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管理.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72668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34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2章企业技术创新管理,12.1技术创新概述12.1.1技术创新的概念技术创新概念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特(JA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所著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形式主要有引入新的产品或提供新的产品质量(产品创新)、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技术创新)、开辟新的市场(市场创新)、获得新的供给来源(原材料创新)和实行新的组织方式(组织创新)。创新能导致经济增长,并使经济增长呈现周期性。美国学者曼斯菲尔德(Mansfield)认为,当一项发明被首次应用时,才称为技术创新。斯通曼(Stoneman)认为,技术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输入生产系统,并通过研究开发,努力形成商业交易的过程。我国学者傅家骥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赢利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研究与开发(R&D)活动的结果是新产品、新工艺等的新发明,新发明仅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开始。这些新发明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要同时受两方面的作用和检验:一是新发明大规模生产的技术可行性检验;二是市场需求的检验。只有这些新发明同时通过这两方面的检验时,才会被引人生产经营系统,并经企业家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后,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至此,技术创新过程在全社会范围内并未结束。基于创新的扩散本质属性,只有技术创新再通过市场扩散和商业化,并逐步建立起一个新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在全社会范围内才算结束。技术创新应是“研究与开发(RD)发明技术与市场检验转化为生产力创新扩散商业化产业化”一系列创新活动过程。,理解技术创新的概念,需要把握以下五个要点:第一,从技术创新的主体来看,包括个人、以企业为代表的赢利性组织、非赢利性组织三种类型。其中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主要形态的技术创新活动,非赢利性组织所实施的技术创新活动也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一种活动类型,如国家所组织的重大科考活动、国防工程等,其中也包含着重要的技术创新活动。我们主要研究以企业为主体、以商业化为特征的技术创新活动。第二,技术创新活动作为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往往要有相应的组织、管理甚至制度的变动相配合,但在概念上,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相涵盖的范围是有区别的。第三,从技术创新的对象领域来看,既包括生产体系中各要素的创新,如生产设备、生产器具的创新,也包括产品实体方面的创新,如产品结构原理、材料、性能、用途方面的创新,也包括外观方面的创新。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手段(生产工具、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方面的创新;二是产品材料的创新;三是产品结构原理的创新;四是产品用途、功能的创新;五是产品外观的创新。第四,从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动的程度看,既包括技术的根本性变化,也包括技术的渐进性变化;既包括“首次”的原创性技术创新,也包括创新技术成果的扩散性应用(即在世界上不算新,但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仍然是新的);可以是在研究开发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也可以是将已有技术进行新的组合(并没有新知识和新技术产生)实现技术创新。第五,广义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商业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科学认识价值等多重价值性。,12.1.2技术创新与有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1.与技术发明的区别和联系技术发明是指在技术上有较大突破,并创造出与已有产品原型或方法完全不同或有很大改进的新产品原型或新的方法。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最大的不同是,技术发明只考察技术的变动,不考察是否成功进入生产领域和产生经济效益。技术发明可以形成具有商业目的的技术性构想,从而构成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创新可以包含具有商业目的的技术发明。2.与研究开发的区别和联系研究开发是构成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环节,因此它只能是技术创新的一部分。但是,当研究开发活动未延伸到商业化应用时,它则不是技术创新的组成部分。也有一部分技术创新并不需要大量的研究开发活动,如集装箱的创新,3M公司发明的“报事贴”等产品,研究与开发的成分就较少。因此,研究开发并不是技术创新的必备条件。3.与技术成果转化的区别和联系技术成果转化一般是指将研究开发的技术原型(产品样机、工艺原理及基本方法等)进行扩大实验,并投入实际应用,生产出产品推向市场或转化成成熟工艺投入应用的活动。与技术创新概念不同的是,技术成果转化主要侧重于技术活动的后端;而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源于已有的研究开发成果,而且可以源于技术的研究开发活动本身。因此,严格地讲,技术创新是一个更广义的概念,包括了技术成果转化。4.与技术进步的区别和联系技术进步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在经济学上,技术进步是指生产函数扣除资本、劳动等要素的贡献后的余额。