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358324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人教版教材分析:蒹葭是古典诗歌鼻祖诗经中的有影响之作,学会阅读蒹葭,也就学会阅读了这一类的诗经作品。在教学设计上,读诗经应该和读唐诗宋词不一样。要抓住诗经作为诗歌“源头”的特点,诗歌以写意为主的风格。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品读来了解诗经。抓住语言,从此入手,在反复吟诵中,让学生读出画面、图像,最后读出诗歌深层的意蕴美和朦胧美。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与欣赏中体会诗歌独有的美。2了解诗歌重章叠句的手法,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自己的解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后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意蕴美和朦胧美。教学难点:如何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学生读出对这首诗深层内涵的意蕴美,学会读懂读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这里说的“诗”,大家知道指的是哪一部作品吗?对,这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最早被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儒家把它奉为经典,就被称为诗经。因为古人认为经过诗经的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诵读诗经中非常优美的抒情诗蒹葭,共同体会其中的无穷魅力。二、诵读诗文,读出诗韵美1 先请同学们认真地听录音中的诵读,注意字音和节奏。(听了一遍朗读,看看还有没有读不准的字音或者不理解的词、句?请提出来)2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大声地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节奏,还要读出韵味。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自由地大声地陶醉地自我诵朗,要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诗的美读出来,至少读两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等一会我们请一些同学来读给全班同学听。现在开始。4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同学朗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地听,看看他什么地方读得好,什么地方还可以改进?(同学诵读,同学点评。点评时要求说出理由。教师适时地进行诵读指导,注意这首诗歌的特点,请同学说出这首诗的特点,以及应该如何处理朗读)教师点拨:每一首诗的朗诵都要结合这首诗的特点,大家觉得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诗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短促。这首诗是民间诗歌,是劳动人民创作并流传的。为了容易记忆,便于传播,在结构上就形成了重章叠句的格式。所谓重章,就是指一首诗由若干章组成,而各章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对应的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叹,形成回旋跌宕的效果。当然在这种重复中还是有变化的,往往在反复咏叹中内容上、情感上是逐层推进的,从而更加突出主题。5再次全班同学共同吟诵这首诗,要求读出这首诗特有的节奏美、韵律美、重章叠句的美。三、深入诗文,品出意蕴美1事实上,诗歌要读出味道来,最重要的还是要读出感情。这首诗到底向我们传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再一次来聆听诵读,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尽情的想象,看看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听两遍。2放朗读两遍。3在听读欣赏的时候,老师观察到同学们已经深深地沉浸在了蒹葭的世界中了。我想请同学说说你此刻对这首诗的感受或理解。(同学谈自己的感受)教师点拨:根据内容判断: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清晨、秋季)引导学生抓住这两个关键的元素。教师总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歌把我们带进了深秋季节。深秋的景色自有一份不能割舍的悠远与悲怆。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忧郁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渲染了妙不可言的意境。(齐读诗歌)4带着这种感受与理解,老师想请同学再次来朗读这首诗,希望在你的朗读中让我们听出你对这首诗的的解读。(教师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教师:谢谢两位同学的朗读。老师此刻已经不想对他们的朗读作技术上的点评了。我相信,同学都是用心在读,都在尽力读出自己对诗的解读,我们也能感受到,两位同学在解读上的差异。刚才在前面老师为大家放的三次朗读录音,我们也能发现,朗读者配的音乐不同,对诗的朗读解读也不同。我想,真正美的诗歌,就是每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能和作品产生极大的共鸣。但是我们又有遗憾,无论欣赏谁的朗读,谁的解读,我们都会感到我们无法完全把心中感受到的那份美,那种特有的意境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5 研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魅力,我认为还是诗歌中的“伊人”实在为我们留出了太多的想象空间。那么,诗中的“伊人”究竟美在哪里?诗人是如何传达出这种美的? (幻灯片出示)要求学生从文本的词句、手法角度的分析中来读出这种美。教师总结:全诗营造了特有的意境美、朦胧美。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感受到:伊人在水的那方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及,主人公上下追寻,欲罢不能,历经艰辛,可是伊人只是“宛在”,觅之无踪。诗人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的主观情愫,以及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诗人恰当的设置了作者,诗,读者的审美距离。诗人把伊人放在距离自己较远的位置上,恰到好处,让伊人在特定的情景中体现出一种朦胧美。这种美吸引着诗人也吸引着读者,让读者的心随诗人的思绪的起伏而起伏,也去惆怅,痛苦和冲动。5全诗还显得特别空灵悠远,它非但没有具体的事件,甚至连主人公是男性抑或是女性都难确指。正是这朦胧而抽象的美,让历代文人对这首诗有着不同的解读。 大多数人都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叙写了热恋者寻找意中人的情景,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也有人认为,“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正反映了人类内心存在的一组矛盾,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更有甚者认为它是讽刺诗,怀人诗等,对于这首诗歌的多义解读,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做进一步的研读。