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水调歌头》教案 冀教版.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3372405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水调歌头》教案 冀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水调歌头》教案 冀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水调歌头》教案 冀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调歌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苏轼及其文学风格及词的相关常识。2.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3 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及旷达胸襟。2、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难点把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1、 激情导入1、 说起月亮,我们几乎很少会有人说不喜欢,中国古人尤其是,曾经有人说,如果你拿起中国古人的一本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会掉下许多个“月”字来。于是乎,千里婵娟是月,小楼吹笙有月,芦花深处有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中国诗人说:中国的月亮一片冰心,它可以让我们的诗人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亮上。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生爱月咏月的词人苏轼,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美丽的词水调歌头。2、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词的知识。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枝奇葩。兴起于五代,兴盛于宋,是一种和乐可歌的文体,因为它和诗不一样(每句话字数不等),又称“长短句”,“诗余”。词牌名,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词谱)的名称。词牌不同于题目。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 3、关于苏轼你们了解多少呢?哪位同学来说说看。苏轼 (1037 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三苏:苏洵 苏轼 苏辙唐宋八大家:苏洵 苏轼 苏辙 欧阳修 曾巩 王安石 韩愈 柳宗元 古人写诗词都是用来抒发情感的,我们现在就一同去看看,苏轼借这首词向我们传达了哪些心声。2、 诵读品味,整体感知 苏轼曾经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也就强调了朗诵的重要性,因为在诗歌欣赏的整个审美过程中,朗诵是很关键的一环。要想真正领略一首诗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必须反复朗读,用心体味。接下来我们大家自由地读一遍。注意读时要做到:字正腔圆地读,有板有眼地读,有情有味地读。 1、指名一生吟读,评价提示:1、按照诗词的个性、自己的体会读,要有情感的波澜与起伏,要有画面感 想象 2、速度要慢,要有节奏,注意韵脚,要拉长音 2、听朗读,注意听朗读带中的节奏划分,以及情感的把握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 好的朗读原来是这么的重要,请同学们模仿刚才的音频当中的读法,一起来朗读一遍。下面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词的内容,边读边找寻并体味词人的心声。4、现在请同学们分组合作把这首词翻译一下,不懂的地方小组合作讨论,如果还不懂,就做好记号,待会我们一起解决。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来问一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阙,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宫里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5、我们整体来感知: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上阕-望月问天 写景下阕-对月怀人 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 借月抒情,走进词境1、 解读小序要读好词就要读出感情来,要读出感情就要懂得词。在预习的过程中,认真的同学会注意到在水调歌头这个词牌名的下面有这样一行小字,这行小字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生:小序。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和缘由。从哪里看出交代了时间。(丙辰中秋)在这首词中,具体指的时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意味着什么?(团圆)这首词的缘由体现在哪些句子上?(兼怀子由)2、 赏析上片我们常说“诗言志”,那么在这首词里,苏轼言的是什么志呢?从“兼怀子由”中的“兼”字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看出苏轼写这首词还有其他目的?让我们先来了解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材料。神宗元丰二年,公元 1079 年,在苏轼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作诗讽刺新法,请皇上下令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定为“讥讽政事”之罪。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 从背景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说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 ,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上片,先自由朗读上片, 找出描写月亮的词语。联系背景材料,思考词中月亮代指什么? “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都是在写月亮。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的含义 ,代指朝廷。我们把“朝廷”代进上片中“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重新说说这句的意思。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时候,我想乘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苏轼想回到朝廷吗?朝廷又如何呢?寒冷应如何理解呢?寒,突出月宫的寒冷,让词人的心感到寒冷。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 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在此处代表了两种情感:怀念和仕途失意、壮志难酬。苏轼把朝廷当作自己的家,表现了对朝廷的忠诚。中国文人一直把朝廷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弄, 既指词人优美的舞姿 ,也指词人在抑郁寂寞中自我排遣。“人间”象征做地方官。人间尽管不如意,但还可温暖他的心。既然朝廷回不去, 那就当好地方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吧。你看这是多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啊。此处读出词人的释然心情, 豁达的态度 ,接下来再次齐读上片,我们要将他心中的苦闷、矛盾、无奈、释然的心情读出来。3、赏析下片下片主要是写对弟弟的怀念。对弟弟的思念让作者怎样呢?用词中的一个词来说。无眠。大家可能在想 ,想弟弟至于这样吗 ,老师告诉你 ,词人和其弟弟的感情可不一般 ,两人兴趣相投,志同道合,早年两人曾相约“功成身退, 夜雨对床”。