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有许多,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等,但实现技术进步的根本途径则是技术创新。因此,相对于技术创新而言,技术进步是一个包括内容更广泛,同时也更宏观的概念。技术创新只是技术进步的一个组成部分。,12.1.3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1.按创新程度分类按创新程度分类,有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2.按创新的对象分类按创新的对象分类,可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类。3.按创新技术的来源和组织形式分类按创新技术的产生来源以及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又可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12.1.4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主要内容,1.主要内容1)技术创新的决策管理。广义的说,技术创新的决策贯穿于技术创新管理的各个部分和环节中,但集中的、影响大的决策主要是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和技术选择。2)技术创新活动环节的管理。主要包括研究开发管理,新产品生产和营销管理,技术转移管理(引进和输出)。3)技术创新的要素管理。主要包括技术信息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创新能力管理。4)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包括技术创新的组织机构、队伍建设、激励措施等的管理。,2.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特点1)战略性。2)综合性。3)权变性。4)非程序性。,12.1.5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依靠新技术上的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能力,也就是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使企业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同时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成效起决定性作用。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1)R&D能力2)生产能力3)投入能力4)管理能力5)营销能力6)财务能力7)竞争能力,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是对上述各项能力用定性和定量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能力评价指标应尽可能选用可以量化的较为客观的指标。技术创新能力指标的选择会因为企业类型的不同、评价目的的不同、选择指标的原则和思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目前很难建立一种公认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2-1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示例(略)。,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在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应做到如下几点:1)对技术创新工作和技术创新人员给予高度重视2)加强市场需求和竞争地位的研究3)加强对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4)加强合作和建立战略联盟5)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12.2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分析与管理,12.2.1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理解技术创新过程对于技术创新管理有重要意义,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1.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人们早期对创新过程的认识是:研究与开发(RD)或科学发现是创新的主要来源,技术创新是由技术成果引发的一种线性过程。这一过程起始于R&D,经过生产和销售最终将某项新技术、新产品引入市场,市场是研究开发成果的被动接受者,如图12-1所示。事实上,许多根本性创新确实是来自于技术的推动,对技术机会的认识会激发人们的创新努力,特别是新的发现或新的技术常常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刺激人们为之寻找应用领域。如无线电和计算机这类根本性创新就是由技术发明推动的。技术推动模型对许多国家制定科技政策、配置科技资源产生了重要影响,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中要遵循技术推动的相应规律,因势利导,促进技术创新的成功,图12-1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2.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通过对大量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和分析,人们发现大多数创新特别是渐进性创新,并不是由技术推动引发的,需求拉动起了更重要的作用,于是提出了需求拉动模型,如图12-2所示。研究表明,出现在各个领域的重要创新,有6080是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所激发的。在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中,强调市场是RD构思的来源,市场需求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创造了机会,并激发为之寻找可行的技术方案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技术创新是市场需求引发的结果,市场需求在创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需求拉动的创新多是渐进型创新,而技术推动的创新则主要是突破性创新。