地球自转的课件。昼夜更替和昼夜更替现象师: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时是白天和黑夜呢?能否用我们现有的工具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完善其中一方案:(1.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让“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观察“地球”那部分被“太阳光”照到哪部分没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2.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小组中学生代表发言:“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昼);“太阳光”没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白天与黑夜交替现象。师:造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师小结: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被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每转一周,昼夜就更替一次,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师:昼夜更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生:约24小时。演示:地球上被照亮与没被照亮(即昼与夜)之间有一条分界线晨昏线(圈)。师:晨昏线(圈)有几条?生(讨论):有无数条。播放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现象课件。师: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请大家课后思考。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大家的探讨、研究,你们对地球有那些新的认识?及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问题!生:小结。三、布置作业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课后活动。 四、课堂小结地球绕着地轴在不停地旋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24小时(1天)。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即地球上就有了昼夜之分,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更替。通过地球演示地球自转,引导学生记忆。 通过实验,锻炼学生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并感受地球的自转。 让学生通过探究明白地球自转的方向。通过学生相互间合作与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学生有了成就感。开拓学生视野。通过实验的形式,掌握地理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较抽象较难理解的现象直观化、具体化、可接受化。通过学生小结使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与原有知识进行顺应。同时产生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探究动机和目标。教学小结【板书设计】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自西向东 24小时(一天)昼夜更替【教学反思】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及兴趣是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和这种教学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设计抓住学生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的冲突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及学习兴趣。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也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实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按照探究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第一章 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第2课时)教学整体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地区的时间差异产生的原因。2通过阅读世界时区图,学会简单时区的计算。 3举例说出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研究。2.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喜悦与乐趣。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时区的计算,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 1.了解地区的时间差异产生的原因。2.通过阅读世界时区图,学会简单时区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世界时区图,学会简单时区的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Hi,早上好!一、导入新课:美国Hi,晚上好!(出示美国和中国的两个小朋友打电话的图片)问:在同一时刻,为什么美国小朋友和中国小朋友问候的时间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时间差异。通过图片,可以比较直观的让学生认识时间的差异,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授课与活动(课件显示标题: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第2课时)时间的差异1.教师拿出地球仪,用粉笔在地球仪上选出2个点A.B, A.B点在同一纬度(B点相对在A点的东边)。以地球仪上的金属刻度的钢圈为晨线(金属钢圈是半个大圆,地球仪自转时,钢圈是相对不动的)。活动1: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同时用手电筒作光源(太阳)。提出问题:(1)同一纬度上的A.B两点谁先看到日出?(2) 假如看到日出的时刻是6点,那么,哪边的时刻要早呢?点拨:假如东边的地点A看到日出时,是6点,这时西边B的地点还没到6点。观察体验: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观察B点是正午12点时,A点还没到正午12点。体验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2.教师依然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指导学生推算时差。点拨:地球自转一周360,用时一天(24小时)。每小时转过多少度呢?3.老师指导学生小结。过渡:地球上有无数条经线,就有无数个地方时,使用地方时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国际上统一划分了时区。4.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4页文字,了解时区。然后找同学回答。5.展示世界时区图(上图)指导学生看图,完成问题。问题:(1)数一数,全球共划分多少个时区?(2)在图中找到中时区,从中时区向东依次有哪些时区?向西呢?(3)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哪条?东一区、东二区、东三区、西四区、西五区中央经线分别是哪条?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与时区号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总结规律。(4)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它的中央经线是哪一条?点拨:中央经线是指每个时区位置居中的经线。(5)指导学生读书第14页,找出区时的概念。强调:每个时区使用共同的时间。 “时区”即时间的区域,重在“区”;“区时”重在“时”。(6)通过读图1-3-6下面的钟表时刻,说出相邻两个时区,时间相差几小时?6.指导学生完成活动2。(1)要求学生读图136,在图上找出一些国家的首都所在时区:(2)算一算,这些地区与我国北京所在东八区的时差。(3) 指导学生总结规律。用一张普通的作业纸演示时区分布。例:当伦敦(中时区)12点时,此时的北京(东八区)和旧金山(西五区)时间分别是多少?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画时区分布简图,遵循活动2总结的规律,求两地区时。北京(东八区):20点;金山(西五区):7点。(小故事):有一美国孕妇乘坐轮船横渡太平洋时,生了一对双胞胎,到达美国住地登记时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先出生的反而比后出生的小一天!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我们要了解一个新名词:日界线指导学生读课本15页图137和文字,回答问题。7.什么是日界线?8.日界线的东西两侧分别是哪个时区?(提示学生读图)9.根据上面练习(2)计算可以看出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如何变化?(教师板图点拨)刚才小故事中“先出生的反而比后出生的小一天”,从我们学习的日界线来看,轮船应该是往哪个方向行驶过日界线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提示:日期靠前的是哥哥。)思考讨论回答:向东行驶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三、布置作业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课后活动。四、课堂小结“时区和日界线”部分,是教材新加入的内容,也是现实生活中的需要。我们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时区计算,还要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去。通过演示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时差,为下面区时的学习打下基础。问题设计小步子,降低学习难度。 培养学生推理和地理计算能力。只有理解了地理概念,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充分发展地理思维。 教学生学会读图,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以及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学会在时区分布图上查找某地所在时区,初步建立时区之间的区时差异。开拓学生视野。七年级学生知识储备少,计算要尽量简单化。简单标出时区,根据刚才总结的规律直接查作业本格子就可以了,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小故事过渡,吸引学生注意力。问题导学,明确学习任务,教给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对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有一定帮助。小故事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小结【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时区和日界线”部分,是教材新加入的内容,也是现实生活中的需要。1.“时差”作为一个地理专业术语,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如果教师直接给出定义的,学生依然觉得抽象、生硬。所以在导课时我选用了刚刚发生的热点事件作为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为地理知识提供切入口,而且为探索地理问题提供平台。利用中国和美国小朋友打电话问候的时间差异这一情境,让学生从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去体会什么叫“时差”。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现象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2.“同一纬度,偏东的地方先看到日出”这句话是非常抽象的,我在这里使用了演示示范来创设实物情境,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先从感知开始,这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实物演示情境正是遵循这一认识规律。实物演示情境的特点是直观性强,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验证间接知识,形成明确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时区和日界线”部分,先让学生明确概念,然后采取了以问题引导学生读图的方法,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4.“区时的计算”,我采取了让学生在作业纸上画“时区分布简图”,查格子求区时的方法,比较直观、简单,学生接受起来容易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