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空城计》课堂实录 语文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314018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空城计》课堂实录 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空城计》课堂实录 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空城计》课堂实录 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空城计课堂实录 语文版师:话说三国末年,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蜀国丞相诸葛亮借此机会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掠地,势不可当!曹睿不得已,重新起用司马懿。司马懿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夺取了街亭,切断了蜀军粮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街亭丢失,蜀军形势急转直下。诸葛亮分拨兵马,准备退回汉中。此时,却急报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诸葛亮将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节选自三国演义的课文空城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一读有关作品和作者的介绍。 (屏幕上显示。)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生齐读。师板书:空城计罗贯中。) 师:学习小说,我们首先应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 (生自由读文。) 师:老师根据课文设置了四个画面,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画面,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讲一讲:画面所反映的是小说中的哪个情节。 (生看图,练习。) 生1(讲第一个画面):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来到了西城县。 生2(讲第二个画面):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琴,旁边站着两个童子,一个手捧宝剑,一个手持麈(学生读成了l)尾。 师:zh尾。你说出了画面上的内容,再想一想,他弹琴的目的是什么? 生2:引诱司马懿中计。 师:那我们可以换句话来说,诸葛亮弹琴是在施展他的空城计。 生3(讲第三个画面):司马懿以为诸葛亮设下了埋伏,就下命令说:“快撤!”结果中计了。 生4(讲第四个画面):诸葛亮向众官解释为什么会用空城计,魏军为什么会退去。 师: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很强,讲述都能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我们把它归纳一下,整个故事的情节就是: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屏幕上显示。)这篇小说情节扣人心弦,跌宕起伏,小说中的人物更是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你们最想了解哪一个人物呢? 生(众):诸葛亮。 师:当你们想去了解身边的某个人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生1:我会主动去找他说话,通过语言交流来了解他。 生2:我会偷偷地观察他的穿着,他的举止和神态,这样可以猜到他的心里会想什么。 生3:我会向他身边的人打听他的一些事情。 师:其实,同学们的回答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乃至服饰都是由人物的性格决定的。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些来分析,就能较为全面地了解这个人。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有人说最忘不了的是他的三次笑。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诸葛亮有哪三次笑?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生浏览课文,在书上作标记。师板书:诸葛亮 笑。) 生1:第一次是在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县时,诸葛亮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屏幕上显示。) 坐城楼上 笑容可掬 生2:第二次是在魏军退去之后,诸葛亮高兴得“抚掌而笑”。 (屏幕上显示。) 魏军退去 抚掌而笑 师:你还说出了“笑”的原因,因为高兴。 生3:向众官解释了他冒险施用空城计,而让司马懿中了计的原因时,他“拍手大笑”。 (屏幕上显示。) 释计之后 拍手大笑 师:其实关于“笑”的词语还有很多。(生列举了冷笑、哈哈大笑、皮笑肉不笑等。)