渐进性创新风险小、成本低,常常有重大的商业价值,能大大提高创新者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地位,所以企业往往偏爱这种创新。然而,需求拉动的创新在落后技术中发生较多,而技术推动的创新在新出现的技术中较常见。这是因为在技术推动的创新中,技术知识主要存在于创新者之间,使用者对新技术了解不多。因此,企业只重视来自市场需求的创新项目而不考虑潜在的技术变化,也是不明智的。,图12-2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3.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很多人认为将创新界定为由前一环节向后一环节单项推进的线性过程过于简单化。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人们提出了另一种创新过程模型,即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如图12-3所示。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强调创新全过程中技术与市场这两大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共同引发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在产品生命周期及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单纯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创新过程模型只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创新过程模型的特例。,图12-3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4.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创新过程模型,它不是将创新过程看作是从一个职能到另一个职能的序列性过程,而是将创新过程看作是同时涉及创新构思的产生、RD、设计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并行的过程,称为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如图12-4所示。它强调R&D部门、设计生产部门、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密切合作。波音公司在新型飞机的开发生产中采用了一体化创新方式,大大缩短了新型飞机的研制生产周期。实际上,我国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也采用了这种一体化创新的方式。,图12-4一体化的创新过程模型,5.链环模型克莱因和罗森堡(SKlineandNRosenberg)于1986年提出了链环(或称链环回路)模型。这一模型侧重于创新过程的描述,它将技术创新活动与现有知识存量和基础性研究联系起来,同时又将创新各环节之间的多重反馈关系表达出来,是对创新过程较合理、较详细的解释。6.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综合模型这一模型是考虑了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下一项创新的发展过程模型。该模型表明了技术和市场这两个最重要的外部环境与创新过程的联系,以及企业内部两个关键部门(R&D、销售)与创新过程的联系;模型将创新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指明了各阶段创新的实施者及相应的实施或管理任务。因此这一过程模型更侧重于过程管理。7.系统集成网络模型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提出了又一种创新过程模型,即系统集成网络模型,它是一体化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强调合作企业之间更密切的战略联系,更多地借助于专家系统进行研究开发,利用仿真模型替代实物原型,并采用创新过程一体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它认为创新过程不仅是一体化的职能交叉过程,而且是多机构系统集成网络联结的过程。,12.2.2持续创新过程分析,一项重大创新出现之后,往往会有一系列的创新跟随其后,形成创新群,从而引起新产业的成长和老产业的再生或衰亡,这一过程称为持续创新过程。实践证明,根本性创新固然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随后的持续创新往往具有更大的商业价值。从产业成长的角度考察创新过程,分析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的关系,研究重大的根本性创新产生之后渐进性创新的分布、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及产业组织的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阿伯纳西(NAbernathy)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厄特拜克(JameMUtterback)通过对以产品创新为主的持续创新过程的研究,发现企业的创新类型和创新程度取决于企业和产业的成长阶段。他们把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及产业组织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不稳定阶段(流动阶段)、过渡阶段(转移阶段)和稳定阶段(专业化阶段),并与产品生命周期(PLC)联系起来,提出了描述以产品创新为中心的产业创新分布规律的A-U创新过程模型,如图12-5所示。A-U创新过程模型描述了处于不同阶段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情况。,图12-5A-U创新过程模型,1.不稳定阶段(流动阶段)根据A-U创新模型,在产品生命周期早期,产品原型的创新水平很高,但由于设计思想缺乏一致性,此时多种产品设计进入市场且频繁变动(如早期的汽车和计算机),主导设计尚未确定。与变动的产品设计相适应,制造工艺和产业组织也是不稳定的,所以这一阶段称为不稳定阶段。这是一个在商业与技术上不断尝试和纠错的阶段,技术本身处于发展和变动状态,技术的潜在市场有待确认,产品功能有待完善,产品市场有待开发。对于从事创新的企业来说,在这一阶段R&D支出较高,但却不太可能立即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然而,对于那些具有企业家精神和较强技术鉴别与开发能力的企业来说,若能准确地把握技术方向与市场机会并将技术开发与市场开拓有机地结合起来,极有可能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2.