四、仿古吟唱,诵出自我心中的美今天我们共同赏读了这么美的古诗,不由得会想,古人是如何把这种情感借助诗歌吟唱出来的?让我们一起聆听一段仿古的蒹葭吟唱,再次走进蒹葭的世界。最后,师生共同吟唱(或吟诵)蒹葭,在吟诵中结束授课。五、拓展了解,体会诗歌的影响力诗经作为古典诗歌的源头,对后世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原作成为不朽之作,甚至受它影响的作品也成为了经典。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多少受了蒹葭诗的影响。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不仅如此,它创造的 “秋水伊人”的形象,不但成为文学典故,而且常被后人翻新运用。曹植所作的洛神赋正是这种对梦中情人可望不可及故事的翻版。到了当代,女作家琼瑶由此诗重新演绎的歌曲在水一方的歌词,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诗经的魅力。老师想告诉同学们的是,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在我们欣赏后世之作的时候,不要忘了它的源头,最原汁原味的还在原诗。六、作业1 著名作家张恨水的小说金粉世家,被拍成电视的时候,有这样一个镜头,欧阳老师教学生念蒹葭,原文本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但在剧中却被朗诵成“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这是琼瑶为邓丽君名曲在水一方谱写的歌词。类似这样的错误,在影视剧里出现得比较多。对于这样的现象,你有何感想,作何评价?2. 用学到的方法,熟读关雎,直至成诵。诗经设计意图及课后反思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有着无穷的魅力。蒹葭又是一首极富魅力的民间诗歌,学会阅读蒹葭,对举一反三的阅读诗经的其他作品也很有帮助。既然是诗歌的教学,就要抓住诗歌教学应有的特点,以读为主,在朗读中读出诗歌的韵味,在朗读中品出诗歌的丰富内涵。但是,同是诗歌的教学,古典诗歌的教学要有别于现代诗歌的教学,同是古典诗歌,诗经的阅读又应该有别于唐诗宋词的阅读。所以我在教学中,诗经的诵读不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而是进一步启发学生观察诗经在结构上的特点,学生会注意到诗经是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的,要读出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短促的特点。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还能了解到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这一特点的把握,能让学生在朗读与理解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苏教版教材中,诗经的阅读是放在“诵读欣赏”板块中的,这就告诉执教者,这样的诗歌教学,既要有别于一般的朗读教学,又要有别于一般的诗歌鉴赏教学,避免过多的内涵解读,也就是要求执教者要恰当的把握诵读与欣赏在课堂中的度。如何处理好这个“度”呢,我还是紧紧抓住“诵读”这一切入口,希望以多样的反复的诵读贯穿全课,然而每一次的诵读又是如同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绝非简单的重复诵读,而是有层次的递进,每一次的诵读都让学生达到不同的境界与认识的高度。我们知道,对于蒹葭的解读,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他的解读实在是太丰富了,我在处理的时候,删繁为简,让学生从自己的认识高度出发,学会从文本中抓关键词句来解读,如,开始的时候,引导学生,了解诗歌描写的时间与季节,抓住“早晨”“秋天”这些重要元素,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文本研究角度。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的上,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挖掘“伊人”形象的丰富性,在解读中,仍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与欣赏的方法,从文字中读出作者的思想,读出自己的解读,缩短文本、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这种深入阅读,绝非给学生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打开学生思维的天地,引导他们注入自我的情感与理解,用自己的解读与生活经验进一步丰富“伊人”的形象。从而理解诗歌的朦胧美与意境美。也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在自我解读的高度上,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让他们能主动地在课外去进一步了解他人的解读,从而丰富补充自己的认识高度。曹宗祺教授谈到诗歌教学,非常重视让学生读出画面,我在阅读中也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自我阅读、聆听欣赏他人阅读,让学生深深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慢慢展开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走进诗歌的画面,学会描述诗歌的画面。描述,事实上就是学生最原生态的对诗歌的解读。在反复吟诵中,让学生读出画面、图像,最后读出诗歌深层的意蕴美和朦胧美。我在课堂上始终想告诉学生,学习诗经,就要明白诗经作为古典诗歌源头的魅力,这也是执教诗经作品与读唐诗宋词所要达到的不同效果,在课堂的结尾,我选择了让学生聆听仿古的吟唱,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由起初聆听时感到好笑、有趣,到慢慢自己也跟着摇头晃脑的哼唱,似乎一起与老艺人回到了诗经的时代,感受到古人吟诵的魅力。在这个时候,我又适时的把后人受蒹葭影响的经典诗文抛出,告诉学生,诗经作为古典诗歌的源头,对后世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原作成为不朽之作,甚至受它影响的作品也成为了经典。最终让学生明白,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在我们欣赏后世之作的时候,不要忘了它的源头,最原汁原味的还在原诗。然而,诗经的阅读实在太丰富太美了,就像我在课堂中,点评学生的朗读时说到的一样:真正美的诗歌,就是每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能和作品产生极大的共鸣。但是我们又有遗憾,无论欣赏谁的朗读,谁的解读,我们都会感到我们无法完全把心中感受到的那份美,那种特有的意境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同样,诗经的教学也是如此,无论怎样的设计,都觉得仍是一种遗憾,似乎还是无法把那一种美,最真切的在课堂上传达给学生。在这里,再一次感谢曹宗祺教授和苏州市教研室的信任,让我有机会来尝试这样一堂有挑战的课,我想,我会带着遗憾继续研究诗经,研究诗歌的教学。镜头剪切建议:为了体现课堂的完整性与流畅性,建议选取课堂最后25分钟的内容,其中可以删去部分学生讨论、朗读的时间,以及最后作业布置的环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