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增分突破三艺术手法(含环境)与标题艺术,【考点解读】这是一个热门考点,课标卷命题几乎年年涉及。如2015年课标卷将选择题题干的表述由“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改为“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突出了对“艺术特色”的考查;2014年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故事的?有什么好处?”;2013年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考结构安排的意图;2012年马裤先生考衣着言行描写的意图等等。这类题目有时以探究题的方式出现,由于命题涉及的考查角度较多,对考生的综合鉴赏素养要求较高,所以,二轮复习必须有所突破。本考点主要涉及构思技巧、各类描写和标题赏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募捐碧野一望无尽的长安街安详地躺在朝雾里,冷风从街两旁的屋顶上一阵阵地往下倾扫,稀疏的人影远远地蠕动着。一阵风来,又把黄沙飞腾起来,遮蒙了视线。天空像被寒气凝冻得青紫,街旁矮树的叶落得快完了,有些秃枝在寒风中摇曳着。慧走在前面,她是自告奋勇地把干粮斜挂在身上的,我们的捐册和几个充饥的馒头都放在那干粮袋里。她算是我们这个小队里的队长,我和老熊并着肩默默地跟着走。,这是南城的一个市集。我和老熊随着慧走到一家小店门前去,慧把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从干粮袋里取了出来,我把我衣袋里的募捐宣传单也掏了出来。“掌柜的,日本兵在打我们的绥远了,我们的中国兵在冰天雪地里保护着我们的国土。要晓得我们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慧把话停了停,望望站在柜台前的店老板,只见一道惊惶的神色掠过了店老板的脸孔。忽地围在店门前的买客中的一个发出沙哑的声音:,“我们的绥远失掉了么?”“如果我们老百姓不帮助我们的守兵,绥远是要失掉的!绥远一失掉,我们在北京城里的人不但不能做买卖,日本兵还要砍杀我们哩!”慧又望了望众人的惊怕的脸色:“我们不要怕,只要我们全国老百姓肯出力帮忙,不单我们绥远不会失掉,就是驻扎在我们北京城周围的日本兵也要给我们赶走的!我们老百姓现在最好的帮忙法子,就是捐钱给我们绥远的守兵买皮衣,我们打算买一万件皮衣运到绥远去!”,“一万件!”老熊把一只指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柜台。我把募捐宣传单一边分发给众人,一边念着:“多捐一大枚,多打死一个敌人!”店老板最先拿出两角票来,买客中的一个老太婆也把篮筐里的一张三十枚的铜子票,颤动着手摊在慧手里的捐册上:“女先生,我的孩子也当兵,只要那些打鬼子的兵哥哥不要冻出病来!我虽然老不中用了,不过您女先生要叫人缝皮衣的时候,请到那对直的胡同里叫一声老二妈!”老太婆细小的眼睛里蓄着无限悲悯和温情。,“谢谢您,好太婆!”慧用钢笔在募捐册上写了一阵子后,嘶的一声把收条撕下来给店主人和老太婆。接着我们又移近一家油盐店去。突然一种皮靴声向我的身边冲了过来,我把头一抬,看见一个警官站在我的身旁边,用狐疑的眼睛打量着我,接着像觉察出我的什么似的,把眼皮一皱,做出一种鄙夷而讽刺的神色。“浑蛋!谁叫你们捐钱给人家?”慧走上警官的身边去,温和地说:“官长,我们学生是出来捐些钱给绥东的抗敌弟兄的”,“谁跟你说话!”警官粗暴地叫了一声,接着又冲过两三间店前去:“谁敢捐钱的,我就要带他上区署里去!”“汉奸!”一声孩子的尖叫。我们三个冲出了围看热闹的人群,一直向街的那头走去,当我们走了一百步脚远的时候,慧挡住了一辆洋车:“先生,请捐些钱给绥东的守土官兵吧!”“我只剩下还车钱呵。”坐在车上的西装青年红了红脸。向车夫:“跑吧,尽站着干吗?”,车夫反而把洋车停放在地上,一边擦着头上的汗珠,一边问:“是不是打日本鬼子?”“打日本鬼子!我们绥东的守兵在战壕里又寒又饿”“呵!”车夫兴奋着,把血红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回转头去对车上:“先生,请先把车钱给我吧!”车夫接过了车钱,又从踏板下拾起四个铜板:“呵让我来捐吧一毛又四个大子”车夫咧着嘴巴,做着胜利的笑。,慧刚收下钱在动笔写收条,突然先前的那个警官又追了过来,抡动着臂膀:“走,走!”