过渡阶段(转移阶段)经过一段以不断尝试纠错为特点的技术发展与变动时期,会出现一个将技术资源与市场需要联结起来的代表优秀产品的主导设计,如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福特T型车和计算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IBM360计算机系统。主导设计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标准”,降低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在主导设计确定后,产品创新率急剧下降,产品基本稳定,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专用生产设备逐步取代通用生产设备,创新重点从产品创新转移到工艺创新,彻底的工艺创新频率则很高,并趋向于向一种主导产品设计和大批量生产的转化。这种转化加剧了价格和产品性能方面的竞争,而成本的竞争又导致生产工艺的彻底变革,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能力和规模在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中愈发显得重要。在过渡阶段将主导设计推向市场的企业将赢得明显的竞争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企业能对市场形成垄断。其他一些有较强技术实力和独特资源优势的企业,通过在产品性能、可靠性等方面对主导设计进行技术改进,加强市场开发和改善售后服务,也能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3.稳定阶段(专业化阶段)在稳定阶段,主导设计的出现使产品设计、生产程序与生产工艺日趋标准化,彻底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频率都很低。大规模生产使制造效率大大提高,企业由此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企业进一步创新的重点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渐进性的工艺创新。生产过程和企业组织日趋专业化和纵向一体化。稳定阶段对应于技术学习曲线上的成熟期,通常也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期。A-U创新过程模型表明,以产品创新为主的持续创新过程是产业内的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和企业组织等方面从无序、离散状态向有序、高度整合状态转变的过程。在不稳定阶段,产品创新多,竞争的重点在于提高产品性能。在过渡阶段和稳定阶段,技术创新以工艺创新为主,竞争的重点转向通过工艺创新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创新水平也从根本性创新向渐进性创新转变。在不稳定阶段,产业内许多小企业并存,通过竞争,只有一小部分企业能顺利进入稳定阶段,并发展成为产业中少数几个规模巨大的垄断企业,多数企业将会被市场竞争所淘汰。,12.2.3企业技术创新取得成功应注意的问题,一般来说,商业上成功的创新,是科学发明、工程技能、管理知识、企业家精神和市场需求等诸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创新成功还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的支持。对创新成功来说,需要企业具备多方面的条件和要素,这些条件和要素涉及创新过程管理、战略因素、产品和技术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1.建立良好的内外部信息沟通交流机制,既要与外部市场信息源和技术信息源实现有效的联结,又要在企业内部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2.将创新看成是整个企业的任务,从创新早期阶段开始,所有部门就要一体化地参与创新,部门之间要实行有效的交叉职能联结,精诚合作。3.对创新项目进行有效控制,尽量缩短创新周期,强调高效率的研究开发和高质量的产品生产,评价活动要贯穿创新的全过程。4.强调市场导向,强调满足用户需要,尽可能地让潜在用户参与创新过程,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5.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吸引和培养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激励,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作用的机会。6.采用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组织要具有柔性,人员构成要适应创新工作的要求。7.高级管理层对创新给与有力的支持,愿意承担创新的风险。8.有一个长期的企业战略,创新在该战略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资源配置不仅考虑短期投资收益,更重视企业的长期发展。9.形成了接纳创新、鼓励创新、积极响应变革的机制和企业文化。,12.3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模式,12.3.1自主创新1.自主创新的含义所谓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有时也用来表征一国的创新特征,和技术引进相对应,在此情况下,自主创新指不依赖外部的技术引进,而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开发新技术,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2.自主创新的基本特点1)技术突破的内生性。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是企业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2)技术与市场方面的率先性。技术开发的成果只有尽快商品化,才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自主创新企业还应将市场领先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以防止跟随者抢占市场,侵蚀其技术开发的成果。3)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等创新的每一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支持。