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298225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一、精读理解“童年追寻大海” 1.自由朗读第一部分,想想诗人是如何具体写“童年向往大海”的?(幻想、寻求、疑惑。) 2诗人童年时幻想什么呢?(海。)课文是怎样具体写的呢?(伏窗、痴想。) 3.这儿的“痴”是什么意思?想像“一个孩子在痴想”的画面。(想得发呆,表现了他的专注与执著,一心向往。) 4.同学们,你们见过海吗?能描述一番吗?(多媒体展现平静的海,蔚蓝的海,喧闹的海,怒吼的海的画面。) 5.诗人是怎样寻求海的呢?(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6.“终于”一词在这儿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爬到山顶看到了海了吗?他看到的是什么呢?(铁青着脸的山。) 7.“铁青着脸”是什么意思?(多媒体展现险峻的难攀的山的画面。) 8.诗人产生了疑惑,课文怎样写的?(海呢?) 小结:作者用诗的语言、诗的意象描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对海的向往,对海的憧憬,对海的寻求与寻求而不得的疑惑。 9.配音乐和动画,带着一个山区孩子对大海的热烈向往、对大海的美好憧憬的情感,以及对海的寻求的艰辛与寻求而不得的疑惑,表情朗读诗的第一部分。(先伴音像范读,再组织学生在音像播放中自由读,指名读,最后齐读。) 二、精读理解“成年追寻大海” 1.作者长大后向往追寻的大海是什么?(信念凝成的海。) 2.什么是信念?信念凝成的“海”是什么?(A.云阳人民建设生态移民新城的信念;B.“信念”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想法;C.信念凝成的“海”是理想的境界。) 3.课文又是怎样写他追寻理想中的“大海”的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先写“追寻”,后写“收获”。) 4.诗人是怎样具体地追寻理想的境界的呢?(山顶的诱惑,一次次向前。) 5.他动摇过没有?诗中哪些词语表现了他动摇过?(“失望”、“枯干的心灵”。) 6.“枯干的心灵”如何理解?(“枯干”比喻灰心、失望。) 7.什么力量又使他继续前进呢?(“山顶的诱惑”,“诱惑”是吸引、招引的意思。山顶能看到理想境界,给了他前进的动力。“大海的喧腾”,“喧腾”是海的喧闹之声,象征理想的召唤。“海潮的漫湿”,象征理想境界鼓舞了他的信心,使他获得了继续前进的力量”。) 8.默读最后一节思考:“我”在一生的追求中,有什么收获?(翻过无数座山,战胜次次失望,定会是全新世界。) 小结:作者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他理想中的“海”。信念凝成的海,鼓舞着他不断克服困难,战胜失望,奋勇前进。 9.组织学生带着执著追求、百折不挠的情感,表情朗读诗的第二部分。先范读,再组织情读。 三、研读总结 归纳诗歌内容,升华对主题的认识,联系实际领悟诗歌的情感和哲理。学习本诗的写作方法,小结诗歌的特点及其学习程序。 1.本诗写什么呢? 2.作者在诗中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战胜困难,理想境界定会达到。) 3.童年时追寻的“海”、攀登的“山”与成年后追寻的“海”、攀登的“山”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童年时追寻的“海”、攀登的“山”,是自然的海、自然的山;成年后追寻的“海”象征理想的境界,攀登的“山”象征实现理想的困难。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在于用山的险峻陡峭,难以攀登,来比喻实现理想之路的困难重重,艰难难行;用大海的辽阔、壮美,来象征理想的远大和美好。两者之间是象征关系。) 4.童年的幻想与成年的追求有什么关系?(童年的幻想,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扎下了根;它为成年后的执著追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提供了力量源泉。) 5.以本课为例,说一说诗歌的特点和如何学习诗歌。(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巧妙地把“海”作为理想境界的象征,以“海”贯穿全诗;在一波三折、起伏跌宕中,抒发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阐述了“一次次战胜困难,就能到达理想的境界”的道理。诗歌的特点是:A.抒情明理言志;B.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创设意境;C.语言精粹、简洁、隽永、清新。诗歌的学习方法:首先略读,整体感知内容、中心、结构,理清思路;接着精读,具体理解,弄清词句,把握诗歌意境;然后情读,领悟情感,再现诗的意境。) 6.同学们,你们赞同作者“一次次战胜困难,就能达到理想的境界”的看法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或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展示我们筑起一座城云阳移民生态新城的相关报道。) 7.读:配音像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全诗。 四、借鉴应用 对岸(泰戈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