不同的笑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请同学们联系课文,仔细揣摩,诸葛亮每次的笑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生1:第一次他是在假笑,他想让对方误认为自己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只等着司马懿送上门来,让司马懿被他的阵势所吓退,这样他就可以守住西城县,所以就故意装作很轻松的样子。(屏幕上显示。) 故作轻松 生2:第二次是看到司马懿中计了,庆幸自己的惊险之举获得了成功,终于保住了西城县和全城的老百姓,心里悬着的石头落下来了,就笑了。 (屏幕上显示。) 如释重负 生3:他在嘲笑司马懿虽然老奸巨滑,但最终还是中了计,十五万大军还敌不过他的一座空城。 师:嘲笑司马懿,同时也是一种自豪的笑。 (屏幕上显示。) 嘲笑、自豪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孔明的神态,领会了三笑的内涵。那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描写了孔明的语言? 生1:“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屏幕上显示。) 师:这位同学找的是孔明的传令。同学们,如果让你来传孔明的军令,这段话你会怎样读呢? (生读,师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并引导学生把握:“斩之”应该读出严厉、斩钉截铁的语气;“吾自有计”应读出舒缓、胸有成竹的语气来。过程略。) (一生读的是孔明与众官的对话中的画线部分。屏幕上显示。) 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师生分角色朗读这部分文字。) 师:孔明与众官的这段对话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体现了他料事如神的特点,他不光知道司马懿会退兵,还知道他会怎么说,怎么做,会往哪儿逃,还令兴、苞二将做好了下一步的打算。 生2:体现了他足智多谋的特点,众官都认为“弃城而走”,他却在打不过、逃不掉、守不住的情况下,选择了智取。 师:通过人物对比来分析人物,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待会儿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司马懿,进一步了解孔明。 生3:还体现了孔明有胆有识的特点,他在充分了解对手的前提下,敢于弄险。 师:文中还有没有描写孔明的动作与外貌的地方呢? 生:“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屏幕上显示文字,配诸葛亮抚琴画面。) 师:这一段描写,体现了他作为军事指挥家怎样的风采呢? 生1:沉着冷静,运筹帷幄。 生2:于平淡之中见神奇,敢在风口浪尖处摆空城。 师:不错,这个句子还有点文味。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领会了孔明的神态,品读了他的语言,也目睹了他的风采。此时在你的脑海里,你觉得孔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 生1:我觉得他很伟大,是一个为了国家而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 生2:他考虑问题非常周全,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生3:我觉得他既会指挥作战,又精通音律,还在司马懿面前表演得那么逼真,他真是才华横溢、学富五车,旷世奇才啊! 师:提起诸葛亮,同学们真是赞不绝口,妙语连珠,老师可不及同学们的词汇丰富。大敌当前,他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凭着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让敌人引兵自退,这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他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就是这样一位有胆有识的军事家。 (屏幕上显示。) 临危不惧 足智多谋 有胆有识 师:诸葛亮在笑容中施计,在笑声中取胜,但诸葛亮的胜利还得取决于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生(众):司马懿。 师:为什么说取决于司马懿呢? 生:如果司马懿不退兵,他率领十五万大军直接攻进城去,诸葛亮就不会胜利了。 (有学生跟着小声附和:“就是,就是。”)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老师听出了一丝埋怨。同学们,假如此时领兵的是你,当你看到眼前的西城县这样一幅景象时,你是选择进还是退呢?小组之内讨论一下,把你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 (屏幕上显示。)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生讨论激烈,师巡视,倾听。) 生1:我会选择进兵,因为眼前只见扫地的百姓,不见兵马,而这些百姓见了我的十五万大军一点也不慌乱,肯定是假的,是诸葛亮故意安排的,他一定没有多少兵马,所以我选择进兵。 师:很自信地选择了进兵。 生2:先假装退兵,然后再暗中观察,如果他露出破绽就攻城,如果他还是很镇定地弹琴,就选择快速退兵。 师:兵不厌诈,诸葛亮诈你,你也打算诈他。 (众生笑。) 生3:因为西城县是粮草重地,我会选择火攻。 生4:我会用箭对准诸葛亮,看他慌不慌就知道真假了,真的有兵,我就退。如果没有兵,诸葛亮就会很慌,我就攻城。 师:一箭探虚实。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军事家会有一千套指挥方案,同学们的想法都不相同。