自主创新不仅技术突破是内生的,且创新的后续过程也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推进的。,3.自主创新战略的优势自主创新企业的技术突破来自于企业内部。技术突破的内生性有助于企业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因此,自主创新企业能在一定时期内掌握和控制某项产品或工艺的核心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行业或产品技术发展的进程和方向,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自主创新另一技术优势在于,由于自主创新一般涉及的都是全新技术领域,在此方面的技术突破很可能会引致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形成创新的集群现象和簇射现象,带动一大批新产品的诞生,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企业多元化投资,获取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掌握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将控制多个技术领域或全产业的发展。在生产制造方面,自主创新企业启动早,产量积累领先于跟进者,能够优先积累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经验,较早建立起与新产品生产相适应的企业核心能力,能先于其他企业获得产品成本和质量控制方面的竞争优势。在市场方面,自主创新一般都是新市场的开拓者,在产品投放市场的初期,自主创新企业将处于完全独占性垄断地位,可获得大量的超额利润。自主创新的市场优势还在于,由于其在技术方面的率先性,其产品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很可能先入为主,演变为本行业和相关行业统一认定的标准,迫使后来者纳入到该标准和技术规范中来,成为自主创新企业的跟随者。自主创新企业还能够较早建立起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网,率先占领产品生产所需的稀缺资源,开辟良好的销售渠道,使得创新产品在组织生产和市场销售方面有较强的保障。此外,自主创新通过其产品对用户先入为主的影响,使得用户在使用技术和产品过程中的经验技能积累专门化,用户要淘汰自主创新者率先投放市场的产品,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实物硬件投资方面的损失,而且必须废弃掉已经熟练掌握的经验技能,面对这样巨大的有形和无形转换成本,许多用户往往会选择继续使用率先者推出的产品系列。,4.自主创新战略的缺点自主创新战略的主要缺点在于高投入和高风险性。在技术方面,新技术领域的探索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为了获得有效的技术突破,企业必须具备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甚至需要拥有一定的基础研究力量,为此,企业不仅要投巨资于技术研究与开发部门,而且必须保有一只实力雄厚的科研人员队伍。这对企业而言,一方面固然是一种人力资源储备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较为沉重的财务负担。新技术领域的探索又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何时产生技术突破,能否产生技术突破,往往都是企业难以预料的。在生产方面,自主创新的企业一般较难在社会上招聘到现成的熟练技术工人,而必须由企业投资对生产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特殊培训,并帮助相关协作单位提高生产技术能力。此外,新工艺、新设备可靠性的风险也必须由自主创新企业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自主创新企业生产成本和质量控制风险。在市场营销方面,自主创新企业需要在市场开发、广告宣传、用户使用知识普及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努力挖掘有效需求,打开产品销售的局面。由于这种广告宣传对用户所起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新产品概念和消费观念的导入,因此,其投入具有很强的外溢效果,即相当部分的投资收益将由模仿跟进者无偿占有。此外,市场开发有时具有很强的迟滞性。,5.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应注意的问题1)充分利用专利制度保护知识产权。要保证自主创新企业对新技术的独占权,仅仅依靠技术的自然壁垒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求助于专利制度的法律保护。2)灵活恰当地进行技术转让。实践表明,不转让、过早转让、过晚转让或向不恰当的对象转让自主开发的新技术对企业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正确的技术转让策略应该是:在适当的时候、向适当的对象对所持有的新技术进行适度的转让。3)注意自主创新产品的自我完善。自主创新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对产品的性能和生产工艺加以完善,才能保持领先地位。4)重视对创新后续环节的投入。创新产品的竞争力不仅仅取决于企业对新技术原理的掌握情况。在相当程度上,设计、生产制造、销售部门的能力和努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在创新链的每一环节均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创新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12.3.2模仿创新,1.模仿创新的含义所谓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和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技术的改进完善和开发。模仿创新企业往往在工艺设计、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大批量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创新链的中后期阶段投入主要力量,力求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价格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率先创新的企业竞争,以此确立自己的竞争地位。,2.模仿创新的特点1)模仿跟随性。模仿创新的重要特点在于最大程度地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吸取与继承率先创新者的成果。