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3《隆中对》“一案三单”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328175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3《隆中对》“一案三单”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3《隆中对》“一案三单”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3《隆中对》“一案三单”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3隆中对“一案三单”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教材分析】隆中对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字词。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二过程与方法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2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重难点突破】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2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课时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趣导入“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轻松短小四句诗,却颂赞了隆中对里惊天动地的一桩事啊。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事吗? (出示文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简介作者:陈寿(233297年),字承祚(zu),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三国志和史记 汉书 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2.作品背景:隆中对本无篇名,节选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三百余字短文,一直名叫草庐对或隆中对。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教材时,以隆中对之名将其编入了教材。3.时代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的对策后来成为指导刘备若干年行动的纲领。三积累生字新词 1.读准生字 好(ho)为 乐(yu)毅 诣(y) 屏(bn)人度(du)德量力 存恤(x) 胄(zhu) 箪(dn)食壶浆2.把握词语现象古今异义【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义:拜访 今义:照顾 【凡三往】古义:总共 今义:平凡 【孤不度德量力】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立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大概 今义:危险 【遂用猖獗】古义:因此今义:使用 【遂用猖獗】古义:失败今义:凶狠而放肆 【抑亦人谋也】古义:而且 今义:压抑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可以把 今义:表示许可 【此人可就见】 古义:接近,趋向 今义:就是。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义:一天天 今义:太阳 通假字陇: 通“垄” 夫:通“甫” 已:通“以”,表时间。 信:通“伸”,伸张。 蹶:通“獗” 四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学生讨论回答: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设置问题: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明确: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刘表:荆州牧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关羽、张飞:是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五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明确:第一部分:(1段)介绍诸葛亮基本情况。第二部分:(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第三部分:(3、4段)三顾茅庐后的隆中对策。第四部分:(5、6段)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感受。五课堂小结历史人物传记主要是表现主人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突出作用。这篇课文虽属节选,但仍可从中看出诸葛亮在推动汉末的纷乱局势向三国分立的方向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积累词语,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检查作业。1提问词语的含义,指名学生回答词解。 2回顾上节课所学,师生共同回顾文章内容。二导入新课上回讲到,九百谪戍之徒,因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此时到了性命攸关之际,正是英雄人物涌出之时。正是这一场大雨,引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大泽乡暴动。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1安排全班同学朗读课文。 2提问: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提问: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调为信然”? 讨论并归纳: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4提问: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讨论并归纳: (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做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5提问: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6提问: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提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讨论并归纳: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8提问: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讨论并归纳;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荆州是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4)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刘潭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5)刘备是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四品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形象,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隆中对以十分洗练的文笔,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是正面描写。“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以下都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躬耕是表面现象,自比管仲、乐毅才是诸葛亮的真正抱负,然而“时人莫之许也”。这就从侧面否定了正面。但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又从侧面肯定了正面。然后,借徐庶的口进一步肯定诸葛亮为“卧龙”,再次侧面肯定了正面。可是刘备却说:“君与俱来。”可见,刘备还是不以为然,又从侧面否定了正面。徐庶却说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只能“就见”,不能“屈致”,则又从侧面肯定了正面。2.第3段写刘备三顾茅庐痛陈隐衷的情况,表面上写刘备,实际上仍是侧面写诸葛亮。刘备叹惜“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诸葛亮深有同感;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精神,使诸葛亮激情奋发。这是他俩政治结合的基础。而刘备“总揽英雄,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诚恳求教,更使诸葛亮不能不动情。这时,他确认刘备是自己心目中的明君,因此才有著名的隆中对策。这一段写诸葛亮慎择人,善择人,是侧写。3.诸葛亮隆中对策有两点是最可贵的:实事求是和强调人的因素。诸葛亮首先总论天下形势是“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只要有实力,就可以称霸一方。这是当时存在的事实。然后,在众豪杰中举出曹操和孙权来分析。诸葛亮针对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实际情况,告诫刘备暂时不应与曹操争锋。而曹操的实力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诸葛亮认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语气侧重在“人谋”的正确。这里,诸葛亮指出了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从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实际情况出发,诸葛亮制定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方案。在制定这一方案时,主要也是从人的因素来考虑的。诸葛亮在分析曹操和孙权的情况以后指出:刘备只能在曹操、孙权的势力范围之外谋出路首先夺荆州这个“用武之国”和“沃野千里”的益州。诸葛亮制定这一方案时,更充分地考虑到人的因素:荆州的刘表“不能守”;益州的刘璋又“暗弱”;汉中的张鲁不知爱抚人民,有本领的人都不想为他出力而“思得明君”。这就提供了夺取荆、益的客观条件。夺取了荆、益以后又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认为,必须努力壮大自己,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对此,他充分肯定了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的优点,告诉刘备在夺取了荆州、益州以后要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接着又用“跨”、“保”、“和”、“抚”、“结”、“修”6个字把基本的内政外交政策准确、生动地概括了出来,十分深刻。下一步,在天下有变的时候,则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击,北伐曹氏。诸葛亮最后总结说:“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历史证明,他的设计是正确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正体现在这里。4.然而,关、张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情好日密”却“不悦”,刘备便对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一反一正,犹如高潮之后的余波,把诸葛亮的形象映衬得更加光彩夺目。文章的写作特点如下分析: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2.文章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准确,朴素自然。 如刘备对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反应只用一个字“善!”便将刘备的感动,敬佩、赞叹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真可以说是惜默如金。又如,在三国演义中用了那么多篇幅描述三顾草庐,而在三国志中仅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见。”刘备的思贤如渴,虔敬、殷勤,诸葛亮的自尊自重,清高自许,谨慎持重的心理、神态、身份特点都概括天遗地表达出来了,真是言简意赅,一字不可增删。此外,文章中不少字句如“天府之土”、“挟天子以令诸侯”、“犹鱼之有水也”等富有生命力的语汇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五总结全文隆中对一文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能鲜明地树立起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板书设计】隆中对陈寿明察天下形势:曹不可争 孙不可图 荆益二州可争、可图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教学反思】隆中对一课文字较为平易,学生的合作学习应有效组织,否则变成文言疏通串讲,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原文本的解读而不是其他,否则原文本会被淡化,会成为一道引子,教学就偏离了应有的轨道。要充分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从表达者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想需求等角度去理解他对文本的诠释,理解他对对象的感悟。同时,要因势利导,不断提升他们表达水平和思维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