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353944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题引: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选择的说课题目是国民革命的洪流。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今天的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评价。下面开始我的说课。1、 说教材1. 教材地位 本课国民革命的洪流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主题下的第十四课,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习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开端的背景下,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展开了。讲述的是19241927年北洋军阀势力走向没落和国民革命的兴起、发展到最后失败的历史。在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掀起了革命浪潮,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国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经历的第一次大规模革命斗争,因此从中所汲取的经验教训也是弥足珍贵的,为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2.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黄埔军校的建立及其特点,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性质。要求学生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办原因、特点、意义;北伐战争的对象、战略方针、胜利原因;四一二政变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识读地图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与黄埔军校相关史料、图案等引导学生分析国民革命的背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观看视频、搜集有效信息,共同观察北伐进军形势图,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来学习北伐战争的历史;通过思考、讨论“蒋介石为什么能够发动四一二政变”以及“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谁的利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知识迁移,解决“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3)情感体验:叶挺独立团坚强不屈、奋不顾身、投身革命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感受大革命时代的历史氛围,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潮流的人生情怀,并进行内化、树立报效祖国之志,使情感和价值观得以升华。3. 教材重难点依据新课标安排(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和并结合本课内容,初定其重点、难点都与本课主题“国民革命的洪流”密切相关。(1)重点(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那么“黄埔军校的创办北伐战争的开展”自然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初二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及情感特点,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合作、共同探究,观看视频、搜集有效信息,相互讨论、分析总结等活动来强化重点。(2)难点(对国民革命的正确评价)本课中难点较多,而“对国民革命的评价”是学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对初二学生来说,综合评价历史事件,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思维能力。因此将本课难点确定为“对国民革命的正确评价”。为此,本人拟通过设置系列问题的方式,如设置“蒋介石为什么能够发动四一二政变”,提示有那些力量支持蒋介石,然后进行知识迁移完成问题下一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谁的利益?”;有人说:“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但国民革命失败了?”等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步步深入;教师组织实施建议总结概括,通过这些措施易化难点,解决问题“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为什么却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并形成“对国民革命的正确评价”,及评价历史事件的一般原则。此外,在教学中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2、 说教法 1. 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为学生营造浓烈的时代气息和历史氛围。在自制的教学课件中引入较为丰富的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资源以及文献史料,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重点、异化难点。2. 史料教学法。结合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和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以及教材的编排,注重学科内的整合,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适当增加相关史料,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史料、分析史料、共同探究。评价中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3. 问题引入法。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心理学的要求,设置步步深入的系列问题,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3、 说学法 1. 分析归纳法。现在社会信息来源广泛,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样,教师需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多强调不同知识间的整合串联,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从历史中找到现实,能从现实中印证历史。如开展学生对国共关系的变迁的认识等等。教师要尽量帮助学生主动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形成正确的记忆事件、归纳知识的学习方法。2. 阅读法。总体来看,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3. 讨论法。初二年级是课改的学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于史料和所设置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完成,培养学生探究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快速完整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4、 说教学过程 1. 根据皮亚杰关于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7-11岁)和形式运算(11-15岁)四个阶段的划分研究。八年级学生正好属于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其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具有灵活性。因此需要教师重新梳理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2. 有关教学构想为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新课标,我设计了四步教学法,步步递进。即:“情景导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从熟悉的儿歌导入课题北伐军军歌,兼顾学生的感性认知,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这也是奥苏伯尔所说的有意义学习的第一步。“新课讲授”,新课讲授的原则,突出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的总体安排是以时间为序,事件发展为轴。设置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本课的学习。 本课教材从编排上分为黄埔军校的创建、“光荣北伐武昌城下”、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三个子目。为了便于教学和学生理解,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安排上以“国民大革命”为中心展开讲解,便于学生对整个事件的宏观把握,故设计如下: (1)黄埔军校的创建(国民大革命的开始)问题1:什么是国民革命?它和近代其他革命有什么区别?(教师引导回顾所学,回答问题)问题2:国共两党为什么要合作?(国民革命的背景)(学生回顾讨论,国共两党成立后的历程,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问题3:国共合作的第一个成就?(国民革命的发展)(看书回答)问题4:概括出黄埔军校的概况(结合课本、史料、团队合作)(史料1:“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史料2:“革命者来”;史料3:蒋中正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1924年)注:层层深入,让学生既能在回顾旧知识,又对本课学习充满期待。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对“知识目标”的学习掌握。 (2)北伐战争(国民大革命的高潮 )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北伐战争?(史料:“蒋介石在北伐誓师(1926)”;学生讨论总结)问题2:概括北伐战争的基本情况(对象、战略方针)(看北伐战争形势图回答)问题3:北伐战争的结果?叶挺独立团及其隶属的第四军为什么被称为“铁军”?(教师引入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战役的相关事实,“为一营报仇”的事件激励学生,对铁军的认识。同时可引入“玉祥门”和“革命公园”的本土例子,学生从中得出结论)问题4: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从中总结) (3)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国民大革命的结果及评价)问题1: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情况。问题2:蒋介石为什么要发动“四一二”政变?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哪些人的利益?问题3:你认为国民革命胜利还是失败了,为什么?问题4:从国民大革命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n “课堂小结”通过填充表格来归纳历史知识、理清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掌握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过关斩将”,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5、 说教学评价本课的教学评价淡化原有的选拔功能,以激励学生和调控课堂为主,评价内容综合化、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学生的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人格发展。评价方式多样化,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把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结合起来。西方学者柯尔伯格所提出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认为:一般人从小学开始到青年、中学都处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正强化理论,不断肯定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让教师在评价中进步、提高教学水平。板书设计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1、 黄埔军校的创建国民大革命的开始1、 黄埔军校成立背景2、 目的3、 概况(时间、地点、创办人、主要领导人、全称)4、 特点5、 意义2、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国民大革命的高潮1、 北伐战争的时间2、 目的3、 对象4、 战略5、 著名战役6、 结果7、 意义3、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国民大革命的失败1、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间2、 性质3、 “四一二”政变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