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初中化学 溶液的酸碱性实践报告.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96095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初中化学 溶液的酸碱性实践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初中化学 溶液的酸碱性实践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初中化学 溶液的酸碱性实践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初中化学 溶液的酸碱性实践报告一、设计思路1.教学设计思想(1)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教材为平台,突破教材的局限,将知识恰当拓展延伸。基于学生的基础,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以实验探究为抓手,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交流,在交流中归纳提升,学生不仅学到新的化学知识,还可将原有知识纳入到新的知识结构中。以知识的灵活应用为推手,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科学方法教育。以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为手段,适当加大教学素材和相关的信息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任务驱动”教学(Task drive teaching)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模块,设计出符合学校条件和学生实情的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有明确目标任务的驱动下,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动性和各个小组成员的优势合作完成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和讨论,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验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般流程图如下:教师活动分解任务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点拨、答疑、释疑)评价任务知识总结提出任务学生活动明确任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小组交流讨论)解决问题任务完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般教学流程图 本人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7章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第一课时)为例,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2、学习评价设计思路本课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从两方面入手,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在注重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评价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对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学习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活动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各占25分。二、教学资源的筛选1.资源筛选的原则(1)主体化原则: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筛选资源应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2)人文化原则:乡土文化与人文素材面广量大,其中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3)最优化原则:将学校化学实验室现有资源的效益发挥至最大化(4)生成化原则:将教学过程中生成内容作为重要的资源加以利用(5)史料化原则:将化学史料作为教学资源的主要源泉之一(6)经济化原则:从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中寻找有用的廉价资源2.资源的筛选思路(1)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第2章学习中已获取的“碳酸等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为红色”。在第3章学习中已获取的“氨水等碱性物质能使无色的酚酞蕊试液变为红色”。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食品的“酸味”、“苦涩”等。学生已有的初步的实验能力。学生已有的初步的演绎归纳能力。学生已有的归纳能力及表述能力。(2)从乡土文化与人文素材中筛选资源镇江本土的饮食文化醋文化。初中语文课本中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通过欣赏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让学生感受到指示剂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以及化学与大自然的“美”的对应关系。(3)将学校化学实验室现有资源的效益发挥至最大化(4)将教学过程中生成内容作为重要的资源加以利用学生在实验中获取的相关信息。学生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已获取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点”、“盲点”等。预设的笔试测验试题及测试结果。(5)从化学史料中搜索教学资源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深紫色紫罗兰上,为了洗掉花瓣上的酸,他把花浸泡在水中。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罗兰变成红色。波义耳想其它酸能否使紫罗兰变为红色呢?于是他请助手将紫罗兰花瓣分别投入其它酸溶液中,结果花瓣都变为红色。波义耳敏锐地觉察到,酸性溶液都能使紫罗兰变为红色,只要将紫罗兰花瓣投入一种溶液中,就能确定该溶液是否显酸性。(6)从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中寻找资源:将红玫瑰、牵牛花、紫萝卜、紫包菜、胡萝卜等花卉与蔬菜作为实验探究的标本。三、实践过程1.教学内容分析根据上教版九年级化学,对本节教学内容作了如下分析。(1)课标中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内容之一,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2)教材中的内容本节课是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7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是学习酸碱盐的性质几用途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包含的知识点有:酸碱性的概念、酸碱指示剂的概念及紫色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这两种常见的酸碱指示剂遇酸碱性不同溶液时的颜色变化情况。2、教学对象分析(1)知识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积淀了如下的事实性知识: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为红色(第2章);氨水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为红色(第3章);盐酸和硫酸这两种常见的酸;氢氧化钙溶液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为红色(第5章)。同学们还掌握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第3章)、溶液的概念及其组成等理论性知识(第6章)。