“走干吗?我愿意捐钱救中国!”车夫跳起来嚷着。“浑蛋!你敢?”警官把拳头在车夫的面门上摇了摇,突地一手来夺慧手里头的捐册,老熊捉住了警官的胳膊。“你有良心么?你有良心么?”慧在老熊的掩护下伤心地哭了。这时在铁桶般围着的观众中,挤出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后面还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弟弟,移近慧的身边:,“姊姊!姊姊!”小女孩摇着慧的身子,把手里的几个铜板塞在慧的手里,后面的小弟弟也争了上来,把小手里的一个铜板高高地举了上来。慧很快地从小姐弟的手里接过钱来,低下头去在两人的小手上轻轻地吻了两下,晶莹的泪珠滴落在两只小手心上。警官茫然地呆望着,观众们的眼睛里炽燃着愤怒和爱怜。(选自百家散文名作鉴赏,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品中,我们上街募捐带着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和募捐宣传单,这透露出当时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是有组织的。B.慧对店老板说“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他露出惊惶的神色,因为他看出来我们要向他募捐。C.警官来到“我”身边,用狐疑的眼睛打量着“我”,并且做出一种鄙夷而讽刺的神色,因为他怀疑我们募捐对抗日能起什么作用。D.作品中,我们向坐在洋车上的西装青年募捐,他以只剩下还车钱来推托,我们只好向车夫募捐,车夫欣然捐出了一毛又四个大子。,E.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事,所写的内容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写使文中记述的募捐这件事真实可信。解析B项,“他看出来我们要向他募捐”分析错误,应该是他害怕失掉绥远,日本兵打过来,他再不能在北京城里做买卖。C项,“他怀疑我们募捐对抗日能起什么作用”分析错误,应该是他存心破坏抗日,压制老百姓的抗日热情。D项,“我们只好向车夫募捐”概括错误,应该是车夫主动问是不是打鬼子,然后自愿捐款。答案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2.作品中慧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概括人物的特征,可以从文中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或情节、关于人物的描写或评价入手。从文中内容来看,慧主要是上街给民众讲道理,让他们为抗日战士捐钱买皮衣,虽遇到了阻挠,但她并不放弃,由此可知她的坚持和耐心,以及她的爱国热情;她在劝说的时候,是非常有技巧的,可知她善于说理;她对待不同的人,态度不同,可知她爱憎分明。分点概括出来即可。,答案热心救国,耐心坚决:积极走上街头为守土将士募捐,耐心地给民众讲援助前线的道理,遇到反动警官的阻挠也不放弃募捐。认准关键,善于说理:既从反面向受众讲明老百姓不帮助守兵将造成国土沦丧、老百姓生活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又从正面说明只要老百姓肯出力帮忙就会有好结果,以此劝说群众捐钱为守土将士买皮衣。心怀真诚,爱憎分明:她对捐款救国的人充满感激,以感谢的口吻称呼老太婆为“好太婆”,轻吻小姐弟的小手,并流下晶莹的泪珠;对阻挠捐款的警官,愤怒地斥责其没有良心。,3.作品是怎样描写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对捐款群众的描写简要分析。(6分)答案见“现场采样”。,4.作品第一段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作品为什么以景物描写为开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解析从朝雾、冷风、黄沙、寒气、矮树等景物可知景物特点是灰暗和寒冷。而景物描写的作用则需要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如渲染气氛、突出社会环境等。答案特点:灰暗;寒冷。