在技术方面,模仿创新不做新技术的开拓探索者和率先使用者,而是做有价值的新技术的积极追随学习者。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跟随和延迟是模仿创新企业为回避风险而故意选择的一种策略。2)研究开发的针对性。与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不同的是,模仿创新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对能够免费获得的技术或能够以合理价格引进、购买到的技术不再重复开发,其RD活动主要偏重于破译无法获得的关键技术、技术秘密以及对产品的功能与生产工艺的发展与改进。相比较而言,模仿创新的研究开发更偏重于工艺。3)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由于模仿创新省去了新技术探索性开发的大量早期投入和新市场开发建设的大量风险投人,因而能够集中力量在创新链的中游环节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即在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装备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创新链上的资源分布向中部聚积。,3.模仿创新战略的优势模仿创新产品的竞争力主要得益于模仿创新产品的低成本和低风险,以及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在技术开发方面,率先创新必须独自承担技术探索的风险,负担探索失败的损失,而模仿创新者却可冷静地观察率先者的创新行为,向多个技术先驱学习,选择成功的率先创新进行模仿改进。模仿创新的研究开发活动不涉足未知的探索性领域,而主要从事渐进性的改进、完善和再开发。因此,模仿创新能够有效回避研究开发探索的风险。在生产方面,模仿创新企业由于在研究开发方面不占优势,只能将竞争取胜的希望后移到生产制造等环节,因而对产品性能的改进、工艺的进步、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生产效率的提高等方面予以极高的关注,在生产制造等方面注意培植自己的能力。在市场方面,模仿创新产品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新市场的开辟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其次,从市场投入方面看,率先创新的企业开拓新市场的广告宣传存在着很强的外溢效应,其受益者绝非率先创新企业本身,在相当程度上其效益将由模仿跟进的企业所得。再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能力千差万别,消费者并非千篇一律地对率先创新产品感兴趣。,4.模仿创新战略的劣势模仿创新战略的主要缺点是被动性。由于模仿创新者不做研究开发方面的广泛探索和超前投资,而是做先进技术的跟进者,因此,在技术方面有时只能被动适应,在技术积累方面难以进行长远的规划。在市场方面,被动跟随和市场定位经常性的变换也不利于营销渠道的巩固和发展。模仿创新战略有时会受进入壁垒的制约而影响实施的效果。这种壁垒一方面是自然壁垒,如核心技术信息被封锁,反求困难,模仿创新难以进行,率先企业先期建立的完备的营销网难以突破等。另一方面是法律保护壁垒。模仿创新有时会与率先创新者的知识产权发生矛盾。,5.实施模仿创新战略应注意的问题1)正确领会模仿创新战略的内涵。2)妥善处理知识产权保护与模仿创新之间的关系3)强化对企业模仿创新能力的培植。4)把握好模仿创新启动的时机。,12.3.3合作创新,1.合作创新的含义所谓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2.合作创新的优势合作创新有利于在不同的合作主体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面对的技术问题越来越复杂,技术的综合性和集群性越来越强。即使是技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也会面临技术资源短缺的问题,以企业间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重大的技术创新,通过外部技术资源的内部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成为新形势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必然趋势。合作创新可以缩短收集资料、信息的时间,提高信息质量,增加信息的占有量,降低信息费用。合作创新可以通过合作各方技术经验和教训的交流,集中各方的智慧减少创新过程中因判断失误所造成的时间损失和资源浪费。合作创新能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分摊创新成本和分散创新风险。,3.合作创新的体制和形式1)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合作创新。2)合同创新的形式。3)基地合作创新形式。,12.4企业新产品开发管理,12.4.1企业新产品开发概述1.新产品的主要类型新产品是指产品的结构、物理性能、化学成分和功能用途与老产品有着本质的不同或显著的差异,并推向了市场的产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全新产品2)换代产品3)改进产品4)仿制产品2.新产品开发的必要性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要求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2)消费需求的变化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3)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4)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12.4.2新产品开发过程,1.寻求创意2.甄别创意在甄别创意阶段,企业要避免两种过失;1)“误弃”;2)“误用”3.产品概念的发展与试验4.制定市场营销战略1)描述目标市场的规模、结构、行为、新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的定位、头几年的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利润目标等。2)描述新产品的计划价格、分销战略以及第一年的市场营销预算。3)阐述长期目标利润和市场占有率以及不同时期的市场营销策略。5.进行营业分析6.进行产品开发经过产品开发、试制出来的产品如果符合下列要求,就可以认为是成功的:1)通过消费者检验。在消费者看来,产品具备了产品概念中所列举的各项主要指标;2)通过功能检验。在一般用途和正常条件下,可以安全地发挥功能;3)能在一定的生产成本预算范围内生产成品。7.进行市场试验8.