(2)技能与方法同学们已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他们已熟悉实验探究的途径与方法,能主动与他人合作,能较为地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3)学习习惯 初中学生在有明确目标任务的驱动下,能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实验、分析和讨论,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他们已形成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他们更习惯“创设情境引出课题自主探究自主合作得出结论自主展示归纳总结自主拓展自主评价”的教学模式。(4)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喜欢“民主和揩,交流沟通、探索创新”的教学氛围,喜欢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变复杂为简单,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易产生探索的冲动。3、教学目标分析1使能目标及其关系分析起点能力使能目标终点能力(1)已知道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2)已知道氨水、氢氧化钙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为红色。建立酸碱性及酸碱指示剂的概念(1)掌握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遇酸碱性不同的溶液时的颜色变化。(2)学会使用紫色石蕊试液或酚酞试液鉴别酸碱性不同的溶液。4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认识溶液的酸碱性,了解酸碱指示剂的概念,知道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遇酸碱性不同的溶液时的颜色变化。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思维和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比较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与知识体系的构建。(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勤于思考、敢于探究的优良品质。通过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化学学习的价值。5、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设定(1)将“认识溶液的酸碱性”设定为教学重点(2)将“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设定为教学难点6、寻找与搜索教学资源(1)排查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与经验(2)通过查阅资料及网络搜索,寻找乡土文化、人文素材及化学史料等有价值的资源(3)本着将教学过程中生成内容作为重要的资源加以利用的指导思想,为课堂生成预留恰如其分的时空7、进行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的书面化: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以及教学资源,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教学过程。(2)评价工具的设定:本着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的原则,在注重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评价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对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学习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学生活动评价(分值25%)“溶液的酸碱性”探究式教学活动学生表现评价表班级 、姓名 、学号 评价项目质 性 评 价量化评价(等级分)具体评价内容填写具体事实满分自评互评师评1实验操作(1)能否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有效42分析并得出结论(1)分析推断紫色石蕊试液遇酸碱性不同的溶液时的颜色变化情况。43实验操作(2)能否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有效44分析并得出结论(2)分析推断酚酞试液遇酸碱性不同的溶液时的颜色变化情况。45实验操作(3)能否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有效56表达和交流是否具有与他人合作、表达与交流的能力4等级总 分25评语(教师填写)(说明:1、等级分的评价标准:单项表现 优4或5分,良3或4分,中2或3分,特优加2分; 2、等级评定标准:6项总分25以上为特优、2225为优、2022为良、1520为中、20以下需努力)自评(40)小组互评(30)教师评价(30)总 评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分值25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笔试测验的方式进行。本课题设计了5分钟测试题(课内完成),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根据结果给学生打分。两次评价的总分即为学生该课题的总成绩。(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8、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及用品准备:试管(小)、滴管、试管架、研钵、纱布、红玫瑰花瓣。(2)药品准备: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酸果汁、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NaOH溶液、纯碱溶液、肥皂水、氨水、食盐水、蔗糖溶液、酒精。9.课堂教学按照教学设计方案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兼顾知识传授与思想交流、学科知识与人文的整合、预设与生成的并举、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的原则。10.课后反思回顾整个教学流程,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并使之文本化,确立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进一步提高的提升点。四、实践反思本节教学设计秉承科学的化学理念,“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在本设计中被物化为“创设情境引出课题自主探究自主合作得出结论自主展示归纳总结自主拓展自主评价”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教材的内容组织符合物质的认知规律,对物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资源的选择情近生活、容纳人文与历史并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活动中重点知识的掌握及难点突破,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及时讲解、点评、总结,使教学过程更加合理,有效。溶液酸碱性的分类及酸碱性的检验是本节课的逻辑主线,它贯穿于课的始终。首先以乡土文化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品尝常见食品,引出“酸性”这一概念,紧接着借助前已研究过的内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归纳出紫色石蕊遇酸碱性不同溶液的变色情况,再用相似的手法归纳出无色酚酞遇酸碱性不同溶液的变色情况。以相关的人文历史素材加深印象并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通过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质自制指示剂并用其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学习化学有无穷的乐趣。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是引导学生注于探究与思考的抓手,为“二次回授”生成了教学的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