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北京课改版.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3340078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北京课改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北京课改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格物致知精神 2把握作者的演讲内容,理清演讲思路 3. 学习作者结合个人经历进行演讲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演讲内容,理清演讲思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请学生补全下列对话,同时说一说老板的话是什么意思? 小学老师:“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初中。” 初中老师: “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高中。”高中老师: “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大学。” 大学老师: “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着工作。” 老板: “你在学校的时候是不是光顾着学习了?” 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只注重了理论的学习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呢?也许,我们可以从丁肇中的这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寻找到答案。 二、字词积累(读准字音,了解词意。解决学生预习时的生词障碍。) 丁肇中(zho) 彷徨(pnghu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获得知识。 诚意: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 清谈:不切实务的谈论。 三、作者介绍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4年领导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四、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请学生结合为人民服务的学习,回忆演讲词的学习内容。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了解作者的演讲目的,把握演讲内容,学习演讲技巧。 五、了解作者演讲的目的 指定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其他同学从中归纳出作者发表这篇演讲的原因和目的。 明确:作者获瞭望周刊“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在颁奖典礼上,他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向中国学生谈谈应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六、把握作者的演讲内容 全班齐读课文第2至13段,回答下列问题: 1.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明确:格物致知是指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精神也就是实验精神。 2.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性。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是不可少的。 3. 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确:因为传统的教育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 列举王阳明的例子有何作用? 明确:印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5. 对于“格竹子”,作者的观点和王阳明的观点有何差异? 明确:作者认为,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的生长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 王阳明搬着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7天,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6. 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明确: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学生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7. 作者认为要如何进行实验操作? 明确: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8. 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大都存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情况? 明确: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读书人的头脑。传统的中国教育并未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9. 怎样做才是有格物致知精神? 明确: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10.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明确: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七、归纳作者的演讲技巧 请学生说一说这篇演讲词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演讲技巧。 明确:作者用自己的求学经历来举例,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容易获得听众的认可。 作者演讲的语言通俗易懂,道理和例子的结合,便于听众接受。 八、小结:本节课从演讲的目的、内容和技巧三个方面学习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希望大家可以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让自己获得全面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