苏轼为何在这时会怀念他的弟弟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背景介绍苏轼和苏辙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在生活上手足情深。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苏辙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 的一切官位为哥哥赎罪。兄弟之间诗歌往来频频,苏轼写给苏辙的歌多达104首,而苏辙写给苏轼的诗有130多首。可见,人家不只是手足, 更是知己呀 ,不是有一句话“千金易得 ,知己难求”哇,对知己的思念使作者夜不能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这时多情的月亮转过朱阁,透过绮户,悄悄地来到作者身边,想安慰作者,可是“明月在天 ,知己天涯”的思念之痛,不由地让作者将一腔怨情都倾注在了月亮的身上,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注解:恨:遗憾。 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总是朝着离别的人圆呢?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这是词人在告诉自己,不应该有所抱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所以这一句要读出抱怨、疑问的语气。词读到此,面对此情此景,直叫人“独怆然而涕下”呀,要是我们这些俗人,此时也只能“唯有泪千行”了 ,可是苏轼毕竟是旷达的 ,笔致也是极其自由的, 他在似乎无可转圜之地别开生面 ,仍然从月上番出另一番新天地 ,又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总结:好。大家刚才很积极地参与到了我们的课堂讨论中,我想通过讨论,大家一定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下面我们把下片一起来再读一遍。将词人的孤独、抱怨、豁达、祝愿的心理读出来。4、 名句重读,读懂词情1、 读完这首词,你觉得印象或感悟最深刻的是哪些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是原始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这句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小结:人生许多事情和自然一样,和月亮一样。亲人离别,政治失意,事业受挫,都是在所难免的,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想开了,就没有了苦闷和惆怅。 苏轼他就想明白了。其实最后让我们觉得,他一步踩到了旷达之中。把一切问题都想明白了,不纠结于自己的进退得失。小结: 通过对词的解读 ,发现苏轼在这首词中紧紧围绕月亮 ,借助月亮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虽然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 ,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没有离别的悲伤 ,哪来相逢的喜悦 ,更何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哪里月不圆 ,何处月无光。即使天各一方 ,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共享的是同一轮圆月。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2、刚才我们细细品味了一下词的意境 现在来纵观一下全词词中哪些是实景? 哪些是虚景?实景 :明月、酒、青天 “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 :宫阙 琼楼玉宇哪些地方用到了想象 ?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联想 :由明月 月圆 团圆 人圆想象 :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联想 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叫联想想象 创造出新的形象或意境叫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诗人通过想象将遥远的明月化为把酒相问的朋友,将皎皎明月拉来攀谈质问了一番;我们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回到了那个明月清辉照耀下的无眠的夜晚,加深了对这首词的理解,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情感的揣摩,叩问词人的灵魂。3、合作探究 全诗的主题是什么? 全诗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人们常说 “文如其人”,通过这首词的学习,你觉得苏轼是怎样的一个人? (如:热爱生活、情怀旷达、洒脱、从容等)正因苏轼的这种豁达 ,才使这首水调歌头在所有的中秋诗词中独占鳌头“中秋词 ,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清朝的词评家胡仔笤溪渔隐丛话余词即或不必尽废,而苏轼此词自当高出一头。所以后人经常在中秋之夜吟唱其这首词,接下来,请欣赏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边听边感悟这首歌给我们传达的情感。非常美的声音,非常美的意境,非常美的歌词。5、 点击生活,能力迁移 1、同学们,我们读前人的古诗词文,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我们的文化积淀,感悟前人在古诗词文中的意韵,感受古人的遣词造句;另一方面,我们背诵积累的目的在于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我们所积累的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语言色彩,并为自己文章的中心所服务。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语段,请同学们根据语境,填入水调歌头中的词句,并思考概括这样的词句可用于怎样的语境中。 语段一: 李意民还是那样,极度的表现欲,史见他将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哥们,来,干了它,虽说我们已经五六年没见了,但我仍时常怀念当年我们“_”的豪情与浪漫。” 说完他咕咚咕咚三口并作二口地将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摘自李晓羊友情) 语段二: 我将去送姚华,三年来日夜相伴的感情,一年将被她带到美国去,虽然三年前我已经知道终会有这么一天的,但觉得不会来得这么快,走进候机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别在即,也明白“_”,然而眼泪最终还是背叛了我自己。 语段三: 今天是农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_”的那份辗转反侧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明确: 语段一中应填“把酒问青天”,因为语境中提示豪情与浪漫,所以这句最合适,我认为这句可用于表现极有豪情与气概性格的人物身上。 明确: 语段二中填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这里姚华将与我分别,我认为这句话还可用于人物失意时、分别时自我安慰。 明确: 语段三中填入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因为这里的我显然为白天的事辗转反侧睡不着,说明我内心有矛盾、有斗争,所以填上这句。 2、 交流课外积累的咏月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举头望明月,地头思故乡。 李 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 继枫桥夜泊六、结束语: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让我们再一次有情有味地朗读这首词。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七、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词,并写一篇赏析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