商业化1)何时推出新产品;2)何地推出新产品;3)向谁推出新产品;4)如何推出新产品,12.4.3产品创新构思的形成,1.激发创新构思的信息源2.创新构思的形成3.创新构思形成的方法1)头脑风暴法(1)准备阶段(2)引入阶段(3)畅谈创新阶段2)635表格法3)强行结合法4)仿生学方法5)产品属性列举法6)抓住意外事件7)分析差异,12.4.4价值工程,1.价值工程中的价值、功能和成本1)价值与提高价值的途径从上述价值公式可以看出,提高价值的途径可综合为五种。(1)提高功能,降低成本。(2)功能不变、降低成本。(3)成本不变、提高功能。(4)大幅度提高功能,成本略有提高。(5)功能略有下降,较大幅度降低成本。,2)功能所谓功能,是指产品或劳务所具有的特定用途和使用价值的统称。从功能的重要程度看,可分为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基本功能是产品的主要功能,它是产品得以存在的主要依据,也是用户购买的原因。辅助功能则是次要功能或者为了辅助基本功能更好地实现或由于设计制造的需要附加的功能。从功能的性质特点来分,可分为使用功能和外观功能。使用功能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必备的功能,多表现为内在的质量指标,是通过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来实现的。外观功能,也称美学功能,是为了满足用户对美学或贵重性质的要求所提供的功能,通常以产品的形状、色泽、轻重、包装等形式出现。有些产品以使用功能为主,如地下电缆、地下管道等,有些产品以外观功能为主,如工艺美术品。多数产品则要求两种功能具备。产品类型不同,两种功能的比重也有所不同。,3)成本价值工程中的成本是指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也就是产品寿命周期内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包括制造费用和使用费用。前者是产品出售之前所付出的研制、设计、试验、制造、销售等费用,后者是用户买到产品后,在使用过程中要付出的费用,包括保养、维修、保险费等。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高低与功能有着内在的联系。一般在技术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制造费用是随着功能的提高而上升的,相反使用费用则随功能的提高而下降,这时产品的总费用是制造费用和使用费用叠加呈现马鞍形曲线变化。如图12-6所示。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有一个最低点Cmin,它所对应的功能就是我们所要寻求的最适宜的功能F0。,图12-6产品寿命周期成本,2.对象选择与情报收集1)对象选择(1)经验分析法(2)ABC分类法(3)百分比法2)情报收集情报资料的收集范围主要包括技术方面的情报和经济方面的情报。技术方面应收集有关新原理、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及改善环境和劳动条件方面的情报。经济方面应收集用户要求、消费倾向、市场需求量、用户的意见反馈以及同类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成本等方面的情报。,3.功能分析1)明确功能要求2)功能定义3)功能整理下面介绍通常采用的功能分析系统技术其大致步骤如下:(1)挑出基本功能,把其中最重要的挑出来,排列在左端,叫作最上位功能。(2)逐个明确功能关系,是上下关系还是并列关系。(3)排出功能系统图。,4)功能评价(1)求功能系数把要分析的对象(部件、零件或功能单元)列在表上,如表12-4所示。表中A、B、C等为分析对象的功能单元,按照功能的重要程度进行一对一比较,重要者得“1”分,次要者得“0”分,自身相比可按1分计。,(2)求成本系数查出各功能单元的目前成本,相加后得成本总和,然后以成本总和分别去除各功能单元的单项成本,即得该功能单元的成本系数。,(3)求价值系数功能系数与成本系数之比即为价值系数,将计算结果列与表12-5内。从表中可以看出,价值系数Vi的值不外有三种情况,即约等于1、小于1和大于1。,表12-5价值系数计算,价值系数Vi1,说明该功能单元在功能上所占比重同其在成本上所占比重是基本相当的,可以不作为重点改进对象。价值系数Vi1,说明该功能单元价值偏高,功能分配偏高,或成本分配偏低,需查明原因予以解决。根据分析确定了改进的具体范围以后,即可提出初步的改进设想,并对改进后的成本进行估算,称为预计成本。然后,将预计成本按功能系数大小分摊到各功能单元上,即为各功能单元应分配的预计成本,改进顺序可按E、A、C的顺序进行。,案例:海信集团的技术创新,2005年6月,海信集团研发成功的中国第一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清晰、高画质视频处理芯片通过了信息产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已经开始成功地实施产业化。中国目前彩电的年产量已达8000多万台,占世界彩电年产量的50%。但在此前没有一片此类核心芯片是中国人自己的。随着“信芯”的诞生,这个历史到此结束了,中国的彩电有了中国自己的芯片。2005年11月,由他们自己的研发人员自主研发并成功运用于冰箱上的矢量变频技术通过专家鉴定,这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变频控制技术,此前不仅中国没有,而且在国外也是严格保密的。这表明,海信的变频技术又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应该讲,上述两项重大技术的突破,标志着外国公司在这些技术领域长期垄断的格局已经逐步开始被打破,海信或者说中国企业在各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多年来,海信始终如一地坚持“技术立企”的战略、“技术为先”的发展思路,坚持自主研发与创新,不仅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且在企业经营上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资料来源:董华编写,参考资料为中国企业报,2006.3.29)讨论与分析:1.海信集团为何采取自主创新的战略模式?2.自主创新的战略模式有何优缺点?3.自主创新战略对于我国现阶段企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本章思考题1.简述技术创新的概念及与有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2.简述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模型的现实意义。3.目前我国企业应如何选择技术创新的战略模式,为什么?4.什么是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理解这一概念有何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