理由:渲染寒冬的气氛,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使给前线将士置办御寒衣物显得急迫,并使下文学生为给前线将士置办皮衣而进行的募捐显得合情合理;反衬下文募捐者和捐款者的爱国救国热情;暗合当时国难当头、国运颓败的情势。,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最后的篝火邴继福小兴安岭的冬天,白天大雪纷飞,夜晚滴水成冰。政府虽然明令封山,保护生态,劝告并帮助村民改行谋生,但以此为生的少数几个人目光还是盯在林子里。猎人就是其中一个。猎人和猎狗为了追赶一头受伤的野猪,已经在林子里转悠好几天了,都累得筋疲力尽。雪厚路难辨,一不小心,猎人掉进一个深坑里,怎么也爬不出来,猎狗也跳下来做伴。好在坑里窝风,还有些枯枝烂叶,能点燃篝火。,在林子里生存,离开篝火和干粮,不是冻死,也得饿死。可是,眼下干粮早吃完了,火柴也仅剩下几根。猎人心里早就紧张了,猎狗却浑然不知。连累带饿,猎人昏倒几次。再次醒来时,他突然产生个罪恶念头杀狗。眼下,只有狗肉可以充饥。可是这条狗已经跟他多年,几次打猎面临险境,都是猎狗让他化险为夷。记忆犹新的是那年冬天,他带着猎狗打猎。途中遇见棵两搂粗的杨树,树干里有动静。凭经验判断,里面肯定有“蹲仓”的黑熊。他便操起弯把锯,贴着树干拉起来。,拉着拉着,突然拽不动了。他便使足力气,猛地一拽,立刻传来熊的嚎叫,接着一声巨响,树干裂成两半。一只黑熊跳出树洞,嘴丫子淌着血,向他扑来。猎人猜测,黑熊好奇且贪玩,刚才肯定是用嘴把锯片咬住了,他使劲一拽,便把熊嘴拉豁了。熊疼坏了,使劲把树洞挤成两半,张开血口要咬人。猎人见势不妙,两只胳膊顺势伸进熊嘴里,攥紧双拳紧抵熊的嗓子,全力与熊对峙。熊嘴被胳膊撑住,没办法咬人,便与人周旋。人和熊同时摔倒,在雪地上翻滚。,猎人知道,时间久了,自己肯定不是熊的对手。在他即将绝望之际,突然听到熊一声惨叫,松开他落荒而逃。猎人好生奇怪,定睛一看,原来,熊卵子已被猎狗咬烂,血流如柱那之后,猎人对狗更是疼爱有加。狗很有灵性,深知受到了主人宠爱,对主人更加忠诚。现在,猎人面临新的绝境,突然想到杀狗。虽然有点残忍,但他觉得,不这样做,自己肯定会被饿死。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别无选择。决心已定,不能迟疑。猎人右手拔出猎刀,藏在身后。眼里露着凶相,向不远处的猎狗爬去。,猎狗也饿坏了,听见动静,睁开疲惫的双眼。它突然发现,主人的眼神有些异样以往都柔情似水,现在却充满了杀机。但是,狗对主人永远不存戒心,仍然像平时一样,伸舌头要舔他的手。猎人只好伸出左手任它舔。他觉得,在舌头接触皮肤的一瞬间,一种甜蜜和幸福立刻涌上心头,差点融化了他的杀机。这时,另一种声音提醒自己:你想活命,就得有杀心!猎人心头一颤,在恶念驱使下,将刀刺向狗的胸膛。,猎狗真够机敏,忙一躲闪,虽然没刺中心脏,脖子还是中了一刀,鲜血直流。狗急跳墙,也不知它哪儿来的力气,几下就蹿出深坑,向山下跑去。雪地上,留下滴滴血迹。几天来,猎狗一直陪伴着猎人,虽然饥饿难忍,猎人却没感到孤独。现在,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又断了食物,他感到绝望。可怕的夜幕又降临了,猎人翻出唯一的一根火柴,点燃了最后的篝火。看着暗淡的火光,猎人绝望地想,篝火熄灭之时,自己的生命也就完结了。篝火燃尽时,猎人也昏死过去,当猎人醒过来时,他已经躺在自家炕上。虽然手脚都被冻伤,但是人还活着。家人告诉他,他失踪之后,家人和村民一直在努力寻找。由于风雪太大,始终没见踪影。正要绝望,带伤的猎狗回来了,领大伙儿找到了昏迷的他,还亲切地舔了他的手。然而,狗终因失血过多,永远地倒下了。狗很忠诚,从不计较主人对它的伤害。猎人后悔不已,哭了几天几夜,伤好后,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今生再不打猎杀生,一是主动劝诫村民和自己一起保护野生动物,二是救助流浪狗。不少人都十分纳闷,这个打了半辈子猎的家伙,咋一夜之间像换了个人似的呢?(有删改),5.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中间插入猎人与熊搏斗的一段,主要目的是说明猎人打猎十分机灵,既能丰富写猎人的内容,又能为下文写猎人掉进深坑埋下伏笔。B.猎人没有刺死猎狗的原因,可能是猎狗身体弱小,也可能是猎狗有所发觉,最大的可能是猎人掉进深坑后没有力气。C.最后一段中的“主动劝诫村民和自己一起保护野生动物”与开头第一段意思相联系,情节上形成首尾照应。D.小说采用叙述性的语言,使文章朴实、自然、流畅,富有乡土气息;有些动词运用得生动形象,如“差点融化了他的杀机”中的“融化”。