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问说》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351557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问说》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问说》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问说》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问说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学习目标】掌握积累几个文言实词;疏通课文,理清结构。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的作用;了解意动用法。借鉴古人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增强“勤学好问”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对“学必好问”主张的理解把握。难点:“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课文提示】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现在安徽省桐城县)人。十四岁时,拿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古文作法,后来成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他的古文与方东树、梅曾亮等齐名,诗和骈体文也很好。【正音正字】臆度(du,猜测)问难(nn,驳诘)几于古时(j ,接近)强以为知(qing,硬要)【判断句式】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初学课文】1朗读课文。2本文课题问说是什么意思?能否从中看出本文的文体?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首句是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课文简析】本文的语言风格古朴。在句式运用上,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原文有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课文节选了原文的第段和第、段的部分。第一部分(第段):引论。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奋。第二部分(第段):本论。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第段,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作者分两方面论述:说明不管问什么人都会有收获。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刻阐明中心论点。被删除的是: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被删除的第段,以古人好问为例,对比古今的不同表现,分两个层次: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取善之弘;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第段、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问的内容和对象两方面进行批评。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构成鲜明对比:古人“不择事而问”而今人“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择人而问”而今人对“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对“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对“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这个层次对今人的批判与前面第段关于问各种人都能有收获的论述、第段“古之人,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遥相呼应。此段删除的文字是: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被删除的第段、批判今人“非所问所学”的不良风气。作者指出今人问的三种不良动机:“快言论”、“试其能”、“容其短”。最后以感叹句作结,再以“不能几于古”进行对比,批评今人。被删除的第段,推究今人不好问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第段):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这一段原文是这样的:(划线为课文保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不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课外作业】1完成“学习建议”。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3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六个“思维训练”题进行预习。4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桐城派的概况。第二课时【朗读课文】【串讲课文】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翻译: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方面,可是还不了解那些细节,除了问,怎么解决问题呢?要点:达:通达。识其大矣、不知其细:其:指示代词,可译为“那”。其奚决焉:其: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原文: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翻译:(对于)道德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疑问,(这就是孔子)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匡正自己”了。(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获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说的“有才能的向没才能(的人)询问,知识多的向知识少(的人)询问”了。(对于)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原文: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翻译:(认为)自己对别人错,是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勉强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那么一辈子几乎没有值得问的事情了。(对于)比自己贤能的人,(就)妒忌他而不愿意向他询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而(认为)不值得向他询问;(对于)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不敬重他而不甘心向他询问,像这样,那么天底下几乎没有值得问的人了。原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翻译: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了解的事物;愚笨的人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不能做的。真理不是专门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缺少吗?因此尊贵的人可以问卑微的人,德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而老人也可以问年轻人,只要学习中有成就便可以了。【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讨论)1写出课文各段的大意。提出论点,阐明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指出问不择人,有问必得。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事和人两方面进行批评。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否定句式有什么作用?加强语气,突出问的重要性。3“舍问,其奚决焉?”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这句用了反问。强调问的重要性,增强语势,鲜明而有力地指出问的正确态度,不分贵贱老幼,“唯道之所成”。4“问与学,相辅而行”的理由是什么?“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5为什么应该向不同人等询问?因为问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收获:问“贤于己者”可以“破其疑”,问“不如己者”可以“求一得”,问“等于己者”可以“资切磋”。6第三段的两个“如是”意思是什么?它们分别指代什么?“如是”的意思是:像这样。前者指代:“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后者指代:“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7. 作者有什么理由认为问是不分圣愚、贵贱、老幼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8. 学习本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既要刻苦好学,又要谦虚勤问。9. 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问”在学习中的作用。【课外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2预习布鲁塞尔大广场。【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