在进与退之间,大家都坦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司马懿他自己是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播放录像:城楼上,诸葛亮神情自若地抚琴;城楼下,司马懿听琴声误以为诸葛亮暗藏杀机。突然,琴弦断了,司马懿以为诸葛亮下令发兵,命令队伍赶快撤兵。众生会意而笑,画面戛然而止。) 师:看着浩浩荡荡退去的十五万大军,同学们都笑了。你们在笑谁呀? 生(众):司马懿。 师:你们为什么要笑他呢? 生1:司马懿听到诸葛亮的琴弦断了,以为他要出兵杀过来,就赶快逃跑了。 生2:其实诸葛亮的心里还是挺紧张的,连额头上的汗都冒出来了。可是,司马懿他却一点儿也不知道,还拼命地大叫:“快撤!” 师:是呀,司马懿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光我们在笑他,连诸葛亮也是“抚掌而笑”呀。但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久经沙场,为魏国曾立下过汗马功劳,他选择退兵绝不是草率之举,而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司马懿选择退兵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看课本,在文中查找。师板书:司马懿 退。) 生:“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师:很好,那司马懿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1:他很多疑,生怕中了埋伏。 生2:他十分了解以前的诸葛亮,但不知道诸葛亮这次是铤而走险,不算知己知彼,有点过于墨守成规。 生3:他太过自信,根本不听别人的劝告,以为自己很了解诸葛亮,还对他的儿子司马昭说:“汝辈岂知?”(生3用极夸张的轻蔑语气来说,众笑。) 师:谁能把他说的话,用一个成语来形容? 生4:刚愎自用。 师:这可都是司马懿的缺点,难怪他会吃败仗。 生5:我觉得司马懿有一个优点,他用兵十分谨慎,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会轻易出兵的。这样,他的士兵就不会白白地牺牲了。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我们要全面地看待一个人,不光要看到他的缺点,还要好好地发现他的优点。但可惜的是,他遇到的这个对手将他的优点变成了他致命的弱点。 (屏幕上显示。) 谨慎多疑 老谋深算刚愎自用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领兵的是司马昭,诸葛亮的这一招还管用吗? 生:不管用。因为课文中,司马昭在退兵前说过:“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退兵?”由此可见,司马昭并不同意退兵,如果领兵的是他,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大举攻城。 师:“毫不犹豫”用得好,这说明他只管攻城,而没有考虑眼前的局势和攻城的后果。那么,从司马昭的话中可以读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1:急躁。 生2:冲动。 生3:蛮干。 师:这些词我们一般用在哪一类人的身上比较合适? 生4:年轻人。 师:那么,我们可以说司马昭是年轻 生(众):气盛。 师:通过分析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学习小说的一种方法。今天,我们学习了空城计这篇小说,认识并走近了诸葛亮、司马懿、司马昭。此时,面对文中这三个鲜活生动的人物,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屏幕上显示三个人物的头像,师随生回答点击相应人物头像。) 生1:我想对司马懿说,司马懿,你能想到来夺取西城县这个粮草重地,说明你其实是很聪明的,但你还并不了解眼前的诸葛亮,并不了解西城县的实情,就这么轻易地退了兵,真是太不划算了。今后,你一定要吃一堑,长一智啊。 师:这是对司马懿善意的提醒。 生2:我想说,诸葛亮你真是太聪明了,我真是太崇拜你了,我要是有你一半的聪明就好了。 师:的确,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阴阳之术,长于运筹帷幄,但他的才学和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七岁就熟读兵书,学习非常勤奋。老师相信,只要你好好学习,将来一定会像诸葛亮一样聪明。 生3:我想对司马昭说,虽然你这一次的选择是对的,但行军作战仅凭一时的冲动,终究是会打败仗的。 生4:诸葛亮,你的空城计只能用这一次,下次可不能再用了,那样司马懿一定会识破的。 师:说得多好啊!小说就像一面鲜活的镜子,能够映照出每个人物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我们只能空作一番感叹。而对于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我们,从这篇小说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呢? 生1:我知道了处理事情不能太武断,太固执,也不能太冲动,还应考虑一下别人的建议。 生2:我懂得了考虑问题要全面,要以大局为重;与人相处,应互相尊重。 师:一曲空城计,演绎悲喜情。诸葛亮凭着他的智慧占尽了风光,而司马懿却聪明反被聪明误,丢尽了自己的老脸。但司马懿会就此罢休吗?当他发现自己中计后,又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同学们,课后去读一读三国演义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