,E.这篇小说通过写猎人与猎狗的关系,告诫社会上的一些人不能随便将狗扔掉不管,造成社会上有许多流浪狗的局面。解析A项,“主要目的是说明猎人打猎十分机灵”有误,插叙猎人与熊搏斗是为了说明猎人遭遇险境时,猎狗帮助他脱离险境,狗通人性,能助人一臂之力;且“既又”的分析与概括也不正确。B项,猎人没有刺死猎狗的原因分析概括不准确。E项,关于小说主旨的表述错误。答案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6.开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解析由此段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小兴安岭”为故事发生的地点,“冬天”为季节,天气特点为寒冷;而这种环境描写,正为故事的发生渲染气氛;从情节上来看,为下文猎人不慎掉进深坑濒临绝境做铺垫;从塑造形象的角度来讲,更能突出猎狗有情,人无情。答案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天气环境。渲染了一种冷峻的气氛。为下文猎人不慎掉进深坑饥寒交迫、濒临绝境做铺垫。反衬猎狗的有情,烘托人的冷酷。,7.“猎狗”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解析分析一个形象在文章中的作用,需要考虑全面,如对主题表达的作用,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对其他形象的突出及环境氛围的营造的作用等。本文想通过对通人性的猎狗的描写,呼吁人类保护动物;在小说中,情节的发展离不开猎狗的推动;猎狗是忠诚的,而人是冷酷无情的,这样更能突出猎人这一形象;山村、猎人、猎狗等,更能突出环境特征。,答案小说写“猎狗”,其作用主要有:为表达主旨服务。猎狗在小说中其实代表着所有有生命的动物,它们通人性,希望人类对它们加以保护。推动情节发展。故事围绕猎人与猎狗展开,因猎狗带伤回村报信,猎人才得以获救。与猎人形成对比。猎狗对猎人十分忠诚,而猎人却在走投无路时要残忍地杀害它。营造环境氛围。猎狗是山村猎人的必备动物,小说把它作为山村环境的特定事物来进行描写,描画出一幅山村打猎的图画。,8.标题“最后的篝火”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8分)答案见“现场采样”。,【题目1】作品是怎样描写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对捐款群众的描写简要分析。(6分)原文见“自我诊断”第3题,答案正面描写。语言描写:描写车夫跳起来嚷道“走干吗?我愿意捐钱救中国”,活画出车夫赤诚爱国、敢于抗争的形象。动作描写:描写小女孩把几个铜板塞在慧的手里,小弟弟把铜板高高地举上来,表现了他们捐款时毫不犹豫。神态描写:描写老太婆细小的眼睛里蓄着无限悲悯和温情,形象地表现了她对前线将士的体恤;描写车夫捐款时咧着嘴巴,做着胜利的笑,真实传神地表现了他对自己捐款救国之举的自豪。侧面描写。描写观众们的眼睛里炽燃着对警官的愤怒,对捐款小姐弟的爱怜,更加突出了小姐弟纯真的形象。反面衬托。描写警官凶恶地压制群众的抗日热情,反衬了捐款群众体恤前方将士、抗日爱国的赤诚情怀。,【题目2】标题“最后的篝火”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8分)原文见“自我诊断”第8题,答案标题“最后的篝火”表面上是指猎人在深坑里点燃的最后一堆取暖用的篝火,结合小说,它其实有着深刻的意蕴:它指猎人终于觉醒,从此不再进山打猎杀生,再去点燃第二堆篝火;它是猎人在与动物交往过程中,悟出人与动物息息相通的道理的分水岭、分界线,它点燃了山村村民保护动物的热情;它激发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热情。,一、把握角度,有步骤地解答艺术技巧赏析题1.常考的艺术技巧及其赏析角度,2.艺术技巧赏析题的答题步骤指出艺术技巧(有时不止一个)分析技巧运用(在何处运用或怎样运用)说明表达效果。