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4讲 中华文明的鼎革与停滞 明清配套作业.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83051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4讲 中华文明的鼎革与停滞 明清配套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4讲 中华文明的鼎革与停滞 明清配套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4讲 中华文明的鼎革与停滞 明清配套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4讲 中华文明的鼎革与停滞 明清配套作业题号12345678910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xx山东文综)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解析:依据材料中“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答案:B2(xx新课标全国)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B项正确。答案:B3(xx华师附中三模)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当时有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对外交往中第一次使用了“中国”的国号;苏州在当时据说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表中出现了“会馆”,这是明清才出现的经济现象,故A、B两项错误;第一次在国际交往中使用“中国”的国号是在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苏州在清朝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区段“地值寸金”,故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4(xx珠海二模)广东地区在唐朝时“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清朝前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 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D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从种植稻谷到种植棉花、甘蔗,反映了该地区经济作物种植的增加,体现了经济结构在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答案:B5(xx广州二模)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时2.2亩,清康熙时1.5亩。然而当地很多村落却在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经济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村落得到开发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徽州人均耕地面积从南宋到明清不断减少,但在明清时期许多村落却走向鼎盛,这与明清时期徽州商业的发展和商帮的兴盛有关,故B项正确。答案:B6(xx潍坊模拟)“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A万物源于“天理” B心即理也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可知,万物都来源于一个基础即天理,从“古圣相传只此心”可知其基础是心,题意是心学的表述,故B项正确。答案:B7(xx扬州期末考)李贽有句话:“人所同者谓礼,我所独者谓己”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他()A独具个性,大胆挑战正统思想B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本质C以天下为己任,道德自律D恪守修身齐家的儒学理想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李贽反对盲从权威,主张个性解放,故A项正确。答案:A8(xx乌鲁木齐一诊)明末清初画家朱耷有一首题画诗写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权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体现此特点的绘画作品是()A洛神赋图 B游春图C清明上河图 D墨兰图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泪点多”“旧山河”“横流乱世”表达了画家对现实黑暗政治的强烈不满,墨兰图符合文人画的特点,故D项正确。答案:D9明朝小说金瓶梅的故事源于水浒传,但主人公却由侠士武松变为商人西门庆,三言二拍中的许多故事采自唐宋传奇,但主人公却往往由仕宦之子、将门之后变成了商人。这反映出()A社会动荡导致传统价值观的缺失B世俗文学成为反封建的主要载体C商人社会地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D重农抑商政策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明清文学呈现出对唐宋文学的继承与改造,在改造中突出体现了主人公的变化,由其他身份变为商人,故说明商人在社会中地位凸显,故C项正确。答案:C10(xx四川联测)据统计: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据此分析这一时段的中国()A闭关锁国政策名存实亡B政府鼓励开拓海外市场 C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D存在着走向世界的动力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明清时期江南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当时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因此存在着走向世界的动力,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1(xx菏泽模拟)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材料二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材料三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材料四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问题:(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分析30多年来中国社会转型快速发展有利的国际因素。(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解析:本题以热点问题“社会转型”切入考查宋代、明清时期中西方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状况。第(1)问有涉及宋代社会多个视角,把握准各个视角的切入点比较容易得出结论。第(2)问的第一小问既要指出西方发展的原因,也要说明中国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材料中有“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等提示,中国方面除材料中“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的提示之外,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第二小问应看到其影响的双重性。第(3)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分析;第二小问可从时代主题、国际形势、经济趋势、科技革命等方面分析有利国际因素。第(4)问认识类题目需要综合材料和问题中的信息。答案:(1)信息革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金融革命:在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革命: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有增强。(2)原因:政治上,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腐朽与衰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方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思想上,中国厉行文化专制,压制人们思想;西方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影响: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中国被迫开启近代化的进程。(3)表现: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因素: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世界形势总体趋于缓和;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4)认识:要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社会转型;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是实现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力;要善于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实现社会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