,【即时小练】一、(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捡烂纸的老头汪曾祺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还都叫他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跳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注】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解析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等描写的内容,分析归纳,注意不同的神态、心理、外貌描写展现出的人物形象特点的差异性,再结合文章主旨概括即可。“他穿得很破烂残缺不全”写其“老丑”“邋遢”,“你吃回见!”写其“怪异”的特点。答案老丑;邋遢;怪异。,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侧面描写对表现作品主旨和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角度入手。做题时,只要抓住旁观者的语言,体悟其对“老头”的基本情感态度即可。同时,体悟作者选用这一手法给读者的影响。答案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实感、真实感。,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解析做题时,需要抓住文本中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的具体内容,写出这些描写手法对揭示人物情感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联系上文“打架”及人物形象特点来剖解赏析。答案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解析题目涉及开头、结尾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做题时,可以结合文本特征,一般可以联系作品开头、结尾的常见作用来作答。开头的常见作用包括: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结尾的常见作用包括:升华感情;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上文;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地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答案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解析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必须扣住文本的主旨,联系作品主题,从全文整体出发,进行合情合理的理解和发掘。答案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二、赏析标题:牵一发而动全身1.小说标题用意与效果赏析的四个角度(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3)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4)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2.揭示小说标题意蕴的答题方向和要点(1)在答出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2)其次,要分析题目与情节、人物的关联性,通过分析情节所涉及到事件和人物的行为、品质揭示其启发意义。(3)再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即时小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渡船王往渡船是水上的邮票。涟河的东岸是牲畜市场,一个叫红蜻蜓的女人在东岸的渡口开了个小卖部。她在大堤上用木头搭了个小屋子,外间摆货,里间摆张小床。红蜻蜓的小卖部前有一个水缸。有人要喝水,红蜻蜓就一指小卖部前的水缸。水缸里的水总是满的,是红蜻蜓一担一担从涟河挑上来的,碧清碧清的。,红蜻蜓每天起得很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涟河里挑水,把水缸挑满了,她就站在窗前,朝对岸看。她看着小谭先生走上大堤,小小的影子轻快地掠过一棵棵树,大树,小树,槐花,桃花。小谭先生朝渡口走来,河风吹起他的衣角,显得很清瘦也很利落。小谭先生上了渡船时,红蜻蜓的心会紧张,有时是因为浪太大,船晃得厉害;有时是因为小谭先生的目光朝着她的窗口。小谭先生下了渡船,上了坡,一步一步走上来,红蜻蜓就笑微微的,好像小谭先生是奔她而来的。但是,很快她又失望了,小谭先生从她小屋前经过,从来不看一下她的小屋。她又转到另一个窗口,这下她只看到小谭先生的后背。她想小谭先生要是回头看一下多好,但是他从来没回过头。,小谭先生是河西人,在河东的学校做民办教师。红蜻蜓出嫁前,有个好姐妹给她和小谭先生牵过线。当时,见面的地点就在渡口。两个人都喜欢对方,但是,因家人的反对,没有成亲。红蜻蜓早就结婚了,小谭先生还是单身。那天,临散集时,红蜻蜓看见小谭先生牵着一头才成年的水牛往渡口走。红蜻蜓想:小谭先生不教书了?下一个逢集,红蜻蜓又看见了小谭先生。红蜻蜓问他:“你不教书了,老来行里?”小谭先生说:“教呢,把牛牵来卖了。”红蜻蜓还想和他说说话,小谭先生已走了。,红蜻蜓感觉小谭先生瘦多了,头发也乱了,走路有些跌跌撞撞的。红蜻蜓想刚买的牛又牵来卖,肯定是做贩牛的生意了,又教书又贩牛真是难为他了。一天晚上,红蜻蜓已经睡了,听见敲门声。拉开门,小谭先生一头就撞进来。原来,小谭先生上回牵的牛让涟城北一个老头在宝滩买后,回去没两天就死了,媳妇和儿子一抱怨,老头喝药自尽了。红蜻蜓一惊,说:“哪能这么巧,不会是你卖的那头牛。”小谭先生说:“肯定是的,我那头牛一买回来就不吃草,我叫来兽医,兽医说是水肿病,一时治不好,没几天怕就不行了,我一吓就卖了。这些天,我难受,我又不敢说出来。”,红蜻蜓给他倒了一碗水,说:“你喝口水,慢慢说。”小谭先生喝了一口水,还是难受:“我想死,我没有说话的人。”红蜻蜒说:“看你说的,我不是在和你说话吗?”小谭先生点点头,又摇摇头,泪珠掉了下来:“我跟你说了也没用,我只想死。”红蜻蜓一惊,不知怎么安慰他了。第二天,红蜻蜓没见小谭先生从渡船上过来。红蜻蜓急了。红蜻蜓想来想去,想起常常给人治些邪病的肖奶奶。,红蜻蜓对肖奶奶说:“要是有人做错了事,心里后悔,得了病,怎么办?”肖奶奶说:“叫他去佛主那里烧个香,认个错。人身上的衣裳要是脏了,洗干净了穿着才舒坦,人做错了事就像衣裳脏了一样,要把灰洗了,到佛主那里认错就和洗灰一样,灰洗了,心里就好了。”红蜻蜓点着头,心里亮起来。红蜻蜓到了小谭先生家。就见他家还是三间老式的瓦房,低低的檐口长满了青草。他家的邻居有楼房有平房,又新又美,气派得很。,小谭先生的老妈妈一边带着红蜻蜓到了儿子床头一边叹道:“唉,这孩子,又教书,又种地,累呀!”小谭先生一见红蜻蜓就坐起来了。红蜻蜓说:“我来,是叫你明天和我去能仁寺,我们给佛主烧个香,说说心里话,好不好?”小谭先生说:“好,我听你的。”红蜻蜓心里一阵暖和,他知道自己是为什么来看他的!坐了一会儿,小谭先生又说:“你来了,我感觉有些好了。”红蜻蜓就笑了:“瞎说的吧?我又不是佛祖。”红蜻蜓回到船上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船慢慢地向前走着,她看见自己的影子,像一座小小的佛塔,跟着渡船走。,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中的红蜻蜓用自己的爱“渡”了小谭先生,这种“渡”虽然是用波澜不惊的笔墨表现的,却耐人寻味,意味深长。B.小说尝试在故事中摆脱俗套的情感纷争,让男女之间的爱情升华为另一种境界,同时也尝试探究人性的深邃感、丰富性。C.邻村的老头因买了小谭老师卖的病牛,不堪媳妇、儿子抱怨,喝药自尽。小谭老师先是自责,后用佛主自欺欺人,虚伪。D.小谭老师是民办教师,仅靠教书很难养家糊口,无奈想贩牛以补家用,却又因为没有经验而铸成大错,作者对他十分同情。,E.小说结尾月光下,红蜻蜓的身影“像一座小小的佛塔”,这个情景交融的境界里,融入了作者对红蜻蜓的赞美之情。解析C项,“后用佛主自欺欺人,虚伪”,从整体上看,作者用意是写其转变,表现“向善”主题,没有指责这个人物的意味。D项,红蜻蜓想“肯定是做贩牛的生意了,又教书又贩牛真是难为他了”,根据下文情节,小谭是因为牛有病才又卖掉,并不是“贩牛”。答案答B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解析红蜻蜓的性格特点,主要是通过她的言行、故事来表现的,如开头部分写其小卖部前的水缸里总是担满清水让过往的人们饮用,这个情节就表现了她的善良。还有她对小谭先生的思恋是纯真的,对小谭先生的帮助是主动的、热情的等。答案朴实纯真。她喜欢小谭先生。小谭先生也喜欢她,但她始终把这个感情藏在自己的心里。善良热情。小卖部前的水缸里那清清亮亮的水,是她为人善良的写照;小谭先生生病后,她先是着急,后是想办法、出主意,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她的善良热情。情感细腻真切。她喜爱小谭先生的过程中,表达出的情感是真切的,也是细腻的,如小说里写“小谭先生上了渡船时,红蜻蜓的心会紧张”等。,7.小说中的红蜻蜓有哪些性格特点?试简要分析。,8.简要分析小谭先生“卖牛”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析解答这道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卖牛”这个情节的作用进行思考。这里首先应从情节的角度,分析这个情节对下文的作用;其次是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其对表现小谭先生性格的作用;其三是从表达主旨的角度,看这个情节对表达主旨的间接作用。答案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卖牛”的情节,引出了“老头喝药自尽”“小谭先生生病”“红蜻蜓探视”等一系列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卖牛”表现了小谭先生自私的一面,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显真实。从主题思想表现角度看,“卖牛”带来的恶果,让人看到了“自私”害人又害己,也为表现“劝善”的主题作好了充分的铺垫。,9.小说的标题是“渡船”,也有人认为以“小谭先生”为标题更好,还有人说这两个标题,都不如以“红蜻蜓”为标题好。请谈谈你的看法。,解析探究一个标题的优劣,要将其放在文本之中,从其在文中的作用的角度,认真分析。这里宜从结构文章的作用、塑造人物的作用、表现主旨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究。答案“渡船”标题最好。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看,两个人物在“渡船”相识,红蜻蜓在“渡船”附近生活,“渡船”是红蜻蜓与小谭先生故事的见证者,同时“渡船”也是作者叙述故事的线索之一。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红蜻蜓对小谭先生,由爱情到助其净化灵魂,都是与“渡船”相关。从主题表达的角度看,小说的主题不在于表现“爱情”,而在于表现将“爱”升华为“善”,由此看来“渡船”是有双重意义的,其实,红蜻蜓是一条灵魂的“渡船”,将小谭先生从“自私的泥潭”里,“渡”到“善”境。,“红蜻蜓”标题好。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看,“红蜻蜓”的活动是故事的主线,作者始终是围绕这个人物安排故事的,或者说,“红蜻蜓”的行为一直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红蜻蜓是小说的核心人物,是作者要倾心表现的人物,也是作者赞扬的对象,在小说中她的性格也最为鲜明。从主题表达的角度看,红蜻蜓的身上,寄托着小说作者对朴实纯真善良等优秀人格精神的赞扬之情,通过这个人物,最为直接地表达了小说的主题思想。“红蜻蜓”还是一个很有色彩、动感的标题,也给小说增添了一些灵魂的气息。,“小谭先生”这个标题好。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看,小谭先生的活动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谭先生“卖牛”的情节,引发“生病”,才有红蜻蜓的“探视”等情节,因此小谭先生才是作者组织情节的关键。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小谭先生才是小说的核心人物,是他吸引了红蜻蜓的目光,是他“卖牛”“生病”,是他完成由“自私”到“向善”的转变,从而释除了心灵的重负,而红蜻蜓,只是他转变的外因。从主题表达的角度看,涤除自私杂念、向善修德,这是小说的核心思想,而这个核心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小谭先生这个人物的活动当中,因此,他是作者表达思想的核心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